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們一時驚駭地將眼睛睜地老大。


    人的胸膛能被打開而不死,一直跳動得以讓人維生的心髒居然能被替換,血肉之下的骨頭能被挖出來換一根新的……


    之前天幕上為了演示縫合手術,將人腹部用針線縫合起來就已經非常讓古人震驚了,這會兒在知道後世的醫術能做到這種地步更覺匪夷所思。


    尤其古人們很多都將心髒視為靈魂的居所。


    換心豈不意味著奪舍?要是真有奪舍這種事,那後世的權貴富豪豈不能奪舍窮人之軀實現永生?


    不過想想也不太可能,真有這種事天幕肯定早就透露出來了。


    可是再一細想又覺遍體生寒。


    內髒要是壞了也可以靠更換來治療疾病延長壽命的話,那用來更換的內髒從哪裏來?


    要是後世有能力靠科技製造出內髒倒還好,要是不能,那不還是得從別人的身上取?


    明朝,李時珍。


    作為醫者他不像普通老百姓一樣關注那些有的沒的浪費心思,他隻在乎自己能不能按照天上傳授的方法造出青黴素。


    中國古代醫學受限於感染問題難以解決,無法在外科手術一道有更深入的發展,所以曆代醫者都隻能在中藥一途不斷摸索嚐試。


    雖然也為後世的現代醫學留下了寶貴財富,可畢竟沒有開啟微觀世界的探索方法,醫者先賢們按照經驗將能接觸到的藥物藥效都總結了出來,再想發現新東西太難了。


    現在天幕告知了青黴素這一關鍵突破法門,而且提取青黴素所需的物品和技術現下都能做到。


    隻要成功提取出了能夠解決感染的青黴素,孕婦、士兵還有廣大百姓常會遇到的外傷、發炎,以及許多疾病都能得到治療提高存活率不說,更長遠的手術一途必然會迎來高速發展。


    生老病死中的生與病,從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力所控。


    有了更高的糧食產量,有了更好的醫藥,人口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飛速增長,更多的勞動力,就意味著更多的生產力、創新力。


    後世想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迅速發展到讓他們這些古人歎為觀止的繁榮程度的。


    李時珍很快將提取辦法一字不落記錄下來,懷揣著一朝得道般的興奮,一刻不停地趕去親自籌備提取青黴素所需的物件……


    【青黴素的發現,或者說人們意識到微生物的研究價值,開啟微觀世界探索,與顯微鏡的誕生密不可分。


    在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球形透明物體可以將物體圖像放大許多倍。


    通過對光學折射現象的摸索發明了凸透鏡和凹透鏡,即兩種具有放大與縮小功能的透鏡。


    後來鏡片打磨拋光的技術提高,由多個鏡片組成的複式顯微鏡便誕生了。


    人們得以借助顯微鏡觀察到極小的寄生蟲和微生物。


    但是顯微鏡對鏡片打磨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多組鏡片組合下,即便是非常細微的鏡片瑕疵,都會使顯微鏡的畫麵非常模糊。


    不過雖然高光滑度的鏡片打磨技術不容易突破,但燒製光滑的玻璃珠卻非常簡單。


    根據光學原理,曲率半徑越小的玻璃珠,對光線的折射能力越強,放大倍率也就越高。


    簡易顯微鏡就是利用非常小的玻璃珠製作的,放大倍率甚至能達到兩百倍以上。


    不過這樣的玻璃珠直徑也必須非常小。


    比如公元1665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的玻璃珠顯微鏡,玻璃珠直徑大概隻有二至三毫米左右。


    過小的觀察範圍,也讓這種玻璃珠特有的光學功能適用領域很有限。


    在使用這種顯微鏡時,也需要將瞳孔懟地非常近才能看到放大影像。


    而製作這種簡易顯微鏡也很簡單。


    將一片細小的玻璃用鑷子夾住放在酒精燈上燒製。


    燒到玻璃片發紅融化時,鬆開鑷子讓玻璃在一個鑷子尖尖上融化成一顆細小的玻璃珠。


    待稍稍冷卻後,輕輕一敲玻璃珠就從鑷子尖上掉落下來了。


    在受熱均勻和表麵張力影響下,不需要打磨,玻璃珠表麵就能非常光滑。


    就像後世的小孩子玩的彈珠,並沒有經過細致的打磨依然足夠光滑。


    隨後用針在紙板上紮一個眼,將玻璃珠放進去固定住,放大鏡最重要的鏡頭便有了。


    之後製作載玻片,這裏就得用到傳統玻璃片了。


    因為不需要像放大鏡那樣打磨成特定形狀,所以可以用到火焰加熱法。


    先行燒製出一個玻璃片的大致形狀,打磨到載玻片需要的薄度後,便可進行加熱。


    當玻璃受熱接近熔點時,玻璃表麵會漸漸熔化,此時表麵張力發揮作用,使玻璃表麵收縮變得光滑。


    操作時要注意控製火焰溫度、加熱時間和距離,避免玻璃過度熔化變形。


    這樣便可以製作出清晰度較高的載玻片。


    載玻片顧名思義就是承載觀察物體的透明玻璃片。


    如果是液體標本,比如血液、水中的寄生蟲、液體中的微生物,可將少量液體滴到載玻片上,再用另一片透明玻璃蓋在標本上,讓觀察液體變得更薄,透光度更高。


    因為載玻片是透明的,光線可以穿透觀察標本使得可以觀察地更仔細,更清晰。


    要是觀察固體標本,如植物葉片、動物皮膚組織等,則也是將標本放置在載玻片的中心,再用蓋玻片壓住標本,使其平整,便於光線均勻穿透。


    為方便觀察,可以將鏡頭用支架固定,再加上一個上下調節支架高度的簡單裝置,便能調節焦距實現最佳觀察效果。


    顯微鏡的誕生為人類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生命科學、材料科學、醫學迎來全新發展。


    不過這種簡易顯微鏡的放大倍率還是有些低了。


    對一些寄生蟲、浮遊生物、人類精子、昆蟲結構、細菌菌落、較大的真菌菌絲、動植物組織結構的觀察倒是夠了。


    但個體通常隻有1到5微米的細菌,就得使用上千倍率的顯微鏡才能觀察清楚。


    而比細菌個體還要小非常多的病毒,甚至得用電子顯微鏡才能清晰地觀察到病毒的形態與結構等特征。】


    要做到觀察病毒這種程度,古人們的基礎科學還有非常遠的道路要走。


    不過也並非一定要事無巨細地將所有科學知識都告知給古人。


    隻要讓古人們從基本生存需求中解脫出來,並確定以發展科學提高生產力為道路一直走下去,古人的科學水平也會自然而然進入高速發展。


    畢竟沒有參照對象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後世,從十七世紀科學思想解放開始算起,進入高速發展的時間也不過隻有三百多年到四百年。


    有天幕加持的古人們,能夠跳過眾多需要漫長摸索才能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科學技術積累,直接走上科學高速發展道路。


    再要發展到後世的科學與社會水平,絕對要不了後世那麽長的時間。


    或許在天幕的持續幫助下,短短數十年後,甚至十餘年後,就能看到古人們迎來天翻地覆的生活水平與社會生產力變化。


    那時整個地球該是什麽樣的勢力格局可就難說了。


    但那樣推行王化至整個天下的過程,必然快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二藝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二藝術並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