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火器到火炮的發展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幕以圖紙和視頻的方式詳細介紹了硝酸鉀、硫磺、白糖的提純煉製,以及炸藥包、木柄手雷、地雷的製作過程。
這些還算是簡單的。
接下來就延伸到稍稍複雜一點的了。
【後來的人們根據火藥爆炸瞬間帶來的推動力,在突火槍的基礎上,讓此類火器走向了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
一個往越來越大,裝藥量越來越多的銃炮、乃至大炮發展。
一個往精準化和連續發射上發展。
早期的火器都很粗糙,火藥本身也存在純度不高,燃燒不充分有殘餘需清理等問題。
使得在發射一次攻擊後,必須要經過清理火藥殘餘、重新裝藥、裝彈等步驟,才能進入下一次發射。
步驟繁瑣,攻擊頻率實在不高。
於是古代的工匠們,將火器往單次發射創造更高殺傷與殺傷範圍上去思考。
此後突火槍的裝藥室變大,槍管變厚。
並在槍中單次裝入更多火藥和彈丸。
點燃後同時噴發出密集的彈丸。
如此改良後的突火槍無需多少準頭,隻要大致方向對,且在射程範圍內,敵軍必然非死即傷。
這便是霰彈槍的雛形。
不過因為火藥質量不夠,工匠對氣密性考慮不充分等原因,使得這種散射突火槍射程很近,且裝藥和清理會更麻煩。
除非是在攻城戰中,否則在戰場上遠不如弓箭的射程。
於是工匠們又在射程和威力上進行更大膽的創新。
不再以單兵武器作為這條路徑的研發目的。
而是跳出槍的範圍,使用澆鑄技術製造大型的銅鑄或鐵鑄火炮。
這類火炮因為是實在笨重,必須使用戰車或器械運載,要麽直接安裝於城牆之上,非常缺乏機動性。
不過威力非常大。
如明朝紅衣大炮,炮彈多為石、鐵、鉛等動輒數十斤的實心炮彈,最遠能射兩公裏,炮彈所過之處人馬俱碎,攻城破門亦是絕佳利器。
如果是鐵珠、碎鐵片等霰彈,亦可射百米或數百米。
如果是鏈彈,即用鐵鏈將兩顆小炮彈串聯起來,鐵鏈會在飛行過程中旋轉。
放平炮口平射,既有不俗的射程,又能增加一定的攻擊範圍。
尤其用於海戰之中,一旦破壞敵船桅杆或船帆,便可使敵依靠風帆航行的戰艦失去航行能力。
屆時再操縱己船行至敵船頭尾方向,用兩側船舷炮口對敵。
敵船頭尾無炮,或僅有一兩門炮,己船側船舷炮口數倍、數十倍於敵,勝敗則定。
這便是古代前膛炮多數應用方式。
當這種威力大,射程遠的大型火器出現後,戰爭就徹底開始往火器方向發展了。
火藥、火器的研究也進入到了高速發展時代。
到了公元1854年左右,英吉利國率先研製出了氣密性成熟的後膛炮。
大炮的螺旋膛線也在曆代的研究中漸漸成熟。
後膛炮,即在大炮尾部開口裝彈,再以可打開關閉的炮閂封閉炮膛尾部,可提高裝彈速度和清理火藥殘餘。
螺旋膛線則是使用固定刀具或器械,反複推動在大炮內壁拉刻出多道螺旋槽口,可使緊貼炮膛的炮彈在發射過程中旋轉飛出,提高炮彈飛行穩定,從而提高炮擊精度和炮擊距離。
到了近現代,大炮又發展出了炮彈與發射藥相結合成為一體,這便是定裝式炮彈。
即底部為炮彈底火,中部為發射藥,前端為彈頭。
使用拉拽式擊針撞擊炮彈底火,底火發生燃燒點燃發射藥,發射藥爆炸將彈頭推送出去完成炮擊。
打開炮閂將彈殼退出炮膛,再進行下一次裝彈,便可繼續下一次炮擊。
定裝炮彈節省了清理火藥殘餘,並將裝填發射藥、炮彈、引線三個步驟省略為一個步驟,極大提高了炮擊效率。
同時期,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使得合金材質的炮彈彈體更加堅固,可以裝填更多炸藥。
以及類似底火的碰炸裝置應用到了彈頭上,於是可以爆炸的彈頭就此問世。
更堅固的合金材質,讓彈頭內部不必再是實心,而是可以掏空裝填炸藥。
彈頭前部設計有碰炸裝置,即引信。
炮彈落地或在飛行過程中引信受到撞擊後,彈頭便可發生爆炸。
彈頭的外殼本身就是金屬,爆炸後破碎的殼體就變成了破片,殺傷範圍遠超實心彈頭。
爆炸的同時還具有強烈的衝擊波。
哪怕士兵趴在地上躲避開絕大多數的破片,但隻要士兵趴在炮擊殺傷範圍內,依然可能被劇烈的衝擊波震死。
被震死的士兵體表雖然看不到傷勢,可內髒卻已經被衝擊波震傷造成內出血,這樣的傷勢連救都無法救治。
這樣的大炮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炮擊射程根據大炮的體型和采用的技術,可以達到十幾公裏,乃至幾十公裏。
炮彈的殺傷半徑也在十數米,乃至幾十米之間。
不過這樣成熟的大炮,涵蓋的技術非常多。
通過化學合成可靠底火和引信。
鋼鐵提煉技術。
合金技術。
標準化衝壓機床。
高精度膛線、炮彈、炮管加工等等。
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並不容易製造出來。
但是相較於這些困難且複雜的大炮,曆史上也有非常粗陋,卻非常好用的“火炮”,就連它的名字也極為粗陋——沒良心炮。
沒良心炮是一種非常簡易的拋射武器,正式名稱是飛雷炮。
它主要是利用汽油桶來製作炮身。
將空汽油桶的一頭切割下來,內部放置發射藥,在發射藥上麵用泥土填充,並壓實,然後再往泥土上放置炸藥包或者其他爆炸物。
用泥土這種粗陋的方式盡可能提高氣密性,減少發射藥爆炸時的推力流失,並可以避免發射藥爆炸時直接引爆炸藥包。
發射時,同時點燃發射藥和炸藥包的引線。
延伸出來的引線率先點燃發射藥,產生的大量氣體將炸藥包拋射出去,將炸藥包投送到人力不能夠到的地方。
炸藥包的引線按照攻擊距離估算,落地時發生爆炸造成殺傷。
這樣的武器雖然簡陋,卻也彌補了火力投送手段。
炸藥包的威力也不算小,包上一層鐵釘後對人殺傷力十足。
不過因為過於粗糙,炸藥包質地柔軟無法緊密貼合汽油桶,氣密性不夠,也不能使用太多發射藥提高推力,以免炸藥包直接被引爆炸膛。
所以射程一般隻有一百到兩百多米。
有些條件過於簡陋,連鐵皮油桶都沒有的,也有將樹幹掏空,箍上幾圈鐵箍加固替代炮管的。
雖然不耐用,且有概率炸膛,但依然能發揮效能。
這類武器射程不遠,不過因其極為簡單,方便使用又方便製造。
所以在實戰中,這種出於無奈才誕生出來的簡陋武器,依然創造了不少的戰功,在曆史上留下了名字。】
這些還算是簡單的。
接下來就延伸到稍稍複雜一點的了。
【後來的人們根據火藥爆炸瞬間帶來的推動力,在突火槍的基礎上,讓此類火器走向了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
一個往越來越大,裝藥量越來越多的銃炮、乃至大炮發展。
一個往精準化和連續發射上發展。
早期的火器都很粗糙,火藥本身也存在純度不高,燃燒不充分有殘餘需清理等問題。
使得在發射一次攻擊後,必須要經過清理火藥殘餘、重新裝藥、裝彈等步驟,才能進入下一次發射。
步驟繁瑣,攻擊頻率實在不高。
於是古代的工匠們,將火器往單次發射創造更高殺傷與殺傷範圍上去思考。
此後突火槍的裝藥室變大,槍管變厚。
並在槍中單次裝入更多火藥和彈丸。
點燃後同時噴發出密集的彈丸。
如此改良後的突火槍無需多少準頭,隻要大致方向對,且在射程範圍內,敵軍必然非死即傷。
這便是霰彈槍的雛形。
不過因為火藥質量不夠,工匠對氣密性考慮不充分等原因,使得這種散射突火槍射程很近,且裝藥和清理會更麻煩。
除非是在攻城戰中,否則在戰場上遠不如弓箭的射程。
於是工匠們又在射程和威力上進行更大膽的創新。
不再以單兵武器作為這條路徑的研發目的。
而是跳出槍的範圍,使用澆鑄技術製造大型的銅鑄或鐵鑄火炮。
這類火炮因為是實在笨重,必須使用戰車或器械運載,要麽直接安裝於城牆之上,非常缺乏機動性。
不過威力非常大。
如明朝紅衣大炮,炮彈多為石、鐵、鉛等動輒數十斤的實心炮彈,最遠能射兩公裏,炮彈所過之處人馬俱碎,攻城破門亦是絕佳利器。
如果是鐵珠、碎鐵片等霰彈,亦可射百米或數百米。
如果是鏈彈,即用鐵鏈將兩顆小炮彈串聯起來,鐵鏈會在飛行過程中旋轉。
放平炮口平射,既有不俗的射程,又能增加一定的攻擊範圍。
尤其用於海戰之中,一旦破壞敵船桅杆或船帆,便可使敵依靠風帆航行的戰艦失去航行能力。
屆時再操縱己船行至敵船頭尾方向,用兩側船舷炮口對敵。
敵船頭尾無炮,或僅有一兩門炮,己船側船舷炮口數倍、數十倍於敵,勝敗則定。
這便是古代前膛炮多數應用方式。
當這種威力大,射程遠的大型火器出現後,戰爭就徹底開始往火器方向發展了。
火藥、火器的研究也進入到了高速發展時代。
到了公元1854年左右,英吉利國率先研製出了氣密性成熟的後膛炮。
大炮的螺旋膛線也在曆代的研究中漸漸成熟。
後膛炮,即在大炮尾部開口裝彈,再以可打開關閉的炮閂封閉炮膛尾部,可提高裝彈速度和清理火藥殘餘。
螺旋膛線則是使用固定刀具或器械,反複推動在大炮內壁拉刻出多道螺旋槽口,可使緊貼炮膛的炮彈在發射過程中旋轉飛出,提高炮彈飛行穩定,從而提高炮擊精度和炮擊距離。
到了近現代,大炮又發展出了炮彈與發射藥相結合成為一體,這便是定裝式炮彈。
即底部為炮彈底火,中部為發射藥,前端為彈頭。
使用拉拽式擊針撞擊炮彈底火,底火發生燃燒點燃發射藥,發射藥爆炸將彈頭推送出去完成炮擊。
打開炮閂將彈殼退出炮膛,再進行下一次裝彈,便可繼續下一次炮擊。
定裝炮彈節省了清理火藥殘餘,並將裝填發射藥、炮彈、引線三個步驟省略為一個步驟,極大提高了炮擊效率。
同時期,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使得合金材質的炮彈彈體更加堅固,可以裝填更多炸藥。
以及類似底火的碰炸裝置應用到了彈頭上,於是可以爆炸的彈頭就此問世。
更堅固的合金材質,讓彈頭內部不必再是實心,而是可以掏空裝填炸藥。
彈頭前部設計有碰炸裝置,即引信。
炮彈落地或在飛行過程中引信受到撞擊後,彈頭便可發生爆炸。
彈頭的外殼本身就是金屬,爆炸後破碎的殼體就變成了破片,殺傷範圍遠超實心彈頭。
爆炸的同時還具有強烈的衝擊波。
哪怕士兵趴在地上躲避開絕大多數的破片,但隻要士兵趴在炮擊殺傷範圍內,依然可能被劇烈的衝擊波震死。
被震死的士兵體表雖然看不到傷勢,可內髒卻已經被衝擊波震傷造成內出血,這樣的傷勢連救都無法救治。
這樣的大炮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炮擊射程根據大炮的體型和采用的技術,可以達到十幾公裏,乃至幾十公裏。
炮彈的殺傷半徑也在十數米,乃至幾十米之間。
不過這樣成熟的大炮,涵蓋的技術非常多。
通過化學合成可靠底火和引信。
鋼鐵提煉技術。
合金技術。
標準化衝壓機床。
高精度膛線、炮彈、炮管加工等等。
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並不容易製造出來。
但是相較於這些困難且複雜的大炮,曆史上也有非常粗陋,卻非常好用的“火炮”,就連它的名字也極為粗陋——沒良心炮。
沒良心炮是一種非常簡易的拋射武器,正式名稱是飛雷炮。
它主要是利用汽油桶來製作炮身。
將空汽油桶的一頭切割下來,內部放置發射藥,在發射藥上麵用泥土填充,並壓實,然後再往泥土上放置炸藥包或者其他爆炸物。
用泥土這種粗陋的方式盡可能提高氣密性,減少發射藥爆炸時的推力流失,並可以避免發射藥爆炸時直接引爆炸藥包。
發射時,同時點燃發射藥和炸藥包的引線。
延伸出來的引線率先點燃發射藥,產生的大量氣體將炸藥包拋射出去,將炸藥包投送到人力不能夠到的地方。
炸藥包的引線按照攻擊距離估算,落地時發生爆炸造成殺傷。
這樣的武器雖然簡陋,卻也彌補了火力投送手段。
炸藥包的威力也不算小,包上一層鐵釘後對人殺傷力十足。
不過因為過於粗糙,炸藥包質地柔軟無法緊密貼合汽油桶,氣密性不夠,也不能使用太多發射藥提高推力,以免炸藥包直接被引爆炸膛。
所以射程一般隻有一百到兩百多米。
有些條件過於簡陋,連鐵皮油桶都沒有的,也有將樹幹掏空,箍上幾圈鐵箍加固替代炮管的。
雖然不耐用,且有概率炸膛,但依然能發揮效能。
這類武器射程不遠,不過因其極為簡單,方便使用又方便製造。
所以在實戰中,這種出於無奈才誕生出來的簡陋武器,依然創造了不少的戰功,在曆史上留下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