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瑋領著兵馬,星夜兼程,終於趕到了晉陽城外,十裏坡大營。
馮瑋駐馬望去,營寨上多了兩麵旗幟,心中大喜。
營寨內的將領,聽到外麵的動靜,紛紛出寨迎接。
顏崎,審績,拓跋文濱,令狐不歸,並排而行,到馮瑋近處,一起低身行禮說道:“恭迎楚王殿下迴營。”
“不必多禮。”馮瑋看向拓跋文濱,問道:“拓跋公子,想不到你比本王,還快一步,到這十裏坡大營。”
拓跋文濱笑道:“楚王殿下去的地方遠,自然沒有文濱快。加之,文濱借兵順利,一借就走,這才快了楚王殿下一步。”
馮瑋記得,之前拓跋文濱說過,和他爺爺有心結沒有解開,怎麽這麽快,就借到了兵馬?
“一借就走?你就沒有和你爺爺,多說說話。”
拓跋文濱有點語塞,說道:“我五年,,,沒和他說過,,一句話,所以之前有些擔心,擔心他不借兵馬,可沒想,我一開口,他就答應了,,,,給我五千騎兵,讓我自行決定。”
令狐不歸此時上前說道:“楚王殿下,拓跋公子是擔心,來不及幫忙,所以才火急火燎,趕來晉陽匯合。”
馮瑋聽後,心中隱隱自責。如果拓跋文濱不是為了這份仗義,就一定肯在拓跋部多留些日子,和他爺爺多說些話。
“拓跋公子,本王謝謝你,謝謝你們拓跋部了。”
這就像親朋好友借錢,你認為關係好的,他不一定會借給你。
你以為關係一般,甚至還有過爭吵的,一開口,反而能借到。
此時審績出列說道:“王爺,外麵不是議事的地方,請大家進營吧。”
“審先生說的對,大家都進營吧。”
此時十裏坡大營,有之前的3萬人馬,還有審績,率領的1萬雁門兵。加上拓跋部的5千騎兵,慕容部的3千騎兵,總兵力接近五萬人。
馮瑋坐上大帳主位,招唿大家落座後,開始討論現在的局勢。
“顏將軍,本王不在晉陽的這段時間,有什麽特別的事嗎?”
顏崎出列迴答道:“楚王殿下,接到周璃將軍文書,東海王已經在封地召集了1萬人馬,三五日後,可以到達晉陽。”
馮瑋更高興了,又多了一萬人。
審績見馮瑋笑容滿麵,出列提醒道:“王爺,東海王,輩分高於王爺,晉陽城又是其弟燕王的轄區,且大軍糧草,皆由晉陽倉供應,如此,王爺恐怕將來,會受製於人,應當早些,做好謀劃才是。”
馮瑋聽了審績的話,心中不免擔憂起來。
做什麽事,最怕內灴。
在這個節骨眼上,可不能再出什麽岔子。
馮瑋暗想,審績既然提出來了,那麽他心中,肯定也已經有了謀劃。
“審先生的意思是?”
審績緩緩說道:“王爺,待東海王到晉陽後,必然會商議聯軍盟主,由誰擔任,王爺可將盟主之位,禮讓與東海王。”
顏崎頓時激動,搶說道:“楚王殿下,行軍打仗,領兵調度,一向都是能者居之,東海王在蕩陰一戰,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絕非盟主人選。”
馮瑋對顏崎的話,內心也是讚同,畢竟這不是小孩子遊戲,把大軍交給司馬越,別說自己不答應,三軍將士,也不會信服。
可審績的才能,馮瑋也是知道的,審績肯定有他獨到的見解。
“審先生,顏將軍帶兵多年,他的話,也不無道理。本王,也是擔心,皇叔,沒有統兵之才,反而,會誤了大事。”
審績自然明白馮瑋話中的意思,於是解釋道:“王爺,東海王兄弟,並無大才,卻有詭計。如果是王爺出任盟主一職,後方糧草,必受其製。沒有糧草,縱然王爺有心殺賊,也無力迴天。”
聽了審績的分析,馮瑋想起了之前,向司馬騰借糧求援的事。
司馬越的人品怎麽樣,現在還說不準。但司馬騰,確實首鼠兩端,立場搖擺,不是個大義的人。
“審先生,依你之見,本王該如何決斷。”
“王爺,審績以為,隻要可以平定叛亂,稍稍的退讓,反而更為妥當。”
審績接著說道:“王爺與他們商議時,可以提出再設立一個上將軍,去領軍破敵。用盟主一職,換上將軍一職。東海王兄弟得了盟主的名號,不用出力,就能有功。如此,王爺平定叛亂,則十拿九穩。”
馮瑋這下明白了,審績考慮問題,果然深遠。
“本王幸有審先生相助,不然,本王的平叛之路,還不知道,會出些什麽岔子。”
三天後,東海王領著1萬人馬,到了晉陽城,直接開進城中駐紮。
司馬騰在晉陽城設宴,和東海王司馬越,馮瑋,一起商議大事。
司馬越輩分高,又是司馬騰的兄長,因而,司馬騰讓出主位給司馬越坐著,自己與馮瑋,分坐兩旁客位。
酒過三巡,司馬越開口說道:“成都王知道我們在晉陽城會盟,已經派人將陛下送迴洛陽,如今,我們該怎麽辦?是去攻打洛陽,還是去攻打鄴城?”
東海王司馬越,一向喜歡謀劃,其實他心中早就有了主意。
如果隻有司馬騰一人在場,他肯定不會是用商量的語氣,說出這番話來。
現在旁邊還坐著馮瑋,這位楚王殿下,帳下有近5萬人馬,可以說是這次盟軍的主力,考慮到這層利害,司馬越多少要做點樣子的。
司馬騰見馮瑋沒有開口,便說道:“大哥,小弟聽說,成大事,必須有主次。應當,先確定聯軍盟主,再議軍政大事。”
東海王司馬越聽了,表現出不太高興的樣子,說道:“我等聚集到晉陽,是為了討伐叛逆,既然都是為了天下大義,又何必,選什麽盟主,楚王,你覺得呢?”
馮瑋知道,這倆貨八成是商量好了。
“二位皇叔,小王覺得,討伐叛逆,也得有主有次,才好協調各路軍馬。二位皇叔,經驗豐富,人脈又廣,小王提議,東海皇叔,出任聯軍盟主一職,統一發號施令。”
司馬越推辭道:“老夫,沒有統兵之才,就算要選盟主,也該是由楚王出任,才最為合適。”
司馬騰也假意勸說道:“楚王,我們三個中,你是最懂兵略的,這盟主一職,非你莫屬。”
馮瑋自然明白,這倆人是什麽心思。
可是眼下團結,是最重要的。
馮瑋聽過審績的分析後,內心堅定,絕不做聯軍盟主。
“二位皇叔,盟主,最重要的是統籌調度,而不是衝鋒陷陣。雖然小王帶過兵,卻隻能為將,不能為帥。”
東海王司馬越對馮瑋的謙讓,很是滿意。一個眼神,示意司馬騰。
司馬騰妙懂,又說道:“楚王,太謙虛了,你不僅是將才,也是帥才。為了天下大義,請楚王不要再推辭了。”
馮瑋正是為了這次能平叛成功,才不敢接受盟主的位子。
“萬萬不能,還請二位皇叔,為了天下大義,挑起這盟主重任,小王願為先鋒,率軍破敵。”
司馬越還是不答應,拒絕道:“老夫之前,在蕩陰慘敗,軍中威望全無,實在不能接下盟主重任。”
司馬騰也是嚴辭拒絕道:“我大哥都不能做盟主,那小弟就更擔不起這責任了。楚王,還是你,最為合適。”
馮瑋不想再浪費時間,說道:“如果,二位皇叔執意要小王出任盟主,小王,就留下兵馬,獨自離去。”
如果不是擔心,控製不了馮瑋的兵馬,這兩人絕不會上演這出辭讓的戲。
見馮瑋起身,真的要走了。司馬越趕緊起身,忙說道:“楚王,,楚王,留步,,老夫答應了,老夫答應便是。”
這老家夥終於答應了。
馮瑋這才緩緩坐下,真誠的說道:“東海皇叔,出任盟主,才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啊。”
三人又是一陣對飲,客套客套,見時機差不多了,司馬騰忽然好像想起了什麽事。
此時司馬騰冷的冒出一句道:“本王差點忘了,昨天接到十多封文書,都是各州,各郡的豪傑,響應我們討伐成都王叛逆的,初步估算,不下十萬人馬。”
東海王司馬越十分吃驚的問道:“果真有十萬之眾?”
司馬騰確切的說道:“光是幽州刺史王浚一路,就有5萬之眾,再加上其他州郡響應的人馬,絕對有十萬之眾。”
東海王司馬越淺笑道:“我等興義師討賊,天下響應,真是大晉之福啊。”
馮瑋陪笑道:“那是,那是。”
實則心裏暗忖道:兩個老家夥,剛才故意隱瞞這個事,肯定是擔心自己搶那盟主之位。
東海王司馬越猜想,楚王得知有十萬大軍響應後,估計定會後悔。
“楚王,州郡響應的豪傑,老夫也是才知道的。眼下,陛下已經迴到洛陽,我們首要任務,就是攻下洛陽,解救天子,你覺得呢?”
馮瑋本就不指望當這個盟主,也就沒在意,他們兩個隱瞞的事情。
“皇叔說的對,洛陽,是連接鄴城和長安的關鍵點,攻下洛陽,既能切斷成都王和河澗王的往來,又能救出天子,確實是當務之急。”
東海王司馬越聽馮瑋這樣迴話,心中大喜。
但表麵還是露出為難的樣子,說道:“老夫聽說,長安的河澗王,已經委派大將張方,領兵10萬,往洛陽進發,眼下,州郡豪傑的兵馬,還在路上,這要是,張方的大軍,和洛陽城公孫戰的人馬,合兵一處,我們想再攻下洛陽,可就難了。”
馮瑋聽出東海王司馬越的意思,於是主動請纓道:“小王,馬上率帳下兵馬,前去攻取洛陽。”
司馬騰立即吹捧道:“本王早聽說楚王為人仗義,喜歡打硬仗,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東海王司馬越卻有些哽咽,低聲說道:“如果不是沒辦法,老夫絕不會同意,由楚王去攻打洛陽城。”
馮瑋聽著,心中暗想,難道洛陽城,真的很硬,真的很難攻下來?
馮瑋駐馬望去,營寨上多了兩麵旗幟,心中大喜。
營寨內的將領,聽到外麵的動靜,紛紛出寨迎接。
顏崎,審績,拓跋文濱,令狐不歸,並排而行,到馮瑋近處,一起低身行禮說道:“恭迎楚王殿下迴營。”
“不必多禮。”馮瑋看向拓跋文濱,問道:“拓跋公子,想不到你比本王,還快一步,到這十裏坡大營。”
拓跋文濱笑道:“楚王殿下去的地方遠,自然沒有文濱快。加之,文濱借兵順利,一借就走,這才快了楚王殿下一步。”
馮瑋記得,之前拓跋文濱說過,和他爺爺有心結沒有解開,怎麽這麽快,就借到了兵馬?
“一借就走?你就沒有和你爺爺,多說說話。”
拓跋文濱有點語塞,說道:“我五年,,,沒和他說過,,一句話,所以之前有些擔心,擔心他不借兵馬,可沒想,我一開口,他就答應了,,,,給我五千騎兵,讓我自行決定。”
令狐不歸此時上前說道:“楚王殿下,拓跋公子是擔心,來不及幫忙,所以才火急火燎,趕來晉陽匯合。”
馮瑋聽後,心中隱隱自責。如果拓跋文濱不是為了這份仗義,就一定肯在拓跋部多留些日子,和他爺爺多說些話。
“拓跋公子,本王謝謝你,謝謝你們拓跋部了。”
這就像親朋好友借錢,你認為關係好的,他不一定會借給你。
你以為關係一般,甚至還有過爭吵的,一開口,反而能借到。
此時審績出列說道:“王爺,外麵不是議事的地方,請大家進營吧。”
“審先生說的對,大家都進營吧。”
此時十裏坡大營,有之前的3萬人馬,還有審績,率領的1萬雁門兵。加上拓跋部的5千騎兵,慕容部的3千騎兵,總兵力接近五萬人。
馮瑋坐上大帳主位,招唿大家落座後,開始討論現在的局勢。
“顏將軍,本王不在晉陽的這段時間,有什麽特別的事嗎?”
顏崎出列迴答道:“楚王殿下,接到周璃將軍文書,東海王已經在封地召集了1萬人馬,三五日後,可以到達晉陽。”
馮瑋更高興了,又多了一萬人。
審績見馮瑋笑容滿麵,出列提醒道:“王爺,東海王,輩分高於王爺,晉陽城又是其弟燕王的轄區,且大軍糧草,皆由晉陽倉供應,如此,王爺恐怕將來,會受製於人,應當早些,做好謀劃才是。”
馮瑋聽了審績的話,心中不免擔憂起來。
做什麽事,最怕內灴。
在這個節骨眼上,可不能再出什麽岔子。
馮瑋暗想,審績既然提出來了,那麽他心中,肯定也已經有了謀劃。
“審先生的意思是?”
審績緩緩說道:“王爺,待東海王到晉陽後,必然會商議聯軍盟主,由誰擔任,王爺可將盟主之位,禮讓與東海王。”
顏崎頓時激動,搶說道:“楚王殿下,行軍打仗,領兵調度,一向都是能者居之,東海王在蕩陰一戰,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絕非盟主人選。”
馮瑋對顏崎的話,內心也是讚同,畢竟這不是小孩子遊戲,把大軍交給司馬越,別說自己不答應,三軍將士,也不會信服。
可審績的才能,馮瑋也是知道的,審績肯定有他獨到的見解。
“審先生,顏將軍帶兵多年,他的話,也不無道理。本王,也是擔心,皇叔,沒有統兵之才,反而,會誤了大事。”
審績自然明白馮瑋話中的意思,於是解釋道:“王爺,東海王兄弟,並無大才,卻有詭計。如果是王爺出任盟主一職,後方糧草,必受其製。沒有糧草,縱然王爺有心殺賊,也無力迴天。”
聽了審績的分析,馮瑋想起了之前,向司馬騰借糧求援的事。
司馬越的人品怎麽樣,現在還說不準。但司馬騰,確實首鼠兩端,立場搖擺,不是個大義的人。
“審先生,依你之見,本王該如何決斷。”
“王爺,審績以為,隻要可以平定叛亂,稍稍的退讓,反而更為妥當。”
審績接著說道:“王爺與他們商議時,可以提出再設立一個上將軍,去領軍破敵。用盟主一職,換上將軍一職。東海王兄弟得了盟主的名號,不用出力,就能有功。如此,王爺平定叛亂,則十拿九穩。”
馮瑋這下明白了,審績考慮問題,果然深遠。
“本王幸有審先生相助,不然,本王的平叛之路,還不知道,會出些什麽岔子。”
三天後,東海王領著1萬人馬,到了晉陽城,直接開進城中駐紮。
司馬騰在晉陽城設宴,和東海王司馬越,馮瑋,一起商議大事。
司馬越輩分高,又是司馬騰的兄長,因而,司馬騰讓出主位給司馬越坐著,自己與馮瑋,分坐兩旁客位。
酒過三巡,司馬越開口說道:“成都王知道我們在晉陽城會盟,已經派人將陛下送迴洛陽,如今,我們該怎麽辦?是去攻打洛陽,還是去攻打鄴城?”
東海王司馬越,一向喜歡謀劃,其實他心中早就有了主意。
如果隻有司馬騰一人在場,他肯定不會是用商量的語氣,說出這番話來。
現在旁邊還坐著馮瑋,這位楚王殿下,帳下有近5萬人馬,可以說是這次盟軍的主力,考慮到這層利害,司馬越多少要做點樣子的。
司馬騰見馮瑋沒有開口,便說道:“大哥,小弟聽說,成大事,必須有主次。應當,先確定聯軍盟主,再議軍政大事。”
東海王司馬越聽了,表現出不太高興的樣子,說道:“我等聚集到晉陽,是為了討伐叛逆,既然都是為了天下大義,又何必,選什麽盟主,楚王,你覺得呢?”
馮瑋知道,這倆貨八成是商量好了。
“二位皇叔,小王覺得,討伐叛逆,也得有主有次,才好協調各路軍馬。二位皇叔,經驗豐富,人脈又廣,小王提議,東海皇叔,出任聯軍盟主一職,統一發號施令。”
司馬越推辭道:“老夫,沒有統兵之才,就算要選盟主,也該是由楚王出任,才最為合適。”
司馬騰也假意勸說道:“楚王,我們三個中,你是最懂兵略的,這盟主一職,非你莫屬。”
馮瑋自然明白,這倆人是什麽心思。
可是眼下團結,是最重要的。
馮瑋聽過審績的分析後,內心堅定,絕不做聯軍盟主。
“二位皇叔,盟主,最重要的是統籌調度,而不是衝鋒陷陣。雖然小王帶過兵,卻隻能為將,不能為帥。”
東海王司馬越對馮瑋的謙讓,很是滿意。一個眼神,示意司馬騰。
司馬騰妙懂,又說道:“楚王,太謙虛了,你不僅是將才,也是帥才。為了天下大義,請楚王不要再推辭了。”
馮瑋正是為了這次能平叛成功,才不敢接受盟主的位子。
“萬萬不能,還請二位皇叔,為了天下大義,挑起這盟主重任,小王願為先鋒,率軍破敵。”
司馬越還是不答應,拒絕道:“老夫之前,在蕩陰慘敗,軍中威望全無,實在不能接下盟主重任。”
司馬騰也是嚴辭拒絕道:“我大哥都不能做盟主,那小弟就更擔不起這責任了。楚王,還是你,最為合適。”
馮瑋不想再浪費時間,說道:“如果,二位皇叔執意要小王出任盟主,小王,就留下兵馬,獨自離去。”
如果不是擔心,控製不了馮瑋的兵馬,這兩人絕不會上演這出辭讓的戲。
見馮瑋起身,真的要走了。司馬越趕緊起身,忙說道:“楚王,,楚王,留步,,老夫答應了,老夫答應便是。”
這老家夥終於答應了。
馮瑋這才緩緩坐下,真誠的說道:“東海皇叔,出任盟主,才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啊。”
三人又是一陣對飲,客套客套,見時機差不多了,司馬騰忽然好像想起了什麽事。
此時司馬騰冷的冒出一句道:“本王差點忘了,昨天接到十多封文書,都是各州,各郡的豪傑,響應我們討伐成都王叛逆的,初步估算,不下十萬人馬。”
東海王司馬越十分吃驚的問道:“果真有十萬之眾?”
司馬騰確切的說道:“光是幽州刺史王浚一路,就有5萬之眾,再加上其他州郡響應的人馬,絕對有十萬之眾。”
東海王司馬越淺笑道:“我等興義師討賊,天下響應,真是大晉之福啊。”
馮瑋陪笑道:“那是,那是。”
實則心裏暗忖道:兩個老家夥,剛才故意隱瞞這個事,肯定是擔心自己搶那盟主之位。
東海王司馬越猜想,楚王得知有十萬大軍響應後,估計定會後悔。
“楚王,州郡響應的豪傑,老夫也是才知道的。眼下,陛下已經迴到洛陽,我們首要任務,就是攻下洛陽,解救天子,你覺得呢?”
馮瑋本就不指望當這個盟主,也就沒在意,他們兩個隱瞞的事情。
“皇叔說的對,洛陽,是連接鄴城和長安的關鍵點,攻下洛陽,既能切斷成都王和河澗王的往來,又能救出天子,確實是當務之急。”
東海王司馬越聽馮瑋這樣迴話,心中大喜。
但表麵還是露出為難的樣子,說道:“老夫聽說,長安的河澗王,已經委派大將張方,領兵10萬,往洛陽進發,眼下,州郡豪傑的兵馬,還在路上,這要是,張方的大軍,和洛陽城公孫戰的人馬,合兵一處,我們想再攻下洛陽,可就難了。”
馮瑋聽出東海王司馬越的意思,於是主動請纓道:“小王,馬上率帳下兵馬,前去攻取洛陽。”
司馬騰立即吹捧道:“本王早聽說楚王為人仗義,喜歡打硬仗,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東海王司馬越卻有些哽咽,低聲說道:“如果不是沒辦法,老夫絕不會同意,由楚王去攻打洛陽城。”
馮瑋聽著,心中暗想,難道洛陽城,真的很硬,真的很難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