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曼曼家所在的禦翠豪庭是分為兩期建設的,在一期和二期兩者中間,東邊靠近亞泰大街的位置,夾著一座有名的曆史遺跡,這就是長春南大營舊址陳列館。
陳列館是一座青磚院落,裏麵綠樹成蔭。古香古色的建築風格與它周邊的現代化高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彰顯著它與眾不同的身份。作為扶桑軍國主義侵華的曆史見證,這裏凝固著長春城市發展的曆史記憶。
南大營又稱南嶺兵營,建於1907年,是近代東北的軍事重地。在當時,就軍事設施和駐軍力量來看,南大營在整個東北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
1931年9月18日夜裏,扶桑的關東軍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並在攻陷沈陽後,旋即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長春,大舉興兵進犯長春寬城子兵營和南大營。
扶桑軍隊的進攻遭到了駐守南大營的“東北軍”的頑強抵抗,在長達九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中,南大營官兵戰死二百五六十人,傷三四十人,擊斃扶桑鬼子一百四十多人,這是“九一八”事變之初,戰事最為慘烈,兩軍傷亡最大的一次戰鬥,也從此揭開了吉省軍民抗擊扶桑侵略者的序幕。
陳列館內保存著當時“東北軍”使用的軍用鋼質手電、德製指北針等物品,還有南大營一角的照片……通過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物和照片,生動地再現了那場抵禦外敵的悲壯之戰。
站在陳列館院落中央那座名為《抵抗》的雕像麵前,夏沫久久不語。迴去之後,他迅速登錄鬥音平台,發布了一首新歌,歌名——《赤伶》。
戲一折 水袖起落
唱悲歡唱離合 無關我
扇開合 鑼鼓響又默
戲中情戲外人 憑誰說
慣將喜怒哀樂都融入粉墨
陳詞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亂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憂國 哪怕無人知我
台下人走過 不見舊顏色
台上人唱著 心碎離別歌
情字難落墨 她唱須以血來和
戲幕起 戲幕落 誰是客
啊……
(李香君昆曲白):濃情悔認真,迴頭皆幻景,對麵是何人……
……
《赤伶》是一首以戲曲為主題的歌曲,引入了昆曲加京劇唱腔,雖然現在的戲腔歌曲已經不再新鮮,甚至有泛濫的趨勢,但《赤伶》的表現卻依舊可圈可點。
歌曲用詞精煉且富有詩意,以音樂化的簡潔語言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從戲子在舞台上的表演,到扶桑軍隊的悍然進犯,再到戲子與敵人同歸於盡,整個故事緊湊而富有張力,使聽眾能夠在欣賞歌曲的同時,還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悲壯與慘烈。
《赤伶》在主歌部分采用了帶有流行音樂旋律特點的平鋪直敘,小節內的音程變化較小,多為二度三度進行,給人以一種訴說感。尤其是首段的音高整體偏低,營造出平靜內斂的感覺,同時也蘊含著淡淡的悲傷,可以很好地引導聽眾進入歌曲的情境之中。
副歌部分則采用了京劇旦角唱腔的音色和演唱風格,旋律以大調性質排列,主要音階為宮調式音階,它屬於京劇中極具特色的反二黃板式,能夠在唱腔中表現出激烈、悲憤、悲痛這樣強烈的情感。京劇戲腔的融入,特別是昆曲念白部分,把音樂直接推向了高潮,使歌曲更具張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除了在歌詞和旋律上精工細造之外,《赤伶》還用mv的形式為歌曲配上了一個感天動地的背景故事。
民國二十六年,尚未受到戰火波及的安遠縣城內一片祥和,戲院的戲台上仍在“咿咿呀呀”地在演繹著《桃花扇》裏的悲歡離合。
裴晏之是這戲院的“角兒”,他在方寸戲台上水袖柔婉、昆腔曼妙,生生演活了那敢愛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
不久,戰火綿延至此,扶桑人包圍了安遠縣城,他們以慰軍的名義讓戲院單獨為他們演出一場,而且指名要求裴晏之出場,假如戲院方麵拒絕,縣城的所有人都難逃一死。
裴晏之沒有拒絕,他嘴角噙著冷笑,轉身坐到妝台前認真描起了眉目。
是夜,整座小縣城一片寂靜,隻有戲院裏燈火通明。所有扶桑人都坐在戲台下,喝著酒吃著肉,放肆地談笑。
鑼鼓敲響,戲幕拉開,好戲正式開場。
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坐的卻是豺狼虎豹,惡鬼當道。隨著鼓聲急切,裴晏之的唱腔愈發悲憤……隻聽他飾演的李香君突然大唿“點火”,隨後戲樓便被點燃。
敵人發覺不妙想逃出去,卻發現所有的門早已被人堵得嚴嚴實實,整座戲院內外都被人潑了油,火勢迅速蔓延。
戲台上好戲還在繼續,此時正唱到“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樓塌了,戲卻未終。
……
這首歌聽得所有人都心情沉重。都道戲子無情,怎知戲子也有心。在國家危難之際,即使是身份卑微的戲子,也能為了民族大義挺身而出,這種愛國情懷令人動容。位卑未敢忘憂國,裴晏之等人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侵略者的反抗,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氣節和尊嚴。
歌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犧牲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時刻提醒著每一個人,無論身處何種位置,都應該胸懷家國。
《赤伶》將傳統戲曲元素與現代音樂完美結合在一起,為歌曲增添了獨特的韻味,戲腔的婉轉悠揚與歌曲的悲傷基調相得益彰,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這首歌不但具有深刻的主題和優秀的音樂表現,更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在文化傳承和曆史教育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此歌一經發布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迅速風靡全國的大街小巷。
飛訊上,“共青團中央”公眾號也全文轉載了《赤伶》的歌詞,並邀請了幾位國內著名的音樂評論家對夏沫的音樂作品進行了品讀,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夏沫的音樂作品不但高產,而且風格靈活多變,並且他的作品幾乎是從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在音樂性和藝術性上早就和同齡人拉開了巨大的差距,甚至還超過了不少成名的前輩,現在已經站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
網絡上,已經很少有人再把夏沫往小鮮肉的方向去扯了。
飯圈裏的不少愛豆,也意外遭受了池魚之殃,莫名其妙地就被搞糊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脫粉。這再次印證了那句話的正確性: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而可能是跨界。
除了極少數還把愛豆當神一般供著的腦殘粉,大部分正常人都已經被慢慢喚醒了靈智,以一位“大粉”在平台上公開發表退圈聲明為導火索,很多人主動開始了深刻地反思,主動和所謂的飯圈保持了距離。
某些極端的飯圈文化,在很多人的心裏甚至已經和“邪教”劃上了等號。
追星本沒有錯,目的是以心儀的明星為目標,努力奮鬥成為更好的自己。但追星在加持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屬性之後開始慢慢變質,一個本來應該是粉絲自發形成的鬆散圈子,在某些有心人的誘導下,完全變成了愛豆的斂財工具。為了方便控製,這些人甚至還成立了自己專屬的“財政部”,“宣傳部”,“輿情部”,粉絲開始被這些有心人組織起來,灌輸一些洗腦的東西,漸漸變得戾氣十足,從而導致了亂象頻發……
有些東西,政府並不方便動用行政的方式進行幹預,即使出手幹預效果也不會好,但如果有了類似夏沫這樣的網紅或者明星帶頭開始搞正本清源,那完全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人人心裏都有一杆秤,邪始終不能壓正!這才是名人號召力的正確打開和使用方式!!
陳列館是一座青磚院落,裏麵綠樹成蔭。古香古色的建築風格與它周邊的現代化高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彰顯著它與眾不同的身份。作為扶桑軍國主義侵華的曆史見證,這裏凝固著長春城市發展的曆史記憶。
南大營又稱南嶺兵營,建於1907年,是近代東北的軍事重地。在當時,就軍事設施和駐軍力量來看,南大營在整個東北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
1931年9月18日夜裏,扶桑的關東軍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並在攻陷沈陽後,旋即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長春,大舉興兵進犯長春寬城子兵營和南大營。
扶桑軍隊的進攻遭到了駐守南大營的“東北軍”的頑強抵抗,在長達九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中,南大營官兵戰死二百五六十人,傷三四十人,擊斃扶桑鬼子一百四十多人,這是“九一八”事變之初,戰事最為慘烈,兩軍傷亡最大的一次戰鬥,也從此揭開了吉省軍民抗擊扶桑侵略者的序幕。
陳列館內保存著當時“東北軍”使用的軍用鋼質手電、德製指北針等物品,還有南大營一角的照片……通過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物和照片,生動地再現了那場抵禦外敵的悲壯之戰。
站在陳列館院落中央那座名為《抵抗》的雕像麵前,夏沫久久不語。迴去之後,他迅速登錄鬥音平台,發布了一首新歌,歌名——《赤伶》。
戲一折 水袖起落
唱悲歡唱離合 無關我
扇開合 鑼鼓響又默
戲中情戲外人 憑誰說
慣將喜怒哀樂都融入粉墨
陳詞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亂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憂國 哪怕無人知我
台下人走過 不見舊顏色
台上人唱著 心碎離別歌
情字難落墨 她唱須以血來和
戲幕起 戲幕落 誰是客
啊……
(李香君昆曲白):濃情悔認真,迴頭皆幻景,對麵是何人……
……
《赤伶》是一首以戲曲為主題的歌曲,引入了昆曲加京劇唱腔,雖然現在的戲腔歌曲已經不再新鮮,甚至有泛濫的趨勢,但《赤伶》的表現卻依舊可圈可點。
歌曲用詞精煉且富有詩意,以音樂化的簡潔語言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從戲子在舞台上的表演,到扶桑軍隊的悍然進犯,再到戲子與敵人同歸於盡,整個故事緊湊而富有張力,使聽眾能夠在欣賞歌曲的同時,還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悲壯與慘烈。
《赤伶》在主歌部分采用了帶有流行音樂旋律特點的平鋪直敘,小節內的音程變化較小,多為二度三度進行,給人以一種訴說感。尤其是首段的音高整體偏低,營造出平靜內斂的感覺,同時也蘊含著淡淡的悲傷,可以很好地引導聽眾進入歌曲的情境之中。
副歌部分則采用了京劇旦角唱腔的音色和演唱風格,旋律以大調性質排列,主要音階為宮調式音階,它屬於京劇中極具特色的反二黃板式,能夠在唱腔中表現出激烈、悲憤、悲痛這樣強烈的情感。京劇戲腔的融入,特別是昆曲念白部分,把音樂直接推向了高潮,使歌曲更具張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除了在歌詞和旋律上精工細造之外,《赤伶》還用mv的形式為歌曲配上了一個感天動地的背景故事。
民國二十六年,尚未受到戰火波及的安遠縣城內一片祥和,戲院的戲台上仍在“咿咿呀呀”地在演繹著《桃花扇》裏的悲歡離合。
裴晏之是這戲院的“角兒”,他在方寸戲台上水袖柔婉、昆腔曼妙,生生演活了那敢愛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
不久,戰火綿延至此,扶桑人包圍了安遠縣城,他們以慰軍的名義讓戲院單獨為他們演出一場,而且指名要求裴晏之出場,假如戲院方麵拒絕,縣城的所有人都難逃一死。
裴晏之沒有拒絕,他嘴角噙著冷笑,轉身坐到妝台前認真描起了眉目。
是夜,整座小縣城一片寂靜,隻有戲院裏燈火通明。所有扶桑人都坐在戲台下,喝著酒吃著肉,放肆地談笑。
鑼鼓敲響,戲幕拉開,好戲正式開場。
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坐的卻是豺狼虎豹,惡鬼當道。隨著鼓聲急切,裴晏之的唱腔愈發悲憤……隻聽他飾演的李香君突然大唿“點火”,隨後戲樓便被點燃。
敵人發覺不妙想逃出去,卻發現所有的門早已被人堵得嚴嚴實實,整座戲院內外都被人潑了油,火勢迅速蔓延。
戲台上好戲還在繼續,此時正唱到“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樓塌了,戲卻未終。
……
這首歌聽得所有人都心情沉重。都道戲子無情,怎知戲子也有心。在國家危難之際,即使是身份卑微的戲子,也能為了民族大義挺身而出,這種愛國情懷令人動容。位卑未敢忘憂國,裴晏之等人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侵略者的反抗,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氣節和尊嚴。
歌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犧牲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時刻提醒著每一個人,無論身處何種位置,都應該胸懷家國。
《赤伶》將傳統戲曲元素與現代音樂完美結合在一起,為歌曲增添了獨特的韻味,戲腔的婉轉悠揚與歌曲的悲傷基調相得益彰,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這首歌不但具有深刻的主題和優秀的音樂表現,更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在文化傳承和曆史教育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此歌一經發布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迅速風靡全國的大街小巷。
飛訊上,“共青團中央”公眾號也全文轉載了《赤伶》的歌詞,並邀請了幾位國內著名的音樂評論家對夏沫的音樂作品進行了品讀,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夏沫的音樂作品不但高產,而且風格靈活多變,並且他的作品幾乎是從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在音樂性和藝術性上早就和同齡人拉開了巨大的差距,甚至還超過了不少成名的前輩,現在已經站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
網絡上,已經很少有人再把夏沫往小鮮肉的方向去扯了。
飯圈裏的不少愛豆,也意外遭受了池魚之殃,莫名其妙地就被搞糊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脫粉。這再次印證了那句話的正確性: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而可能是跨界。
除了極少數還把愛豆當神一般供著的腦殘粉,大部分正常人都已經被慢慢喚醒了靈智,以一位“大粉”在平台上公開發表退圈聲明為導火索,很多人主動開始了深刻地反思,主動和所謂的飯圈保持了距離。
某些極端的飯圈文化,在很多人的心裏甚至已經和“邪教”劃上了等號。
追星本沒有錯,目的是以心儀的明星為目標,努力奮鬥成為更好的自己。但追星在加持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屬性之後開始慢慢變質,一個本來應該是粉絲自發形成的鬆散圈子,在某些有心人的誘導下,完全變成了愛豆的斂財工具。為了方便控製,這些人甚至還成立了自己專屬的“財政部”,“宣傳部”,“輿情部”,粉絲開始被這些有心人組織起來,灌輸一些洗腦的東西,漸漸變得戾氣十足,從而導致了亂象頻發……
有些東西,政府並不方便動用行政的方式進行幹預,即使出手幹預效果也不會好,但如果有了類似夏沫這樣的網紅或者明星帶頭開始搞正本清源,那完全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人人心裏都有一杆秤,邪始終不能壓正!這才是名人號召力的正確打開和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