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楚王一行抵達洛陽,韓天子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封楚王為楚君,世襲罔替,食邑兩萬戶。封楚國降將景陽、項承為三等侯爵,其餘楚國文武百官,各有錄用。畢竟,想要維持楚地的穩固,少不得依仗這些當地出身的官員。韓國不可能一下子將他們全部去職不用。
因白起有滅國之功,封白起為武安君。衛雲攻占豫章郡,封為三等侯爵。韓騰、樂乘攻打丹陽、廬江郡有功,分別晉升為一等侯爵,三等侯爵。王翦率軍奔襲鬆陽,將楚國一分為二,功不可沒,也晉升為一等侯爵。其餘有功之臣,各有封賞!
十二月下旬,韓天子下令,在原楚國之地上設揚州,下轄江東郡、會稽郡、豫章郡、丹陽郡、廬江郡五郡之地,同時下令赦免揚州三年的賦稅,大赦天下,下令地方官員善待當地豪族。這讓楚地騷動不安的心平複下來。
不過,真正讓楚地百姓歸心的是關於揚州刺史的人選。誰也沒想到,韓天子居然敢相信原楚國左徒黃歇,任命他為揚州刺史。而對於寧死不降在韓軍入城的當天自殺身亡的楚國令尹羋梁、三閭大夫等人,韓天子下令厚葬,也讓楚地的百姓看到了韓國的仁愛之心。
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楚國就被韓國覆滅,更重要的是,韓國傷亡了不過十萬人,這讓天下極為震驚!尤其是正要下令征召大軍的趙國,不知道是該慶幸自己沒有出兵,還是該後悔自己出兵晚了!
不過,無論是後悔還是慶幸,秦、趙、燕、齊四國都不得不重新審視和韓國的關係。秦國好說,韓國將公主嫁給秦王。將產鐵要地武遂送給秦國,已經表明了韓國不會對秦國動手,兩國暗中圖謀趙國的約定更是秘密。真正需要擔心的是趙、燕、齊三國。韓國會選哪一個作為下手的對象呢?沒有人清楚!
就在天下各國揣測韓國又要休養生息幾年。然後再次出兵經略各國的時候,韓國出人意料地再次出兵了。目標正是齊國!
原本在韓國的計劃裏,滅掉楚國需要付出二十萬以上的傷亡代價。但如今,韓國隻用了不到一半的傷亡就拿下一個基本上完整的楚國,這讓韓國信心大增。
隨著韓國的麵積越來越大,征召士卒也越來越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各種成本增加的飛快。在攻打楚國前,就有不少人支持滅掉齊國,如今征召的士卒才使出了不到一半的力氣。許多士卒都沒有立功,攻打齊國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此時攻打齊國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韓國攜滅楚之威,士氣正旺,即使燕趙兩國想要救援齊國,也要好好掂量掂量其中的代價。
公元前二五八年正月初一,韓國以李牧為主將,蒙驁為副將,率兵三十萬。兵分兩路,攻打齊國。李牧領兵十五萬,從盧縣出發。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曆下、章丘、於陵,直到兵臨昌國、高宛城下,才遇到像樣的抵抗,停下了腳步,可此時,韓軍距離齊國的都城臨淄不過百餘裏。
另一路韓軍由蒙驁指揮,從琅琊突破了齊國的長城防線,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劇縣以東、膠水以西的廣大土地,為韓國攻占。而劇縣距離臨淄也是不過百餘裏的距離。更重要的是,隨著韓軍控製濰水、膠水。齊國膠東郡完全失去了和臨淄的聯係,齊國可以調動的大軍隻剩下臨淄方圓百裏內城邑的士兵,即使想向其他國家求援,也成了一種奢望。
韓國故技重施,向臨淄派出了使者。要麽,齊國投降,齊王可依照楚王的慣例,封為齊君,食邑兩萬戶;要麽,齊國負隅頑抗,臨淄作為一座城邑將不複存在,齊王可以選擇和臨淄共存亡。
在原本的曆史上,齊國是唯一不抵抗就滅掉的國家。麵對比曆史上的秦國更為強大的韓國,齊國再一次選擇了懦弱,似乎,齊國的頑強和寧死不屈在田單複齊的時候,已經用光。田單病篤,貂勃歸隱,朝堂上少了主戰派,驚魂未定的齊王聽信了右丞相後勝的話語,乖乖打開了臨淄的城門,效仿楚王,布衣出行,韓國可謂兵不血刃地滅掉了齊國。
當田單得知齊王下令開門迎接韓軍入城的時候,一時氣急,居然就此溘然長逝。臨死前,田單不停地喃喃說道,“後勝誤齊!後勝誤齊”!而這個時候,齊王正帶領後勝一幹人,戰戰兢兢地迎接韓軍入城。
韓國果真是講究信義,將擁有兩萬戶百姓的臨淄作為齊王,錯了,應該是齊君的封地。如果說楚國好歹還進行了抵抗,是在極其絕望的情況下才不得已投降的話,那齊國完全就沒有進行一點像樣的抵抗。
臨淄城是中原地區有數的堅城,如果不是敗得太快,數十年前,燕國根本沒有機會打下來。無論是糧草還是器械,都極其充足。李牧派人清點府庫的糧草和各種軍用物資,得出的最後結論是如果齊國一心死守,自己至少要花費一年,韓軍才有可能攻入臨淄,還是在付出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的前提下。
雖然瞧不起齊人的懦弱,但李牧不得不承認,自己巴不得希望自己的敵人都是這般。這天下流的血太多了,北方的匈奴,西方的月氏,東方的胡人,全都虎視眈眈地看著中原,身為軍人,不應該將同源同種的國家作為勁敵,而應該將胡族作為生死大敵!
從韓國出兵到齊王投降,齊國覆滅,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齊國的百姓剛剛熬過一個冬天,準備出來耕種,就突然發現,城頭的旗幟換了!無數人瞠目結舌,有些難以接受,但當接到減免三年賦稅的通知後,又將齊國拋之腦後。
國家的興亡,關我們庶民什麽事!我們隻知道,等來年施行新法,我們的日子會比以前好,比以前更有希望,這就足夠了!這是無數齊國百姓的真實想法。
如果說,楚國覆滅隻是讓燕、趙兩國震驚,那麽齊國的覆滅就讓燕、趙兩國膽寒。天下隻剩下韓、秦、燕、趙四國,秦國還和韓國湊得很近,這讓燕、趙兩國怎麽活啊!
上一次,趙王沒有聽從平陽君的建議——立即出兵救援楚國,間接幫了韓國一把,這讓趙王覺得平陽君的建議要極其慎重地對待。所以,趙王在得知齊國覆滅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去找平陽君,希望他給出建議。
平陽君給出的建議很簡單,那就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趙王深以為然。隻是,趙王不知道,在平陽君看來,隨著楚、齊兩國的覆滅,趙國基本上沒有什麽機會了!除非韓國自己發生什麽大的紕漏,比如說陷入內亂,又或者驕傲自大小覷了各國。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極其低微。
燕國方麵,老冤家齊國覆滅後,燕國派出使者前往洛陽恭賀韓國,一波又一波的使者求見韓國皇後,送上重禮。似乎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燕國和韓國可是姻親,等到數十年後,繼承天子之位的公子安可是留著半數燕國王室的血脈!
韓國需要休養生息,燕、趙則畏懼韓國龐大的實力,秦國則忙於整頓軍政,於是很有默契地,諸國都沒有挑起戰事。
公元前二五八年六月,秦、燕、趙三國派遣使者進入洛陽,謁拜韓天子,願依照齊桓公例,奉韓天子為天下霸主,從此休兵止戰。韓天子許之。
公元前二五七年三月,秦國丞相嬴則病逝,五月,秦王以郎中令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公元前二五六年,趙國大旱,趙國向秦國、燕國求糧,兩國不從,乃以宋子一城之地,向韓國請換糧草二十萬石,韓國許之。
公元前二五五年,秦國陽泉君因沉迷酒色,突發中風,丞相呂不韋更受依賴,朝廷大政,悉由呂不韋決之。
公元前二五四年十一月,趙國丞相、平原君趙勝辭世,十二月,趙王以平陽君趙豹為丞相。
公元前二五三年七月,趙豹病卒,丞相之職再次空缺,趙王將信陵君魏無忌改封為陽城君,有意以魏無忌為丞相,由此引起軒然大波。
韓天子派出使者詰問趙王,以魏無忌才能不足,不能為趙國丞相。無忌若為趙相,韓必伐趙。這直接讓趙國朝堂亂作一團。
信平君廉頗以為,韓國幹涉趙國內政,已是無理。魏無忌已經被封為陽城君,全國的百姓也都願意魏無忌繼任為趙相,若是因為韓國的幹涉,就改立他人為相,則趙王的威望將蕩然無存,民心、士氣更加衰落。
國尉許曆則認為,韓國勢大,趙國不能得罪。不如以他人代丞相之職,陽城君可為上卿,輔佐趙王。其餘大臣,莫衷一是。
趙王乃求計於趙括,趙括對曰,天下苦韓久矣,趙為燕、秦之脊梁,趙若怯懦,則燕、秦必然屈服於韓國的淫威之下。不如先假裝答應韓國的條件,暗中聯絡秦、燕兩國以及齊地、楚地的豪族,共同攻打韓國,隻要略有小勝,天下形勢必然大變。趙王大喜,認為可行,乃從之。
八月,趙王一麵令魏無忌賦閑在家,一麵遣使前往薊城、晉陽,商討伐韓一事,更有無數商旅攜帶重金、器械前往青州、揚州,攛掇不肯歸順韓國的遺民作亂。
九月,趙王接到迴報,燕國、秦國都答應出兵,一場大戰一觸即發!(未完待續)
因白起有滅國之功,封白起為武安君。衛雲攻占豫章郡,封為三等侯爵。韓騰、樂乘攻打丹陽、廬江郡有功,分別晉升為一等侯爵,三等侯爵。王翦率軍奔襲鬆陽,將楚國一分為二,功不可沒,也晉升為一等侯爵。其餘有功之臣,各有封賞!
十二月下旬,韓天子下令,在原楚國之地上設揚州,下轄江東郡、會稽郡、豫章郡、丹陽郡、廬江郡五郡之地,同時下令赦免揚州三年的賦稅,大赦天下,下令地方官員善待當地豪族。這讓楚地騷動不安的心平複下來。
不過,真正讓楚地百姓歸心的是關於揚州刺史的人選。誰也沒想到,韓天子居然敢相信原楚國左徒黃歇,任命他為揚州刺史。而對於寧死不降在韓軍入城的當天自殺身亡的楚國令尹羋梁、三閭大夫等人,韓天子下令厚葬,也讓楚地的百姓看到了韓國的仁愛之心。
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楚國就被韓國覆滅,更重要的是,韓國傷亡了不過十萬人,這讓天下極為震驚!尤其是正要下令征召大軍的趙國,不知道是該慶幸自己沒有出兵,還是該後悔自己出兵晚了!
不過,無論是後悔還是慶幸,秦、趙、燕、齊四國都不得不重新審視和韓國的關係。秦國好說,韓國將公主嫁給秦王。將產鐵要地武遂送給秦國,已經表明了韓國不會對秦國動手,兩國暗中圖謀趙國的約定更是秘密。真正需要擔心的是趙、燕、齊三國。韓國會選哪一個作為下手的對象呢?沒有人清楚!
就在天下各國揣測韓國又要休養生息幾年。然後再次出兵經略各國的時候,韓國出人意料地再次出兵了。目標正是齊國!
原本在韓國的計劃裏,滅掉楚國需要付出二十萬以上的傷亡代價。但如今,韓國隻用了不到一半的傷亡就拿下一個基本上完整的楚國,這讓韓國信心大增。
隨著韓國的麵積越來越大,征召士卒也越來越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各種成本增加的飛快。在攻打楚國前,就有不少人支持滅掉齊國,如今征召的士卒才使出了不到一半的力氣。許多士卒都沒有立功,攻打齊國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此時攻打齊國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韓國攜滅楚之威,士氣正旺,即使燕趙兩國想要救援齊國,也要好好掂量掂量其中的代價。
公元前二五八年正月初一,韓國以李牧為主將,蒙驁為副將,率兵三十萬。兵分兩路,攻打齊國。李牧領兵十五萬,從盧縣出發。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曆下、章丘、於陵,直到兵臨昌國、高宛城下,才遇到像樣的抵抗,停下了腳步,可此時,韓軍距離齊國的都城臨淄不過百餘裏。
另一路韓軍由蒙驁指揮,從琅琊突破了齊國的長城防線,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劇縣以東、膠水以西的廣大土地,為韓國攻占。而劇縣距離臨淄也是不過百餘裏的距離。更重要的是,隨著韓軍控製濰水、膠水。齊國膠東郡完全失去了和臨淄的聯係,齊國可以調動的大軍隻剩下臨淄方圓百裏內城邑的士兵,即使想向其他國家求援,也成了一種奢望。
韓國故技重施,向臨淄派出了使者。要麽,齊國投降,齊王可依照楚王的慣例,封為齊君,食邑兩萬戶;要麽,齊國負隅頑抗,臨淄作為一座城邑將不複存在,齊王可以選擇和臨淄共存亡。
在原本的曆史上,齊國是唯一不抵抗就滅掉的國家。麵對比曆史上的秦國更為強大的韓國,齊國再一次選擇了懦弱,似乎,齊國的頑強和寧死不屈在田單複齊的時候,已經用光。田單病篤,貂勃歸隱,朝堂上少了主戰派,驚魂未定的齊王聽信了右丞相後勝的話語,乖乖打開了臨淄的城門,效仿楚王,布衣出行,韓國可謂兵不血刃地滅掉了齊國。
當田單得知齊王下令開門迎接韓軍入城的時候,一時氣急,居然就此溘然長逝。臨死前,田單不停地喃喃說道,“後勝誤齊!後勝誤齊”!而這個時候,齊王正帶領後勝一幹人,戰戰兢兢地迎接韓軍入城。
韓國果真是講究信義,將擁有兩萬戶百姓的臨淄作為齊王,錯了,應該是齊君的封地。如果說楚國好歹還進行了抵抗,是在極其絕望的情況下才不得已投降的話,那齊國完全就沒有進行一點像樣的抵抗。
臨淄城是中原地區有數的堅城,如果不是敗得太快,數十年前,燕國根本沒有機會打下來。無論是糧草還是器械,都極其充足。李牧派人清點府庫的糧草和各種軍用物資,得出的最後結論是如果齊國一心死守,自己至少要花費一年,韓軍才有可能攻入臨淄,還是在付出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的前提下。
雖然瞧不起齊人的懦弱,但李牧不得不承認,自己巴不得希望自己的敵人都是這般。這天下流的血太多了,北方的匈奴,西方的月氏,東方的胡人,全都虎視眈眈地看著中原,身為軍人,不應該將同源同種的國家作為勁敵,而應該將胡族作為生死大敵!
從韓國出兵到齊王投降,齊國覆滅,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齊國的百姓剛剛熬過一個冬天,準備出來耕種,就突然發現,城頭的旗幟換了!無數人瞠目結舌,有些難以接受,但當接到減免三年賦稅的通知後,又將齊國拋之腦後。
國家的興亡,關我們庶民什麽事!我們隻知道,等來年施行新法,我們的日子會比以前好,比以前更有希望,這就足夠了!這是無數齊國百姓的真實想法。
如果說,楚國覆滅隻是讓燕、趙兩國震驚,那麽齊國的覆滅就讓燕、趙兩國膽寒。天下隻剩下韓、秦、燕、趙四國,秦國還和韓國湊得很近,這讓燕、趙兩國怎麽活啊!
上一次,趙王沒有聽從平陽君的建議——立即出兵救援楚國,間接幫了韓國一把,這讓趙王覺得平陽君的建議要極其慎重地對待。所以,趙王在得知齊國覆滅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去找平陽君,希望他給出建議。
平陽君給出的建議很簡單,那就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趙王深以為然。隻是,趙王不知道,在平陽君看來,隨著楚、齊兩國的覆滅,趙國基本上沒有什麽機會了!除非韓國自己發生什麽大的紕漏,比如說陷入內亂,又或者驕傲自大小覷了各國。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極其低微。
燕國方麵,老冤家齊國覆滅後,燕國派出使者前往洛陽恭賀韓國,一波又一波的使者求見韓國皇後,送上重禮。似乎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燕國和韓國可是姻親,等到數十年後,繼承天子之位的公子安可是留著半數燕國王室的血脈!
韓國需要休養生息,燕、趙則畏懼韓國龐大的實力,秦國則忙於整頓軍政,於是很有默契地,諸國都沒有挑起戰事。
公元前二五八年六月,秦、燕、趙三國派遣使者進入洛陽,謁拜韓天子,願依照齊桓公例,奉韓天子為天下霸主,從此休兵止戰。韓天子許之。
公元前二五七年三月,秦國丞相嬴則病逝,五月,秦王以郎中令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公元前二五六年,趙國大旱,趙國向秦國、燕國求糧,兩國不從,乃以宋子一城之地,向韓國請換糧草二十萬石,韓國許之。
公元前二五五年,秦國陽泉君因沉迷酒色,突發中風,丞相呂不韋更受依賴,朝廷大政,悉由呂不韋決之。
公元前二五四年十一月,趙國丞相、平原君趙勝辭世,十二月,趙王以平陽君趙豹為丞相。
公元前二五三年七月,趙豹病卒,丞相之職再次空缺,趙王將信陵君魏無忌改封為陽城君,有意以魏無忌為丞相,由此引起軒然大波。
韓天子派出使者詰問趙王,以魏無忌才能不足,不能為趙國丞相。無忌若為趙相,韓必伐趙。這直接讓趙國朝堂亂作一團。
信平君廉頗以為,韓國幹涉趙國內政,已是無理。魏無忌已經被封為陽城君,全國的百姓也都願意魏無忌繼任為趙相,若是因為韓國的幹涉,就改立他人為相,則趙王的威望將蕩然無存,民心、士氣更加衰落。
國尉許曆則認為,韓國勢大,趙國不能得罪。不如以他人代丞相之職,陽城君可為上卿,輔佐趙王。其餘大臣,莫衷一是。
趙王乃求計於趙括,趙括對曰,天下苦韓久矣,趙為燕、秦之脊梁,趙若怯懦,則燕、秦必然屈服於韓國的淫威之下。不如先假裝答應韓國的條件,暗中聯絡秦、燕兩國以及齊地、楚地的豪族,共同攻打韓國,隻要略有小勝,天下形勢必然大變。趙王大喜,認為可行,乃從之。
八月,趙王一麵令魏無忌賦閑在家,一麵遣使前往薊城、晉陽,商討伐韓一事,更有無數商旅攜帶重金、器械前往青州、揚州,攛掇不肯歸順韓國的遺民作亂。
九月,趙王接到迴報,燕國、秦國都答應出兵,一場大戰一觸即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