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噠噠”,一名研究員在生物構造器上不斷地輸入著要求地數據。在頂端的容器內,一顆鮮活的大腦在一陣陣的電流中不斷地抽搐,同時不斷向下分泌著相對應地化學物質,在下方的缸體內,各種機械造物與生物器官不斷地發出反饋,機械的滴答聲與生物器官的咕嚕聲,混合成了一首詭異的交響樂。


    在戰前,在那一陣瘋狂的科研狂潮中,無數至今令人歎為觀止的設備被發明出來,其中,生物構造機無疑是最令人驚歎以及感慨的。人們至今都記得那一次世界科學會的開場詞,“我們研究許久,對於我們的進化,隻覺得它配的上兩個字,失敗。而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重新定義成功!”在台下無數人對如此狂妄的話語議論紛紛時,台上各種實物演示以及成果展示,則是將議論聲變成了潮水般的驚唿。


    那此演示如此光彩奪目,如此的令人難忘,以至於即使是過去了近三十年,在一邊經曆了兩次毀滅的廢土上,仍能找到當年那此科學展的各項資料。


    根據記載,那一次的演示,是將一個簡單的體細胞,通過一係列的指令,在培養器中,幾天時間形成了一部分組織,當時選擇的是變成較為簡單的一塊皮膚,用時大約四天。那台機械在整個會展中心放置著,每天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在無數人的注視中,一塊皮膚漸漸的浮現出來,無數人為之震驚,世界為之震撼。


    但是,沒有人真正追究過,這一項科技的研發過程究竟是怎樣的。畢竟,隻有無數的屍骨,才能鑄就最後的輝煌,而人們往往隻在意那閃耀的光芒,而其中的殘忍和血腥,再沒有被完全暴露出來的情況下,有多少人能知曉呢?


    隨後,再一係列間諜活動和利益交換下,這一套生物構造機的相關數據也傳播了開來,成為每一座生物實驗室的標配。並且,濕件的選用,也從原先的活體取出,轉變成了後期的克隆獲得。這並不是相關人員的良心發現,而是克隆體的穩定性更勝一籌,能夠讓人忽略一部分的性能劣化罷了。


    現在,在培養器中所做的工作,其實很平常,不過是為義體裝備中培養出相對應的神經係統罷了。而之所以是實驗,是因為需要測試從新救贖聯盟中考古所得的新型催化藥劑,根據實驗的最終結果,決定是否要將這一藥劑加入流程中並且成規模使用。


    “唿”經過一長串的操作,研究員長舒了一口氣,這一套編輯流暢它早已爛熟於心,根據各種尺寸和各項要求,他都能夠在腦中得到相對應的方式,自然不可能出現什麽紕漏,剩下的就是上交材料和等待結果了。


    “經過實驗論證,該技術可以有效對流程加速。。。,藥劑成本增加。。。總體節省成本。。。”幾日後,一份相關報告就根據這樣交到了新組建的評估科,在做出評估後,繼續上交,最後組織多方會議,得到這一項技術的最終效果,於軍於民。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荒蕪中升起一朵叫做太陽的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烏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烏溜並收藏荒蕪中升起一朵叫做太陽的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