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8年,周元王之子姬介在周元王死後繼位,這一年叫做周真定王元年。翟墨也在這一年出生在魯地的落鳳山的山區裏,後來這個地方被叫做滕州。而在這個世界內部,沒有所謂的公元前468年的說法,也沒有所謂的滕州的說法,周真定王元年、魯地落鳳山是翟墨可以從父母和周圍得知的一切關於自己出生時間和地點的說法。


    數字人李宇軒院士盡管是翟墨的玩家,但是翟墨還是個嬰兒,在翟墨3歲之前,李宇軒院士還經常想著如何將畢生所學和所知時間在翟墨身上,而此刻這個角色能夠給他的反饋也隻有咿咿呀呀的嬰兒囈語。李宇軒的數字人生命發現翟墨生來擁有2000億個腦細胞,在三歲之前這些腦細胞隨著數字人生命寫入大量的記憶卻逐漸死亡,翟墨的腦細胞在3歲時死亡了接近85%,隻剩下300億個腦細胞,而這些死亡的腦細胞死亡後就未再生。三歲前的翟墨盡管記載著大量的記憶和科技的知識,但是他的身體卻沒有能力表達,周圍的人也無法理解他的表達。而此刻的翟墨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生命基礎能力的獲得上,吃、喝、走路、探知周圍的世界,300億個腦細胞被充分調用並被周圍的世界覆蓋了已知的記憶數據,李宇軒數字人生命試圖保存自己的更多意識在翟墨的大腦中,但是大腦已經消耗了翟墨每天所獲取能量的1\/4,無法獲得更多的能量來維持數字人生命想賦予翟墨的知識,反而,數字人李宇軒的意識卻被翟墨每天所經曆的周圍的普世而驚喜的簡單日常所逐漸左右,每一天吃到的新的事物、在幼小年紀的生命經曆中遇到的雞鴨貓狗等危險、和周圍小朋友的打鬧和嬉戲、開始走路、開始說話、開始發現周圍新鮮的點點滴滴和日漸擴大的世界接觸,反而成了數字人李宇軒這個玩家更為關注的內容,李宇軒的數字生命逐漸見入了角色翟墨的幼小生命,慢慢的將自己所知道的過去深藏,而認真的進入扮演童年翟墨的角色裏。


    盡管翟墨的腦細胞在三歲時就死亡了85%,但是相比正常人在三歲時死亡的90%的腦細胞而言,翟墨依然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他不愛多說話,經常夢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夢,他對機械的運動和各種化學物質的組合反應特別感興趣,六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在和其他小朋友打鬧玩耍時,發明了一個投擲泥塊的彈弓車,成了落鳳山山區裏一群孩子的孩子王。靈薈是翟墨鄰居家的小妹,也是翟墨的六歲時所區的落鳳山講學堂的師父的女兒。落鳳山講學堂是個簡陋的民間學堂,在那個年代專門給落鳳山方圓幾十裏願意讀書的孩子們傳授文化知識,學堂的老師是吳廣智,是一個年輕時候周遊列國的學士。


    這正值一個眾家爭鳴的時代,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和平共處,為人,當如何在天地之間處事,人生當如何過的圓滿,做事情、做工、做工當如何做的極致,領軍打仗如何取得勝利,針對各個角度,都有眾多的領軍者出現,雖然這時的消息傳播方式還很落後,但是此時有五個人的觀點已經在社會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他們就是管仲、李耳、孔丘、鄧析、孫武和公輸班,在翟墨十幾歲的時候,世人稱此六人為六聖,分別是法聖、道聖、禮聖、名聖、軍聖和匠聖。吳廣誌早年跟隨李耳的門徒學習,後來在魯班門下為徒,迴鄉後創建了落鳳山講學堂,因此翟墨從小的教育在道家和匠技方麵造詣很深,吳廣誌對這兩門擅闖但不獨衷,他早在四處遊學期間就博采眾長,即學習各家的知識,又時常與各家的門生進行辯論和議事,因此,他也鼓勵翟墨博采眾家,為己所用。翟墨在吳廣誌的開導下進步很快,加上他數字人生命清華大學計算機院士思維能力的加持,很快他就表現出了令他師父都無法理解的天賦以及行為和觀點的怪異。他的智慧已經超出了平常人的理解,吳廣誌在翟墨十五歲的時候就自知自己根本無法再教翟墨,他傾其所知並將女兒許配給,翟墨十六歲那年,迎娶了十五歲的吳尹薈,就是那個幼年在一起玩耍的靈薈。


    管仲曾經是齊國的相國,他離開人世已經有200年了,他的大名叫姬管夷吾,安徽潁上地人。姬管夷吾是周穆王的後代,他生前留下了《管子》一書,共有86篇,是以齊國法家為主兼及其他各家學術思想的著述總集,內容涉及天文、曆數、輿地、經濟和農業等科學知識。所以在這個人們很難出名也很快就會被人遺忘的年代,管仲被稱為中國古代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成為後來法家代表人物。


    管仲出身貧苦,以商賈為業。他自幼與鮑叔牙為知己,鮑叔牙知其雄才偉略,常善待之。後經鮑叔牙舉薦管仲為齊相,齊桓公任命管仲為上卿、相國。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對內發展工商、漁鹽、冶鐵,按照土地的好壞來征收租賦,主張富國強兵,增強了齊國軍隊的戰鬥力。舉賢任能,製定選拔人才的製度,整頓行政管理係統,使得行政區域更加精細化,維護了社會穩定。對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擁護周天子,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與各諸侯國會盟,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在齊國輔佐齊桓公期間進行的內政外交的重大改革,使得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其思想成就非常顯著,他認為禮、義、廉、恥是維係國家的精神支柱,後人把管仲的思想整理成書,即《管子》。其提出“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揭示道德教化以物質生活為基礎。又強調“四維(禮、義、廉、恥)不張,國乃滅亡”,重視道德教化作用。


    李耳,字聃,出生於陳國,生活於楚國,李耳的出生是百年前的事情了,人們都傳言他還活在世界,人送李耳外號老子,還有人說“老子化道為佛”成了天上的神仙,周朝末年,各諸侯國相互割據,彼此之間摩擦不斷,李耳就在戰亂之中出生,他剛出生時,體弱而頭大,雙耳下垂。李耳為宋國貴族之後,自幼喪父,母親望子成龍,所以就給他請了一位叫做商容的師傅,商容精通天文地理,通古今之事,但唯一讓他頭疼的就是自己的這個徒弟李丹,商容講:天地之中,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道,物有物性,因為有天道,所以才出現了日月星辰,因為有地理,所以出現了山川江河,因為有人道,所以出現了尊卑長幼,因為有物性,所以出現了種種分類,結果李丹說:先生,我有幾個問題不懂,日月星辰、山川江河是怎麽出現的?所謂的尊卑長幼、物品種類又是誰劃分的?商容說:是神創造的,也是神劃分的。李耳又問:那神是怎麽出現的?它怎麽會有這些能力呢?到了這裏,商容就無語了,古書沒有寫,我也不敢妄言,但是我也不能丟人呀:那這個問題我們不說了,說點更深奧的,你知道怎麽治國嗎?


    李耳搖頭,你看,你不懂了吧?帝王是順應天意出現的,百姓呢是帝王所控製的人,所以帝王不順天意就會失國,百姓不順王意就會被治罪,這個就是治國之道,李耳說:百姓這事可以理解,確實就是這個道理,但為什麽帝王不順天意就完蛋了呢?商容一愣:因為帝王就相當於天神派遣的將軍,天神才是真正的帝王,帝王隻是將軍。李耳一聽更納悶了:天神能造物,為什麽不直接造一個聽話的帝王呢?商容更無語了,你真是能抬杠啊,古書沒有寫,我也不敢妄言,不過李耳啊,我教不了你,不是因為你笨,是我真的無能為力,不過我有一位師兄在周王朝任官,周王朝典籍無數,說不準這些典籍,就能夠解答你的心中疑問,其實李耳還真不隻是抬杠,為了解答心中疑問,他就去到了周朝都城,並且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圖書館管理員。


    在周王朝圖書館的這段日子,李耳飽讀經書,都城人都知道,在圖書室裏有這麽一位“杠精”,學識淵博,精通辯論之道,沒事就研究宇宙,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所以為了表示尊敬,人們開始稱李耳為老聃,後來逐漸變為老子,久而久之,就傳到了孔子的耳中,孔子也好奇,這個人到底是有多能杠呢?為了解惑,孔子不遠萬裏來到了周朝都城,這也就出現了後來“孔子問禮”的故事,拜訪完老子之後,孔子返迴魯國,眾弟子也納悶,連忙問師父:師父見到老子了嗎?老子何樣?孔子說:我見過鳥,它能飛,也見過魚,它能遊,飛起來的鳥可以用弓箭去射,遊起來的魚可以用鉤去釣,但我唯獨沒有見過龍,老子就相當於一條龍,讓我猜不透;孔子問禮之後,老子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百家爭鳴,各派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治世觀念,人們紛紛疑問,那一個精通辯論之道的老子,怎麽沒有發出自己的聲音呢?原來老子在悟的是天地之道,所以願意去與人爭論。在周王朝的藏書室中待了近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孔子曾多次拜訪學習,到了公元前516年,李耳返迴故鄉,收拾一番之後,他騎上了一頭青牛,一路向著函穀關的方向走去,老子為什麽要出關呢?悟道後的李耳是孤獨的,也是痛苦的,天地與萬物和聖人與百姓的關係是一樣的,世人都在大談治世觀點,但殊不知,真正的治世觀點是提不出來的,能夠講出來的觀點,一定都存在一些缺陷,李耳邊想邊走,一路向西遠去,在古代,重要的關口都會設置關令一職,關口就類似於今天的收費站一樣,函穀關這個地方的關令叫做尹喜,同李耳一樣,也特別喜歡研究天文與古籍,這天夜裏,尹喜同往常一樣正在觀察天象,忽然看見在東方匯集了一片紫雲,紫色是天道之色,難道是有聖人來到我函穀關了?尹喜連夜派人清掃了道路,準備迎接聖人。過了幾日,黃昏時分,尹喜看到遠處有一身影,正在往自己的方向前行,仔細一看,原來是一人一牛,這個人正是李耳,尹喜本就是官員,早就聽說了老子的大名,也納悶老子為何沒有在這百家爭鳴的時期,留下自己的思想,李耳顯得有些落寞,他此刻已經預測到了周王朝的敗亡,甚至預測到了地球的滅亡,也知曉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他深知周王朝敗落的原因並不全是君主昏庸的緣故,而是在於一個規律,更讓人感到無力的就是,這個規則根本無法逾越,雖說現在是百家爭鳴,但不管是應用哪一派的思想,到頭來都會有這麽一個結果,那麽人力在天道麵前究竟算是什麽呢?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呢?所以想來想去,倒不如無為,既然爭來爭去一場空,倒不如不爭,而自己此次出關的目的,就是隱居遁世,聽到這裏,尹喜陷入沉默,他不知道如何反駁,一時間啞口無言,不過還是執意讓老子留下文字。


    李耳無奈一笑,不爭、無為,本意就是不用說,也說不清楚,既然說不清楚還怎麽留下文字呢?想來想去,在開頭寫道:“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自此才留下了《道經》與《德經》兩本書籍,一共五千多字,道經中講的是宇宙與萬物的關係,天地規則的變化,而德經講的就是處世治世的方法,留下兩本書籍之後,老子一路西去,據說老子最終去到了甘肅臨洮。“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李耳的離去,就如同這段《道德經》裏的文字一般。而這尹喜本就是吳廣智師父的師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觀海聽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粥並收藏觀海聽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