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的天氣很晴朗,炎熱的三伏天讓人不想待在戶外。


    盡管幾天前下了一場小雨,清涼了一陣,但對於漫長炎熱的夏季而言,依然杯水車薪。


    不過今年的雨水很足,鐵定是個豐收年。


    “兄長,飯好了,阿母讓你迴家吃飯。”一陣黃鸝般好聽的聲音從地頭傳來。


    “來了,馬上來了。”少年將秧苗插好,從地裏慢慢跑了出來,走上了延綿的田間小路。


    他種的是晚稻,隻有等到七月下旬才能插秧,早稻早在五月就插秧了,早中晚稻秧的播種時間不能超過一個月。


    但這塊不足五畝的田地在村裏很奇怪,足足被分了三塊,分別播種了三季的稻子。


    更奇怪的是,這家田地的主人是個少年,據說是當今縣令劉良的侄子,原本衣食無憂,但自從半年前就從劉家拿了這塊田地,種起了水稻,除了仆人的打理外,少年每十日還會親自來看看。


    “仲弟,汝何苦來哉!與先祖劉喜何其相似。”大兄劉演平時住在城裏,但母親樊氏在鄉下,喜歡這裏的安靜,他也隻好每隔半月迴家一趟。


    至於仲兄劉仲在縣寺謀了一個小官職,領著微薄的俸祿,這月和縣令下鄉視察晚稻的種植情況,所以沒有迴來。


    少年正是劉秀,他用木盆裏小妹打好的清水洗了手,左右搖擺,等其晾幹。


    兄長劉演這半年來,經常這樣說到他,將他比作先祖劉喜,這種取笑,已經見怪不怪了。


    見大兄說了自己後,便拿著院子裏的木棍揮舞,不亦樂乎,劉秀誠心勸到:“我聞大兄在縣城養有俠士,常與人鬥毆,但刀可傷人,也可傷己。


    但聽在劉演的耳朵裏,格外的刺耳,自從父親去世,來到蕭縣後,他就結識了一群朋友,平時最愛除暴安良,由於叔父是縣令,倒也沒人多說什麽。


    長此以往,倒也引來了非議的聲音,甚至那些弟兄中不乏“小盜”之輩,與他也產生了關係,遭受責難事小,名聲事大。


    雖在錢與權的雙重作用下,不了了之,卻未想到小弟劉秀知道,每每勸告他,甚至告知了阿母,阿母還因此事生了病。


    但他劉演豈能是那種無義之人,到是仲弟“不學無術”讓他分外惱怒。


    由於這些事,兩人雖為同胞兄弟,但間隙越來越大。


    “哼!那都是我的兄弟,為兄的事,還不用你操心!”


    眼見兩位兄長又要吵起來,劉伯姬端著菜匆匆從廚房跑了出來,勸解道:“兩位兄長別吵了,阿母這段時間身體有些虛,你們是又想將她氣壞嗎?”


    想到母親,兩人皆沉默下來,不再爭論。


    總的來說,劉氏兄妹都是不折不扣的孝子。


    將棍子一扔,劉演冷哼一聲,再次告誡道:“真掃興,我不與你爭了。仲弟你要記住,你的責任是讀書,不是農事!”


    他揮了揮手,高聲向屋裏的樊氏喊了一句:“阿母,兒城中有事,過段時間再來看你。”


    然後摸了摸小妹紮起來的小辮子,便頭也不迴的離開了。


    劉秀也知道兄長是為了自己好,往離開的背影拱了拱手,再迴頭看見小妹氣鼓鼓的眼神,他心裏苦笑。


    雖說他勤於農事,但課業絲毫沒有落下,縣學裏第一次季度考試,便拿了上,穩壓其他同窗,連嚴先生都誇讚他少有的聰慧。


    學業和農事兩不耽誤。


    這些東西,他不想多做解釋,正如他的性格一樣。


    “小妹,別生氣了,下月,愚兄帶你和母親去城裏逛逛,到時候給你和阿母買套新衣服。”算算上次假期幫蘇木匠做工賺的錢還有結餘,劉秀爽快道。


    家裏的桌凳都是劉秀做的,隻不過縣學開學後,他將注意力放在了學習與雜交種稻上。


    “真的?”


    “當然。”


    從廚房裏把剩餘的飯菜端到了屋外的桌子上,香噴噴的味道在小院裏彌漫。


    母親樊氏年不過三十,但整個人近些天偶感風寒,再加上要操心整個家,顯得有些憔悴。


    她本不用受這個苦,外祖父曾多次來信讓她會娘家暫住,但都被樊氏拒絕了,盡管兩個大兒子長大了,大女也出嫁了,但她還有兩個年幼的小子小女。


    劉良每月送來一些財產接濟,包括這家小院,日子倒也比清苦人家過得好那麽一點點。


    木桌中間的一盤放著芹菜炒肉,隻有薄薄的幾片肉,肉是昨天劉秀迴來時,從集市上買的,是為了給母親補身子,順道給小妹解解饞。


    她不斷的給兩個兒女夾菜,自己隻就著饅頭,喝著稀粥。


    確是劉秀看不下去,將碗裏的肉死活不吃,夾到了小妹和母親的碗裏。


    “阿母,這炒菜你可是和王嬸學的?”劉伯姬吃的很慢很仔細,家裏自從父親去世後,一年隻能吃得上一兩次肉,所以她格外的珍惜。


    “伯姬感覺怎麽樣,據說是從長安裏傳出來的,現在整個南陽不少人都會做了。”樊氏問道。


    “很好吃的,阿母你也多吃點,補身子。”劉伯姬點了點頭,看見碗裏還剩下的一小塊肉,學著兄長的樣子,夾到母親碗裏。


    “家裏一定會好起來的!”見家裏的寒酸,還有小妹的謙讓懂事,劉秀默默歎了口氣。


    這句話似乎是對母親和妹妹說,也似乎是對自己說。


    吃完飯後,讓母親去休息,劉秀兄妹有說有笑的將碗筷刷洗幹淨。


    等天色不早了,劉家的小院裏還有一絲燭光,劉秀在看書,他看的是《尚書》。


    他發誓,一定會讓家裏過上好日子的。


    第二日,告別家人,他來到了縣學。


    剛到校舍,好友李軼便圍了上來。


    “劉兄莫不知道,安漢公上書在南郊修建明堂,並重建太學,據說可容納數萬人,太常下書,吾等隻要有舉薦信,明年春,便可遊學,先生也是支持的!”


    劉秀有些恍惚,喃喃道:“太學?遊學?”


    [那家夥來信,像是在長安過得不錯,我劉秀豈能落下,等有了落腳點,把母親和小妹也接過去,一直寄人籬下,總不是會事。還有雜交之事,我已經積攢了不少的問題。]


    他叫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他有自己的驕傲,也有自己的目標。


    “長安啊!我劉秀是一定會去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新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拾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拾新並收藏大新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