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會稽郡太守許延壽拜言:


    《周易》有言,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繡衣使者之事,陛下能告知與臣,臣甚為感動,然《周易》有言,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臣非以君臣之道向陛下進言,臣鬥膽將陛下當成臣的朋友,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向陛下進獻諍言,此陛下之密事,應當以密事處之,本不該告知與臣。


    知人知麵不知心,縱然陛下再如何信任於臣,也不應告知於臣。


    但既然陛下已經告知與臣,臣定當守口如瓶,不會向其他人透漏。


    至於京中局勢,先帝在時曾明確指定大將軍首席輔政。


    先帝一聲雄才大略,識人善任,既然令大將軍為首席,定是信任大將軍之品行、才能。


    臣冒昧說一聲,陛下乃先帝之子,自然當遵先帝之遺命。


    至於會稽情況,奏疏中臣曾言語到了。


    此前因為會稽郡世家被臣一掃而空,剛剛從外界通過考試選拔了一批人才……


    下一步……”


    許延壽針漢昭帝的密信內容,向漢昭帝說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當然,尤其是繡衣使者部分,許延壽的身份,本不應該向陛下說的,但是漢昭帝也算是許延壽看著長大的,雖然曆史上漢昭帝十幾二十幾歲便因病就去世了。


    但是作為一個玩伴兼啟蒙老師,許延壽還是忍不住向漢昭帝說了這些內容。


    至於後麵,許延壽及時向漢昭帝介紹了一下自己這邊的情況,順便向漢昭帝說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許延壽也並未想過向漢昭帝尋求幫助什麽的,僅僅就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看法。


    或者說許延壽真的將漢昭帝當成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傾訴一下自己心中在會稽郡的宏偉藍圖。


    當然,在京中,大將軍、左將軍、禦史大夫、丞相等眾人的眼皮子地下,許延壽謹小慎微,就算是內心也將漢昭帝當做朋友看待,但是一舉一動卻也不得不小心。


    而此時到了會稽郡,京中的很多事他自然不會參與其中,倒是少了許多掣肘,自然也超然許多。


    因此,許延壽對漢昭帝的態度更加自然一些,才有了幾分膽量將漢昭帝當成一個摯友,談了一些在京城決定不敢向漢昭帝說的話。


    將信件寫完,許延壽審閱了一遍,沒發現什麽問題存在,這才將信封好,然後雙手捧給了那繡衣使者。


    “麻煩使者了。”許延壽向遠離許延壽站著的那繡衣使者說道。


    那繡衣使者冷冷的未說話,但是還是幹練的向許延壽拱手行了一禮,雙手接過信件,轉身便離開了。


    選延壽將繡衣使者送出門外,目送繡衣使者上馬向著長安的方向離去,這才轉身迴太守府。


    過了正月初五,太守府便正是開始上班了。


    許延壽親自前往官田親自扶著犁,趕著牛耕作了一段,算是開啟了春耕禮,春耕正式開始。


    然而今年的春耕卻和以前不一樣。


    此前不是會稽郡的世家倒台了麽,原本屬於會稽郡諸多世家的天地一下便大多數收歸國有了。


    太守府當然是不可能耕作過來的,因此許延壽便早早就貼出告示招租,準備將這些耕地租出去。


    而且招租許延壽也不和之前似的,定下一畝地收成的幾成收歸國有,剩下的自己留著。


    許延壽竟然整了兩套方案:一套方案是按照原來的路子走;另外一套方案就是在平君收成一畝地收成之前,不要租金,在平均收成之後,扣除平均收成,許延壽隻要告與平均收成部分的五成,但是有個條件便是一定的得按照官方的要求進行耕種。


    說來也是好事,會稽郡因為山高皇帝遠,土地兼並可以說相當厲害。


    現在會稽郡諸多世家倒台,一下多出來那麽多的土地,自然要租出去,原本沒有土地的一下也能自己種糧食了。


    而且許延壽定下的租金第一套方案也僅要兩成的糧食,並且這兩成糧食雖然算賦不包含在內,但是許延壽也說了,未來在會稽郡興修水利,隻要服勞役,就可以用上繳的兩層糧食租金抵算賦。


    並且除非人去世,土地也不收迴。


    這和白送大家夥兒土地有什麽區別?


    一下便在會稽郡掀起了租地的狂潮。


    然而豪強兼並的土地著實有點多,而且消息傳遞實在受限太嚴重了。


    仍然還有好多土地租不出去。


    並且許延壽雖然鼓勵眾人利用第二種方案租地,但是眾人還是大多數選擇第一種種植方案。


    選擇第二種租地方案的多數屬於原本便有一點田地,做人又有點冒險精神的家夥們。


    此時太守別駕賈政道向許延壽匯報著:“太守,土地已經租出去七成了,馬上就要到播種的時間了,剩下的三成暫時也沒有人前來租了。


    並且已經租出去的七成土地,人們大多數選擇的是第一種方案,選擇第二種方案的不足二十戶。”


    許延壽聽此點著頭,沉吟了片刻說道:“剩下的三成也別荒著,都是上好的水田,抓一些泥鰍放在水田裏麵,弄一些鴨子放養。


    來年便租出去了。


    另外並為分配的那些家夥也算是學友所成了,該讓他們幹點活了。”


    許延壽所說的並為分配的家夥乃是上一次會稽郡選拔屬吏價值觀的分數比較高,但是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分數都不算太高的家夥們。


    這些家夥們自然也沒幾個人選擇他們。


    索性許延壽對他們進行培訓了一段時間,提高一下他們這些家夥的素質水平。


    這段時間,許延壽別的啥也沒培訓,就領著眾人學習一本書的內容。


    這本書乃是許延壽的增產的秘密之一:他在離開京城之前,專門交代楮侯錢奉國去找搜粟都尉趙過,纏著他寫的一些關於代田法、挽耬等他的一些研究。


    這家夥乃是這個時代最頂級的農學家:


    後世的《漢書·食貨誌》中說漢武帝南征北戰,大興土木,疏於農業,以致國庫空虛,朝野不妥,於是武帝悔征伐之事,而提出“方今之務,在於力農”,因而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趙過能為代田,所以又使趙過推廣代田法。


    所謂代田法代亦稱“代田”。漢武帝後期不是頒布了《輪台詔》麽,開始越來越重視農耕起立。當時搜粟都尉趙過之前在西北地區搞農業有一套,然後漢武帝就令他為搜粟都尉。


    他就根據之前種糧食積累的一些經驗,尤其是總結西北地區的抗旱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具體辦法是:在地裏開溝作壟,溝壟相間,將作物種在溝裏,中耕除草時,將壟上的土逐次推到溝裏,培育作物;第二年,溝壟互換位置。這種耕作方法有利於保持地力,抗禦風、旱,因此,“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當然趙過推行這些方法也並非一蹴而就就成了的。


    甚至可以說現在趙過仍然在穩步推進之中。


    此時許延壽曾和趙過同朝為官,對於這位西漢頂級的農學家,許延壽自然十分感興趣,了解過趙過推行代田法的一些政策。


    當時趙過剛剛上任搜粟都尉,但是並未莽撞的便命令人們按照代田法進行種田,而是趙過作了長期準備和細致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試驗、示範和全麵推廣等一係列工作。


    搜粟都尉掌管軍糧生產,大漢時期的軍費,很多時候都是出自內府。


    因此屬於皇帝的山川水澤、皇莊土地,搜粟都尉都有權力決定如何耕種。


    為了穩妥,他先是在皇帝行宮、離宮的空閑地上作生產試驗,果然,利用代田法耕種的土地上時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畝可增一斛,一下聲勢就這麽打開了,也讓人們相信代田法靠譜,為推廣確定了前提條件。


    其次是設計和製作了新型配套農具,


    這種工具叫做耦犁,兩頭牛三個人一組進行耕地,效率提高了不是一成兩城,為順利推廣代田法創造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現在是試驗成果也出了,先進的工具也有了,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自然推廣的阻力簡直就寥寥無幾了。


    時機成熟,趙過此時可算事意氣奮發準備大幹一次,他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內要郡守命令縣、鄉長官、三老、力田,也就是地方的小農官、有經驗的老農學習新型農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藝,為推廣代田法奠定了技術基礎。


    這些人作為種子,開始在家田、三輔區域公田上作重點示範、推廣,並逐步向邊郡居延等地發展。


    現如今最後在邊城、河東、三輔、太常、弘農等地作已經廣泛得到運用了,並取得了成效。


    甚至可以說,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不是已經開始使用代田法,就是準備開始使用代田法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陷,首先的一個問題便是貧戶缺牛少馬,隻能用舊農具耕田,所以,行代田法的主要是富戶而不是貧苦農民。


    但是,新事物的存在自然有些缺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舊耕作方法勢必逐漸被淘汰,趙過所創新農具和新耕作法,必然得到更大規模的推廣。


    這一點,許延壽一點都不懷疑。


    對了,大漢控製的西域地區也不例外,代田法已經安排上了。


    來此之前,許延壽便是先秦、兩漢西域史博士研究生,對於代田法在西域推廣自然知道的不少。


    居延漢簡的發掘許延壽都親自參與過,漢簡上便記載著漢昭帝初年、代田倉的情況,以漢簡和史書互相參證,證明史書上代田法曾在居延推行的記載,是確實的。


    現在,許延壽穿越到了大漢,親眼目睹了趙過是怎麽一步一步的將代田法推廣的,甚至親自參與過代田倉的建立的討論。


    放著這麽一個大農學家的知識不用,許延壽多虧得慌。


    因此在許延壽上任會稽郡太守,考察了會稽郡的情況之後,他便提前聯係了楮侯錢奉國,向趙過索要關於代田法的一些資料。


    趙過自然也沒啥意見,代田法現在多是在幹旱地區施行的。


    在多水地區施行情況如何,趙過也不了解,自然,有人幫忙做個試驗,為不同條件的代田法的施行情況做個積累何樂而不為?


    況且若真成了,他自己自然也有一部分貢獻不是。


    當然,資料來到之後,許延壽有些皺眉頭。


    畢竟就是些是施行代田法的資料,並沒有整理,有點亂,許延壽有點找不到頭緒。


    此時許延壽不禁想到了和趙過齊名的另外一個大農學家泛勝之。


    這家夥也是青史留名的大農學家,他所編著的《泛勝之書》,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中遊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麵記載了不少比代田法更為厲害的農業技術,比如代田法的升級版,創造精耕細作的區田法,除此之外還有溲種法、穗選法、嫁接法等。


    他的著作《泛勝之書》全書原2卷18篇,可惜的是北宋時邊丟佚。後來從《齊民要術》及《太平禦覽》等書中輯錄約3000餘字。


    《泛勝之書》這本書一般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後來《泛勝之書》與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的《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當然,泛勝之還得等個四十多年才會出生,更別說這本書還得等以後泛勝之長大成人,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總結才寫出來。


    說句不好聽的,這個時代,等許延壽去世,能不能看得到這本書,許延壽自己都不敢保證。


    因此,就算是許延壽想要將《泛勝之書》作為教材完全就是大白天打瞌睡——白日做夢。


    現在雖然許延壽不願意,也隻能硬著頭皮啃著楮侯從搜粟都尉那裏弄來的代田法原始資料啃的同時向這群並未分配的家夥們教授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都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仙途.cs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仙途.cs並收藏大漢都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