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滅重創敵軍和完成戰略目標是完全兩碼事,再如何的殺傷敵人,若不能達成戰略目標,戰爭根本上還是失敗的,至少從短期而言是失敗的。當人口數量優勢足以彌補質量優勢時,殺傷再多的敵人也無濟於事。


    戰爭的目的是達成戰略目標,為己方政治談判提供足夠的籌碼,談判若連籌碼也沒有,敵人死的再多,政治上也沒多大的意義。


    鹹軍渡江都指望著登陸的五萬人鞏固灘頭,如果連灘頭也沒有,後續的登陸根本無法實現,縱然有火炮的加成,鹹軍要想在短期內再次組織渡江,勢必難以成行。


    這麽一拖,誌軍將先於鹹軍入境,那時政治上將極為被動。縱然殺了衛軍二三十萬人,又有何用,鹹軍損失的五萬人花費的代價並不比衛軍更少。


    而與此同時,衛軍慘烈傷亡同樣給杜銳勳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他連續發動了四次攻勢出動了三萬餘人,均被打退,最終活著迴來的卻是不到八千人。


    “杜將軍,弟兄們死的太慘了,鹹軍的火器不懼風雨異常厲害,但凡被傷者非死即重傷,半數以上的弟兄都是被鹹軍火器所害,死狀慘不忍睹呀……”


    右都督秦碩哭嚎著,左臂已經不翼而飛,隻勉強紮著一個透血的繃帶哭訴著,這時護將王謝呈上一支奪來的單筒短管霰彈槍交給杜銳勳:


    “杜將軍,這便是兵士冒死從鹹軍手中奪取的火器,火器前端插有槍尖,這是鹹軍兵士所用火藥,都裝在此種小筒之內,有兵士看見,鹹軍乃是從火器後裝入此種小筒,發火極為便利。


    除此之外,鹹軍還裝備有更長的火器,也配有槍尖,而後站成密集隊列齊射,威力十分驚人。”


    王謝言畢,杜銳勳接過短管彈筒霰彈槍仔細端詳,可見製作極為精良,擺弄許久不知如何使用,但臉上神色此刻卻是愈發陰沉。


    結合此前的觀察,他確信鹹軍裝備了一種及其厲害的火器,性能遠在繩帽槍、平手炮數倍之上,籍此推算,鹹軍五萬人的戰力至少是二十萬衛軍,繼續消耗下去,對衛軍更為不利。


    思考若久,他沉聲問王謝:


    “此種火器繳獲有幾件?”


    “啟稟將軍,共計七件,共有三種樣式。其中還有一種雙筒火器,可發射兩次。”


    杜銳勳攥著老拳,嚴峻說道:


    “鹹軍收縮兵力意在集中更多火器,傳令虎尾河軍,步軍避開正麵進攻,以床弩、一窩蜂疾射之,調步軍、弓箭手持盾沿江攻鹹軍西南角,卯時之前不惜代價攻殺之。”


    “末將遵命!”


    西南、西北正好是鹹軍與思水江的結合部,兵力寬度最小,熱兵器由於不能拋射,因此單位寬度內火力的輸出是有限的,一旦被步兵突擊至麵前,陷入肉搏,己方火力將無法繼續輸出,進而全線陷入肉搏,隻能單發裝填的火器也就成了長槍,很難繼續發射,更何況是雨夜中。


    而床弩的射程大都在三百步開外,甚至四百步,杜銳勳從箭魚灘急行軍至虎口灣,床弩是不便攜帶的,但虎尾河衛軍是有床弩的,運往虎口灣十分之便利。


    盡管大雨對弓弩具有影響,但床弩卻是例外,當下多數床弩的弓身不是角筋木材和魚鰾膠複合而成,而是用金屬弓臂複合浸泡桐油的堅木製成,甚至幹脆是全金屬弓臂,為增強拉力,使用了棕絲做弓弦,因此對雨水影響不大。


    之所以有別於弓的生產工藝,很大程度上是床弩弓身的寬度更大長度更長,如果以製造弓的製造工藝生產床弩,成本和周期會很長。而傳統工藝的弓製周期長,價格昂貴,床弩屬於強弓,加寬加長的弓身增加了製造周期。


    而戰爭本質上拚的是人力,而人力需要更多的武器,如果製造一台床弩所需的弓身需要一年,百十來台就是百十來年,即便增加人力堆積產量,同時也將增加成本。


    因此折中的結果是簡化床弩工藝和材料,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和製造周期,由此材料決定了床弩比弓弩更耐雨水浸泡。


    杜銳勳清楚意識到,唯一能擊敗鹹軍,避免更大傷亡的戰術隻有攻擊鹹軍兩翼結合部,同時以床弩、霸王炮從正麵壓製鹹軍。


    後半夜雨勢更大,槍械發火率顯著下降,最低時間不到三成,衛軍從兩翼發起攻擊,令百裏燕措手不及。


    他也很清楚鹹軍背水一戰兩翼與江岸結合部的防禦最為薄弱,但又無法抽兵從外圍實施包圍,一旦抽兵從外圍實施包圍,首先將背對衛軍,同時也會被衛軍反包圍,陷入肉搏。


    “副帥,衛軍西線以床弩威脅,於西南、西北兩翼攻我陣腳,繼續如此肉搏,我軍火器優勢盡喪,等不到天亮便會被衛軍攻破。在下建議,海軍盡速以火炮支援,將衛軍驅趕迴去。”


    “斷然不可。”百裏燕拒絕道,接著又說:“衛軍本陣距我軍前沿不到兩百五十步,艦炮射擊隨時可能落在我軍自己頭上。而且你看,衛軍前陣舉火,前陣之後並未舉火,隻在大陣背後兩裏處架起大火堆,此分明是有意誤導我軍炮火。


    我軍若是開炮,或是射遠或是射近,若是射近,便會落在我軍自家人頭上,更何況衛軍現在避開我軍正麵而攻側翼,火炮威力大為減弱。”


    前膛炮精度差的弊端直到後裝線膛炮的出現才得以扭轉,即便是線膛炮出現的早期,單門火炮直瞄的落彈的散布率仍以直徑十至五十米的圓為數量級散布,榴彈炮間接射擊的圓散布率更以百米計算。


    因此製導彈藥和現代計算機彈道火控係統出現之前,無論前膛炮,還是後裝炮,但凡是發射破片彈、榴霰彈,炮擊需要群發覆蓋,以數量和交叉殺傷半徑彌補精度的不足。


    鹹軍火炮鑄造精度雖然高,但仍是前膛炮,彈丸與管壁的間隙以及火炮後坐力引等因素,致使兩裏地內直瞄發射彈丸的散布率超過半徑百米,對兩裏地外的間接射擊的散布半徑率大於兩百米,直徑就是四百米,隨距離增加,散布率將進一步增加。


    以645型七十二斤重炮為例,極限射程二十裏外的半徑散布率超過一裏,如果使用實心彈,根本沒有擊中小型固定目標的可能。如果是艦載炮,火炮散布率遠高於步軍用炮。


    而衛軍停在鹹軍陣前距鹹軍才兩百五十步,距離江邊四裏多,距離鹹軍艦炮約五裏,以當下這個距離,艦炮已經喪了直瞄的意義,間接射擊的散布率百裏燕都不敢去想。


    以現在的視野和氣象條件,根本不具備開炮的條件,隻要一發榴霰彈落在自己人頭上,足以殺死數十上百人,讓一個團的人崩潰。更何況是數百門火炮在驚濤拍岸的江麵上一起開火,難以想象每次開火後有幾十發炮彈自己頭上是什麽後果。


    而杜銳勳在長期在西線作戰,與長孫有過炮戰經驗,深諳前膛炮的缺點。但凡隻要是前膛炮,不論你加工精度再高,彈丸最終落地的精度是永遠無保證的,更何況前膛炮三四裏地外根本無法用直瞄,隻能用間接炮擊。


    其將本陣置於鹹軍榴彈發射器之外,同時利用夜幕和大雨,以及鹹軍火炮精度不足的缺點,實施大膽突擊,還熄滅了前陣後的火光,使得其餘衛軍隱蔽在夜幕中,或許是在前陣身後,或許已經疏散迂迴,根本無法以肉眼觀察敵情,而在大陣背後點火以作引導,指明來時和撤退方向,可見衛軍的戰鬥素養與戰術已即為嫻熟。


    從此前長孫返迴的軍官反映的情況,衛軍與長孫軍均以頻繁使用火器,雙方都總結出了一套戰法,但在衛軍手中,顯然比長孫更為有用。


    麵對如此巨大傷亡,衛軍仍悍不畏死前赴後繼,甚至將帥能臨危不亂,以不變應萬變,充分利用戰時敵人暴露的缺點和自己的豐富經驗,揚長避短靈活應用調整戰術,應該說杜銳勳將冷兵器的作戰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駁迴了薛勝的建議,重新調正防禦,減少了榴彈發射以節約彈藥,集中起來應付西麵抵近的衛軍霸王炮、一窩蜂的抵近威脅,同時發射更多的照明彈以提供視野。


    另從預備隊和第三道防線抽調擲彈兵,為防線提供掩護,使用手榴彈對西南、西北兩角結合部,對防線三十米外的衛軍實施集束轟炸,以阻斷衛軍衝擊。


    在鉛拉火管手榴彈出現不久,鹹軍曾一度取消擲彈兵,改為人人都能使用,之後百裏燕發現這種效果奇差。


    新兵老兵投的遠的,扔的近的,都人手幾顆隨便扔,結果是浪費彈藥效果還奇差。作戰時異常激烈,老兵尚且有失手炸到自己人的時候,新兵緊張之下炸到自己人,乃至用力過猛鬆脫扔自己身後人堆裏的都有。


    為此百裏燕重新調整了編製,每個伍配備一個擲彈兵,攜帶五顆手榴彈,其餘步兵攜帶兩發,作戰時擲彈兵負責投彈,其餘步兵負責供彈。


    擲彈兵陣亡由伍長頂替,伍長陣亡、受傷亦或抽不出身,組員自行投擲。此外入伍兩年以上者不受此限製,擲彈兵、伍長同意也不受此限,但攜行手榴彈優先擲彈兵使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督金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督金衛並收藏帝國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