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六五年,韓、趙、秦三國易地後,天下再無新的大事發生。各國都是安分守己,與民休養生息。就連一直蠢蠢欲動,試圖離間秦、韓兩國的趙國在失敗了兩次後,似乎也接受了如今的現實,轉而安心發展。


    公元前二六四年三月,楚、越兩國爆發了小規模的衝突,但由於弭兵或者說韓國的威勢,兩國皆是保持了克製,向韓國尋求調解,沒有引發兩國直接的兼並戰爭。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兩國原本以浙江(古時候一條河的名字,非浙江省)為分界線,相安無事。但因為上一年的冬天少雨,入春後也無一場雨水,浙江南北兩岸皆是幹旱成災。沒有水,種下去的莊稼就不能成活,沒有糧食,百姓的生活就無以為繼。所以,自然而然地,浙江就成了兩岸百姓眼中可以活命的唯一水源。


    最先行動的是楚國,畢竟,浙江北岸沃野數百裏,關係著數萬百姓的口糧,南岸越國的耕種麵積還不及北岸的一半,楚國遠比越國要著急得多。百姓們在江東郡官員的指揮下,在浙江上遊開鑿了一個渠道,因浙江水澆灌田地。如此一來,下遊的越國就有意見了。


    楚國的田地集中在浙江上遊北岸,越國的田地集中在浙江下遊南岸,楚國在上遊這麽分出一條支流,導致原本水量就不多的浙江徑流量大減,可供越國使用的水量變得太少。


    矛盾就這麽產生的,越國先是派人前往吳郢(即吳縣),要求楚國堵住溝渠,以方便越國引浙江水灌溉田地,楚國好不容易緩解了旱情,自然不願意。但楚國的態度也算“客氣”。提出了一個基於“公平”的建議,那就是越國也可以在浙江的上遊,挖開一條溝渠。但熟悉情況的人都知道。浙江的上遊南岸是會稽山,想要引浙江水到下遊。絕不是越國可以承受得起的,何況,時間也不允許。


    越國眼看著地裏的莊稼一天天青黃下去,也是急了,百姓們被慫恿起來,越過浙江搗毀了楚國開挖的簡易溝渠,許多莊稼被淹死。楚國這才意識到越國不好相與,想到了向韓國求援!


    韓王派遣征南將軍樂乘將兵一萬。前去解決此事。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在樂乘手上得到了完美解決,樂乘在浙江的上遊、下遊各布下五千大軍,鎮守溝渠口,約定每半日開/關溝渠,如此,楚國、越國都能有半天的時間獨享浙江水。楚國、越國找不出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加上時間也不等人,各退一步,接受了韓國的方法。


    和南方的旱災不同,北方卻是暴雨連連。中原地區還好一些。雨水隻能是略微充沛了一些,邯鄲郡、代郡這些偏北的地方則雨水淹壞了不少莊稼,好在這陣雨水沒有持續太久的時間。否則,大半個北方要顆粒無收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燕趙兩國想要挑事也是有心無力。


    公元前二六三年,整個華夏可謂風調雨順,各國的倉廩都變得很充實。或許是因為今年是弭兵之盟生效的第三個年頭,也是最後一個年頭,各國的使者開始奔走,有的是為了想要繼續延長弭兵的時間,有的則想要在結束弭兵。


    五月份的時候。在韓國的支持下,越國經過長達兩年時間的準備。一舉吞並了弱小的閩越國。無論是東越國也好,閩越國也罷。都是越國分裂出去的,東越國被承認為正統,加上實力遠超閩越國,以有心算無心自然一舉功成。


    至於弭兵的約束問題,因為閩越國地處偏遠,又不為中原各國承認,就連楚國也不認為越國在開疆擴土數百裏,百姓增加三四萬戶的情況下,能對自己造成什麽威脅,這件事也就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七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比較大的事情,那就是燕王宣布冊立年僅八歲的公子喜為太子。冊立太子這種事情,純粹是一國內政,公子喜為燕王後所生,又是嫡長子,也無可厚非,但燕國在這種微妙的時刻的微妙舉動,就惹人遐想了。


    原因就在於燕王後的另一個身份是趙國長公主,如今是弭兵的最後一年,燕王春秋鼎盛,不過而立之年,完全可以不用那麽著急冊立太子。燕王卻偏偏這麽早就冊封太子,莫不是在傳達一種信號,那就是燕、趙要結盟了?


    齊國是最放心不下的一個,如果燕趙果真結盟,那齊國就將麵對燕趙兩國的巨大壓力,除了依附韓國,齊國沒有什麽可以依靠的。齊國惴惴不安地派出使者前往洛陽,想要探一下韓國對自己的態度,結果是令齊國滿意的。韓國雖然沒有允諾什麽,但卻讓安平君田單返迴了臨淄。這無疑是一種信號,那就是韓國絕不會放任齊國被燕趙兩國吞並!


    送別田單前,韓王對齊國使者輕輕說了一句“安平君乃齊國忠臣,不用可惜”,直接的後果就是沒過半個月,齊國宣布以田單為左丞相,後勝為右丞相,秣馬厲兵,整修軍備。韓國則提高了齊國質子——公子假的待遇,韓王更是邀請公子假前去北苑狩獵,宴請數次。


    對於秦國太子子楚,韓國雖然沒有更加優渥,但也增加了照料子楚起居的奴仆,加上韓國調派了大量的青壯修築鄭國渠,秦國也不擔心韓國會和自己撕破臉皮。


    秦國也曾派人前去洛陽,試探韓國對是否繼續弭兵的態度,卻沒有得到韓王的正麵答複。沒有辦法,秦國隻能通過韓國大臣,旁敲側擊,想要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其他大臣皆是不言,唯有禦史大夫範睢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樹欲靜而風不止,若無一國挑起事端,這弭兵自然繼續下去,否則,會盟也是沒有意義。


    這句話說了沒多久,韓王就再次下令,從漢中、南陽、三川調集青壯前去扶風郡修築鄭國渠。


    公元前二六六年七月,天下諸侯於盧縣會盟,立下了一個三年弭兵之約,當時約定,三年後,若是天下諸侯以為弭兵可行,再次會盟商議細節,可等到了公元前二六三年八月,三年時間已國,卻沒有一個國家提出再次會盟之事。


    韓國似乎忘記了這個約定,將全部的精力用來修建鄭國渠。在過去的兩年裏,整個關中的財力物力人力全都無條件向鄭國渠傾斜,加上周邊各郡的人力支持,和韓國的財力支持,設計長達三百多裏的鄭國渠已經修建了超過八十多裏,比預計的進度快上了一點。即便如此,原本需要花費的十年時間也不過減少了兩三年,仍需繼續花費五六年的時間。


    燕國、趙國似乎也忘記了弭兵之盟的存在,忙著互派使者,加深感情。秦國、齊國感受到這種壓力,開始整頓軍事,依托河流設防。遠在南方的楚國、越國完全體會不到劍拔弩張的氣氛,楚王似乎很喜歡江東,恢複了遊山玩水的本性,忙著帶著寵臣巡幸各地。越王則是望著多山的會稽郡發愁,苦思如何增加人口。可思來想去,總結出來的一個道理就是會稽郡地盤太小,越國人口太少,指望著鼓勵百姓多生,還不如把主意瞄向浙江對岸的江東!


    如果可以吞並江東,越國的人口將增加八萬戶,這可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可惜的是,楚國的都城現在在吳郢,越國隻能眼饞,卻不認為有什麽機會拿下。除非,嗯,除非韓國幫助自己牽製楚國。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越王派出重臣前往洛陽遊說,可韓國卻遲遲沒有表態。韓王既不答應,也不拒絕,急的越國是抓耳撓腮。越國君臣思來想去,隻能是將其歸咎到韓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至於什麽時候時機可以成熟,越國就不清楚了。(未完待續)


    ps:怕大家等得及,先碼一半,另外一半接著碼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螞蚱不吃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螞蚱不吃魚並收藏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