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挑事


    “此言差矣!老夫以為……”


    兵部尚書孫承宗反駁道:“這無辜殺害使節隊伍,這簡直就是有意要挑起我們兩邊的征戰。現在大明沒有理由去解釋這麽多,因為這就是在咱們的地麵上發生的,相信皇太極他也能看清楚這一點。因此,臣以為陛下應當立即書信一封,快馬加鞭至皇太極手中,打消他的猜忌與顧及,若我們耽擱時日過久,等皇太極他們那邊先察覺到了不對的情況,反而顯得我大明心虛有愧,到那時,皇太極多半就會心生誤會。”


    “臣以為此刻並不能斷言是多鐸所為。多鐸雖然囂張跋扈,但是他也不會胡來的,臣懇請陛下允臣細查此事給他們一個交代……”內閣大臣方逢年話道:“若是事後查出此事乃大明人士所為,而我大明卻將此事栽贓嫁禍於多鐸,到那時我大明又如何向後金解釋這樁事?”


    朱慈烺在旁聽著這幾位內閣大臣們議論紛紛,他若有所思的聽了良久,現在總算是有了些頭緒。


    原來這些大臣在爭論的重點,現在是應不應該立刻將這件事告訴皇太極,現在是以什麽樣的說辭來給皇太極解釋這樁事。


    畢竟再怎麽說,大明不站理,人家的隊伍是在大明腹地山海關被人截殺的,現在能做到這一點的,要麽就是他們隊伍內部的人,否則,那就極有可能是大明中藏著一股反明力量,有意使大明陷入戰禍的不明勢力。


    而相比較是多鐸所為,後一個猜測實在是更是叫人心驚,也正是因為這樣,內閣大臣方逢年迫不及待想查清楚此事。


    這個事情可難就難在,調查此事需要許多人人員同時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萬一大明這邊為了調查此事暫時壓下了消息,而後金那邊卻得到了某些消息,那就麻煩了。如兵部尚書孫承宗所說的,到時候,就算皇太極從理智角度認為朱由檢不至於會做出這種事,也會因為朱由檢的隱瞞而心生猜忌。


    哪怕殺害使節對大魏來說沒有絲毫好處。


    最終商議得出的結果,大明天子是聽取了內閣大臣方逢年的建議:暫時先封鎖所有的消息,由大臣們主查此事。


    沒辦法,畢竟人家的隊伍是在大明的腹地被截殺的,對此大明有著難以推卸的責任。


    倘若能及時找出證據,證明是多鐸存心嫁禍,那麽大明自然可以抽身事外,隻要將這樁事告之皇太極便是,自有皇太極會懲處多鐸的。


    退一步說,倘若真是大明國內某些狼子野心的不明勢力所為,那麽當務之急,就是揪出這幫人,拿這幫人去填平皇太極的怒火。到時候大明雖然也有連帶的責任,但終歸不至於釀成兩國兵戎相見的局麵。


    可偏偏現實朝著最惡劣的情況演變,內閣大臣方逢年調動一萬兵馬,他徹查了方圓數十裏地,徹查了他們的的行動路線,查了整整半個月,卻仍然未曾查出究竟是何人所為。


    這就麻煩了,因為一般出使他國的使臣,每過幾日都會寫信向本國國內迴報出使進程的,如今半個月音訊全無,皇太極豈會不起疑心?


    最終,他們的隊伍遭遇襲擊全部身亡的消息還是傳開了,經大明國內一些後金的奸細,將這個消息傳到了後金。


    雖然並不清楚這件事來龍去脈,在後金究竟是掀起了何等的波瀾,其結果顯而易見的,後金的那些重臣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名正言順攻打大明的良機。


    於是乎,在與大明天子有仇的多鐸的穿針引線下,他在九月下旬的時候召集軍隊,同時派人向朱由檢遞交戰書。


    後金正式向大明宣戰!


    後金正式對明宣戰,這件事非同小可。


    不可否認的是,實際上近些年來,大明與後金國也並非是秋毫無犯,但說到底,遼東的局部戰爭不過隻是後金的獨斷,並不能代表整個後金國對大明的態度。


    畢竟據後金國境內的細作所打探到的消息得知,後金國目前依舊是將東邊的瓦剌國視為最強大的敵人,畢竟當明、蒙古部、高句麗三國聯軍攻打後金國的仇恨,後金國深以為恥辱,隨後來引來後金聯合瓦剌攻滅高句麗國。


    如果後金國與明國的仇恨,大部分局限於後金與明天子的恨意,那麽對於整個後金國來說,瓦剌國才是後金國發誓不共戴天的仇敵,畢竟後者主持的聯軍,曾經險些迫使後金可汗不得已要遷移都城,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但話說迴來,明國終歸是坐擁天下的大國,若是能在這個富饒的國家啃下一塊肉來,後金國那也是不會絕對拒絕的。


    畢竟明、高句麗、蒙古、瓦剌,是與後金國接壤的四個國家,高句麗國已經被滅,而蒙古國這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曆來都是瓦剌國的附庸、盟友,一旦開戰,後金國必將迎來瓦剌、蒙古聯軍。


    相比較而言,如今的明國實力並不如瓦剌、蒙古,這無疑會是後金國北上爭霸一個相對較為容易的突破口。


    畢竟遠交近攻嘛,如今的後金國要想繼續擴大疆域,就隻有找明國或者瓦剌國。


    而如今,雖然不清後金究竟是怎麽迴事,但後金使的隊伍在明國腹地遭遇襲擊這終歸是事實,這就給了後金國內不少傾向於對外擴張的重臣一個出兵攻明的借口。


    似後金國這種王公貴族把持著整個國家國運走向的國家,貴族的意誌得到最大的體現,當後金王宣布對明宣戰後,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當即開始運作,一時間湧出許多類似這樣的後金國王公貴族,他們在遼東南側聚集兵力,對明國展開攻勢。


    既然是後金國對明的全麵戰爭,那就不可能隻局限於一地,據大明兵部所得知的消息,這次後金國對明的攻勢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麵。


    首先是遼東戰場,包括東塞這段明國用來抵禦後金國入侵的明國長城,東至遼東支流的交匯地,這一大片邊境疆域都將淪為戰場。


    第二個是高句麗邊境戰場,後金國的另外一名王公成員多爾袞將戰火燒向了明國攻滅高句麗國所得的高句麗郡,企圖將這片亡高句麗的領地吞入後金國的版圖。


    至於其他的八旗兵在蒙古、瓦剌邊境橫陳重兵,那不過是防止瓦剌、蒙古趁著他後金國對明宣戰而伺機攻打他後金國罷了。


    同時與明、瓦剌兩個國家發動戰爭,說實話以後金國的實力是辦得到的,但即便如此,後金人也不會傻到同時麵對兩個勁敵,隻要瓦剌人袖手旁觀,多爾袞橫於邊疆的重兵,也不過是擺設罷了。


    一封又一封的告急軍情,騎兵是幾乎是毫不停歇地送往明國紫禁城。


    盡管明國邊疆的將士們死死守著東塞這一條邊境,可奈何後金借舟船之便繞開了明國的雄關,橫渡遼東,將戰火少至了明國境內。


    綿州等地相繼失守,再上北便是錦州,那是明國的腹地,一旦錦州失守,就意味著大明失去了遼東的地理優勢。


    而另外一邊,後金的多爾袞亦揮軍攻打高句麗,攻破象城,唯一慶幸的是,遼寧灣這座重城仍在明將的手中,猶如一顆釘子一般死死釘在多爾袞麵前,使得這位後金國愛新覺羅一族的王孫公子難免有些遲疑:究竟是花大量精力攻克呢,還是不顧一切,直接攻入高句麗郡腹地。


    但不管怎麽說,目前的局勢對於大明而言是極其不利的。


    畢竟人家後金國騎兵厲害,雖然可以不考慮瓦剌國的態度,但是明國卻要考慮到他們在北方的勁敵蒙古國,仔細考慮蒙古國這個北方的宿敵,蒙古會不會在後金國攻打明國的時候趁火打劫,發兵吞掉明國的山西甘肅等地。


    消息傳開了,整個京城鬧翻了天,也不曉得究竟是後金國的細作還是大明本國內的野心家,將後金軍即將攻至北京城的謠言傳開了,致使現在人心惶惶,即便是朝中大臣們,亦不由地為之慌神。


    雖說明天子很及時地禁止城內傳播謠言,並使大將軍帶兵嚴查謠言的來源,總算是遏製了這股謠言的傳播,但依舊顯得無濟於事。


    如今,再來討論究竟是誰襲擊了後金使隊伍這個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麵對後金國的進攻,到底是打,還是不打?


    為此,明天子再次將上迴參與討論的諸位朝中大臣請至了議事殿。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討論十分可笑,明明後金國都攻到國內來了,還要考慮打不打?當然是打咯!


    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輕易能做出決定的事。


    要知道,明國的疆域大的沒有邊,後金國的騎兵實在是厲害的不行,這疆域的大小決定不了百姓的錢糧,同時也決定不了兵源素質。


    後金國疆域遼闊,雖然不及明國,國內軍隊的總人數也不是明國的數倍,但是人家都是以一當十,他們可以毫不在乎與明國開戰,因為實力打臉,他們在乎打這場仗後金兵能得到那些好處,但是明國地大物博,邊境線太長,士兵素質不行,一旦明國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過多的士卒,毫無疑問北方的強敵蒙古國便會來趁火打劫。


    真是失策……


    坐在龍椅上,明天子疲倦地揉了揉自己的腦門。


    他原本是想借太平公主與後金國的和親,改善明國與後金國的關係,使得像後金這種人降低對大明的威脅,可沒想到,此舉反而給了他們這些人一個可趁之機。


    望著殿內的臣子們吵吵鬧鬧地,明天子心中也很煩。


    說實話明天子並不想與後金國這個像獵狗一樣的玩意兒開戰,因為後金國的實力現在是越來越強,雖然大明哪怕一年征戰中喪生了十幾二十萬的士兵,對於大明來說並不致命,但是對於後金而言,若是一年的戰爭中喪生了十幾二十萬的軍隊,那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若是最後弄個連北方的蒙古國都加入進來,搞不好連亡國都有可能,但是人家都是實力派從來都是打贏的一方。


    “莫要吵了!”明天子心煩意亂地喝止了殿內諸大臣的爭執,朱由檢長長吐了口氣後,沉聲說道:“朕召你等來,是為了共同商議出一個對策,並非是要看你等爭吵不休的!孫承宗你是兵部尚書,你先來說!”


    “是。”兵部尚書孫承宗跪坐在席中朝著天子拱了拱手,沉聲說道:“臣以為,我大明並不具備與後金國全麵開戰的國力……”


    內閣大臣黃士俊聞言忍不住鄙夷道:“尚書,你的意思莫不是要求和嗎?”


    見被人打斷,兵部尚書孫承宗皺了皺眉,不過礙於黃士俊乃中書大臣、內朝成員,地位並不遜色於他們這些尚書,因此不好發作,隻好耐心地問道:“那依你之見,我大明若是與後金國宣戰,勝算幾何?”


    “這……”黃士俊皺了皺眉,默然不語。


    雖然他不想承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以他們明國的國力,要對付整個後金國還是十分吃力的。


    “倘若再加上北蒙古呢?”兵部尚書孫承宗追問了一句。


    “……”黃士俊眉頭皺地更緊了。


    要知道當今世上能同時麵對兩個國家,恐怕也隻有國力最為強大的太祖時期了,現在哪怕後金國視為最強敵國的瓦剌國,也需要附庸盟友蒙古國的幫襯,才能屢屢戰勝後金國。


    見黃士俊默然不語,兵部尚書孫承宗感慨地說道:“並非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除非我大明取得大捷,威懾於蒙古。否則,即便是驅逐了後金軍,還會迎來蒙古國的軍隊,與其被蒙古、後金夾攻,撼動我大明根基,還不如眼下就向後金國求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情非我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情非我願並收藏戰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