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大地上就出現了麻質纖維紙,但因質地粗糙且成本極高,一直沒有廣泛普及。直到東漢元興元年(105),太監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張才變得物美價廉,得到大量普及。
太子然深感如今使用竹簡的不便,決定祭出紙張這一“軟殺器”。如果說水泥是眼下韓國最重要的軍用物資,那麽紙張將會成為韓國賦稅的另一重要來源。
有了水泥,韓國就可以修建遍布全國的馳道,一旦有任何戰事,別處的軍隊可以迅速支援。相信別國在看到如此大的好處後,肯定會購買。這時,占據主動的韓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用水泥與別國交換戰馬、糧食等重要物資。
有了紙張,沉重的竹簡將被徹底丟棄。辦事效率加快不過是次要的,賺取大量的錢財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吸引大量的人才來韓。太子然已經想好了,要效仿稷下學宮一般興建一個書院,培養大批人才,而紙張就是吸引人才來投的利器。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如何才能死後精神不朽呢?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對大多數身懷才能的人來說,立德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著書立言是最佳可行的。但用來記載文字的竹簡太過沉重,無法大規模推廣,這就導致有才之士的思想不能為大多數人所知。紙張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在太子然的設想中,紙張必定是昂貴的。不昂貴不足以顯示其珍貴,不昂貴無以為韓國發展積累大量財力。太子然打算為每一位來投的學者提供足量的紙張,讓他們記述自己的思想主張。這樣的“優渥”待遇想必不是多少人可以拒絕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一切還要一步步來。太子然在漢邑建好後就開始指揮工匠們開始準備造紙。按照《天工開物》的記載,一張紙要經過水浸、石灰漚漬、堆料發酵、蒸煮、攤曬、日光漂白、打漿、抄紙等足足72道工序。用這種工序生產出來的紙隻要保存方法得當,可以保存200年不壞,是最常使用的古籍用紙。
接下來是正是造紙了。首先是原料的準備,太子然讓人準備了大量的桑樹檀木皮、廢麻、破布、舊魚網。本來竹子也是不錯的原料,但按照現在的技術,很難成功。所以太子然照搬了蔡倫的造紙過程。
將這些原料放在盛有石灰水的桶中蒸煮八個晝夜,石灰水是堿液,經過這麽久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隨後將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裏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複進行十幾天。
隨後是最關鍵的一步,將煮爛的原料取出,放在石臼裏用力舂成泥麵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纖維就會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再將這些紙纖維懸浮液倒入紙槽,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
抄紙的工匠要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三、四十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在兩道磚牆間生活,磚牆後麵貼上濕紙,借助空隙散發的熱氣讓紙張變幹。
大致步驟就是這樣,太子然不可能記得非常詳細,隻能將這些步驟還有其中的要點描述給工匠,讓他們自行摸索實驗。
畢竟身為韓國太子,他還有許多要事處理。而就算一切順利的話,想要造紙成功也得二十多天後,如果掌握不好技巧,一兩個月,三五個月也是大有可能,太子然不可能一直耗在這裏。
四月份就這樣波瀾不驚地過去了,除了衛國的滅亡和陶郡的陷落,天下再無別的大事。
作為主要當事國的秦國,這次表現的卻很反常,對陶郡的戰事居然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沒有批評,沒有聲討,沒有威脅,沒有遺憾,就好像失陷的陶郡和自己無關一樣。
趙、魏、齊三國自是很高興,以為秦國徹底怕了自己,這其中尤以齊國為甚。雖然齊國是衰落了不假,但齊王總覺得敗得不服氣。如果不是五國伐齊,單挑任何一國,齊國哪裏會怕誰!不過陶郡拿下的如此順利讓齊王有一絲後悔,早知道秦國如此窩囊,自己就該早點拿下陶郡的。
太子然卻是嗅出了一股危險的氣息,俗話說得好,叫人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喚。如今秦國表麵愈是平靜,等他爆發的時候愈是猛烈。太子然深信這個道理。
燕國薊城,丞相府,公孫操滿心歡喜地送走了秦國的使者。
當今燕王乃燕昭王之子,雖然說虎父無犬子,但燕王與他的父王燕昭王相比差了何止十個層次。燕昭王帶領蘇秦、樂毅苦心經營數十年,眼看就要一舉滅亡齊國,卻被自己的親生兒子生生給毀了。田單複齊,燕軍敗北,從此燕國再無崛起的希望。
利用燕王好大喜功,目光短淺的缺點,精於算計人心的公孫操很快就當上了丞相的要職。丞相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公孫操還不滿意,他渴望的是王位,那才是至高無上的位置。
隻是公孫操也知道,燕國王族人心未失,現在還不是時候。燕王雖然昏庸,但也不會天真到像燕王噲那樣,被忽悠到禪位給自己。因此,公孫操要想盡快上位,就必須幹掉處於壯年的燕王,弑君後再立年幼的王子為王。這樣,公孫操就可以操控傀儡燕王,趁機掌握燕國的所有權力。再然後就是學自己的前任,心目中的“偶像”----子之丞相,上演一出禪讓的好戲。
原本公孫操也是擔心的,畢竟子之終究是失敗了,自己冒險的話說不定也會重蹈覆轍。但齊國的成功經驗又激勵著自己,隻要肯下功夫,臣子也是可以當王的。
齊國大夫田成子殺掉齊簡公薑壬後,立其弟為國君,自立為相,然後殺光齊國權貴。從此以後,每一代齊國國君都由田氏來立,丞相也由田氏來當,玩了近百年的這種遊戲後,田氏殺死了薑氏齊國最後一任國君齊康公,自立為君。現在是田氏齊國就是這樣子來的。
每當想到田氏齊國的風光,公孫操本來沉下的心又浮了起來。
這一次秦國派出了使者,請求和燕國結盟對抗韓、趙、魏三國。公孫操身為燕國權臣、宰相,自是秦使的重要斡旋目標。秦使說了,隻要公孫操可以說服燕王與秦結盟對抗三晉,那秦國將會永遠感激、支持公孫操的工作雲雲。
這讓公孫操看到了希望。秦國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對抗趙國的燕國,至於誰當燕王根本不在意。這就是公孫操可以利用的地方。
隻要促成秦燕結盟,讓秦國嚐到了好處。自己再弑君上位,表示對秦國的追隨,想來秦國是會接受自己成為燕王的。隻要秦國承認自己,何愁天下不承認呢!將自己同意燕國與秦國結盟的消息傳給自己這一派係的官員後,公孫操開始憧憬美好的明天。
太子然深感如今使用竹簡的不便,決定祭出紙張這一“軟殺器”。如果說水泥是眼下韓國最重要的軍用物資,那麽紙張將會成為韓國賦稅的另一重要來源。
有了水泥,韓國就可以修建遍布全國的馳道,一旦有任何戰事,別處的軍隊可以迅速支援。相信別國在看到如此大的好處後,肯定會購買。這時,占據主動的韓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用水泥與別國交換戰馬、糧食等重要物資。
有了紙張,沉重的竹簡將被徹底丟棄。辦事效率加快不過是次要的,賺取大量的錢財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吸引大量的人才來韓。太子然已經想好了,要效仿稷下學宮一般興建一個書院,培養大批人才,而紙張就是吸引人才來投的利器。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如何才能死後精神不朽呢?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對大多數身懷才能的人來說,立德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著書立言是最佳可行的。但用來記載文字的竹簡太過沉重,無法大規模推廣,這就導致有才之士的思想不能為大多數人所知。紙張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在太子然的設想中,紙張必定是昂貴的。不昂貴不足以顯示其珍貴,不昂貴無以為韓國發展積累大量財力。太子然打算為每一位來投的學者提供足量的紙張,讓他們記述自己的思想主張。這樣的“優渥”待遇想必不是多少人可以拒絕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一切還要一步步來。太子然在漢邑建好後就開始指揮工匠們開始準備造紙。按照《天工開物》的記載,一張紙要經過水浸、石灰漚漬、堆料發酵、蒸煮、攤曬、日光漂白、打漿、抄紙等足足72道工序。用這種工序生產出來的紙隻要保存方法得當,可以保存200年不壞,是最常使用的古籍用紙。
接下來是正是造紙了。首先是原料的準備,太子然讓人準備了大量的桑樹檀木皮、廢麻、破布、舊魚網。本來竹子也是不錯的原料,但按照現在的技術,很難成功。所以太子然照搬了蔡倫的造紙過程。
將這些原料放在盛有石灰水的桶中蒸煮八個晝夜,石灰水是堿液,經過這麽久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隨後將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裏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複進行十幾天。
隨後是最關鍵的一步,將煮爛的原料取出,放在石臼裏用力舂成泥麵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纖維就會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再將這些紙纖維懸浮液倒入紙槽,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
抄紙的工匠要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三、四十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在兩道磚牆間生活,磚牆後麵貼上濕紙,借助空隙散發的熱氣讓紙張變幹。
大致步驟就是這樣,太子然不可能記得非常詳細,隻能將這些步驟還有其中的要點描述給工匠,讓他們自行摸索實驗。
畢竟身為韓國太子,他還有許多要事處理。而就算一切順利的話,想要造紙成功也得二十多天後,如果掌握不好技巧,一兩個月,三五個月也是大有可能,太子然不可能一直耗在這裏。
四月份就這樣波瀾不驚地過去了,除了衛國的滅亡和陶郡的陷落,天下再無別的大事。
作為主要當事國的秦國,這次表現的卻很反常,對陶郡的戰事居然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沒有批評,沒有聲討,沒有威脅,沒有遺憾,就好像失陷的陶郡和自己無關一樣。
趙、魏、齊三國自是很高興,以為秦國徹底怕了自己,這其中尤以齊國為甚。雖然齊國是衰落了不假,但齊王總覺得敗得不服氣。如果不是五國伐齊,單挑任何一國,齊國哪裏會怕誰!不過陶郡拿下的如此順利讓齊王有一絲後悔,早知道秦國如此窩囊,自己就該早點拿下陶郡的。
太子然卻是嗅出了一股危險的氣息,俗話說得好,叫人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喚。如今秦國表麵愈是平靜,等他爆發的時候愈是猛烈。太子然深信這個道理。
燕國薊城,丞相府,公孫操滿心歡喜地送走了秦國的使者。
當今燕王乃燕昭王之子,雖然說虎父無犬子,但燕王與他的父王燕昭王相比差了何止十個層次。燕昭王帶領蘇秦、樂毅苦心經營數十年,眼看就要一舉滅亡齊國,卻被自己的親生兒子生生給毀了。田單複齊,燕軍敗北,從此燕國再無崛起的希望。
利用燕王好大喜功,目光短淺的缺點,精於算計人心的公孫操很快就當上了丞相的要職。丞相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公孫操還不滿意,他渴望的是王位,那才是至高無上的位置。
隻是公孫操也知道,燕國王族人心未失,現在還不是時候。燕王雖然昏庸,但也不會天真到像燕王噲那樣,被忽悠到禪位給自己。因此,公孫操要想盡快上位,就必須幹掉處於壯年的燕王,弑君後再立年幼的王子為王。這樣,公孫操就可以操控傀儡燕王,趁機掌握燕國的所有權力。再然後就是學自己的前任,心目中的“偶像”----子之丞相,上演一出禪讓的好戲。
原本公孫操也是擔心的,畢竟子之終究是失敗了,自己冒險的話說不定也會重蹈覆轍。但齊國的成功經驗又激勵著自己,隻要肯下功夫,臣子也是可以當王的。
齊國大夫田成子殺掉齊簡公薑壬後,立其弟為國君,自立為相,然後殺光齊國權貴。從此以後,每一代齊國國君都由田氏來立,丞相也由田氏來當,玩了近百年的這種遊戲後,田氏殺死了薑氏齊國最後一任國君齊康公,自立為君。現在是田氏齊國就是這樣子來的。
每當想到田氏齊國的風光,公孫操本來沉下的心又浮了起來。
這一次秦國派出了使者,請求和燕國結盟對抗韓、趙、魏三國。公孫操身為燕國權臣、宰相,自是秦使的重要斡旋目標。秦使說了,隻要公孫操可以說服燕王與秦結盟對抗三晉,那秦國將會永遠感激、支持公孫操的工作雲雲。
這讓公孫操看到了希望。秦國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對抗趙國的燕國,至於誰當燕王根本不在意。這就是公孫操可以利用的地方。
隻要促成秦燕結盟,讓秦國嚐到了好處。自己再弑君上位,表示對秦國的追隨,想來秦國是會接受自己成為燕王的。隻要秦國承認自己,何愁天下不承認呢!將自己同意燕國與秦國結盟的消息傳給自己這一派係的官員後,公孫操開始憧憬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