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瑋領兵來到並州晉陽城,並州刺史司馬騰,以大軍進城容易擾民為由,要求馮瑋的3萬大軍,駐紮在城南十裏坡。
馮瑋把大軍安頓好之後,就讓顏崎留守營寨,然後帶著周璃去晉陽城見司馬騰。
馮瑋來到並州刺史府,司馬騰在偏廳熱情的接待了他。
“楚王大駕光臨,令本王這並州刺史府,蓬蓽生輝了。”
司馬騰以王爺的身份自居,雖然他的燕王爵位,是鄴城方麵新封的,但是,聖旨下到了並州,他就是燕王。
“皇叔太客氣了,小王聽說,皇叔在並州經營多年,所以這次北上晉陽,是希望皇叔可以助小王一臂之力。”
馮瑋沒有多餘的客套,因為司馬騰上次就拒絕過,出兵幫助自己。
馮瑋之所以從鄴城往並州方向撤軍,是因為並州北邊的雁門郡,有呂蔽的3萬大軍。
馮瑋做過最壞的考量,即使幽州刺史王浚,並州刺史司馬騰都不幫自己,自己還可以向胡人借兵。
到了雁門郡,自己手裏就有6萬大軍。
所以這次來晉陽城,馮瑋主要是爭取司馬騰的支持,如果爭取不到,他也不會強求。
司馬騰自然是知道這位楚王殿下的來意,但他選擇裝糊塗。
“楚王,你說,要本王助你一臂之力,指的是什麽事啊?”
“皇叔,陛下被成都王挾持到了鄴城,小王是希望,皇叔可以和天下英雄,一起合兵攻打鄴城,救出天子。”
司馬騰聽後,搖頭說道:“這個事,本王倒是聽說了。”
司馬騰表情很是為難的樣子,繼續說道:“本王在鄴城的一位故友,來信說道,成都王已經在安排,將天子送迴洛陽了。”
馮瑋一聽,覺得這事不太可能,成都王可是想著,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皇叔,消息準確嗎?”
“楚王,消息是真是假,本王隻需要向你求證一事,便可以知曉。”
“皇叔,有什麽事,隻管問小王,小王一定如實迴答。”
司馬騰走近馮瑋問道:“玉璽,是不是在你這裏。”
馮瑋沒有隱瞞,迴答道:“確實在小王這裏,是陛下特意囑咐小王,保管好玉璽。”
司馬騰點點頭說道:“那就不奇怪了,沒有玉璽,成都王即便,留著天子在鄴城,也不可以發出號令天下的政令。”
司馬停頓一下,接著又說道:“反而會落下個,挾迫天子的罪名,成都王自然是,想著把天子,送迴洛陽了。”
“原來是這樣,難怪陛下,一定要讓小王取迴玉璽。”
馮瑋這下明白了,惠帝司馬衷授意,取迴玉璽的這一舉措,可以說是直擊成都王的要害。
“楚王,如果陛下迴到洛陽,我們再興兵,攻打鄴城,就師出無名了。”
馮瑋卻不這麽認為,問道:“皇叔,東海皇叔是你的兄長,他領著朝廷的十萬大軍去傳旨,結果讓成都王的部將石超擊敗,全軍覆沒。”
馮瑋見司馬騰臉色有些難看,繼續加大火力說道:“你兄長是代表朝廷去傳旨的,成都王這麽做,就是公然反叛,這種叛逆之罪,怎麽可以就這麽算了。”
司馬騰連連點頭,表態說道:“楚王言之有理,叛逆之罪,不可饒恕,本王,願意出兵,討伐成都王。”
因為馮瑋說的話,有兩層意思。
於公,司馬騰身為並州刺史,有人公然反叛朝廷,他必須出兵去平亂。
於私,司馬騰的兄長東海王司馬越,在蕩陰被石超擊敗,全軍覆沒,這種恥辱,他這個做弟弟的,有必要替哥哥出口氣,一血前恥。
“皇叔,這件事,光我們這點的力量,恐怕還不夠,本王決定去聯合草原各部,借胡人的騎兵,來平定叛亂。”
馮瑋知道,成都王背後,有河澗王的支持,因此,光打敗成都王,並不能取得勝利。
而河澗王鎮守的長安城,兵多將廣,就現在的力量,很難打敗他。
如果可以借到胡人的騎兵,勝算就要大的多。
司馬騰對楚王要借胡人騎兵,去平定叛亂的想法,有點擔憂。
“楚王,咱們與胡人,一向難以合作。楚王在荊州,尚有十餘萬兵馬,為何,不調荊州兵馬北上平叛?”
馮瑋解釋道:“荊州兵馬,多是步軍,水軍,不適合與北方騎兵交戰。而且,荊州離鄴城,長安兩地,都太遠了。”
在古代打仗,雙方士兵的身體素質,也是一個比拚的關鍵。
馮瑋荊州的南方士兵,身體素質明顯不如北方州郡的士兵。
這個原因,馮瑋不能說,隻能用太遠,兵種不合適,來搪塞司馬騰。
司馬騰聽了,以為馮瑋有意保存荊州的實力。
就像司馬騰自己一樣,也舍不得把家底,全部押上。
“楚王考慮的對,本王這次,打算出兵5千,與楚王共謀大事。”
5千?
馮瑋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皇叔,你是並州刺史,這件大事,一定要重視。”
馮瑋是不知道,司馬騰這個並州刺史,兵馬確實不多。
因為並州有好幾個封國,除去封國的麵積,司馬騰能夠有效控製的地盤,並不多。
“說來慚愧,本王這個並州刺史,全部兵馬,也就2萬人,兵力還不及,幽州刺史王浚的一半。”
馮瑋看司馬騰的樣子,不像是說謊。
“皇叔,也是一州刺史,怎麽隻有這點兵力?”
“楚王,各州,各郡,人口,糧草,兵力,都不一樣。本王統轄的並州,封國多,郡縣少。加之,郡縣兵馬,本王難以調動。所以,兵力就捉襟見肘了。”
“原來是這樣。”
馮瑋聽完司馬騰的解釋,也就不再要求他追加兵馬了。
“皇叔,其實兵力也夠了,本王與胡人各部,關係不錯,借個幾萬人的騎兵,不成問題。”
司馬騰見馮瑋說話,信心滿滿,也就沒有再阻攔,借胡騎入關的事。
“楚王早有謀劃,真是朝廷之幸。”
“皇叔,本王城外的3萬大軍,糧草不多了,希望皇叔,可以接濟糧草。”
司馬騰兵馬是不多,但糧草卻十分充足。
因為晉陽是軍事重鎮,晉陽城中的糧倉,可以供養二十萬大軍。
“這點楚王可以放心,晉陽城一直是朝廷,對胡人用兵的大後方,曆來朝廷撥調的糧草,都是屯積在晉陽。”
有了司馬騰的這句話,馮瑋是真的放心了。
“那好,皇叔,我們兵分兩路,小王去聯係草原各部,借胡人的騎兵。”
“而皇叔你,則去聯係皇室宗親,各州刺史,郡守,一起到晉陽城匯合,共同討伐叛逆。”
司馬騰聽後表示讚同,說道:“楚王這樣的安排,十分合理,本王這就去草擬書信,派專使去邀請四方英雄,來晉陽城共謀大事。”
馮瑋和司馬騰談好之後,就讓周璃留在晉陽城,與司馬騰的手下,協調大軍糧草的供給。
馮瑋則離開了晉陽城,去往雁門郡找呂蔽。
馮瑋把大軍安頓好之後,就讓顏崎留守營寨,然後帶著周璃去晉陽城見司馬騰。
馮瑋來到並州刺史府,司馬騰在偏廳熱情的接待了他。
“楚王大駕光臨,令本王這並州刺史府,蓬蓽生輝了。”
司馬騰以王爺的身份自居,雖然他的燕王爵位,是鄴城方麵新封的,但是,聖旨下到了並州,他就是燕王。
“皇叔太客氣了,小王聽說,皇叔在並州經營多年,所以這次北上晉陽,是希望皇叔可以助小王一臂之力。”
馮瑋沒有多餘的客套,因為司馬騰上次就拒絕過,出兵幫助自己。
馮瑋之所以從鄴城往並州方向撤軍,是因為並州北邊的雁門郡,有呂蔽的3萬大軍。
馮瑋做過最壞的考量,即使幽州刺史王浚,並州刺史司馬騰都不幫自己,自己還可以向胡人借兵。
到了雁門郡,自己手裏就有6萬大軍。
所以這次來晉陽城,馮瑋主要是爭取司馬騰的支持,如果爭取不到,他也不會強求。
司馬騰自然是知道這位楚王殿下的來意,但他選擇裝糊塗。
“楚王,你說,要本王助你一臂之力,指的是什麽事啊?”
“皇叔,陛下被成都王挾持到了鄴城,小王是希望,皇叔可以和天下英雄,一起合兵攻打鄴城,救出天子。”
司馬騰聽後,搖頭說道:“這個事,本王倒是聽說了。”
司馬騰表情很是為難的樣子,繼續說道:“本王在鄴城的一位故友,來信說道,成都王已經在安排,將天子送迴洛陽了。”
馮瑋一聽,覺得這事不太可能,成都王可是想著,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皇叔,消息準確嗎?”
“楚王,消息是真是假,本王隻需要向你求證一事,便可以知曉。”
“皇叔,有什麽事,隻管問小王,小王一定如實迴答。”
司馬騰走近馮瑋問道:“玉璽,是不是在你這裏。”
馮瑋沒有隱瞞,迴答道:“確實在小王這裏,是陛下特意囑咐小王,保管好玉璽。”
司馬騰點點頭說道:“那就不奇怪了,沒有玉璽,成都王即便,留著天子在鄴城,也不可以發出號令天下的政令。”
司馬停頓一下,接著又說道:“反而會落下個,挾迫天子的罪名,成都王自然是,想著把天子,送迴洛陽了。”
“原來是這樣,難怪陛下,一定要讓小王取迴玉璽。”
馮瑋這下明白了,惠帝司馬衷授意,取迴玉璽的這一舉措,可以說是直擊成都王的要害。
“楚王,如果陛下迴到洛陽,我們再興兵,攻打鄴城,就師出無名了。”
馮瑋卻不這麽認為,問道:“皇叔,東海皇叔是你的兄長,他領著朝廷的十萬大軍去傳旨,結果讓成都王的部將石超擊敗,全軍覆沒。”
馮瑋見司馬騰臉色有些難看,繼續加大火力說道:“你兄長是代表朝廷去傳旨的,成都王這麽做,就是公然反叛,這種叛逆之罪,怎麽可以就這麽算了。”
司馬騰連連點頭,表態說道:“楚王言之有理,叛逆之罪,不可饒恕,本王,願意出兵,討伐成都王。”
因為馮瑋說的話,有兩層意思。
於公,司馬騰身為並州刺史,有人公然反叛朝廷,他必須出兵去平亂。
於私,司馬騰的兄長東海王司馬越,在蕩陰被石超擊敗,全軍覆沒,這種恥辱,他這個做弟弟的,有必要替哥哥出口氣,一血前恥。
“皇叔,這件事,光我們這點的力量,恐怕還不夠,本王決定去聯合草原各部,借胡人的騎兵,來平定叛亂。”
馮瑋知道,成都王背後,有河澗王的支持,因此,光打敗成都王,並不能取得勝利。
而河澗王鎮守的長安城,兵多將廣,就現在的力量,很難打敗他。
如果可以借到胡人的騎兵,勝算就要大的多。
司馬騰對楚王要借胡人騎兵,去平定叛亂的想法,有點擔憂。
“楚王,咱們與胡人,一向難以合作。楚王在荊州,尚有十餘萬兵馬,為何,不調荊州兵馬北上平叛?”
馮瑋解釋道:“荊州兵馬,多是步軍,水軍,不適合與北方騎兵交戰。而且,荊州離鄴城,長安兩地,都太遠了。”
在古代打仗,雙方士兵的身體素質,也是一個比拚的關鍵。
馮瑋荊州的南方士兵,身體素質明顯不如北方州郡的士兵。
這個原因,馮瑋不能說,隻能用太遠,兵種不合適,來搪塞司馬騰。
司馬騰聽了,以為馮瑋有意保存荊州的實力。
就像司馬騰自己一樣,也舍不得把家底,全部押上。
“楚王考慮的對,本王這次,打算出兵5千,與楚王共謀大事。”
5千?
馮瑋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皇叔,你是並州刺史,這件大事,一定要重視。”
馮瑋是不知道,司馬騰這個並州刺史,兵馬確實不多。
因為並州有好幾個封國,除去封國的麵積,司馬騰能夠有效控製的地盤,並不多。
“說來慚愧,本王這個並州刺史,全部兵馬,也就2萬人,兵力還不及,幽州刺史王浚的一半。”
馮瑋看司馬騰的樣子,不像是說謊。
“皇叔,也是一州刺史,怎麽隻有這點兵力?”
“楚王,各州,各郡,人口,糧草,兵力,都不一樣。本王統轄的並州,封國多,郡縣少。加之,郡縣兵馬,本王難以調動。所以,兵力就捉襟見肘了。”
“原來是這樣。”
馮瑋聽完司馬騰的解釋,也就不再要求他追加兵馬了。
“皇叔,其實兵力也夠了,本王與胡人各部,關係不錯,借個幾萬人的騎兵,不成問題。”
司馬騰見馮瑋說話,信心滿滿,也就沒有再阻攔,借胡騎入關的事。
“楚王早有謀劃,真是朝廷之幸。”
“皇叔,本王城外的3萬大軍,糧草不多了,希望皇叔,可以接濟糧草。”
司馬騰兵馬是不多,但糧草卻十分充足。
因為晉陽是軍事重鎮,晉陽城中的糧倉,可以供養二十萬大軍。
“這點楚王可以放心,晉陽城一直是朝廷,對胡人用兵的大後方,曆來朝廷撥調的糧草,都是屯積在晉陽。”
有了司馬騰的這句話,馮瑋是真的放心了。
“那好,皇叔,我們兵分兩路,小王去聯係草原各部,借胡人的騎兵。”
“而皇叔你,則去聯係皇室宗親,各州刺史,郡守,一起到晉陽城匯合,共同討伐叛逆。”
司馬騰聽後表示讚同,說道:“楚王這樣的安排,十分合理,本王這就去草擬書信,派專使去邀請四方英雄,來晉陽城共謀大事。”
馮瑋和司馬騰談好之後,就讓周璃留在晉陽城,與司馬騰的手下,協調大軍糧草的供給。
馮瑋則離開了晉陽城,去往雁門郡找呂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