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8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科曾經說過:“有多少暗能量專家,就有多少暗能量模型。”也許這種說法不無誇張之處,但暗能量在理論方麵的混沌狀況,從中也可見一斑。李科是李宇軒的兒子,也是中國驅動暗能量利用的第一人。


    暗能量的存在,為宇宙常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暗能量就是這個宇宙常數的話,那麽它的力量強弱將隻和宇宙的大小有關。隨著宇宙的膨脹,其體積逐漸增大,因而暗能量也將逐漸增大。最終,它會達到一個臨界點,使得宇宙從減速狀態變成加速狀態,並且一直加速下去。利用暗能量,光速將被突破,銀河係也不再將是人類探索的邊界,隻是如此長的距離,將會使得進行探索工作的人類和地球上的人類完全脫節,即使能夠取得聯係,時間和空間的巨大跨越也將這種聯係變得毫無意義。唯一的價值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或者文明在宇宙深處的延續。


    按照這種模型,宇宙將一成不變地加速膨脹下去,未免太“枯燥”了一些。當然,最為致命的是,按照量子場論計算出來的宇宙常數,比天文觀測獲得的上限至少也要高出10的120次方倍。一個最為詭異但不乏科學依據的解釋,是“多宇宙論”。觀測和理論或許都沒有錯,事實上,在我們生存的宇宙之外,還存在多到無法計數的其他的宇宙。科學家們可以想像到的宇宙數量不是以萬或者億來計算的,很可能多到10的1000次方個。每個宇宙都有不同的宇宙常數,而我們恰恰生存在一個宇宙常數很小的宇宙中。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個“上帝之手”,把一個適合智慧生命生存的宇宙呈現麵前。


    但對於這種寄希望於宇宙存在的“人擇原理”,在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中間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更為尖銳的批評,則認為這種解釋與其說是一種科學理論,倒不如說更像一種宗教信仰。為避免這種衝突,科學家們提出個各種暗能量理論,來代替宇宙常數模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精質模型、幽靈模型等,鄭新民和李科也分別提出了精靈和全息模型。鄭新民是中國科學院和李科一起研究暗物質、暗能量的同事。鄭新民提出將暗能量用於宇宙飛船的動力,而李科則將這個技術實現為了現實。暗能量可以從宇宙空間中提取,用於宇宙飛船的推進,暗能量發動機會形成一個以48秒為周期的強大脈衝,每一次脈衝的力量足夠推動地球前進10米,這個能量過於巨大,第一艘暗能量宇宙飛船在利用核能驅動飛出太陽係後,在太陽係外進行了測試,很快被測試的宇宙飛船與地球失去了聯絡,但是這個暗能量飛船的模型卻得到了證實。


    利用了十年的時間,東方大國打造了人類第一個宇宙星際旅行飛船,一個能夠容納2萬人的大型宇宙生存空間,盤古號。隨著悟空行動的落地,盤古號將搭載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印記和一個完整的地球生態係統進入宇宙進行一場一去不複返的旅行,李科是盤古號的總工程師,也將隨著盤古號步入太空,同行的還有各行各業選出100人和各種能夠形成生物生態的物種。


    2071年,盤古號正式離開地球出發了,他們的第一目標是ogle-2005-blg-390lb。那是一個類地行星。在我們的太陽係外發現的外太陽係行星幾乎都是氣體巨星,原因很簡單,因為氣體巨星較大而容易觀測到或推斷其存在。但是,還是有一定數量的係外行星被懷疑或確認是類地行星。aleksander wolszczan偵測到第一顆外太陽係的類地行星。有三顆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的行星,質量分別是地球的0.02、4.3和3.9倍。這是個意外的發現:她們的淩中斷了脈衝星的電波輻射。如果不是軌道經過脈衝星的前方,不可能被發現。


    當飛馬座51b,第一顆被發現環繞著熔合星的係外行星,被發現時,許多天文學家都假設它是一顆碩大類地行星,因為如果是巨大的氣體行星,不可能在如此的距離上緊挨著恆星(0.052au)。然而,隨後一顆相似的係外行星hd


    b直徑被測量出來,由他們的現象顯示這些行星的確是氣體巨星。在2005年6月,在距離15光年遠的紅矮星gliese 876旁發現了第一顆幾乎可以確定是類地行星的係外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5至7倍,公轉恆星的周期隻有兩個地球日的時間。在2005年8月10日,probing lensing anomalieswork\/robotic telescopework \/rob) 和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gle),在天蠍座的方向上,距離地球21,000光年處,觀測到一顆命名為ogle-2005-blg-390lb的低溫行星,質量是地球的5.5倍。新發現的這顆行星,環繞母恆星運轉的距離相當於太陽係的小行星帶,經由重力微透鏡的技術顯露了這顆行星的存在。這種獨特的能力可以發現地質量低至地球質量的行星。


    再創生的碳行星在2007年4月,由11位歐洲的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宣布發現了一顆在適居帶的地外行星,有著與地球相似的溫度。這項發現使用的是歐洲南方天文台位於智 si的望遠鏡,那兒有一架特製的光譜儀,可以分辨出光譜中隻有幾個波長幅度的擺動,而這種擺動可能透露出其他世界的存在。她們揭露了環繞紅矮星gliese 581的行星,而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gliese 581 c,並鼓舞了對同樣昏暗恆星擺動的研究,因為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有80%是在紅矮星旁發現的。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5倍,被歸類為超級地球。發現者還不能肯定他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行星,還是表麵被冰凍的液體水行星。如果他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以如今主流的理論推測他的直徑會是地球的1.5倍,如果是顆冰球直徑就會更大。


    未來,將有一定數量的望遠鏡有能力直接觀察到類地行星,包括類地行星搜尋者(terrestrial finder)、太空幹涉測量任務、達爾文、新世界任務、克卜勒任務和貓頭鷹(overwhelminglyrge telescope,owl)。而天文學家也認為許多或大多數的近似太陽的恆星附近可能都存在類地行星。


    ogle-2005-blg-390lb距離地球的距離是光年,光飛行到那裏也需要年,而在過去,人類如果想要到達如此遙遠的星球是不可能的,猶如兩台遊戲機裏的人物要跨越機器相互訪問,暗物質和蟲洞就如同兩台遊戲之間直接搭建了網絡的強梁,使得這種無法逾越的距離成為可能和通暢無阻。李科給ogle-2005-blg-390lb這個人類即將開啟新生活的行星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太初星。


    一百人團隊以李科為首,其中8人組成駕駛團隊,20人負責盤古號的維護。一百人同時也在盤古號上負責人類的正常繁衍生息。沈一夢也隨著李科進入了盤古倉,沈一夢2030年嫁給了李科,這兩人一人研究暗能量,一個人研究太陽能基因改造,於2030年成為夫妻,如今已經一起生活了41年,他們的孩子李凱思和李嵐丘也隨著父母一起進入了盤古倉,地球上留下了他們的最小的女兒,李丹。同行的團隊以中國人為主,隻有10人是來自其他人種,所有進入盤古倉的人經過了嚴格的篩選,也簽署了生死合同,從他們踏入盤古倉的那一刻,注定了地球上的一切掛念將與他們不再有關。維護團隊更是經過了長達五年的嚴格培訓,從維護團隊中百裏挑一,選定了八人的駕駛團隊。盤古倉的眾人形成了議會製度和子女共同撫養製度,每個人都有生育的義務,而每個人都有共同撫養盤古倉中未成年人的義務。所有的人都接受了光合作用基因改造,可以接受太陽的能量以維持生命。盤古倉上有四名直接知名的大廚,用於烹飪美食,給予盤古倉上的人類定期進行盛大的宴會以保持美食的文化和借助美食進餐時候的節日版的慶典。


    盤古倉的飛行模式有三種,一種是正常的核燃料推進,一種是暗能量吸收的脈衝推進,一種是用暗物質保護盤古倉後進行的蟲洞穿越。盤古倉注定要與地球失去聯係,在與地球徹底失聯之前,他唯一能夠反哺地球人的是在飛行中收集到的所見所聞,而地球能夠為盤古倉做的,在盤古倉從地球發射之後,就是盤古倉在離開太陽係之間的導航和信息指引。


    地球人已經掌握的蟲洞信息全部置入了盤古倉的數據係統,盤古倉的數據中心靠太陽能和核能雙向驅動,其機體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存儲裝置,對數據進行多冗餘的高安全級別保存。其上不但存儲了地球的一切文明,並且存儲了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類的說明,隻要給予一個合適的環境,在新的星球上可以創造出各種生物。盤古倉設置有十八個功能區域,盤古倉呈現一個十字架形狀,十字架中心橫展和縱體交匯的區域,是盤古倉的駕駛倉和生活區,駕駛倉從頂部凸起以便看清四周環境。盤古倉的頭倉是野生動物倉,其中創造了一個方圓4公裏的原始森林區域,裏麵水係豐富、植被茂密,各種生物參考天道輪迴的模型數據被一一組建,並在這個森林體係內利用達爾文定律進行著新的優勝劣汰,一切生物在這個野生動物倉內都有自己的編號和與盤古倉數據中戲通訊的機製。這個野生動物倉在飛出太陽係後,由盤古倉議會命名為墨子森林。


    在墨子森林裏,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那就是植物在用它的記憶方式記錄著周圍的一切,並且有著它獨特的記憶方式,植物的細胞壁和紋理保存著植物所感知到的一切曆史,並且將一些特殊的內容,寫入到了植物的dna中。植物也有自己的思考,隻是植物的思考不同於動物,動物有著快速的反應,而植物的思考更多是在記憶周圍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加上了自己對這個變化的認知和間接。墨子森林給予人類的設定有著相對固定頻率的陰雨晴寒,而盤古倉中的生物學家夏利軍發現植物在其新形成的細胞內部的nda組織中,也逐漸清晰的記錄了這種固定頻率的外部氣候變化,植物的記錄還不能夠被完全的識別,如果能夠被識別,那麽人類是不是可以從一個千年植物的記憶裏提取出這個植物所感知到的周圍的一切變化,盤古倉中的植物都是新生的植物,而如果把這個科學發現告訴地球上的人類,地球上的人類就可以基於這個發現對古老的植物進行研究,發現一些過去的曆史。


    就在盤古倉試圖和地球人類取得聯係,將這個信息告訴地球人的時候,盤古倉和神明係統以及任何地球網絡的聯係徹底失去了,從這一刻起,盤古倉中的人類將於地球人一到並行在這個宇宙中,也許下次相遇,就是幾億年之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觀海聽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粥並收藏觀海聽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