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國三年的春天,與去年相比,來的要稍早一些。


    天氣迴暖,冰雪融化,萬物複蘇。


    常安的大街小巷,各家各戶紛紛出門,有的忙著做生意,有的忙著趕公務,有的忙碌著農事……


    一匹駿馬馱著一名信使,飛速的由橫門直入,打破了常安的安寧,順道打破了大新國的寧靜。


    “八百裏加急!閃開!”


    信使嘴唇幹裂,整個人憑著一股精神氣勉強握著馬繩,一天一夜未做修整,早已疲憊不堪。騎在馬頭,看著腳下密密麻麻的人群,隻覺一股煩躁充斥著全身。


    出大事了!


    雁門關前日晚送來的急報,再不送入未央宮中,讓皇帝坐下決議,隻怕當前的大事,會愈演愈烈。


    騎行至大司馬府,信使望了一眼,精神稍一鬆懈,身體瞬間從馬上跌倒。守衛的門子匆忙的扶起,見其背上背著的加急軍情,立即將之放到了大司馬的案頭。


    大司馬甄邯看過軍情,心神一蕩。


    “備馬!”向旁邊躬身而立的侍從說道一句,連忙將情報放入袖筒,他要進宮麵聖。


    一個時辰後,尚在常安的三公九卿齊聚未央宮宣室殿。


    王莽身著便服,臉色看起來不太好。


    地上摔碎的花瓶,直說明皇帝的憤怒。


    “狂妄,自大,無知!”


    入宮的朝臣頻頻聽到從皇帝嘴裏冒出這些詞語,而由雁門關送達的情報,幾乎所有人都看過了,均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匈奴人斬了大新國的使臣!還兵發朔方!


    有果就有因。


    朝臣的心裏明白,探究起來,匈奴人之所以斬使,撕毀與大新合約,不惜一戰的原因,主要在於皇帝太“激進倉促”了,甚至做下的某些事顯得有些故意挑釁。


    自始建國元年開始,未央宮對於包括匈奴人在內的胡人貶斥已成慣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即會出現爆發的局麵。


    而歲旦過後,皇帝前使臣宣布的某一項詔令,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導火索。


    “貶匈奴單於為‘降奴服於’,使匈奴分為十五國,各立其十五子為單於。”


    極具侮辱的名號,外加從內部瓦解匈奴的做法,終於惹毛了匈奴這隻蟄伏的獅子。


    加上王莽又命孫建等十二位大將駐守邊關,共計三十萬將士同時駐守,準備逼迫匈奴單於接受大新的詔令。


    事實就在眼前,進而讓匈奴單於很清醒的認識到,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條是順從,以後將再無一統的匈奴,甚至於匈奴的領土會一點一點的被大新蠶食。另一條路,即是反抗,拚盡全族之力,博一個未來,迎來的也可能是毀滅。


    在左右賢王,還有國內貴族的支持下,單於烏珠留選擇後一條路。


    春,二月。


    大新使臣抵達單於庭,會見單於烏珠留,並宣布了大新皇帝的詔書。


    匈奴單於明麵上接受了詔書,且同意將自己持有的“匈奴單於璽”換為“新匈奴單於章”,以之麻痹大新使臣。暗地裏,則是調集了各部兵馬,偷偷集結在漢匈交界的前沿陣地蓄勢待發。


    春,三月。


    準備返程並向雲中、朔方一代新軍匯報入匈事宜的副使抵達朔方。過了不到五日,先鋒部隊合計五萬人,由中郎將藺苞率領,按照既定路線,從朔方出發,過關後,抵達大新戍邊之地,直入匈奴領土。


    當日夜幕,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匈奴五部人馬突然來襲,全軍潰散,傷亡不詳。又有烽煙預警,匈奴人直逼固陽,且將大新正使的人頭送至城牆,以示其決心。


    情況危急,正在光祿城駐守的孫建軍緊急出征防守……


    同時,朔方邊關之地的軍情火速送往常安,這才有了未央宮中的一幕。


    宣室殿內的眾臣皆垂首而待,沒有人敢第一個出言。


    王莽發泄一番怒火後,思緒已經變得冷靜,他那帶著兇芒的眼睛直盯著左手第一位的大司徒。


    現任大司徒乃是丕進侯王尋,作為擁立皇帝王莽稱帝的從龍之臣,一直深得王莽信任。


    “王尋,你且說說,匈奴無視朕之詔令,無視大新,可當誅乎?”王莽同時一掃殿內其他臣子的臉。


    驚訝者有之,茫然者有之,鎮定自若者有之……


    想到前歲大春試的題目,還有去歲未央宮關於騎兵的問詢和預案。皇帝的心思不難猜,他王尋能站在現在的位置,主要依賴於對皇帝的支持,還有皇帝對他的信任。


    王尋再無猶豫,向前一步,恭聲道:“誠如陛下之言,匈奴違背新匈條約在先,乃背信棄義之徒。王尋請陛下下令,傾天下之力,北伐不義之臣。”


    “鄙臣以為大司徒之言大善!”


    “匈奴賊子,闖我邊關,殺我百姓,鄙臣請誅之!”


    ……


    方才還是靜默的宣室殿,在王尋話落後,不斷有聲音傳來,多是讚成之言。


    作為在朝堂上矗立已久的臣子,皆知曉王尋的態度,也就代表這皇帝的態度。


    當然,也不乏反對之言。


    出列的正是大司馬甄邯,甄邯這段時間和太子王臨交往頗為密切,其實已經引起了皇帝的不滿。


    況且,在月前的朝會上,甄邯關於皇帝頒發的幾項政令頗有微詞,以至於在朝會上公然的反對。


    昔日互露心扉,相互幫襯的“道友”,不知不覺見生了間隙,而這種間隙亦在越變越大。


    “鄙臣不認為現在是最恰當的時機,去歲的蝗災,還有同時發生的水患,已使得朝廷壓力巨大。


    今歲正是休養生息的時機,若是以舉國之力而北伐,百姓的生計會變得更加困難不說,鄙臣擔心,軍隊的糧草供給亦會不足。


    故而,鄙臣以為貿然進攻匈奴,不僅會讓大新國內生亂………”


    似乎沒有看到王莽那張逐漸靠近、變得越來越陰森的臉,甄邯仍滔滔不絕的訴說著大新國內的困境。


    從甄邯的話語中可以判斷出,他是個絕對的保守派,表示隻要由孫建等主將守住邊關,使得匈奴不得邁入長城一步。國內當保持現狀,以農事商肆等百姓生計發展為主。


    客觀的角度看,甄邯的建言無疑是最為合理的,但明顯與皇帝的意思相悖,以至於爭鋒相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新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拾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拾新並收藏大新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