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聞雞起舞,劉琨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317年,東晉第一位皇帝司馬睿登基。
東晉的貧弱並非真的貧弱。
單從人口來看,在經曆衣冠南渡後,東晉全國人口仍然還有一千萬左右。
而整個華夏北方,同時期所有胡人政權加起來,人口大概也隻有一千萬出頭。(包含侵入中原的五胡和漢人在內。)
所以單論古代戰爭潛力最重要的指標,東晉的人口數量可以碾壓北方任何一個胡人政權。
但是東晉依然沒能收複北方,甚至在胡人政權交戰激烈,多次出現明顯戰機時,東晉也依然沒能北伐成功。
原因還是在於內鬥,在於世家大族的割據,爭權。
這些世家大族將自家的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還要重要。
比如在東晉發兵北伐,去實現收複中原這個共同目標時。
有的門閥擔心其他勢力通過北伐建功立業,勢力壯大後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甚至會對北伐進行掣肘,減少物資兵員供應。
或為了避免自己掌控的兵力受損,進而影響自家的權勢,屢次拖延北伐,反對北伐。
琅琊王氏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早在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王氏家族的王導便用自己的政治遠見,提前預見了北方或將淪陷的未來。
於是帶著司馬睿先人一步開始布局南方。
司馬睿南下時,手中的政權資源和能夠調動的兵力並不多。
當時南方局勢也較為複雜,是王導運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幫助司馬睿協調與江南士族的關係,使得其能夠在南方站穩腳跟,獲得一定的政治威望。
這一提前布局,使得在晉湣帝司馬鄴被俘,西晉宣告滅亡時,讓司馬睿這個藩王瞬間收獲了無法言喻的利益。
國不可一日無主,抵禦胡人南下這一共同利益目標,也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盟主。
於是已經與南方世家交好的司馬睿,順勢就被各世家擁立為了皇帝。
但是已經成為皇帝的司馬睿,自然不會願意止步於此,成為一個受人鉗製的皇帝。
便在北方士族和皇族衣冠南渡後,大量提拔北方士族,用以壓製南方士族影響力,鞏固自己的皇權。
司馬睿這樣說是一套,做是另一套的前後反差,讓南方士族們極為不滿。
於是作為江南士族重要人物的周玘決定發動政變。
聯合鎮東將軍祭酒王恢密謀,意圖誅殺北方士族,改由江南士族執政。
但又是因為泄密。
還沒有正式發動政變,便被東晉朝廷知悉。
王恢知道密謀泄露後,逃到周玘處避難,卻被周玘滅口。
司馬睿雖知周玘謀亂,但東晉此時剛剛建立,根基不穩絕對不能在這時與江南士族開啟大戰。
於是秘而不宣,隻是頻繁調動他的官職。
周玘自知其中緣由,不久憂鬱而終。
周玘死後,他的兒子周勰(xie)繼承了他對北方士族的怨恨。
周勰再次密謀叛亂,但因叔叔周劄(zha)告密,叛亂還沒有真正開始就被扼殺在萌芽中。
司馬睿考慮到周氏在江南的影響力,沒有追究周勰的責任。
這兩次叛亂雖然都被扼殺,沒有造成嚴重影響,但南北士族對立,世家掌握兵權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而在朝廷諸公都在明爭暗鬥為了爭權奪利之際,依然有忠義之士始終心係國家,期望能夠收複故土。
一個是祖逖(ti),一個是劉琨。
祖逖和劉琨在青年時代就極有抱負,兩人感情深厚,同席而眠,並且有著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共同理想。
他們在淩晨聽到雞叫後便起床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得以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
這便是聞雞起舞的典故由來。
而這典故還有後半段鮮為人知的英勇過往與遺憾結局。
祖逖和劉琨因為八王之亂,一個調任了北方,一個去往了南方。
按時間和南北順序,先說劉琨。
公元307年,當時正值五胡亂華時期,劉琨被調任到並州任刺史。
此時的並州經過胡人洗劫後,包括並州治所的晉陽在內都已經變成了廢墟。
但並州是西晉在北方的重要據點,劉琨認為堅守並州對於抵禦外族,維護晉朝在北方的統治關係重大,他治下的這塊對抗胡人最前線的國土決不能丟失。
劉琨率領一千餘人到任晉陽後,積極招撫流民,收攏四散流亡的百姓,為堅守並州提供了基本的人口基礎。
依托殘存的城牆和房屋,重新修整晉陽城的防禦。
麵對糧食短缺,劉琨就組織百姓開展屯田,一邊耕種一邊積極抵禦賊寇。
當時劉淵的漢趙政權就盤踞在並州西側,對晉陽構成嚴重威脅。
於是劉琨用離間和招募手段,從漢趙政權吸納來了一萬民眾,劉琨就此在晉陽有了堅守的基礎。
不僅如此,劉琨還敢於對漢趙發起反攻,一舉收複了已經淪喪的壺關,重新打通與洛陽的聯係。
雖然在後來與漢趙交鋒落敗,又被漢趙占領了去,但這種深陷絕境仍然敢於抗爭的意誌在那個時代極為珍貴。
因為處境兇險,國家危難,劉琨晚上睡覺都得枕著兵器。
這便是“枕戈待旦”的由來。
之後劉淵去世,漢趙政權陷入短時間的動蕩,劉琨抓住機會,聯合並州北方的拓跋鮮卑兩萬騎兵,全殲了漢趙劉虎的軍隊。
因為此戰拓跋鮮卑出力甚多,劉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拓跋鮮卑的力量才能固守晉陽。
於是劉琨上奏朝廷,冊封了拓跋猗盧為代王,代國由此建立。
劉琨甚至將自己的兒子送去了代國當人質,並與拓跋猗盧結為兄弟。
劉琨在晉陽的堅守和幾次與漢趙交戰的獲勝,使得許多想要抗擊匈奴和羯人的誌士前來加入劉琨。
但劉琨的政治頭腦比較欠缺。
雖然有膽識,可卻不懂得知人善任,對一些親近但能力不行的人給予重用,對有能力並投靠他的人,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讓很多投靠他的人,又紛紛離他而去。
後續拓跋鮮卑因為拓跋猗盧死了,代國國內發生動亂,劉琨留在代國的兒子卻在這時帶著三萬鮮卑軍隊投奔了他。
這雖然極大增強了劉琨的實力,可是代國無法再成為劉琨的助力了,此時晉陽西邊是漢趙,東邊是石勒,南邊的洛陽還被漢趙攻破,連皇帝都被俘虜了。
劉琨依托的晉陽成了彈丸之地,自己也徹底成為了孤軍奮戰。
後續的多年時間裏,劉琨依然堅守晉陽,多次與漢趙和石勒交戰。
直到與石勒的最後一次決戰,因戰略失策和兵力弱勢,劉琨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晉陽連同整個並州就此淪陷。
至此劉琨已經在晉陽孤軍堅守足足十年了。
這樣的意誌無人會怪罪他的失敗,隻會為英雄的壯誌未酬而惋惜。
最後的劉琨全軍覆沒後不得已,投奔了遼東的幽州刺史段匹磾。
而段氏雖然名義上是晉朝冊封的刺史,但身份上卻是鮮卑段氏,不過也的確真的幫助晉朝攻打石勒。
可是最終因為權力紛爭、懷疑、提防等等各種原因,劉琨被段匹磾絞殺而死。
一代從青年時就聞雞起舞懷揣報國之誌,為救亡國家幾近奮戰半生的英傑就此落幕。】
東晉的貧弱並非真的貧弱。
單從人口來看,在經曆衣冠南渡後,東晉全國人口仍然還有一千萬左右。
而整個華夏北方,同時期所有胡人政權加起來,人口大概也隻有一千萬出頭。(包含侵入中原的五胡和漢人在內。)
所以單論古代戰爭潛力最重要的指標,東晉的人口數量可以碾壓北方任何一個胡人政權。
但是東晉依然沒能收複北方,甚至在胡人政權交戰激烈,多次出現明顯戰機時,東晉也依然沒能北伐成功。
原因還是在於內鬥,在於世家大族的割據,爭權。
這些世家大族將自家的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還要重要。
比如在東晉發兵北伐,去實現收複中原這個共同目標時。
有的門閥擔心其他勢力通過北伐建功立業,勢力壯大後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甚至會對北伐進行掣肘,減少物資兵員供應。
或為了避免自己掌控的兵力受損,進而影響自家的權勢,屢次拖延北伐,反對北伐。
琅琊王氏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早在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王氏家族的王導便用自己的政治遠見,提前預見了北方或將淪陷的未來。
於是帶著司馬睿先人一步開始布局南方。
司馬睿南下時,手中的政權資源和能夠調動的兵力並不多。
當時南方局勢也較為複雜,是王導運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幫助司馬睿協調與江南士族的關係,使得其能夠在南方站穩腳跟,獲得一定的政治威望。
這一提前布局,使得在晉湣帝司馬鄴被俘,西晉宣告滅亡時,讓司馬睿這個藩王瞬間收獲了無法言喻的利益。
國不可一日無主,抵禦胡人南下這一共同利益目標,也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盟主。
於是已經與南方世家交好的司馬睿,順勢就被各世家擁立為了皇帝。
但是已經成為皇帝的司馬睿,自然不會願意止步於此,成為一個受人鉗製的皇帝。
便在北方士族和皇族衣冠南渡後,大量提拔北方士族,用以壓製南方士族影響力,鞏固自己的皇權。
司馬睿這樣說是一套,做是另一套的前後反差,讓南方士族們極為不滿。
於是作為江南士族重要人物的周玘決定發動政變。
聯合鎮東將軍祭酒王恢密謀,意圖誅殺北方士族,改由江南士族執政。
但又是因為泄密。
還沒有正式發動政變,便被東晉朝廷知悉。
王恢知道密謀泄露後,逃到周玘處避難,卻被周玘滅口。
司馬睿雖知周玘謀亂,但東晉此時剛剛建立,根基不穩絕對不能在這時與江南士族開啟大戰。
於是秘而不宣,隻是頻繁調動他的官職。
周玘自知其中緣由,不久憂鬱而終。
周玘死後,他的兒子周勰(xie)繼承了他對北方士族的怨恨。
周勰再次密謀叛亂,但因叔叔周劄(zha)告密,叛亂還沒有真正開始就被扼殺在萌芽中。
司馬睿考慮到周氏在江南的影響力,沒有追究周勰的責任。
這兩次叛亂雖然都被扼殺,沒有造成嚴重影響,但南北士族對立,世家掌握兵權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而在朝廷諸公都在明爭暗鬥為了爭權奪利之際,依然有忠義之士始終心係國家,期望能夠收複故土。
一個是祖逖(ti),一個是劉琨。
祖逖和劉琨在青年時代就極有抱負,兩人感情深厚,同席而眠,並且有著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共同理想。
他們在淩晨聽到雞叫後便起床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得以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
這便是聞雞起舞的典故由來。
而這典故還有後半段鮮為人知的英勇過往與遺憾結局。
祖逖和劉琨因為八王之亂,一個調任了北方,一個去往了南方。
按時間和南北順序,先說劉琨。
公元307年,當時正值五胡亂華時期,劉琨被調任到並州任刺史。
此時的並州經過胡人洗劫後,包括並州治所的晉陽在內都已經變成了廢墟。
但並州是西晉在北方的重要據點,劉琨認為堅守並州對於抵禦外族,維護晉朝在北方的統治關係重大,他治下的這塊對抗胡人最前線的國土決不能丟失。
劉琨率領一千餘人到任晉陽後,積極招撫流民,收攏四散流亡的百姓,為堅守並州提供了基本的人口基礎。
依托殘存的城牆和房屋,重新修整晉陽城的防禦。
麵對糧食短缺,劉琨就組織百姓開展屯田,一邊耕種一邊積極抵禦賊寇。
當時劉淵的漢趙政權就盤踞在並州西側,對晉陽構成嚴重威脅。
於是劉琨用離間和招募手段,從漢趙政權吸納來了一萬民眾,劉琨就此在晉陽有了堅守的基礎。
不僅如此,劉琨還敢於對漢趙發起反攻,一舉收複了已經淪喪的壺關,重新打通與洛陽的聯係。
雖然在後來與漢趙交鋒落敗,又被漢趙占領了去,但這種深陷絕境仍然敢於抗爭的意誌在那個時代極為珍貴。
因為處境兇險,國家危難,劉琨晚上睡覺都得枕著兵器。
這便是“枕戈待旦”的由來。
之後劉淵去世,漢趙政權陷入短時間的動蕩,劉琨抓住機會,聯合並州北方的拓跋鮮卑兩萬騎兵,全殲了漢趙劉虎的軍隊。
因為此戰拓跋鮮卑出力甚多,劉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拓跋鮮卑的力量才能固守晉陽。
於是劉琨上奏朝廷,冊封了拓跋猗盧為代王,代國由此建立。
劉琨甚至將自己的兒子送去了代國當人質,並與拓跋猗盧結為兄弟。
劉琨在晉陽的堅守和幾次與漢趙交戰的獲勝,使得許多想要抗擊匈奴和羯人的誌士前來加入劉琨。
但劉琨的政治頭腦比較欠缺。
雖然有膽識,可卻不懂得知人善任,對一些親近但能力不行的人給予重用,對有能力並投靠他的人,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讓很多投靠他的人,又紛紛離他而去。
後續拓跋鮮卑因為拓跋猗盧死了,代國國內發生動亂,劉琨留在代國的兒子卻在這時帶著三萬鮮卑軍隊投奔了他。
這雖然極大增強了劉琨的實力,可是代國無法再成為劉琨的助力了,此時晉陽西邊是漢趙,東邊是石勒,南邊的洛陽還被漢趙攻破,連皇帝都被俘虜了。
劉琨依托的晉陽成了彈丸之地,自己也徹底成為了孤軍奮戰。
後續的多年時間裏,劉琨依然堅守晉陽,多次與漢趙和石勒交戰。
直到與石勒的最後一次決戰,因戰略失策和兵力弱勢,劉琨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晉陽連同整個並州就此淪陷。
至此劉琨已經在晉陽孤軍堅守足足十年了。
這樣的意誌無人會怪罪他的失敗,隻會為英雄的壯誌未酬而惋惜。
最後的劉琨全軍覆沒後不得已,投奔了遼東的幽州刺史段匹磾。
而段氏雖然名義上是晉朝冊封的刺史,但身份上卻是鮮卑段氏,不過也的確真的幫助晉朝攻打石勒。
可是最終因為權力紛爭、懷疑、提防等等各種原因,劉琨被段匹磾絞殺而死。
一代從青年時就聞雞起舞懷揣報國之誌,為救亡國家幾近奮戰半生的英傑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