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生死存亡,齊國定計以後,立即開始行動起來。負責遊說魏國、楚國的人選很快定了下來,即是蘇秦之弟蘇厲。而遊說趙國、燕國的使臣也有了計較,那就是齊國隱士魯仲連。
一番造勢後,蘇厲一行的車馬優哉遊哉地駛入了大梁城。對於齊國眼下的窘境,魏王完全是抱著一副看熱鬧的心思。聽說蘇厲從臨淄而來,又有一樁對魏國很有利的好處,魏王索性也就召見了蘇厲。
“先生不遠千裏,來寡人的大梁,不知有何見教呢?”魏王一上來就問道。
蘇厲作揖,謙虛道:“不敢!臣不敢說有什麽高見,但確實有些拙見,以供王上考量!”
魏王迴禮,道:“願聞先生之見!”
“魏國地方千裏,披甲之兵四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此四戰之地也!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且河東孤懸於外,函穀受製於人,大梁距離新鄭不過百裏之遙,韓國若是有異心,王上的魏國就危矣!”
魏王聽得膽戰心驚,惶恐道:“計將安出?”
前些日子,秦國丞相魏冉來大梁的時候,也曾說過類似的話,渲染了韓國對魏國的威脅,魏王心裏是十分讚同的。君臣商議了一番。所得出的結論就是引秦、趙、韓三國相爭於中原,魏國趁機發展。魏王現在很好奇,蘇厲會提出什麽好的意見,若是可行的話,魏王自然會采納。
蘇厲微微一笑。寬解道:“如今韓、趙不容,相互爭鬥,王上大可以待價而沽,左右逢源!如此,剩下值得擔心的莫過於齊、楚兩國。齊國者,地方兩千裏。披甲之兵四十萬,王上若取之,舉天下之國,莫能擋之!楚國者,地方四千裏。得山川之澤,產四時之豐,王上若取之,因之足以成霸業。”
“可齊國也好,楚國也罷,都非我魏國一國可滅的啊!”魏王長歎道。
蘇厲點了點頭,說道:“然也!所以臣以為,莫如聯合一國削弱另一國。共分其地!”
“那不知依先生之見,該聯齊伐楚還是該聯楚伐齊?”魏王問道。
“臣以為,伐齊不如伐楚。一者。楚國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眾,卻不敢死戰,一戰即潰。原因蓋莫乎楚國宗貴醉生夢死,壓榨百姓,百姓莫不大失所望。民心既失。誰又會為國家死戰?!二者,齊國善戰。田單雖然去位,但聲威猶在。以燕國之強。近乎亡齊,然田單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即倒。魏國再強,也沒有燕昭王時的燕國強大。魏國若是傾舉國之兵而伐齊,田單必然領兵反擊,魏國傷亡怕是很大。三者,齊國緊鄰燕、趙,楚國隻與魏、齊接壤,而不和燕、趙相鄰。魏、齊伐楚,得寸既為己之寸,得尺既為己之尺。魏、楚伐齊,燕、趙必然尋機略齊,到時魏國得到的齊地必然不多。”
眼見魏王心動,蘇厲繼續蠱惑道:“如今,燕、楚兩國伐齊,齊國不能久擋。臣從臨淄來的時候,聽坊間傳聞,齊國有意割讓陶郡之地,以和魏國聯合伐楚。臣私下以為,這是魏國千載難逢的良機,王上若是錯過,必然追悔莫及!”
魏王大喜道:“齊國真有此意?”
當初秦國與山東諸國交惡,齊、魏兩國趁勢平分了秦國的陶郡。陶郡的富庶可是甲天下的,如果齊國願意交出剩餘的半個陶郡之地,那無異於得到三倍乃至五倍的土地。此大利也!魏王怎能錯過呢!
蘇厲微微點頭,迴道:“臣以為此事應該無虞!王上若是答應幫助齊國擊退楚國,一起攻打淮泗之地,齊國必然感激涕零。這小小的半個陶郡之地和齊國的安危相比,算不上什麽!和地廣糧多的淮泗之地相比,也算不上什麽!”
魏王大笑道:“善!寡人這就派遣使者前去遊說齊國如何?”
蘇厲笑著搖了搖頭,迴道:“臣以為齊國幾日後就會派遣使者來大梁,王上靜觀其變就好!不過,王上倒是可以現在就集合大軍,屯兵魏、楚邊境。如此,齊國一旦獻出陶郡,魏國可以立即出兵!齊國勢必敬畏魏國出兵之迅速,楚國則以為魏國君臣一心、政令暢通無阻而恐慌。如此,天下莫敢小覷。這淮泗之地,魏國取之,易如反掌!”
“就依先生之見!”魏王覺得這個計策不錯,隻要自己得到齊國的口頭許諾,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了。現在就屯兵,到時候打楚國一個措手不及!淮泗之地自己可是垂涎久矣了,自己拿了齊國的好處,自然就要與齊國消災。
“來人啊!去給寡人取兩百金!寡人要賞賜給先生。”魏王說完向身旁的內侍吩咐道。
“喏!”內侍領命而去,不一會就有一個裝滿金子的盤子遞過來。蘇厲也不推辭,直接就接受了,然後以為魏王打探齊國消息為由,主動請辭。不過,出得大梁城,在確定沒有人跟蹤自己後,蘇厲卻是徑直往郢都的方向前進。
與此同時,趙國,邯鄲。魯仲連靜靜地望著平原君,等待平原君的決斷。他有百分百的信心,平原君一定會答應援救齊國,雖然理由隻有一個。
平原君心裏麵猶豫再三,還是不得不承認對方說中了自己的軟肋。如果真的像魯仲連所說的,齊國在燕、楚兩國的圍攻下,割地求饒,親近燕國。那麽燕國的勢力就將進入中原,趙國就會多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我現在就為先生引薦王上。如何?”平原君趙勝作揖道。
魯仲連微笑著頷首,道:“固所願,不敢辭耳!”
入得王宮,平原君引薦完畢就退到一旁。趙王對頗有賢名的魯仲連有所耳聞,也大致知道了對方的來意。不過。趙王可不想援救齊國。趙王的性格想來是睚眥必報,齊國要不是占領了安陽,趙國又何必出兵,趙國不出兵,邯鄲兵力又怎麽會空虛,邯鄲兵力不空虛。又怎麽會敗給韓國有割地之恥!在趙王看來,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齊國!趙國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攻打齊國,就已經很是仁慈了。
“事急乎?齊國要遣先生來?”趙王故意揶揄道。
魯仲連神色不變,從容不迫地迴道:“不急!”
趙王笑意更濃,道:“燕、楚伐齊。齊國往來奔走的使者不絕於履,如此還是不急,寡人很是佩服貴國啊!”
魯仲連不怒反笑,恭敬地迴道:“王上也知道燕、楚伐齊,齊國不能久支。所謂窮則思變,變則通。一些大臣上書齊王,請求向燕國割地,請其退兵。齊王猶疑不決。齊王之所以不答應,乃是因為士卒效死,戰況不急。等齊國真的著急了。齊王自然同意此見!”
趙王臉色一變,尷尬道:“不知所割之地何處?”
“河西百裏之地乎!不多不多!”魯仲連不以為意地說道。
趙王心裏暗慌,如果讓燕國得到了這百裏之地,燕國距離邯鄲就更近了!更重要的是,再往南二百裏就是中原的腹心之地,燕國完全可以參與到中原的戰事當中。與列國爭雄。趙國想要攻打齊國的話,再也不能經河西之地。而是要走平原或者聊城。甚至於,燕國有把趙國一分為二的危險!
“河西之地肥沃。割之豈不可惜?”趙王試探性地說道。
魯仲連心道重戲來了,立即變得痛心疾首,說道:“雖然心疼,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齊國畢竟弱小,這些年燕國秣馬厲兵,著實厲害。南麵又有楚國作亂,齊國南北不能兼顧,隻好臣服燕國,全力對付楚國!”
趙王這時候終於忍不住開口道:“齊國怎麽不向寡人的趙國求援呢?”
齊國臣服燕國?這樣的場景趙王想想就覺得可怕。當時五國伐齊,打敗了下齊國後,秦、韓、魏、趙四國就各自迴家了。哪裏想到燕國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以弱勝強,差點滅亡了齊國。幸虧燕昭王死得早,齊國又冒出來一個田單,打敗了燕軍。否則,山東(太行山以東)就會出現一個龐然大物,稱霸中原。現在想想,趙國還覺得後怕。如今燕國死灰複燃,派遣大軍南下攻打齊國,應該就是一種試探了。趙國、魏國反應不大的話,燕國就可以逐步加強兵力,蠶食齊國。趙國、魏國反應激烈的話,燕國隻能是暫且放棄向南擴張。
在趙王看來,齊國眼下的危機自己正好利用一番,警告下齊國,讓齊國意識到,誰對齊國更加重要。但眼下齊國遲遲沒有使者前來,倒是來了一個隱居的名士。萬一齊國因為趙國前不久殲滅了三萬以上的齊軍而對趙國心生嫌隙,以為無法向趙國求援,那趙國豈不是冤枉死了?!
趙王的這些小心思,平原君和魯仲連自然是不知道的。魯仲連隻是覺察到趙王的語氣明顯鬆動了,看來趙王也很想援救齊國,隻是抹不開麵子。
“王上願意援救齊國?”魯仲連故作驚喜道
“咳咳”,趙王是說出那句話後就後悔了,但木已成舟,幹脆也不扭捏,大大方方承認道:“寡人正有此意!先生意下如何呢?”
魯仲連作揖道:“王上高見!若是楚國伐齊,王上大可不必理會。但若是燕國伐齊,王上若是不救,恐為趙國禍患矣!”
“請先生賜教!”趙王一臉肅穆地說道。
“齊國者,東方之國也!北有燕、趙,西有魏,南有楚,以良田之廣,百姓之眾,足以養兵數十萬。然齊王不思進取,沉迷酒色,此趙國之幸事也!先前,齊國之所以背趙而盟韓。蓋莫乎趙攻齊甚急,齊國不能擋,故結韓以自保。今燕國有南下經略中原之誌,王上若是隔岸觀火,不以為意。燕國必能擊敗齊國。齊國行割地之議,唯有親魏或燕,到時,趙國失一強援而多一強敵,蓋為不智也!但若王上發兵而救之,燕國畏而臣服於趙。齊國感而朝拜於趙,王上以齊國之糧,燕國之兵,南下與韓、魏爭鋒,韓、魏不能敵也!”
看到趙王砰然意動。魯仲連加了最後一把火,說道:“王上若是救齊,臣保證可以說服齊國獻出河西百裏之地,以供王上賞賜有功之臣!”
趙王眼中精光一閃,喜形於色,急道:“先生若能為寡人取得河西百裏之地,寡人願意拜先生為客卿,賜千金!”
魯仲連擺了擺手。卻是拒絕了趙王的心意,感慨道:“臣既不求財,也不求名。隻願這天下少些幹戈。王上若是可以稱霸中原乃至一統天下,這百姓的日子也會好過一些!”
趙王想不到魯仲連居然胸懷天下萬民,一時之間也是感慨萬分。與魯仲連相比,自己的格局還實在有些太小了啊!不愧是世外高人啊!可惜卻不能為我所用!
深深作了一揖,趙王歎服道:“寡人受教矣!”
魯仲連也還了一禮,施施然道:“如此。臣這就為王上遊說齊王。”
“有勞先生了!寡人這就命人集合大軍於中山,隻等先生凱旋。就發兵救齊如何?”
“然也!”
韓國,新鄭。
自燕、楚伐齊以來。在韓王的命令下,天下各國的情報源源不斷地向新鄭傳來。各國的使者往來奔走相告,想要為各自的君王爭取最大的利益。連橫合縱之說,不絕於朝堂。蠢蠢欲動者有之,蟄伏靜觀者有之,韓國卻是遊離物外,一副超然的姿態。
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次洗牌的機會,韓國卻不願參與,這自然引發了許多人的無盡遐想。有人認為,韓國是不喜前段時間齊國不用心伐趙,所以有心借此懲戒齊國。加上王後的影響,韓國更加不好幹涉燕國伐齊一事。至於楚國伐齊,似乎應證了韓國更加信任近在咫尺的楚國,而不是齊國。
這也就很好解釋韓王為何對齊國派出的求援使者避而不見,而是打發丞相張平輕飄飄地迴複了一句,“巴蜀不平,漢中不安,唯恐秦國攻韓,不敢救也!”
再有兩天就是新年了,可燕、楚伐齊引出來的事情卻是愈發熱鬧。趙國屯駐大軍在中山,要求燕國退兵返迴河間;魏國則是屯駐大軍在魏、楚邊境上,蠢蠢欲動。所有的人都隱隱猜出了趙國和魏國怕是不甘寂寞,要出手了。開戰半個月,五個國家就卷入其中,一番更大的動蕩在醞釀無疑。在這個對比下,一直按兵不動的韓國和秦國就顯得很是反常,這種反常在一些人看來,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氛圍。
關於韓國出兵的流言越來越多,有人言之鑿鑿地說韓國要攻打魏國,因為楚、魏兩國爆發戰事的可能越來越大,楚國已經向韓國求援;有人神秘兮兮地說韓國要攻打楚國,原因嘛,自然是落井下石,前段時間韓、魏、齊可是盟友;有人則是大膽推測韓國要攻打趙國,願意就在於趙國要求燕國退兵,燕國又不從,隻能利用王後的關係周旋爭取。
和外界流言蜚語滿天飛的市井不同,昭仁殿裏是另外一種氛圍。出外將兵幾近半年的太尉暴鳶迴朝述職,因為臨近年根,各郡的長官也陸陸續續抵達新鄭,一時之間,大殿內的兩千石高官多了不少。除了巴蜀兩郡新定,漢中、南陽不平,需要有郡守、郡尉留守外,其餘各郡的郡守、郡尉皆是來參加朝會。
禦史大夫範睢按照各郡的考核成績,宣布了韓王的命令,各郡長官或賜田地或晉升爵位或平調他職,不一而論。
待範睢宣布完,韓王感慨道:“寡人繼位之初,韓國有上黨、潁川、三川、南陽四郡之地,兵不過三十萬。方是時,秦國據函穀關以窺中原,趙國隱有南下滅韓之誌,魏國不服於韓,楚國交好於秦,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賴先王庇佑,眾臣之力,韓國連收漢中、巴、蜀、汝南四郡之地,西囚暴秦於關中,北敗趙國於邯鄲,東收齊、魏之心,南服楚國之誌,使其不敢逆強韓,此皆賴眾愛卿之功也!”
“王上賢明,臣等敢不效犬馬之勞!”眾臣轟然應道。
韓王笑著擺了擺手,迴道:“齊桓公雖賢,無有管子,無以成霸業;勾踐雖明,無有範蠡、文仲,無以滅吳。寡人深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治理天下,絕非靠一人之力,無有各位,韓國何以令天下臣服!”
“如今,形勢雖然大利於韓國,但寡人以為上下皆不可輕視。魏文侯、魏武侯時,魏國何其強大,武卒橫行中原數十載而天下莫能與之敵,然則四麵樹敵,武侯在時,魏國尚有積威。武侯一死,各國夾擊而魏國霸業卒。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今流言四起,有言韓國當伐齊或趙或魏或楚,諸位以為如何?”(未完待續)
ps:接下來要四處出差了,不一定有時間寫,給點推薦鼓勵啊!
一番造勢後,蘇厲一行的車馬優哉遊哉地駛入了大梁城。對於齊國眼下的窘境,魏王完全是抱著一副看熱鬧的心思。聽說蘇厲從臨淄而來,又有一樁對魏國很有利的好處,魏王索性也就召見了蘇厲。
“先生不遠千裏,來寡人的大梁,不知有何見教呢?”魏王一上來就問道。
蘇厲作揖,謙虛道:“不敢!臣不敢說有什麽高見,但確實有些拙見,以供王上考量!”
魏王迴禮,道:“願聞先生之見!”
“魏國地方千裏,披甲之兵四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此四戰之地也!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且河東孤懸於外,函穀受製於人,大梁距離新鄭不過百裏之遙,韓國若是有異心,王上的魏國就危矣!”
魏王聽得膽戰心驚,惶恐道:“計將安出?”
前些日子,秦國丞相魏冉來大梁的時候,也曾說過類似的話,渲染了韓國對魏國的威脅,魏王心裏是十分讚同的。君臣商議了一番。所得出的結論就是引秦、趙、韓三國相爭於中原,魏國趁機發展。魏王現在很好奇,蘇厲會提出什麽好的意見,若是可行的話,魏王自然會采納。
蘇厲微微一笑。寬解道:“如今韓、趙不容,相互爭鬥,王上大可以待價而沽,左右逢源!如此,剩下值得擔心的莫過於齊、楚兩國。齊國者,地方兩千裏。披甲之兵四十萬,王上若取之,舉天下之國,莫能擋之!楚國者,地方四千裏。得山川之澤,產四時之豐,王上若取之,因之足以成霸業。”
“可齊國也好,楚國也罷,都非我魏國一國可滅的啊!”魏王長歎道。
蘇厲點了點頭,說道:“然也!所以臣以為,莫如聯合一國削弱另一國。共分其地!”
“那不知依先生之見,該聯齊伐楚還是該聯楚伐齊?”魏王問道。
“臣以為,伐齊不如伐楚。一者。楚國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眾,卻不敢死戰,一戰即潰。原因蓋莫乎楚國宗貴醉生夢死,壓榨百姓,百姓莫不大失所望。民心既失。誰又會為國家死戰?!二者,齊國善戰。田單雖然去位,但聲威猶在。以燕國之強。近乎亡齊,然田單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即倒。魏國再強,也沒有燕昭王時的燕國強大。魏國若是傾舉國之兵而伐齊,田單必然領兵反擊,魏國傷亡怕是很大。三者,齊國緊鄰燕、趙,楚國隻與魏、齊接壤,而不和燕、趙相鄰。魏、齊伐楚,得寸既為己之寸,得尺既為己之尺。魏、楚伐齊,燕、趙必然尋機略齊,到時魏國得到的齊地必然不多。”
眼見魏王心動,蘇厲繼續蠱惑道:“如今,燕、楚兩國伐齊,齊國不能久擋。臣從臨淄來的時候,聽坊間傳聞,齊國有意割讓陶郡之地,以和魏國聯合伐楚。臣私下以為,這是魏國千載難逢的良機,王上若是錯過,必然追悔莫及!”
魏王大喜道:“齊國真有此意?”
當初秦國與山東諸國交惡,齊、魏兩國趁勢平分了秦國的陶郡。陶郡的富庶可是甲天下的,如果齊國願意交出剩餘的半個陶郡之地,那無異於得到三倍乃至五倍的土地。此大利也!魏王怎能錯過呢!
蘇厲微微點頭,迴道:“臣以為此事應該無虞!王上若是答應幫助齊國擊退楚國,一起攻打淮泗之地,齊國必然感激涕零。這小小的半個陶郡之地和齊國的安危相比,算不上什麽!和地廣糧多的淮泗之地相比,也算不上什麽!”
魏王大笑道:“善!寡人這就派遣使者前去遊說齊國如何?”
蘇厲笑著搖了搖頭,迴道:“臣以為齊國幾日後就會派遣使者來大梁,王上靜觀其變就好!不過,王上倒是可以現在就集合大軍,屯兵魏、楚邊境。如此,齊國一旦獻出陶郡,魏國可以立即出兵!齊國勢必敬畏魏國出兵之迅速,楚國則以為魏國君臣一心、政令暢通無阻而恐慌。如此,天下莫敢小覷。這淮泗之地,魏國取之,易如反掌!”
“就依先生之見!”魏王覺得這個計策不錯,隻要自己得到齊國的口頭許諾,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了。現在就屯兵,到時候打楚國一個措手不及!淮泗之地自己可是垂涎久矣了,自己拿了齊國的好處,自然就要與齊國消災。
“來人啊!去給寡人取兩百金!寡人要賞賜給先生。”魏王說完向身旁的內侍吩咐道。
“喏!”內侍領命而去,不一會就有一個裝滿金子的盤子遞過來。蘇厲也不推辭,直接就接受了,然後以為魏王打探齊國消息為由,主動請辭。不過,出得大梁城,在確定沒有人跟蹤自己後,蘇厲卻是徑直往郢都的方向前進。
與此同時,趙國,邯鄲。魯仲連靜靜地望著平原君,等待平原君的決斷。他有百分百的信心,平原君一定會答應援救齊國,雖然理由隻有一個。
平原君心裏麵猶豫再三,還是不得不承認對方說中了自己的軟肋。如果真的像魯仲連所說的,齊國在燕、楚兩國的圍攻下,割地求饒,親近燕國。那麽燕國的勢力就將進入中原,趙國就會多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我現在就為先生引薦王上。如何?”平原君趙勝作揖道。
魯仲連微笑著頷首,道:“固所願,不敢辭耳!”
入得王宮,平原君引薦完畢就退到一旁。趙王對頗有賢名的魯仲連有所耳聞,也大致知道了對方的來意。不過。趙王可不想援救齊國。趙王的性格想來是睚眥必報,齊國要不是占領了安陽,趙國又何必出兵,趙國不出兵,邯鄲兵力又怎麽會空虛,邯鄲兵力不空虛。又怎麽會敗給韓國有割地之恥!在趙王看來,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齊國!趙國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攻打齊國,就已經很是仁慈了。
“事急乎?齊國要遣先生來?”趙王故意揶揄道。
魯仲連神色不變,從容不迫地迴道:“不急!”
趙王笑意更濃,道:“燕、楚伐齊。齊國往來奔走的使者不絕於履,如此還是不急,寡人很是佩服貴國啊!”
魯仲連不怒反笑,恭敬地迴道:“王上也知道燕、楚伐齊,齊國不能久支。所謂窮則思變,變則通。一些大臣上書齊王,請求向燕國割地,請其退兵。齊王猶疑不決。齊王之所以不答應,乃是因為士卒效死,戰況不急。等齊國真的著急了。齊王自然同意此見!”
趙王臉色一變,尷尬道:“不知所割之地何處?”
“河西百裏之地乎!不多不多!”魯仲連不以為意地說道。
趙王心裏暗慌,如果讓燕國得到了這百裏之地,燕國距離邯鄲就更近了!更重要的是,再往南二百裏就是中原的腹心之地,燕國完全可以參與到中原的戰事當中。與列國爭雄。趙國想要攻打齊國的話,再也不能經河西之地。而是要走平原或者聊城。甚至於,燕國有把趙國一分為二的危險!
“河西之地肥沃。割之豈不可惜?”趙王試探性地說道。
魯仲連心道重戲來了,立即變得痛心疾首,說道:“雖然心疼,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齊國畢竟弱小,這些年燕國秣馬厲兵,著實厲害。南麵又有楚國作亂,齊國南北不能兼顧,隻好臣服燕國,全力對付楚國!”
趙王這時候終於忍不住開口道:“齊國怎麽不向寡人的趙國求援呢?”
齊國臣服燕國?這樣的場景趙王想想就覺得可怕。當時五國伐齊,打敗了下齊國後,秦、韓、魏、趙四國就各自迴家了。哪裏想到燕國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以弱勝強,差點滅亡了齊國。幸虧燕昭王死得早,齊國又冒出來一個田單,打敗了燕軍。否則,山東(太行山以東)就會出現一個龐然大物,稱霸中原。現在想想,趙國還覺得後怕。如今燕國死灰複燃,派遣大軍南下攻打齊國,應該就是一種試探了。趙國、魏國反應不大的話,燕國就可以逐步加強兵力,蠶食齊國。趙國、魏國反應激烈的話,燕國隻能是暫且放棄向南擴張。
在趙王看來,齊國眼下的危機自己正好利用一番,警告下齊國,讓齊國意識到,誰對齊國更加重要。但眼下齊國遲遲沒有使者前來,倒是來了一個隱居的名士。萬一齊國因為趙國前不久殲滅了三萬以上的齊軍而對趙國心生嫌隙,以為無法向趙國求援,那趙國豈不是冤枉死了?!
趙王的這些小心思,平原君和魯仲連自然是不知道的。魯仲連隻是覺察到趙王的語氣明顯鬆動了,看來趙王也很想援救齊國,隻是抹不開麵子。
“王上願意援救齊國?”魯仲連故作驚喜道
“咳咳”,趙王是說出那句話後就後悔了,但木已成舟,幹脆也不扭捏,大大方方承認道:“寡人正有此意!先生意下如何呢?”
魯仲連作揖道:“王上高見!若是楚國伐齊,王上大可不必理會。但若是燕國伐齊,王上若是不救,恐為趙國禍患矣!”
“請先生賜教!”趙王一臉肅穆地說道。
“齊國者,東方之國也!北有燕、趙,西有魏,南有楚,以良田之廣,百姓之眾,足以養兵數十萬。然齊王不思進取,沉迷酒色,此趙國之幸事也!先前,齊國之所以背趙而盟韓。蓋莫乎趙攻齊甚急,齊國不能擋,故結韓以自保。今燕國有南下經略中原之誌,王上若是隔岸觀火,不以為意。燕國必能擊敗齊國。齊國行割地之議,唯有親魏或燕,到時,趙國失一強援而多一強敵,蓋為不智也!但若王上發兵而救之,燕國畏而臣服於趙。齊國感而朝拜於趙,王上以齊國之糧,燕國之兵,南下與韓、魏爭鋒,韓、魏不能敵也!”
看到趙王砰然意動。魯仲連加了最後一把火,說道:“王上若是救齊,臣保證可以說服齊國獻出河西百裏之地,以供王上賞賜有功之臣!”
趙王眼中精光一閃,喜形於色,急道:“先生若能為寡人取得河西百裏之地,寡人願意拜先生為客卿,賜千金!”
魯仲連擺了擺手。卻是拒絕了趙王的心意,感慨道:“臣既不求財,也不求名。隻願這天下少些幹戈。王上若是可以稱霸中原乃至一統天下,這百姓的日子也會好過一些!”
趙王想不到魯仲連居然胸懷天下萬民,一時之間也是感慨萬分。與魯仲連相比,自己的格局還實在有些太小了啊!不愧是世外高人啊!可惜卻不能為我所用!
深深作了一揖,趙王歎服道:“寡人受教矣!”
魯仲連也還了一禮,施施然道:“如此。臣這就為王上遊說齊王。”
“有勞先生了!寡人這就命人集合大軍於中山,隻等先生凱旋。就發兵救齊如何?”
“然也!”
韓國,新鄭。
自燕、楚伐齊以來。在韓王的命令下,天下各國的情報源源不斷地向新鄭傳來。各國的使者往來奔走相告,想要為各自的君王爭取最大的利益。連橫合縱之說,不絕於朝堂。蠢蠢欲動者有之,蟄伏靜觀者有之,韓國卻是遊離物外,一副超然的姿態。
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次洗牌的機會,韓國卻不願參與,這自然引發了許多人的無盡遐想。有人認為,韓國是不喜前段時間齊國不用心伐趙,所以有心借此懲戒齊國。加上王後的影響,韓國更加不好幹涉燕國伐齊一事。至於楚國伐齊,似乎應證了韓國更加信任近在咫尺的楚國,而不是齊國。
這也就很好解釋韓王為何對齊國派出的求援使者避而不見,而是打發丞相張平輕飄飄地迴複了一句,“巴蜀不平,漢中不安,唯恐秦國攻韓,不敢救也!”
再有兩天就是新年了,可燕、楚伐齊引出來的事情卻是愈發熱鬧。趙國屯駐大軍在中山,要求燕國退兵返迴河間;魏國則是屯駐大軍在魏、楚邊境上,蠢蠢欲動。所有的人都隱隱猜出了趙國和魏國怕是不甘寂寞,要出手了。開戰半個月,五個國家就卷入其中,一番更大的動蕩在醞釀無疑。在這個對比下,一直按兵不動的韓國和秦國就顯得很是反常,這種反常在一些人看來,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氛圍。
關於韓國出兵的流言越來越多,有人言之鑿鑿地說韓國要攻打魏國,因為楚、魏兩國爆發戰事的可能越來越大,楚國已經向韓國求援;有人神秘兮兮地說韓國要攻打楚國,原因嘛,自然是落井下石,前段時間韓、魏、齊可是盟友;有人則是大膽推測韓國要攻打趙國,願意就在於趙國要求燕國退兵,燕國又不從,隻能利用王後的關係周旋爭取。
和外界流言蜚語滿天飛的市井不同,昭仁殿裏是另外一種氛圍。出外將兵幾近半年的太尉暴鳶迴朝述職,因為臨近年根,各郡的長官也陸陸續續抵達新鄭,一時之間,大殿內的兩千石高官多了不少。除了巴蜀兩郡新定,漢中、南陽不平,需要有郡守、郡尉留守外,其餘各郡的郡守、郡尉皆是來參加朝會。
禦史大夫範睢按照各郡的考核成績,宣布了韓王的命令,各郡長官或賜田地或晉升爵位或平調他職,不一而論。
待範睢宣布完,韓王感慨道:“寡人繼位之初,韓國有上黨、潁川、三川、南陽四郡之地,兵不過三十萬。方是時,秦國據函穀關以窺中原,趙國隱有南下滅韓之誌,魏國不服於韓,楚國交好於秦,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賴先王庇佑,眾臣之力,韓國連收漢中、巴、蜀、汝南四郡之地,西囚暴秦於關中,北敗趙國於邯鄲,東收齊、魏之心,南服楚國之誌,使其不敢逆強韓,此皆賴眾愛卿之功也!”
“王上賢明,臣等敢不效犬馬之勞!”眾臣轟然應道。
韓王笑著擺了擺手,迴道:“齊桓公雖賢,無有管子,無以成霸業;勾踐雖明,無有範蠡、文仲,無以滅吳。寡人深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治理天下,絕非靠一人之力,無有各位,韓國何以令天下臣服!”
“如今,形勢雖然大利於韓國,但寡人以為上下皆不可輕視。魏文侯、魏武侯時,魏國何其強大,武卒橫行中原數十載而天下莫能與之敵,然則四麵樹敵,武侯在時,魏國尚有積威。武侯一死,各國夾擊而魏國霸業卒。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今流言四起,有言韓國當伐齊或趙或魏或楚,諸位以為如何?”(未完待續)
ps:接下來要四處出差了,不一定有時間寫,給點推薦鼓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