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畫麵中威武的大秦軍隊,看著統一六國創建大一統王朝的大秦最終還是被滅亡。


    小紅軍萬分遺憾道:


    “老祖宗們打生打死那麽多年,戰死了多少人才建立的國家,百姓們盼望了幾百年的安穩日子也還沒有過上呢,就這麽亡了嗎?


    後麵我們老祖宗還會分裂成許多個國家,相互之間再打來打去嗎?”


    大紅軍怔怔地凝望著天幕,耳朵裏聽著的,是大秦軍隊整齊威武的喊“風”聲。


    漸漸的,鼻子不禁一酸。


    如果大秦沒有滅亡,或許他們這些後人就不用麵對後來那麽多的苦難,就不會有喪權辱國的大清,也不會被區區三島倭奴就侵占了比他們島國還大三倍的東三省。


    所以更能體會大秦滅亡這其中遺憾的大紅軍,比小紅軍感觸更深,也更耐不住淚。


    最終大紅軍沒有迴答小紅軍,也沒法迴答他。


    因為大秦之後雖有輝煌,但仍然經曆了很多戰亂和朝代更迭,以至於演變成了今天這樣的絕望局麵。


    這其中的苦難,他難以說出口……


    ……


    大禹歎氣,與眾首領說道:


    “唉~這大秦滅亡的太可惜了,費盡千辛萬苦才終結的五百多年亂世,奴隸製廢除了,天下統一了,結果卻隻存在十多年就亡了。


    我等也應當多加注意,即便上蒼告知給我們的製度再好,也一定要謹慎斟酌是否合適我們。


    也不能過於心急求成,不能隻想著要在自己手中立下萬世不滅的功績,就不顧子民的生計死活。


    不管是開疆拓土還是通河築城,都必須要考慮子民們的人口和產出是否足以支撐。


    有時候慢一些,維係子民的生計和人口穩定增長,改善政務治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執政製度,夯實這些一切發展的根本基礎,亦不失為一件件大功績啊。


    到那時無論我們需要做什麽,都能遊刃有餘地達成目的,王朝的命運不需要去賭,也不能去賭,這才是我們要走的大道。”


    ……


    老邁的劉邦焦急地盯著天幕,等候著。


    “就要輪到我大漢了,朕一定要知道我大漢存續了多少年,最後又是怎麽亡的。


    朕一定會杜絕所有隱患,決不讓大漢滅亡!”


    【自子嬰獻城投降宣告大秦滅亡,後續子嬰又被項羽腰斬之後,項羽主導將天下分封給各路參與滅秦的勢力。


    其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英布為九江王,等十八個諸侯。


    天下又一次陷入了諸侯割據的局麵。


    項羽選擇分封天下,卻沒有選擇以當時他極強的武力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抉擇,因此被後世評價為有大勇而無大謀。


    並在鴻門宴上沒有按照範增的建議殺掉劉邦,卻聽信已經被劉邦和張良拉攏的呂伯的建議。


    以劉邦在滅秦並攻入關中有大功,進攻劉邦的軍隊是不義之舉為由,使得劉邦幸而逃過一劫。


    因此鴻門宴成為項羽的又一大戰略決策失誤。


    之後項羽迫切想要迴到江東,放棄了富饒的關中,也就此失去了稱霸天下的資格。


    諸侯分封完不久,天下立即陷入諸侯間相互攻伐的局麵。


    劉邦也趁機占據了關中。


    關中地區得以成為劉邦日後稱霸天下的基礎。


    聽聞此消息的項羽很是憤怒,想要立即攻打劉邦。


    而此時的張良獻計,假借韓王的名義給項羽作偽信,稱劉邦隻想穩坐關中偏安,不會再向東擴張。


    又假借齊王和梁王的名義作書信,稱齊王和梁王準備合力滅掉楚國。


    這些假書信送到項羽的手裏後,當即放棄了攻打劉邦,轉而一心攻打齊國。


    劉邦得以在此時快速發展壯大。


    並在這時,蕭何為劉邦招攬了一員未得賞識的統兵奇才韓信,並在蕭何的再三舉薦下,韓信成為劉邦的大將軍。


    後續劉邦聯合五路諸侯,共計五十餘萬大軍一同進攻楚國,攻占楚國都城彭城。


    聽聞消息的項羽立即留下部分軍隊繼續進攻齊國,自己則親率三萬精兵反攻劉邦聯軍。


    隻一天時間,項羽竟然隻靠三萬精銳擊潰了劉邦等諸侯五十萬聯軍,並殺敵十餘萬。


    並且一路追擊劉邦,但被劉邦僥幸逃走。


    劉邦兵敗彭城後收攏殘兵。


    而此時的韓信與劉邦在滎陽匯合後,韓信率兵在京邑和索邑兩地擊敗了楚軍,使得楚軍暫時無力再攻打劉邦。


    後劉邦拜韓信為左丞相,並命韓信進攻叛漢投楚的魏國,韓信大勝,占領魏國。


    之後韓信又陸續攻打代國、趙國,全部得勝,並說服燕國投降。


    一年後,韓信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王向楚國求救,項羽派部將龍且率領號稱二十萬大軍攻打韓信。


    韓信用奇法,出奇兵,殺死龍且,多數楚兵被俘。


    同年立下赫赫戰功的韓信,以穩固占領的疆域為由,向劉邦去信請求成為代理齊王。


    劉邦擔心拒絕韓信會致使他有理由脫離漢,便允許他成為齊王,並且是真正的齊王,不是代理齊王,由此得到韓信感激。


    此時天下出現了三分的局麵。


    劉邦的漢,韓信的齊,項羽的楚。


    此時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已明白天下的關鍵在於韓信願意站隊那一邊。


    於是項羽派人勸說韓信,企圖讓韓信徹底自立,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感念劉邦當初的信任,拒絕了。


    韓信當初已經在項羽手下侍奉多年,卻也不過是個執戟侍衛。


    投奔劉邦後,得到蕭何的賞識,從治粟都吏一躍成為統禦數萬兵馬的大將軍。


    並且劉邦又同意他成為齊王。


    這讓韓信做出了絕不叛漢的選擇,可也在未來成為他此生最後悔的選擇。


    又是一年後,劉邦和韓信聯合,領兵三十萬與項羽的十萬楚軍決戰於垓下。


    項羽愛妾虞姬,為讓項羽沒有後顧之憂,先行自刎。


    不久楚軍大敗,十萬兵卒被全殲,項羽也於烏江自刎。


    自此被譽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項羽,就此隕落,楚漢相爭也隨之落下帷幕。


    天下也終得統一。


    漢朝由此建立,劉邦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創者,號漢太祖高皇帝,後世亦稱之為漢高祖。


    項羽死後,劉邦第一時間收繳韓信兵權,改封韓信為楚王,天下歸為大漢王朝。


    大漢初立,國家尚未穩定。


    有大周和大秦的前車之鑒,劉邦深知國家不能分裂,亦不能操之過急。


    於是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以穩定局勢,並采取了分封製和郡縣製並用。


    之後劉邦忌憚攻打天下占據最大功勞的韓信,忌憚韓信的才能,以及韓信在楚地掌控的兵力。


    便以近乎鴻門宴的方式邀請韓信赴會,並在韓信到會後將之擒住,戴上枷鎖。


    韓信於此時說出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隨後韓信被帶到了洛陽,劉邦將其降國為侯,改封為淮陰侯,封地為韓信的故鄉淮陰縣,被軟禁在京城,不得離開洛陽。


    (另有一說韓信是直接被囚禁在了牢獄中,始終被枷鎖束縛了六年。)


    在大漢的政治與局勢相對穩定後,劉邦相繼開始攻打由他親自分封的諸侯王。


    前後用了七年時間,漢初分封的八個異姓王被劉邦剿滅了七個,僅有長沙王因主動上交兵權得以留存。


    自此大漢隻剩下分封的劉姓子孫為同姓王。


    並殺白馬為盟,與大漢群臣定下:“非劉氏而稱王者,天下共擊之。”


    在此之中,即便韓信已經沒有任何兵權,也仍然因為他的年輕,和他冠絕天下的功績與威望,受到劉邦的忌憚。


    於是在劉邦的示意下,呂雉假托蕭何邀請韓信入宮,韓信進入長樂宮的鍾室後被一群埋伏的武士捆綁,隨後被梟首,並以韓信造反為由誅殺了韓信三族。


    韓信終年三十五歲。


    頭顱被蕭何取下,帶與劉邦相看以得心安。


    雖然劉邦對諸侯王們的鐵血清除過於殘忍,但他的決策也為大漢後續的強盛與穩定,奠定了重要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二藝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二藝術並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