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誌1930年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談談調查研究——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1年11月16日)


    延伸閱讀


    在國家博物館的《複興之路》展覽中,有一件珍貴的石印本,它就是毛澤東1930年5月在尋烏寫下的《調查工作》,後來題目改成了《反對本本主義》。正是在這篇文章裏,毛澤東第一次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還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尋烏調查無論從革命指導的意義上,還是從科學研究的意義上,都是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光輝典範。


    尋烏調查是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社會調查,也是第一次把調查的重點放在了城市。1930年5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從江西會昌到達尋烏。尋烏位於江西、廣東、福建三省交界之地,是商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在毛澤東看來,“關於中國的富農問題我還沒有全般了解的時候,同時我對於商業狀況是完全的門外漢,因此下大力來做這個調查”。於是,趁著部隊到附近各縣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的時機,他開始著手調查尋烏城的商業。


    “尋烏哪幾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賣掉?又有哪幾家水酒做得最好?”在調查之前,毛澤東的幾個問題,問住了當地幹部。他帶領參加調查的同誌,走訪了當地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業店鋪,與群眾一起勞動、談心交流……基於這次調查,紅軍將城市政策定為“取消苛捐雜稅、保護商人貿易”,糾正了“左”傾錯誤,也解決了供應難題。


    作為報告的《尋烏調查》,內容上分為尋烏的政治區劃、交通、商業、舊有土地關係、土地鬥爭等五個部分。報告中既有數據統計,又有曆史沿革說明;既有行業調查,也有階級分析。具體到雜貨店經營的131種洋貨,打首飾、修鍾表店鋪的經營情況,農村祠堂過節時候如何分穀分肉,都在報告中有著詳細體現。細致入微地占有材料,科學地分析和綜合研究,成為《尋烏調查》的最鮮明特點。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習近平一貫重視調查研究,崇尚深入唯實的作風,有著鮮明的風格特征。他引述毛澤東開展尋烏調查的例子,告誡領導幹部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從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


    中央黨校不少班次都有專題調查研究的教學安排。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就圍繞調查研究對黨校學員進行專題授課。在這次講話中,他提出了許多重要判斷和工作要求,比如: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