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誘之,百試不爽。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足以讓人鋌而走險,百分百的利潤足以給人踐踏律法的勇氣,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則可以讓商人甘冒夷族的風險行事。中國有句老話,富貴險中求,這個富貴大抵就是利潤。商人如此,國家亦是如此。
暴鳶主張將齊國推到抗趙的第一線,齊國不傻,自然清楚和趙國徹底決裂的風險,利益自然而然的就成為誘惑齊國的籌碼。將北起平原南到甄城的五百裏趙國土地劃歸齊國,這簡直就是慷他國之慨。雖然這些原本就是齊國的土地,但眼下卻是歸屬趙國。至於濮陽和陶郡這些屬於趙土則劃歸魏國所有。這麽大的籌碼,齊國怕是沒有拒絕的勇氣,魏國也會偷著樂。唯一的問題是,趙國的土地那麽好取嗎?如果韓國義務出兵,幫助齊國達成這個目標的話,齊國肯定百分百讚成。但若是韓國不出兵呢,單單靠著齊國和魏國,這裏麵的變數有些大。
丞相張平以為此計甚好,站起來補充道:“王上!臣以為若行此計,為保完全,我韓國不得不出兵幫助齊魏兩國。戰事一起,傷亡菲淺,秦國更會派兵增援。為了減少損失,臣建議派遣使者促成齊、魏、燕、楚四國伐趙,我韓國隻負責牽製秦國。一者齊、魏、燕、楚四國足以打壓趙國,二者秦國眼見勢不可擋,多半象征性的出兵,我韓國損失勢必甚小。”
四國伐趙?韓國牽製秦國?韓王然開始考慮這個主意。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韓國不用勞師動眾地為齊、魏兩國興兵攻城,相反是以逸待勞的坐等秦軍。哪怕秦軍來攻,韓國也可以依托堅城遊刃有餘的防守。但壞處也是明顯,攻打趙國,魏國和齊國的積極性最高。燕國和楚國怕是興趣不大,尤其是楚國,現在正在魚複和秦軍激戰正酣,打壓趙國。對楚國幾乎沒有一點好處。這個聯盟怕是一開始就是一個鬆散的人心各異的,這也是韓王然忌憚的地方。有句話說得好,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與其拉進人心不齊的楚國、燕國,頭疼如何分配利益。還不如讓齊國和魏國單幹。這樣聲勢是小了些,但實際的戰力更加可嘉。
韓王然出口道:“四國伐趙也好,齊、魏伐趙也好,秦國身為趙國的盟友,勢必要想方設法牽製我們的注意力。調動敵人的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攻其必救之地。如齊*師孫臏所用的圍魏救趙之計。假設我們伐趙,秦國行此計的話,莫如攻打河東。魏國不支,又要向我韓國求援。此計怕是不妥啊!”
韓王然的初衷是誘使齊、魏和趙國火拚,待雙方鬥一個兩敗俱傷之機,韓國好漁翁得利。盡量掩蓋韓國的這個打算。保存實力,乃韓國的首要任務。哪怕是巴蜀方向,坐看楚國和秦國廝殺,也是打定了坐山觀虎鬥的主意。如果可能的話,韓王然甚至希望天下選擇性地遺忘韓國。當然這個不可能,所以韓王然隻能希望各國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韓國眼下是無害的,甚至是一個不錯的盟友。
見暴鳶的主張被韓王然委婉地拒絕了,郎中令蒙驁獻上一策,“王上!臣以為,隻需在漢中和武關方向屯駐大軍。足以讓鹹陽不安。秦國不安之下,自然無心大力增援趙國。到時候齊、魏兩國再攻趙,豈不正如了王上的心意?”
蒙驁的一番話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一個簡單的增兵讓秦國分不出韓國的真實意圖,因此秦國隻能跟著加強鹹陽的戒備。所謂懸而未發,韓國一日不退兵。秦國一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就給了韓、魏兩國討伐趙國,蠶食趙國土地的機會。唯一遺憾的就是,韓國這樣能夠得到的好處少之又少,齊國無疑會成為一個大贏家。
韓王然聽後笑了。卻一言不發。這個鼓勵讓其餘的大臣們躍躍欲試。衛尉李牧也獻上自己的計策,“趙國所占齊國土地,大小有十二城。一城一城的攻取,耗日持久。趙國完全可以從容不迫的調兵支援。一旦野戰,雙方的勝負不過五五開。齊、魏兩國甚至更低一些。何不讓齊、魏兩國兵發邯鄲,趁著趙國反應不及,圍點打援。趙國割地求饒也好,和齊、魏廝殺也罷,我們可以從容不迫的掌控戰局。”
韓王然笑意更濃。李牧的這個計劃可謂釜底抽薪之計,邯鄲距離魏國邊境上的鄴城不過百餘裏的距離。不惜馬力的話,一日可到。當然,趙國修建的長城不是那麽好逾越的。但百餘裏的距離擺在那裏,隻要齊魏突破長城防線,之後就是一馬平川,趙國無險可守。不過,逼趙國簽訂城下之盟這個念頭可以打消了。趙國的國力正是鼎盛,怎麽會接受這樣屈辱的條件。李牧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所以他的建議表麵是為了增加齊魏兩國的勝率,實際上卻是逼迫三國主力決戰於邯鄲城下。
張平等人則是震驚於李牧天馬行空的想法。趙國國力擺在那裏,涇水之戰廉頗帶領的趙軍損失慘重,但底子還在。此時讓齊、魏兩國大軍和趙國大軍戰於邯鄲城下,畢其功於一役,成功自然皆大歡喜,失敗了對韓國也沒有多少損失。何況,韓國虎視眈眈在側,隻要在上黨屯兵,趙國可謂束手束腳。想要對付齊國魏國,怕是沒那麽容易。
禦史大夫範睢撫掌大笑,說道:“衛尉此言和睢之見不謀而合。趙國雖然兵強馬壯,但邯鄲緊鄰邊境,這就決定了邊境稍有風吹草動,邯鄲必定驚慌萬分。牽製趙國,還需從邯鄲入手啊!不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臣以為我們做足姿態即可,即使出兵也不宜過多,限製秦國東進中原乃首要之事。至於趙國,協助魏、齊壓製,隻要達成這個目的,些許城池的得失就由得趙、魏、齊去爭吧!”
執金吾衛雲和少府陳穗對視一眼,微微點頭,笑而不語。這裏麵就屬他們兩人的分量最輕,乃是新貴。哪怕太仆黃勃也曾是韓王然做太子時的詹事,關係非比尋常。因此二人對於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的爭執不好評判。何況,執金吾負責守衛國都,少府負責王室采邑,隻忠心於韓王然,隨便發表意見的話,容易引起眾人的猜測。
宗正韓澤就沒有這樣的顧慮,所以他直言其說,問詢道:“齊、魏兩國一旦和趙國交戰,我韓國既要屯兵武關、漢中威懾秦國,又要駐軍上黨令趙國忌憚,這兵力上糧草上會不會太過緊張?此乃臣的第一個顧慮。其二,邯鄲靠近邊境不假,但濮陽距離大梁也不過一百多裏。臣可是記得,趙國在濮陽可是有一萬大軍。這一點不可不察。”
治粟內史劉光點了點頭,讚同道:“宗正大人所言甚是。如今我韓國在東、南兩側不需用兵,何況有疑兵之計,兵力應該不成問題。暴太尉以為呢?”
暴鳶出言道:“的確。鳶預計,此次為了牽製秦趙兩國,需要的動用的兵力當在十萬以下,如果有需要的話,一月內,我們可以再征調十萬大軍。如此,足矣。”
劉光投以感謝的目光,繼續說道:“糧草方麵,所賴王上新法,年成又好,國庫充盈。在這裏光給諸位打個包票,隻要王上一聲令下,光可在半月內籌措二十萬大軍三月之糧草。”
韓王然暗自頷首。自己下令修築的水泥路已經通到了所有的縣城和邊境小鎮,借助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糧草輸送兵力很是便捷。何況,沿途重要城邑都有糧庫,在境內行軍完全沒必要攜帶糧草。劉光的工作做得確實不賴。
“至於趙國有沒有可能從濮陽襲擊大梁,光以為,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趙國若是知曉我們的計策,趙國的大軍一定會先解決齊、魏兩國中的一個,現在嘛,這個計策還未成行,趙國又何從得知。事關重大,隻要做好保密工作,應當無虞。”劉光繼續道。
現在國庫已經裝滿了糧草,為了夏糧的收割,各地陸陸續續在修建新的糧倉。劉光身為治粟內史,考慮更多的是讓財帛、糧草流通起來,像這種挑唆齊、魏兩國和趙國死磕,大戰之後,三國損失勢必慘重。少了壯勞力,糧食減產,下個冬天,三國的日子可不好過。自己就可以趁機上書王上,由呂不韋拋售糧食。這就是劉光對這件事如此上心的原因。
大臣們各自說了自己的想法後,韓王然心裏就有了決斷。為了讓魏國在秦趙的打擊下堅持的更久一些,扶持齊國和趙國對抗的時機就變得成熟。不過,這個度一定把握好。否則齊國一旦崛起,韓國就會有苦說不出了。隻要趙國和齊國一旦生亂,那就是韓國收獲的時節。說起來還是一個平衡的問題,表麵上看韓國可以畢其功於一役與秦國死扛,也可以南下經略楚國,也可以坐等趙國自己主動削弱。這麽多選擇,說不清孰優孰劣,唯一看的還是哪個讓天下沒那麽忌憚。
不過,既然決定了先拿趙國磨磨刀,韓王然還有一個更好的主意。
ps:
周末快樂啊!
暴鳶主張將齊國推到抗趙的第一線,齊國不傻,自然清楚和趙國徹底決裂的風險,利益自然而然的就成為誘惑齊國的籌碼。將北起平原南到甄城的五百裏趙國土地劃歸齊國,這簡直就是慷他國之慨。雖然這些原本就是齊國的土地,但眼下卻是歸屬趙國。至於濮陽和陶郡這些屬於趙土則劃歸魏國所有。這麽大的籌碼,齊國怕是沒有拒絕的勇氣,魏國也會偷著樂。唯一的問題是,趙國的土地那麽好取嗎?如果韓國義務出兵,幫助齊國達成這個目標的話,齊國肯定百分百讚成。但若是韓國不出兵呢,單單靠著齊國和魏國,這裏麵的變數有些大。
丞相張平以為此計甚好,站起來補充道:“王上!臣以為若行此計,為保完全,我韓國不得不出兵幫助齊魏兩國。戰事一起,傷亡菲淺,秦國更會派兵增援。為了減少損失,臣建議派遣使者促成齊、魏、燕、楚四國伐趙,我韓國隻負責牽製秦國。一者齊、魏、燕、楚四國足以打壓趙國,二者秦國眼見勢不可擋,多半象征性的出兵,我韓國損失勢必甚小。”
四國伐趙?韓國牽製秦國?韓王然開始考慮這個主意。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韓國不用勞師動眾地為齊、魏兩國興兵攻城,相反是以逸待勞的坐等秦軍。哪怕秦軍來攻,韓國也可以依托堅城遊刃有餘的防守。但壞處也是明顯,攻打趙國,魏國和齊國的積極性最高。燕國和楚國怕是興趣不大,尤其是楚國,現在正在魚複和秦軍激戰正酣,打壓趙國。對楚國幾乎沒有一點好處。這個聯盟怕是一開始就是一個鬆散的人心各異的,這也是韓王然忌憚的地方。有句話說得好,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與其拉進人心不齊的楚國、燕國,頭疼如何分配利益。還不如讓齊國和魏國單幹。這樣聲勢是小了些,但實際的戰力更加可嘉。
韓王然出口道:“四國伐趙也好,齊、魏伐趙也好,秦國身為趙國的盟友,勢必要想方設法牽製我們的注意力。調動敵人的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攻其必救之地。如齊*師孫臏所用的圍魏救趙之計。假設我們伐趙,秦國行此計的話,莫如攻打河東。魏國不支,又要向我韓國求援。此計怕是不妥啊!”
韓王然的初衷是誘使齊、魏和趙國火拚,待雙方鬥一個兩敗俱傷之機,韓國好漁翁得利。盡量掩蓋韓國的這個打算。保存實力,乃韓國的首要任務。哪怕是巴蜀方向,坐看楚國和秦國廝殺,也是打定了坐山觀虎鬥的主意。如果可能的話,韓王然甚至希望天下選擇性地遺忘韓國。當然這個不可能,所以韓王然隻能希望各國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韓國眼下是無害的,甚至是一個不錯的盟友。
見暴鳶的主張被韓王然委婉地拒絕了,郎中令蒙驁獻上一策,“王上!臣以為,隻需在漢中和武關方向屯駐大軍。足以讓鹹陽不安。秦國不安之下,自然無心大力增援趙國。到時候齊、魏兩國再攻趙,豈不正如了王上的心意?”
蒙驁的一番話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一個簡單的增兵讓秦國分不出韓國的真實意圖,因此秦國隻能跟著加強鹹陽的戒備。所謂懸而未發,韓國一日不退兵。秦國一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就給了韓、魏兩國討伐趙國,蠶食趙國土地的機會。唯一遺憾的就是,韓國這樣能夠得到的好處少之又少,齊國無疑會成為一個大贏家。
韓王然聽後笑了。卻一言不發。這個鼓勵讓其餘的大臣們躍躍欲試。衛尉李牧也獻上自己的計策,“趙國所占齊國土地,大小有十二城。一城一城的攻取,耗日持久。趙國完全可以從容不迫的調兵支援。一旦野戰,雙方的勝負不過五五開。齊、魏兩國甚至更低一些。何不讓齊、魏兩國兵發邯鄲,趁著趙國反應不及,圍點打援。趙國割地求饒也好,和齊、魏廝殺也罷,我們可以從容不迫的掌控戰局。”
韓王然笑意更濃。李牧的這個計劃可謂釜底抽薪之計,邯鄲距離魏國邊境上的鄴城不過百餘裏的距離。不惜馬力的話,一日可到。當然,趙國修建的長城不是那麽好逾越的。但百餘裏的距離擺在那裏,隻要齊魏突破長城防線,之後就是一馬平川,趙國無險可守。不過,逼趙國簽訂城下之盟這個念頭可以打消了。趙國的國力正是鼎盛,怎麽會接受這樣屈辱的條件。李牧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所以他的建議表麵是為了增加齊魏兩國的勝率,實際上卻是逼迫三國主力決戰於邯鄲城下。
張平等人則是震驚於李牧天馬行空的想法。趙國國力擺在那裏,涇水之戰廉頗帶領的趙軍損失慘重,但底子還在。此時讓齊、魏兩國大軍和趙國大軍戰於邯鄲城下,畢其功於一役,成功自然皆大歡喜,失敗了對韓國也沒有多少損失。何況,韓國虎視眈眈在側,隻要在上黨屯兵,趙國可謂束手束腳。想要對付齊國魏國,怕是沒那麽容易。
禦史大夫範睢撫掌大笑,說道:“衛尉此言和睢之見不謀而合。趙國雖然兵強馬壯,但邯鄲緊鄰邊境,這就決定了邊境稍有風吹草動,邯鄲必定驚慌萬分。牽製趙國,還需從邯鄲入手啊!不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臣以為我們做足姿態即可,即使出兵也不宜過多,限製秦國東進中原乃首要之事。至於趙國,協助魏、齊壓製,隻要達成這個目的,些許城池的得失就由得趙、魏、齊去爭吧!”
執金吾衛雲和少府陳穗對視一眼,微微點頭,笑而不語。這裏麵就屬他們兩人的分量最輕,乃是新貴。哪怕太仆黃勃也曾是韓王然做太子時的詹事,關係非比尋常。因此二人對於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的爭執不好評判。何況,執金吾負責守衛國都,少府負責王室采邑,隻忠心於韓王然,隨便發表意見的話,容易引起眾人的猜測。
宗正韓澤就沒有這樣的顧慮,所以他直言其說,問詢道:“齊、魏兩國一旦和趙國交戰,我韓國既要屯兵武關、漢中威懾秦國,又要駐軍上黨令趙國忌憚,這兵力上糧草上會不會太過緊張?此乃臣的第一個顧慮。其二,邯鄲靠近邊境不假,但濮陽距離大梁也不過一百多裏。臣可是記得,趙國在濮陽可是有一萬大軍。這一點不可不察。”
治粟內史劉光點了點頭,讚同道:“宗正大人所言甚是。如今我韓國在東、南兩側不需用兵,何況有疑兵之計,兵力應該不成問題。暴太尉以為呢?”
暴鳶出言道:“的確。鳶預計,此次為了牽製秦趙兩國,需要的動用的兵力當在十萬以下,如果有需要的話,一月內,我們可以再征調十萬大軍。如此,足矣。”
劉光投以感謝的目光,繼續說道:“糧草方麵,所賴王上新法,年成又好,國庫充盈。在這裏光給諸位打個包票,隻要王上一聲令下,光可在半月內籌措二十萬大軍三月之糧草。”
韓王然暗自頷首。自己下令修築的水泥路已經通到了所有的縣城和邊境小鎮,借助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糧草輸送兵力很是便捷。何況,沿途重要城邑都有糧庫,在境內行軍完全沒必要攜帶糧草。劉光的工作做得確實不賴。
“至於趙國有沒有可能從濮陽襲擊大梁,光以為,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趙國若是知曉我們的計策,趙國的大軍一定會先解決齊、魏兩國中的一個,現在嘛,這個計策還未成行,趙國又何從得知。事關重大,隻要做好保密工作,應當無虞。”劉光繼續道。
現在國庫已經裝滿了糧草,為了夏糧的收割,各地陸陸續續在修建新的糧倉。劉光身為治粟內史,考慮更多的是讓財帛、糧草流通起來,像這種挑唆齊、魏兩國和趙國死磕,大戰之後,三國損失勢必慘重。少了壯勞力,糧食減產,下個冬天,三國的日子可不好過。自己就可以趁機上書王上,由呂不韋拋售糧食。這就是劉光對這件事如此上心的原因。
大臣們各自說了自己的想法後,韓王然心裏就有了決斷。為了讓魏國在秦趙的打擊下堅持的更久一些,扶持齊國和趙國對抗的時機就變得成熟。不過,這個度一定把握好。否則齊國一旦崛起,韓國就會有苦說不出了。隻要趙國和齊國一旦生亂,那就是韓國收獲的時節。說起來還是一個平衡的問題,表麵上看韓國可以畢其功於一役與秦國死扛,也可以南下經略楚國,也可以坐等趙國自己主動削弱。這麽多選擇,說不清孰優孰劣,唯一看的還是哪個讓天下沒那麽忌憚。
不過,既然決定了先拿趙國磨磨刀,韓王然還有一個更好的主意。
ps:
周末快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