第182章 迫擊炮及應用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了雷酸汞作為底火和彈頭引信後,許多前所未有的武器因此被研製出來。
尤其是是對於炮彈的影響。
早期的炮彈都是實心炮彈,就像子彈一樣,主要依靠動能殺傷,攻擊範圍隻有一條直線。
有些時候為了提升距離抬高炮口,殺傷範圍更是下降到隻有弧形落點。
雖然換成霰彈可以有效提升殺傷範圍,但又因為受力分散氣密性下降,攻擊距離大幅縮短。
但當有了底火和彈頭引信後,可以在發射後爆炸大幅提升殺傷範圍的炮彈誕生了。
構型也非常簡單,還是由擊發裝置、發射藥、裝藥彈頭,以及觸發彈頭爆炸的引信組成。
引信的結構可以和壓發式地雷一樣,在炮彈落地後觸發引爆。
炮彈外殼由易於炸開的鑄鐵鐵殼包裹,內部裝藥,爆炸時瞬間炸碎的鐵殼就是破片。
炮彈可以選擇和子彈一樣,與發射藥結合為一體,可以保證較快的裝填速度。
也可以將發射藥和炮彈分開裝填,可以讓炮彈和發射藥擁有更多的裝藥量,同時又不至於因為裝藥量過多炮彈重量過大而增加裝填難度,適用於大口徑大威力的火炮。
因為大炮發展到後期,炮彈的射程已經非常遠,曲射角度越大,空氣阻力和飛行軌跡的複雜程度越高,膛線對於超視距火炮的精度幫助變得不再那麽明顯。
所以大口徑的火炮往往會放棄膛線,選擇更易於製造的光滑炮膛,這便是滑膛炮。
易於製造降低生產成本是一點,還有一個原因是炮彈是在膛線的引導下發生旋轉的,會與炮膛壁產生較大的摩擦力。
一者損耗了炮彈的發射推力,二者會磨損炮膛,膛線會漸漸磨平降低了炮膛的使用壽命。
但是膛線也有其必要的使用需求。
比如坦克的主炮多數情況下是需要平射的,膛線便能夠讓炮彈在旋轉時保持穩定的飛行姿態和更高的精度。
以往在沒有底火和引信時,大炮為了保證更高的氣密性都是從炮口裝發射藥和炮彈的。
後來有了底火、引信,還有炮閂,更高效的後裝炮便誕生了。
但其實前裝炮彈也有其優點,尤其是小型化的前裝炮,在有了底火和引信加持後,炮擊效率比後裝炮要快的多。
迫擊炮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
它的結構非常簡單,體型也很小巧。
大的迫擊炮,其炮管能有一個人那麽長。
小的甚至隻有半條腿那麽長,一個人就可以扛著跑。
基本結構就是炮管、炮管底部的擊針、以及用於固定和吸收迫擊炮後坐力的三角炮架和底座。
當然炮架還有個作用就是調整炮身的仰角和朝向,以便炮手根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進行調整。
迫擊炮炮彈的底部,與子彈底火一樣,從炮口裝填後,炮彈靠自身重量下落砸中擊針,擊針觸發底火點燃發射藥。
整個過程隻需一兩秒,炮擊頻率就取決於裝填手反複裝填炮彈的速度。
因為炮擊會自然存在誤差,炮彈不會落在同一個位置,隻需多次炮擊就能迅速覆蓋一片大致區域。
另外因為迫擊炮炮彈的體型通常比較小,為了保證飛行姿態,不至於在飛行過程中翻滾導致落地時不是彈頭觸地,從而爆炸失敗,所以需要在炮彈的尾部增加一個尾翼。
(天幕播放出迫擊炮炮彈的尾翼結構。)
因為炮彈是金屬材質,所以裝藥量可以遠超沒良心炮這種用布包裹的簡陋炸藥包。
小型迫擊炮的射程隻有數百米,大的可以達到三千多米。
取決於炮管和炮彈的厚度,以及裝藥量。
小型的迫擊炮,一個人扛炮,兩三個人攜帶炮彈,隻需十幾二十人的小隊,就能組成一個火力極強的炮隊。
微型的迫擊炮,或者說擲彈筒,它甚至隻需要放在地上用手扶著。
一個人就能完成瞄準和發射,幾個人就能組成炮隊。
想要打得更遠,威力更大,用馬車拉大一點的迫擊炮也完全可以。
這些迫擊炮,一門炮一分鍾打出十幾二十發炮彈不是問題,以一己之力甚至能比肩一個火炮排。
而且它的彈道是一條拋物線,無論敵人是躲在戰壕還是石頭等掩體後麵,隻要頭頂沒有足夠堅實的掩體,都在它的打擊能力內。
子彈打不到的地方,都能靠它來打。
機動性和便捷性也非常高,隻要是人能夠抵達的地方,迫擊炮都能帶上去,幾乎適用於所有陸地地形。
並且製造簡單,造價低廉。
在二戰時期的戰爭中,地麵陸軍約80%的傷亡與炮擊和炸彈有關,而迫擊炮在其中占據了非常大的比例(有說占據炮擊殺傷數的一半,不過沒有確鑿數據支撐)。】
天幕將後世一些迫擊炮應用於戰爭的視頻播放了出來。
既有解放軍使用迫擊炮實際演練,也有影視作品中迫擊炮火力覆蓋的視頻。
炮彈被一發一發連著放入炮管中,對麵的陣地上便是一陣炮火連天。
其中尤以紅軍在百團大戰中,迫擊炮手趙章成六分鍾裏連放240發炮彈轟炸日本鬼子的畫麵,最是直觀體現出了迫擊炮的優點。
當時為了給紅軍總部解圍,趙章成帶著一門迫擊炮和十幾名戰士衝到了日軍第39師團岡崎大隊的腳下。
當時日軍在一座懸崖上,趙章成等人在懸崖下,垂直距離34米,炮擊仰角非常大,一個手抖極有可能讓炮彈落迴到自己身邊。
但是趙章成憑借豐富的炮擊經驗,讓身邊8個戰士給炮彈安裝引信,4個戰士當彈藥手給他供應炮彈。
盡管如此,12個人仍然跟不上他的炮擊速度,最終他在6分鍾左右的時間裏發射了240發炮彈。
如果按六分鍾整數算,那就是平均1.5秒一發炮彈,打破了當時世界上迫擊炮最快射速每分鍾30發的記錄。
最多時天上有四發炮彈同時在飛。
曆朝帝王們看著一係列視頻中,迫擊炮在戰場上展現出來的卓越效果,驚歎之餘,立即讓有關機構加緊研製出來。
隻要突破了雷酸汞的煉製方法,迫擊炮的其它製造技術都不算難事。
並且製造起來比槍械要簡單,耗費還不多,各朝代突破高爐煉鐵後,都能在短時間內組建起迫擊炮軍種序列。
有了這些武器,各朝代在戰場上將再也看不到大規模冷兵器廝殺的場麵了,炮火和硝煙帶來的降維打擊,才是不久後的主流。
尤其是是對於炮彈的影響。
早期的炮彈都是實心炮彈,就像子彈一樣,主要依靠動能殺傷,攻擊範圍隻有一條直線。
有些時候為了提升距離抬高炮口,殺傷範圍更是下降到隻有弧形落點。
雖然換成霰彈可以有效提升殺傷範圍,但又因為受力分散氣密性下降,攻擊距離大幅縮短。
但當有了底火和彈頭引信後,可以在發射後爆炸大幅提升殺傷範圍的炮彈誕生了。
構型也非常簡單,還是由擊發裝置、發射藥、裝藥彈頭,以及觸發彈頭爆炸的引信組成。
引信的結構可以和壓發式地雷一樣,在炮彈落地後觸發引爆。
炮彈外殼由易於炸開的鑄鐵鐵殼包裹,內部裝藥,爆炸時瞬間炸碎的鐵殼就是破片。
炮彈可以選擇和子彈一樣,與發射藥結合為一體,可以保證較快的裝填速度。
也可以將發射藥和炮彈分開裝填,可以讓炮彈和發射藥擁有更多的裝藥量,同時又不至於因為裝藥量過多炮彈重量過大而增加裝填難度,適用於大口徑大威力的火炮。
因為大炮發展到後期,炮彈的射程已經非常遠,曲射角度越大,空氣阻力和飛行軌跡的複雜程度越高,膛線對於超視距火炮的精度幫助變得不再那麽明顯。
所以大口徑的火炮往往會放棄膛線,選擇更易於製造的光滑炮膛,這便是滑膛炮。
易於製造降低生產成本是一點,還有一個原因是炮彈是在膛線的引導下發生旋轉的,會與炮膛壁產生較大的摩擦力。
一者損耗了炮彈的發射推力,二者會磨損炮膛,膛線會漸漸磨平降低了炮膛的使用壽命。
但是膛線也有其必要的使用需求。
比如坦克的主炮多數情況下是需要平射的,膛線便能夠讓炮彈在旋轉時保持穩定的飛行姿態和更高的精度。
以往在沒有底火和引信時,大炮為了保證更高的氣密性都是從炮口裝發射藥和炮彈的。
後來有了底火、引信,還有炮閂,更高效的後裝炮便誕生了。
但其實前裝炮彈也有其優點,尤其是小型化的前裝炮,在有了底火和引信加持後,炮擊效率比後裝炮要快的多。
迫擊炮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
它的結構非常簡單,體型也很小巧。
大的迫擊炮,其炮管能有一個人那麽長。
小的甚至隻有半條腿那麽長,一個人就可以扛著跑。
基本結構就是炮管、炮管底部的擊針、以及用於固定和吸收迫擊炮後坐力的三角炮架和底座。
當然炮架還有個作用就是調整炮身的仰角和朝向,以便炮手根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進行調整。
迫擊炮炮彈的底部,與子彈底火一樣,從炮口裝填後,炮彈靠自身重量下落砸中擊針,擊針觸發底火點燃發射藥。
整個過程隻需一兩秒,炮擊頻率就取決於裝填手反複裝填炮彈的速度。
因為炮擊會自然存在誤差,炮彈不會落在同一個位置,隻需多次炮擊就能迅速覆蓋一片大致區域。
另外因為迫擊炮炮彈的體型通常比較小,為了保證飛行姿態,不至於在飛行過程中翻滾導致落地時不是彈頭觸地,從而爆炸失敗,所以需要在炮彈的尾部增加一個尾翼。
(天幕播放出迫擊炮炮彈的尾翼結構。)
因為炮彈是金屬材質,所以裝藥量可以遠超沒良心炮這種用布包裹的簡陋炸藥包。
小型迫擊炮的射程隻有數百米,大的可以達到三千多米。
取決於炮管和炮彈的厚度,以及裝藥量。
小型的迫擊炮,一個人扛炮,兩三個人攜帶炮彈,隻需十幾二十人的小隊,就能組成一個火力極強的炮隊。
微型的迫擊炮,或者說擲彈筒,它甚至隻需要放在地上用手扶著。
一個人就能完成瞄準和發射,幾個人就能組成炮隊。
想要打得更遠,威力更大,用馬車拉大一點的迫擊炮也完全可以。
這些迫擊炮,一門炮一分鍾打出十幾二十發炮彈不是問題,以一己之力甚至能比肩一個火炮排。
而且它的彈道是一條拋物線,無論敵人是躲在戰壕還是石頭等掩體後麵,隻要頭頂沒有足夠堅實的掩體,都在它的打擊能力內。
子彈打不到的地方,都能靠它來打。
機動性和便捷性也非常高,隻要是人能夠抵達的地方,迫擊炮都能帶上去,幾乎適用於所有陸地地形。
並且製造簡單,造價低廉。
在二戰時期的戰爭中,地麵陸軍約80%的傷亡與炮擊和炸彈有關,而迫擊炮在其中占據了非常大的比例(有說占據炮擊殺傷數的一半,不過沒有確鑿數據支撐)。】
天幕將後世一些迫擊炮應用於戰爭的視頻播放了出來。
既有解放軍使用迫擊炮實際演練,也有影視作品中迫擊炮火力覆蓋的視頻。
炮彈被一發一發連著放入炮管中,對麵的陣地上便是一陣炮火連天。
其中尤以紅軍在百團大戰中,迫擊炮手趙章成六分鍾裏連放240發炮彈轟炸日本鬼子的畫麵,最是直觀體現出了迫擊炮的優點。
當時為了給紅軍總部解圍,趙章成帶著一門迫擊炮和十幾名戰士衝到了日軍第39師團岡崎大隊的腳下。
當時日軍在一座懸崖上,趙章成等人在懸崖下,垂直距離34米,炮擊仰角非常大,一個手抖極有可能讓炮彈落迴到自己身邊。
但是趙章成憑借豐富的炮擊經驗,讓身邊8個戰士給炮彈安裝引信,4個戰士當彈藥手給他供應炮彈。
盡管如此,12個人仍然跟不上他的炮擊速度,最終他在6分鍾左右的時間裏發射了240發炮彈。
如果按六分鍾整數算,那就是平均1.5秒一發炮彈,打破了當時世界上迫擊炮最快射速每分鍾30發的記錄。
最多時天上有四發炮彈同時在飛。
曆朝帝王們看著一係列視頻中,迫擊炮在戰場上展現出來的卓越效果,驚歎之餘,立即讓有關機構加緊研製出來。
隻要突破了雷酸汞的煉製方法,迫擊炮的其它製造技術都不算難事。
並且製造起來比槍械要簡單,耗費還不多,各朝代突破高爐煉鐵後,都能在短時間內組建起迫擊炮軍種序列。
有了這些武器,各朝代在戰場上將再也看不到大規模冷兵器廝殺的場麵了,炮火和硝煙帶來的降維打擊,才是不久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