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殺神冉閔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睿沒忍住罵道:
“這窩囊無能的晉朝,害得我中原大地湧現出如此多胡人政權,就連上蒼都直言敘述困難了。
也不知這般混亂局勢和滿是胡人政權統治下,我漢人百姓慘死了多少!
我曹魏嚴格限製分封,被分封的宗室子弟不僅無法統領封國內部的軍隊和子民,更不能自行設置封國內部的屬官,分封更多是形式象征。
若是那該死的司馬家沒有篡奪我大魏的皇權,自然也不可能有八王之亂,我中原大地絕不至於淪落至此!”
……
【按時間順序先陳述冉閔。
冉閔算是石虎的義孫,所以又叫石閔。
因為打仗極為鐵血彪悍,所以備受石虎的欣賞,將部分兵權交與了冉閔把持。
公元349年,石虎死後,立了一個年僅十歲的石世繼位。
在後趙這個群狼環伺,全員反骨的政權中,一個十歲的皇帝注定是要被篡位的。
石家子嗣也果然保留了石家自相殘殺的優良傳統。
石虎的第九子石遵,果然就想篡奪自己弟弟的皇位。
於是聯合冉閔、符洪、姚弋仲等人,意圖發兵篡奪皇位。
並且因為石遵無子,於是為了拉攏在軍中有極高威望的冉閔,承諾他成了皇帝以後,便立冉閔為太子。
冉閔作為石虎的義孫,本來也叫石閔,在法理上也有那麽一絲宗親身份可以繼承皇位。
於是冉閔相信了這個承諾,力挺石遵造反,領兵一舉攻下了鄴城,廢了石世讓石遵當了皇帝。
可是石遵成了皇帝後又反悔了。
冉閔終究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假侄子,石遵還是將有血緣關係的親侄子石衍立為了太子。
這讓冉閔這個戰神極為惱怒。
他的戰神之名可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領兵以後就已經是後趙最能打的將軍。
石遵自然也知道冉閔不會甘心,於是與藩王們商議除掉冉閔,可消息被石鑒透露給了冉閔。
冉閔先石遵一步,直接派兵控製了朝堂,並殺了石遵,擁立幫助過他的石鑒為皇帝。
石遵這個在位僅一百八十三天的後趙皇帝草草下場。
可石鑒也是個不安於皇權被鉗製的人,直接派人要殺冉閔。
可是消息又走漏了。
石鑒裝慫,將鍋全都甩給了謀殺不成的親信。
冉閔監禁了石鑒,徹底控製了朝政。
羯人貴族大為不滿,隨即率領三千羯人武士就要誅殺冉閔。
可消息又又又走漏了。
不知為何古代密謀如此不靠譜。
總之冉閔一介殺神,將這三千羯人和那些參與造反的羯人貴族全部誅殺。
這導致所有羯人對冉閔極為仇視,尤其冉閔本身是漢人血統。
羯人徹底站在了冉閔的對立麵,在這樣的局勢下,冉閔的殺胡令出世了。
公元350年,冉閔殺了石鑒,登基稱帝建立大魏,史稱冉魏政權。
並且還殺了石虎的三十八個子孫,幾乎滅了石氏一族。
同年發布殺胡令。
殺胡令一共分先後三道。
第一道是“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第二道是“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第三道是“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晉爵”。
初期的殺胡令目的是解除胡人武裝,打壓胡人。
讓漢人看到冉閔反胡的決心,拉攏漢人成為自己的力量。
也為後續的大屠殺減少反抗阻力做鋪墊。
第二道,是讓不肯屈服的胡人自行離開。
這樣的分化策略減少了潛在的胡人反抗力量,為後續的屠殺進一步減少阻力,同時也為漢人聚集力量提供機會。
第三道便是真正的屠殺開始。
經過前兩道命令的鋪墊,此時後趙境內胡人的力量已經被極大削弱,而漢人的仇恨情緒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第三道殺胡令的出世,將漢人的複仇情緒徹底激發出來,漢人們能夠理直氣壯地對胡人進行報複,並且還可以獲得賞賜。
華夏的北方大地上,爆發了一場針對胡人極為殘酷血腥,同時也擁有法理與皇權支持的大屠殺。
冉魏政權境內的胡人,短時間內被毫不留情地全麵清除。
到處可見漢人們腰間掛著胡人的人頭去領賞。
殺胡令的實施讓北方大地上的漢人構成比例快速提升,但在其它政權中仍然存在大量胡人。
另外殺胡令也有很大的缺點漏洞。
比如胡人與漢人在北方已經混居多年,血脈雜交已經產生了相當一部分同時具有胡漢血統的人口,僅憑容貌並不能完全區分胡漢身份。
這便導致了一些人為了領取賞錢或單純為了泄憤,便不加分辨地將一些鼻梁骨稍稍高一點,眼窩稍稍深一點的胡漢血統人口也給殺了。
過於粗糙沒有加以限製的殺胡令,導致了冉魏境內大量人口死亡和人口流失,國力大幅下降。
而且殺胡令的推行,是要拿實打實的賞賜來鼓勵漢人們與胡人作戰。
大量胡人首級被拿來領賞,這極大消耗了冉魏政權積攢的錢糧。
諸多影響下影響,也給冉魏政權過早消亡埋下了禍根。
殺胡令進行的同時,前朝石氏宗親石祉,開始聯合廣大胡人們進攻冉魏政權。
雖然國力大幅下降了,但此時冉閔擁有的漢人軍隊,正值殺意最鼎盛的時候,尤其冉閔本身就是驍勇的悍將,領兵才能出眾。
石祉所領導的羯族,聯合了羌族、匈奴、鮮卑等多個胡人勢力。
人數上冉閔處於弱勢,雙方開始陷入長期交戰。
交戰過程中,冉閔幾乎每次都是以少勝多擊敗了胡人聯軍,殲滅五胡兵馬無數。
大致包括:首戰以三千漢騎夜襲匈奴軍營,斬殺敵將數名,斬首三萬。
二戰,以五千騎兵大破胡軍七萬。
三戰,以十二萬大軍,加上四萬漢族乞活軍,攻破三十多萬胡人聯軍。
(乞活軍成分和期間變化有些複雜,後續一並陳述。)
四戰,又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終以萬人小股突圍,殺出重圍,又斬胡人四萬。
五戰,以六萬大軍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六戰,親率不足萬人的步卒,擊敗十四萬步騎兵。
部分戰績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存在誇大的成分,但冉閔的戰績的確是曆史明確記載的。
在作戰悍不畏死的乞活軍加持下,諸多戰績也不負冉閔的戰神之名。
但是冉閔在戰略上有很大的缺陷。
采取了與一切敵人為敵的策略,使得他陷入了孤立無援被圍攻的境地。
例如他本可以妥善處理好與羌族等勢力的關係,通過外交手段或利益交換來緩解西部戰場的壓力。
但他卻選擇了強硬對抗,最終走向了更為艱難的處境。
長期與胡人聯軍交戰,導致冉閔的糧草和兵力被消耗地越來越多,實力逐漸與胡人聯軍拉開地更大。
尤其是慕容鮮卑領導的前燕軍隊加入了圍攻冉閔的戰場。
前燕政權實力較為強大。
但在戰爭中期,冉閔依然能以少勝多,多次擊敗前燕軍隊。
這場戰爭打了足足兩年多之後,冉閔最終才在兵盡糧絕的情況下,被前燕的慕容恪擊敗並擒獲,隨後遭到處決。
一代戰神如同曇花一現,匆匆下場。
公元352年,存在僅有兩年多的冉魏政權,隨著冉閔的死亡也就此消亡。
冉魏政權滅亡後,其疆域和疆域下的漢人被前燕統治。
這標誌著漢族在北方失去了一個獨立且強大的政權。
漢人在短期內無法再統一北方收複被胡人占領的國土。
後續的南北朝對立成為定局。】
“這窩囊無能的晉朝,害得我中原大地湧現出如此多胡人政權,就連上蒼都直言敘述困難了。
也不知這般混亂局勢和滿是胡人政權統治下,我漢人百姓慘死了多少!
我曹魏嚴格限製分封,被分封的宗室子弟不僅無法統領封國內部的軍隊和子民,更不能自行設置封國內部的屬官,分封更多是形式象征。
若是那該死的司馬家沒有篡奪我大魏的皇權,自然也不可能有八王之亂,我中原大地絕不至於淪落至此!”
……
【按時間順序先陳述冉閔。
冉閔算是石虎的義孫,所以又叫石閔。
因為打仗極為鐵血彪悍,所以備受石虎的欣賞,將部分兵權交與了冉閔把持。
公元349年,石虎死後,立了一個年僅十歲的石世繼位。
在後趙這個群狼環伺,全員反骨的政權中,一個十歲的皇帝注定是要被篡位的。
石家子嗣也果然保留了石家自相殘殺的優良傳統。
石虎的第九子石遵,果然就想篡奪自己弟弟的皇位。
於是聯合冉閔、符洪、姚弋仲等人,意圖發兵篡奪皇位。
並且因為石遵無子,於是為了拉攏在軍中有極高威望的冉閔,承諾他成了皇帝以後,便立冉閔為太子。
冉閔作為石虎的義孫,本來也叫石閔,在法理上也有那麽一絲宗親身份可以繼承皇位。
於是冉閔相信了這個承諾,力挺石遵造反,領兵一舉攻下了鄴城,廢了石世讓石遵當了皇帝。
可是石遵成了皇帝後又反悔了。
冉閔終究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假侄子,石遵還是將有血緣關係的親侄子石衍立為了太子。
這讓冉閔這個戰神極為惱怒。
他的戰神之名可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領兵以後就已經是後趙最能打的將軍。
石遵自然也知道冉閔不會甘心,於是與藩王們商議除掉冉閔,可消息被石鑒透露給了冉閔。
冉閔先石遵一步,直接派兵控製了朝堂,並殺了石遵,擁立幫助過他的石鑒為皇帝。
石遵這個在位僅一百八十三天的後趙皇帝草草下場。
可石鑒也是個不安於皇權被鉗製的人,直接派人要殺冉閔。
可是消息又走漏了。
石鑒裝慫,將鍋全都甩給了謀殺不成的親信。
冉閔監禁了石鑒,徹底控製了朝政。
羯人貴族大為不滿,隨即率領三千羯人武士就要誅殺冉閔。
可消息又又又走漏了。
不知為何古代密謀如此不靠譜。
總之冉閔一介殺神,將這三千羯人和那些參與造反的羯人貴族全部誅殺。
這導致所有羯人對冉閔極為仇視,尤其冉閔本身是漢人血統。
羯人徹底站在了冉閔的對立麵,在這樣的局勢下,冉閔的殺胡令出世了。
公元350年,冉閔殺了石鑒,登基稱帝建立大魏,史稱冉魏政權。
並且還殺了石虎的三十八個子孫,幾乎滅了石氏一族。
同年發布殺胡令。
殺胡令一共分先後三道。
第一道是“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第二道是“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第三道是“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晉爵”。
初期的殺胡令目的是解除胡人武裝,打壓胡人。
讓漢人看到冉閔反胡的決心,拉攏漢人成為自己的力量。
也為後續的大屠殺減少反抗阻力做鋪墊。
第二道,是讓不肯屈服的胡人自行離開。
這樣的分化策略減少了潛在的胡人反抗力量,為後續的屠殺進一步減少阻力,同時也為漢人聚集力量提供機會。
第三道便是真正的屠殺開始。
經過前兩道命令的鋪墊,此時後趙境內胡人的力量已經被極大削弱,而漢人的仇恨情緒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第三道殺胡令的出世,將漢人的複仇情緒徹底激發出來,漢人們能夠理直氣壯地對胡人進行報複,並且還可以獲得賞賜。
華夏的北方大地上,爆發了一場針對胡人極為殘酷血腥,同時也擁有法理與皇權支持的大屠殺。
冉魏政權境內的胡人,短時間內被毫不留情地全麵清除。
到處可見漢人們腰間掛著胡人的人頭去領賞。
殺胡令的實施讓北方大地上的漢人構成比例快速提升,但在其它政權中仍然存在大量胡人。
另外殺胡令也有很大的缺點漏洞。
比如胡人與漢人在北方已經混居多年,血脈雜交已經產生了相當一部分同時具有胡漢血統的人口,僅憑容貌並不能完全區分胡漢身份。
這便導致了一些人為了領取賞錢或單純為了泄憤,便不加分辨地將一些鼻梁骨稍稍高一點,眼窩稍稍深一點的胡漢血統人口也給殺了。
過於粗糙沒有加以限製的殺胡令,導致了冉魏境內大量人口死亡和人口流失,國力大幅下降。
而且殺胡令的推行,是要拿實打實的賞賜來鼓勵漢人們與胡人作戰。
大量胡人首級被拿來領賞,這極大消耗了冉魏政權積攢的錢糧。
諸多影響下影響,也給冉魏政權過早消亡埋下了禍根。
殺胡令進行的同時,前朝石氏宗親石祉,開始聯合廣大胡人們進攻冉魏政權。
雖然國力大幅下降了,但此時冉閔擁有的漢人軍隊,正值殺意最鼎盛的時候,尤其冉閔本身就是驍勇的悍將,領兵才能出眾。
石祉所領導的羯族,聯合了羌族、匈奴、鮮卑等多個胡人勢力。
人數上冉閔處於弱勢,雙方開始陷入長期交戰。
交戰過程中,冉閔幾乎每次都是以少勝多擊敗了胡人聯軍,殲滅五胡兵馬無數。
大致包括:首戰以三千漢騎夜襲匈奴軍營,斬殺敵將數名,斬首三萬。
二戰,以五千騎兵大破胡軍七萬。
三戰,以十二萬大軍,加上四萬漢族乞活軍,攻破三十多萬胡人聯軍。
(乞活軍成分和期間變化有些複雜,後續一並陳述。)
四戰,又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終以萬人小股突圍,殺出重圍,又斬胡人四萬。
五戰,以六萬大軍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六戰,親率不足萬人的步卒,擊敗十四萬步騎兵。
部分戰績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存在誇大的成分,但冉閔的戰績的確是曆史明確記載的。
在作戰悍不畏死的乞活軍加持下,諸多戰績也不負冉閔的戰神之名。
但是冉閔在戰略上有很大的缺陷。
采取了與一切敵人為敵的策略,使得他陷入了孤立無援被圍攻的境地。
例如他本可以妥善處理好與羌族等勢力的關係,通過外交手段或利益交換來緩解西部戰場的壓力。
但他卻選擇了強硬對抗,最終走向了更為艱難的處境。
長期與胡人聯軍交戰,導致冉閔的糧草和兵力被消耗地越來越多,實力逐漸與胡人聯軍拉開地更大。
尤其是慕容鮮卑領導的前燕軍隊加入了圍攻冉閔的戰場。
前燕政權實力較為強大。
但在戰爭中期,冉閔依然能以少勝多,多次擊敗前燕軍隊。
這場戰爭打了足足兩年多之後,冉閔最終才在兵盡糧絕的情況下,被前燕的慕容恪擊敗並擒獲,隨後遭到處決。
一代戰神如同曇花一現,匆匆下場。
公元352年,存在僅有兩年多的冉魏政權,隨著冉閔的死亡也就此消亡。
冉魏政權滅亡後,其疆域和疆域下的漢人被前燕統治。
這標誌著漢族在北方失去了一個獨立且強大的政權。
漢人在短期內無法再統一北方收複被胡人占領的國土。
後續的南北朝對立成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