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公主殿下這麽高興,高文知道自己這事辦對了。因為此處原本設計沒有小路與小門,而當時修建這座宅子的時候,是田義親自督建。
高文作為田義的心腹之一,那些時日就經常陪伴田義前來查看工程進度。有一天當這兩座院子開始動工的時候,站在一旁的高文聽田義對工部建造人員要求,兩座院子需要規格與建製都一樣時。靈光一閃,他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而同時工部的建造官員,也同樣覺得非常意外。因為無論是哪家的宅子,都會突出主院與側院的等級差,用工部官員的話來說,這是定下主客之分。
不過田義的態度很堅決,並對工部官員說道:“常規有常規的建製,不過這座府邸用不上,你就按著我給你的要求去做吧。將來出現任何事情,有我田義擔著,必然不會找你工部麻煩。”
既然田義這位南京一把手都這麽說了,他一個身穿藍袍帶六品鸕鶿補子的工部主事,哪裏敢不聽。這位大紅莽炮的留守太監,那可是魏國公都會點頭哈腰陪笑的存在,所以人家怎麽說,他就怎麽做就是了。
不過從職業操守來講,有些話還是要說出來。比如他現在就要問的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中華一脈的建築大到紫禁城,小到一間土地廟,都是嚴格按照對稱設計來建造。在傳統裏麵對稱是美,非對稱就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試想一下一個人右邊是手左邊是腳,是不是很突兀,很難接受?接受不了就對了,那是非對稱不是傳統的審美。
所以這位青衣加鸕鶿補子的南京工部主事向田義提問道:“留守大人,建造宅邸都是左右對稱設計,如今這右側院與主院規製相同,那左側院當如何建造。”
田義也被這個問題問到,他自然知道工部主事的意思,但正是因為知道才不敢立馬下決斷。太後要求二夫人居所需要和公主差不多,但是卻並沒有明言左院當如何建造。
皇家的事,沒有一點可以馬虎,他絲毫不敢怠慢。他知道若是按照同樣規製建造左院那麽對稱以及整體美感是有了,可是若是將來左院啟用之人與右院發生對立,可能這都會成為一個口實。別人可能不信這種事情會發生,但皇宮裏服侍多年的他知道,偌大的紫禁城其實算是天下最會計較的地方。也許某天哪位嬪妃門口無意放了一個石墩都有可能被人舉報成不安好心詛咒某人,皇家的事就是這樣捕風捉影無理取鬧。
正在為難之際,田義轉頭看到了一旁站立的高文,然後開口問道:“你是這座宅邸的監製官,你怎麽看這事情。”
高文心思玲瓏,當太監不會揣測上意那是永遠都沒有上升機會。能到如今的位置他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於是開口說道:“留守大人,在下以為大可不必為這事煩憂,太後的意思說的已經很明白。咱們建的很明白,主院高於右院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左右對稱也是必要的。在下以為二夫人尚未到達,並不知道她會選那一邊居住。所以我們將左右用同樣規格建造,至於住那邊全讓公主與二夫人她們自己挑選。”
田義與工部主事兩人一聽也都點頭覺得可以,雖然這樣做是強行將鍋扔給公主與二夫人,但是總好過讓他們在這裏做決斷的好。
田義在宮裏呆了幾十年,曾經他的幹爹馮保給他這個初入宮門不久的兒子說過一個故事。
據說當年太祖皇帝出身微賤,當過和尚討過飯,所以後來當上皇帝之後,年紀大了,很忌諱別人提他往事。所以犯事的人往往都被懲治一番,重者抄家滅族,輕者罷官接受牢獄之災。以致無人敢提起往事。
但是當後來太祖年紀大了,要編寫父輩曆史載入史冊。但是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的往事,卻不敢下筆,畢竟前車之鑒簡直太多了。於是這幫官員想了許久之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們對太祖皇帝說,他們沒能親生參與到皇帝陛下的掃平天下的大業,對當時的情況不是太清楚,而皇帝祖上的事情他們更是不得而知。如果就讓他們道聽途說的去寫,怕是會辱沒皇帝祖上大功德,那樣就辜負了皇帝委以之重任。
所以他們希望作為一切事情的當事人,皇帝陛下親自敘述這些事情,由他們這些人來記錄,還原一個真正的開國史以及皇帝祖上的事實。
太祖皇帝一聽,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畢竟這幫子人並沒有經曆過那些事情,怎麽可能寫的真實呢?於是太祖皇帝就親自敘述往事,並將那些不願意被人提及的往事也都說了出來,最終記錄成冊。論可信度,遠比那些史官道聽途說來的準確的多。
更重要的是,編寫史書的官員無一人因為這件事情受到誅連,而太祖也非常滿意這一次的編撰,所以這些人都得到了封賞。
這個故事很明確的告訴他們這些下人,凡是盡量少做決定,這是主子們該擁有的權利,他們隻需要把盡可能多的選擇羅列出來即可。因此田義才會接受這個安排。
而自那裏以後,建造過程中田義再也沒有來過,隻是完工之後他才過來巡視一番。至於是因為完全信任高文,還是因為想盡量少接觸建造過程,以免將來被牽連就實在是無從知曉了。
而接受過全權負責的重任後,他高文還是花了一番心力,挖空心思的想要表現出來,畢竟這也許是他得到的最後一個機會,無論如何他都要博上一博。
這道小門就是他所有心思的其中之一,他耗費心力揣測,自古以來娶公主者哪裏還能有人可以娶個二夫人?但是這卻是太後懿旨,那麽隻能說明一個已經很明顯的問題。要知道那有一個母親會給自己的女兒選對手?那肯定是恨不得女兒獨享一個男人的恩寵,哪裏肯縱容弟二人的存在。
這一點對於從後宮堆裏爬出來的太後,自然是在清楚不過了。所以太後懿旨是真,但絕不是太後本意,隻有可能是公主自己力求得來的。
高文作為田義的心腹之一,那些時日就經常陪伴田義前來查看工程進度。有一天當這兩座院子開始動工的時候,站在一旁的高文聽田義對工部建造人員要求,兩座院子需要規格與建製都一樣時。靈光一閃,他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而同時工部的建造官員,也同樣覺得非常意外。因為無論是哪家的宅子,都會突出主院與側院的等級差,用工部官員的話來說,這是定下主客之分。
不過田義的態度很堅決,並對工部官員說道:“常規有常規的建製,不過這座府邸用不上,你就按著我給你的要求去做吧。將來出現任何事情,有我田義擔著,必然不會找你工部麻煩。”
既然田義這位南京一把手都這麽說了,他一個身穿藍袍帶六品鸕鶿補子的工部主事,哪裏敢不聽。這位大紅莽炮的留守太監,那可是魏國公都會點頭哈腰陪笑的存在,所以人家怎麽說,他就怎麽做就是了。
不過從職業操守來講,有些話還是要說出來。比如他現在就要問的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中華一脈的建築大到紫禁城,小到一間土地廟,都是嚴格按照對稱設計來建造。在傳統裏麵對稱是美,非對稱就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試想一下一個人右邊是手左邊是腳,是不是很突兀,很難接受?接受不了就對了,那是非對稱不是傳統的審美。
所以這位青衣加鸕鶿補子的南京工部主事向田義提問道:“留守大人,建造宅邸都是左右對稱設計,如今這右側院與主院規製相同,那左側院當如何建造。”
田義也被這個問題問到,他自然知道工部主事的意思,但正是因為知道才不敢立馬下決斷。太後要求二夫人居所需要和公主差不多,但是卻並沒有明言左院當如何建造。
皇家的事,沒有一點可以馬虎,他絲毫不敢怠慢。他知道若是按照同樣規製建造左院那麽對稱以及整體美感是有了,可是若是將來左院啟用之人與右院發生對立,可能這都會成為一個口實。別人可能不信這種事情會發生,但皇宮裏服侍多年的他知道,偌大的紫禁城其實算是天下最會計較的地方。也許某天哪位嬪妃門口無意放了一個石墩都有可能被人舉報成不安好心詛咒某人,皇家的事就是這樣捕風捉影無理取鬧。
正在為難之際,田義轉頭看到了一旁站立的高文,然後開口問道:“你是這座宅邸的監製官,你怎麽看這事情。”
高文心思玲瓏,當太監不會揣測上意那是永遠都沒有上升機會。能到如今的位置他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於是開口說道:“留守大人,在下以為大可不必為這事煩憂,太後的意思說的已經很明白。咱們建的很明白,主院高於右院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左右對稱也是必要的。在下以為二夫人尚未到達,並不知道她會選那一邊居住。所以我們將左右用同樣規格建造,至於住那邊全讓公主與二夫人她們自己挑選。”
田義與工部主事兩人一聽也都點頭覺得可以,雖然這樣做是強行將鍋扔給公主與二夫人,但是總好過讓他們在這裏做決斷的好。
田義在宮裏呆了幾十年,曾經他的幹爹馮保給他這個初入宮門不久的兒子說過一個故事。
據說當年太祖皇帝出身微賤,當過和尚討過飯,所以後來當上皇帝之後,年紀大了,很忌諱別人提他往事。所以犯事的人往往都被懲治一番,重者抄家滅族,輕者罷官接受牢獄之災。以致無人敢提起往事。
但是當後來太祖年紀大了,要編寫父輩曆史載入史冊。但是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的往事,卻不敢下筆,畢竟前車之鑒簡直太多了。於是這幫官員想了許久之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們對太祖皇帝說,他們沒能親生參與到皇帝陛下的掃平天下的大業,對當時的情況不是太清楚,而皇帝祖上的事情他們更是不得而知。如果就讓他們道聽途說的去寫,怕是會辱沒皇帝祖上大功德,那樣就辜負了皇帝委以之重任。
所以他們希望作為一切事情的當事人,皇帝陛下親自敘述這些事情,由他們這些人來記錄,還原一個真正的開國史以及皇帝祖上的事實。
太祖皇帝一聽,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畢竟這幫子人並沒有經曆過那些事情,怎麽可能寫的真實呢?於是太祖皇帝就親自敘述往事,並將那些不願意被人提及的往事也都說了出來,最終記錄成冊。論可信度,遠比那些史官道聽途說來的準確的多。
更重要的是,編寫史書的官員無一人因為這件事情受到誅連,而太祖也非常滿意這一次的編撰,所以這些人都得到了封賞。
這個故事很明確的告訴他們這些下人,凡是盡量少做決定,這是主子們該擁有的權利,他們隻需要把盡可能多的選擇羅列出來即可。因此田義才會接受這個安排。
而自那裏以後,建造過程中田義再也沒有來過,隻是完工之後他才過來巡視一番。至於是因為完全信任高文,還是因為想盡量少接觸建造過程,以免將來被牽連就實在是無從知曉了。
而接受過全權負責的重任後,他高文還是花了一番心力,挖空心思的想要表現出來,畢竟這也許是他得到的最後一個機會,無論如何他都要博上一博。
這道小門就是他所有心思的其中之一,他耗費心力揣測,自古以來娶公主者哪裏還能有人可以娶個二夫人?但是這卻是太後懿旨,那麽隻能說明一個已經很明顯的問題。要知道那有一個母親會給自己的女兒選對手?那肯定是恨不得女兒獨享一個男人的恩寵,哪裏肯縱容弟二人的存在。
這一點對於從後宮堆裏爬出來的太後,自然是在清楚不過了。所以太後懿旨是真,但絕不是太後本意,隻有可能是公主自己力求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