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北魏滅亡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操:“終究還是敗了,如此倒也符合常理。
區區七千人,從建康發兵,一路北上征戰千餘裏至洛陽。
雖然不知曉那個北魏降王元顥出力多少,甚至究竟出力沒有,但至少從天幕所述看來他們就是北伐主力。
能夠打出如此威名與戰功,已經是不可思議了,至於最後落敗以至全軍覆沒,那也是足亦震爍曆史的榮耀。
倒是不知那梁武帝在幹什麽?難不成在收複北境如此大業麵前,還在擔心功高震主哪一套,以至故意陷白袍軍於死地嗎?
又或是有其它緣由,在出兵鞏固占領的疆域?可也實不該讓一支孤軍曆戰十四個月而不支援吧?”
……
【投降南梁的北魏宗室元顥,雖然一開始的確是與白袍軍一同北伐的。
可早在元顥行至睢陽時便自稱為大魏皇帝,白袍軍與元顥本質上就是互相利用。
白袍軍借元顥的皇帝身份北伐,元顥利用白袍軍的戰鬥力企圖複國。
而元顥給予陳慶之的幫助非常有限。
更多隻是依靠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為陳慶之的北伐行動提供合法性的掩護。
使一些北魏的地方勢力和將領在麵對陳慶之的進攻時,會出於對宗室正統的認可或觀望態度而減少抵抗。
真正的作戰主力一直都是白袍軍。
並且當陳慶之攻下洛陽後,元顥更是企圖叛梁自立,依靠自稱的皇帝身份和都城洛陽,準備重建大魏正統皇權。
在這樣的形勢下,元顥非但沒有幫助白袍軍,還實質性地挾持了白袍軍為自己所用,不允許他們撤離。
白袍軍自然極為不滿,便有人提議陳慶之,既然現已遭到元顥的猜疑,不如就趁元顥不備殺了他,然後占據洛陽自立。
但是陳慶之拒絕了。
更多是考慮到當前局勢兵力太少,外敵太多。
一旦殺掉元顥,那麽效忠元顥的北魏軍隊將從友軍瞬間變為敵人。
更何況洛陽城外還有爾朱榮的大軍正在前來支援,僅靠已經戰損頗多的白袍軍根本不能獨自抵擋。
於是陳慶之向元顥表示護送他迴洛陽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便要申請離開洛陽,去擔任徐州刺史。
但元顥拒絕了陳慶之的請求,擺明了不準備放白袍軍這個絕佳的助力離開。
之後爾朱榮的大軍果然兵臨洛陽。
並且在爾朱榮的大軍和他扶持的北魏皇帝元子攸影響下,元顥此前占領的城池紛紛反叛選擇了站隊爾朱榮。
一時之間白袍軍再次陷入絕境。
陳慶之主動出兵阻擊爾朱榮,與其大軍在三日之內戰鬥十一次。
結果白袍軍又一次以少勝多,殺敵甚眾。
爾朱榮無奈,隻能轉而進攻元顥,以此為突破口。
爾朱榮對元顥的第一次進攻失敗,死傷頗多,但是之後爾朱榮用計擒住了元顥的大將與主力,元顥本就鬆散臨時歸附的其餘部隊聞訊瞬間潰逃。
元顥見大勢已去,率領麾下數百騎兵向南撤退,行至臨潁縣時,意外被當地的縣卒斬殺,一代自封的帝王死在小兵的刀下。
而見敗局已定的陳慶之,也隻得帶領傷亡慘重的白袍軍撤離。
爾朱榮聽聞消息後立即開始追擊陳慶之。
然而還未等他追到陳慶之,白袍殘軍撤離途中突發意外。
正值盛夏的嵩高河水位突然暴漲,陳慶之所剩不多的兵馬在山洪的衝擊下,幾乎全軍覆沒。
隻剩下陳慶之孤身一人潛逃迴南梁。
迴到南梁後,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但是高官厚祿對於此時的陳慶之來說意義已經不大。
與他同吃同住,一同奮勇殺敵建立不世之功的七千白袍將士已經全軍覆沒,如今隻剩他一人獨活,那樣的心酸悲痛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餘生注定要在自責中煎熬度日。
人生最後的十年時間裏,陳慶之還是為了南梁堅持領兵作戰。
平造反,征叛逆,救濟災民。
直到公元539年,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
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並賜諡號“武”。
而與《梁書》中不吝詞章誇耀陳慶之戰功不同的是,《魏書》對陳慶之北伐的曆史記載存在一定程度的淡化。
或許是因為魏書主要是從北魏的視角出發。
一些戰役的描述不像《梁書》那樣突出陳慶之的輝煌戰績。
對陳慶之打贏的戰事輕描淡寫,例如,陳慶之在一些戰鬥中所擊敗的北魏軍隊數量等信息,《魏書》中都寫得不甚明確。
但是對陳慶之的失利和戰敗則是大書特書。
不過,《魏書》中還是承認了陳慶之北伐這一事件的發生,以及他在戰爭中給北魏政權帶來的衝擊。
而正是在陳慶之北伐結束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534年,混亂不堪無藥可救的北魏,終於迎來了他的滅亡。
公元530年,爾朱榮剿滅元顥,擊退陳慶之的次年,自覺北魏軍隊經過陳慶之的大清洗,北魏再沒有軍事力量可以與他爾朱榮抗衡,以及北魏朝堂徹底被他架空的情況。
爾朱榮也終於要邁出篡位稱帝的一步。
與中原正統王朝權臣篡位的步驟一樣。
爾朱榮向被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元子攸索要九錫。
在被元子攸拒絕之後,爾朱榮親自帶領五千騎兵,逼近洛陽向元子攸興師問罪。
被逼絕路的元子攸決定殊死一搏。
設計引誘爾朱榮進入皇宮,隨後在伏兵的幫助下,元子攸親手殺死了毫無防備的爾朱榮。
爾朱榮死後,他的手下爾朱兆、爾朱世隆等人起兵攻入洛陽,元子攸被他們殺害。
但是沒有爾朱榮的壓製後,爾朱榮的部將爾朱兆、高歡、宇文泰為了權力分配,相互廝殺。
爾朱家族在兩年內迅速衰落。
公元532年,背叛爾朱家族的高歡擊敗了爾朱氏餘黨,成為新的掌控北魏大權的無冕之王。
同年四月,高歡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而節閔帝元恭則被高歡廢黜幽禁,隨後慘遭殺害。
但是被高歡扶持的元修亦不願成為傀儡皇帝,並在高歡的錯誤放縱下,元修發展起了自己的勢力。
雙方最終在公元534年徹底決裂。
高歡勢大,元修被迫放棄京師洛陽,逃往關中依附爾朱榮曾經的部將宇文泰。
高歡便改立新帝,否定了元修的皇位,這便是東魏政權。
而另一邊的宇文泰與元修產生矛盾,在第二年元修便被毒殺,宇文泰改立北魏宗室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便是西魏政權。
北魏從此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但是這兩個魏國政權,從國家的實際控製權來說,已經與魏國宗室沒有太多關係了。
尤其這兩個政權的建立與消亡,分別不超過十六年和二十一年。
這也代表著存續了一百四十八年的北魏正式宣告滅亡。】
區區七千人,從建康發兵,一路北上征戰千餘裏至洛陽。
雖然不知曉那個北魏降王元顥出力多少,甚至究竟出力沒有,但至少從天幕所述看來他們就是北伐主力。
能夠打出如此威名與戰功,已經是不可思議了,至於最後落敗以至全軍覆沒,那也是足亦震爍曆史的榮耀。
倒是不知那梁武帝在幹什麽?難不成在收複北境如此大業麵前,還在擔心功高震主哪一套,以至故意陷白袍軍於死地嗎?
又或是有其它緣由,在出兵鞏固占領的疆域?可也實不該讓一支孤軍曆戰十四個月而不支援吧?”
……
【投降南梁的北魏宗室元顥,雖然一開始的確是與白袍軍一同北伐的。
可早在元顥行至睢陽時便自稱為大魏皇帝,白袍軍與元顥本質上就是互相利用。
白袍軍借元顥的皇帝身份北伐,元顥利用白袍軍的戰鬥力企圖複國。
而元顥給予陳慶之的幫助非常有限。
更多隻是依靠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為陳慶之的北伐行動提供合法性的掩護。
使一些北魏的地方勢力和將領在麵對陳慶之的進攻時,會出於對宗室正統的認可或觀望態度而減少抵抗。
真正的作戰主力一直都是白袍軍。
並且當陳慶之攻下洛陽後,元顥更是企圖叛梁自立,依靠自稱的皇帝身份和都城洛陽,準備重建大魏正統皇權。
在這樣的形勢下,元顥非但沒有幫助白袍軍,還實質性地挾持了白袍軍為自己所用,不允許他們撤離。
白袍軍自然極為不滿,便有人提議陳慶之,既然現已遭到元顥的猜疑,不如就趁元顥不備殺了他,然後占據洛陽自立。
但是陳慶之拒絕了。
更多是考慮到當前局勢兵力太少,外敵太多。
一旦殺掉元顥,那麽效忠元顥的北魏軍隊將從友軍瞬間變為敵人。
更何況洛陽城外還有爾朱榮的大軍正在前來支援,僅靠已經戰損頗多的白袍軍根本不能獨自抵擋。
於是陳慶之向元顥表示護送他迴洛陽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便要申請離開洛陽,去擔任徐州刺史。
但元顥拒絕了陳慶之的請求,擺明了不準備放白袍軍這個絕佳的助力離開。
之後爾朱榮的大軍果然兵臨洛陽。
並且在爾朱榮的大軍和他扶持的北魏皇帝元子攸影響下,元顥此前占領的城池紛紛反叛選擇了站隊爾朱榮。
一時之間白袍軍再次陷入絕境。
陳慶之主動出兵阻擊爾朱榮,與其大軍在三日之內戰鬥十一次。
結果白袍軍又一次以少勝多,殺敵甚眾。
爾朱榮無奈,隻能轉而進攻元顥,以此為突破口。
爾朱榮對元顥的第一次進攻失敗,死傷頗多,但是之後爾朱榮用計擒住了元顥的大將與主力,元顥本就鬆散臨時歸附的其餘部隊聞訊瞬間潰逃。
元顥見大勢已去,率領麾下數百騎兵向南撤退,行至臨潁縣時,意外被當地的縣卒斬殺,一代自封的帝王死在小兵的刀下。
而見敗局已定的陳慶之,也隻得帶領傷亡慘重的白袍軍撤離。
爾朱榮聽聞消息後立即開始追擊陳慶之。
然而還未等他追到陳慶之,白袍殘軍撤離途中突發意外。
正值盛夏的嵩高河水位突然暴漲,陳慶之所剩不多的兵馬在山洪的衝擊下,幾乎全軍覆沒。
隻剩下陳慶之孤身一人潛逃迴南梁。
迴到南梁後,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但是高官厚祿對於此時的陳慶之來說意義已經不大。
與他同吃同住,一同奮勇殺敵建立不世之功的七千白袍將士已經全軍覆沒,如今隻剩他一人獨活,那樣的心酸悲痛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餘生注定要在自責中煎熬度日。
人生最後的十年時間裏,陳慶之還是為了南梁堅持領兵作戰。
平造反,征叛逆,救濟災民。
直到公元539年,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
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並賜諡號“武”。
而與《梁書》中不吝詞章誇耀陳慶之戰功不同的是,《魏書》對陳慶之北伐的曆史記載存在一定程度的淡化。
或許是因為魏書主要是從北魏的視角出發。
一些戰役的描述不像《梁書》那樣突出陳慶之的輝煌戰績。
對陳慶之打贏的戰事輕描淡寫,例如,陳慶之在一些戰鬥中所擊敗的北魏軍隊數量等信息,《魏書》中都寫得不甚明確。
但是對陳慶之的失利和戰敗則是大書特書。
不過,《魏書》中還是承認了陳慶之北伐這一事件的發生,以及他在戰爭中給北魏政權帶來的衝擊。
而正是在陳慶之北伐結束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534年,混亂不堪無藥可救的北魏,終於迎來了他的滅亡。
公元530年,爾朱榮剿滅元顥,擊退陳慶之的次年,自覺北魏軍隊經過陳慶之的大清洗,北魏再沒有軍事力量可以與他爾朱榮抗衡,以及北魏朝堂徹底被他架空的情況。
爾朱榮也終於要邁出篡位稱帝的一步。
與中原正統王朝權臣篡位的步驟一樣。
爾朱榮向被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元子攸索要九錫。
在被元子攸拒絕之後,爾朱榮親自帶領五千騎兵,逼近洛陽向元子攸興師問罪。
被逼絕路的元子攸決定殊死一搏。
設計引誘爾朱榮進入皇宮,隨後在伏兵的幫助下,元子攸親手殺死了毫無防備的爾朱榮。
爾朱榮死後,他的手下爾朱兆、爾朱世隆等人起兵攻入洛陽,元子攸被他們殺害。
但是沒有爾朱榮的壓製後,爾朱榮的部將爾朱兆、高歡、宇文泰為了權力分配,相互廝殺。
爾朱家族在兩年內迅速衰落。
公元532年,背叛爾朱家族的高歡擊敗了爾朱氏餘黨,成為新的掌控北魏大權的無冕之王。
同年四月,高歡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而節閔帝元恭則被高歡廢黜幽禁,隨後慘遭殺害。
但是被高歡扶持的元修亦不願成為傀儡皇帝,並在高歡的錯誤放縱下,元修發展起了自己的勢力。
雙方最終在公元534年徹底決裂。
高歡勢大,元修被迫放棄京師洛陽,逃往關中依附爾朱榮曾經的部將宇文泰。
高歡便改立新帝,否定了元修的皇位,這便是東魏政權。
而另一邊的宇文泰與元修產生矛盾,在第二年元修便被毒殺,宇文泰改立北魏宗室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便是西魏政權。
北魏從此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但是這兩個魏國政權,從國家的實際控製權來說,已經與魏國宗室沒有太多關係了。
尤其這兩個政權的建立與消亡,分別不超過十六年和二十一年。
這也代表著存續了一百四十八年的北魏正式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