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迴說道,端木禎親自監刑,將那個觸犯軍法、國法的下屬當著經義郡的所有百姓的麵,將其處置了。而且,身為太子,端木禎親自給那些因為修行宮而勞煩起來的百姓給徹底全部都親自去看望,並且賠禮道歉。
如今,因為是端寧三十三年二月,正是農時,端木禎親自下地,幫助當地的百姓犁田播種。當地的百姓們對他這位太子殿下也是十分喜歡。自然,跟隨著太子殿下的那些屬下,都是農業好手,所以本該去商都府的他們,便在這裏務農。對於他來說,既然是因為自己而讓這些百姓耽了農時,那麽自己也就不該僅僅一句口頭上的一些官麵話來賠罪,而應該拿出自己的誠意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端木禎這位太子殿下的平易近人、溫厚謙和的性格,迅速地跟經義郡的百姓們打成了一片。而經義郡的百姓們也不斷地告訴了太子殿下很多他都沒有聽說過的事情,讓端木禎這位太子殿下不僅深知了百姓們如今所需所求,以及百姓們對於政策的理解和一些建議。
如今,已經是五月,端木禎已經在經義郡呆了三個多月呢!他將自己在經義郡的所見所聞親自寫成了一本書,對於他來說,這可是寶貴的財富。當然,其實由於經義郡的郡守空缺,而父皇又下詔讓他暫時兼任了這個郡守,他處理了不少的舊案,並且還處決了一批怙惡不悛的地方豪強。他的公正執法,更受當地的百姓地敬重。
他的性格其實跟父皇一樣,都不喜歡呆在京城的那座皇宮內,而是喜歡跟百姓呆在一起。隻有這樣,他才能夠真正地知道百姓需要什麽?了解百姓的困苦,然後為百姓解決。
這一天,他來到了經義郡的金虎山上的一家道觀內,結果親自發現了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而他這位太子殿下謙遜純良的性格,很得這位老者的欣賞。所以,便給他講解經典,同時還給他教導了眾多的治國之策,並且還給他推薦了眾多的人才。
端木禎深感敬佩,便想著能夠能夠請這位老者出山,可是這位老者卻無意出山。不過,也因為欣賞他,便告訴太子,可以時常派人來自己的麵前諮詢。
端木禎親自召見了這位老者推薦的這些良才,親自對她們考校了一番。結果,這些良才的確都是很難得的。
而端木禎在看經義郡的地方誌之時,這才知道經義郡這個地名的由來,原來是因為這個地方曾經擁有眾多深通經義之學的大批幹才,可是後來因為昏君庸臣,這個地方的大批身懷傲骨、一心為民的大才們對現實很是不滿,所以便全部隱藏於當地深山之中。如今,明君中興,國家有望,故而這些大才們也有了想要入仕的心思,畢竟這些飽讀經義的大才們,都遵循“學而優則仕”這一聖人之言的。他們並不迂腐,而且每個人也是身在鄉野,心憂天下。他們渴望明君,如今明君已出,他們也都紛紛出山。
不過,但凡大才,心中總有些傲氣,他們並不喜歡所謂的科舉,當然這是朝廷的製度,所以他們也就會去考,可是這些大才們的文章時常因為貼近事實而表現的有些憤世嫉俗,再兼之他們文章中的孤傲,所以他們也並不得那些監考閱卷的老儒生們的喜歡。而他們一旦看到榜上自己的名字竟然排在那些隻會寫些官樣文章的人之後,也都怒而棄考。
如今,直接能夠見到太子殿下親自考核,他們怎能不歡唿雀躍?當然,他們內心深處也有一層意思,那就是這位國之儲君是否符合他們的期望?
端木禎自然是知道這些大才們的心思,在考核中,他表現出的滿腹才華以及屬於自己的治國之道,還有提出的眾多貼合百姓實際的政策,讓這些大才們深感遇到了知音。他們展開了一係列的討論,不僅談論當朝陛下所推行的一係列政策,而且還談論了關於未來的一係列政策。
隻聽譚國棟開口說道:“太子殿下,當朝聖上廢除前朝的苛捐雜稅,罷黜冗官庸吏,收繳地方私兵,鞏固國本,獎勵農桑,將地方鹽鐵之稅之權收歸朝廷,興建水利。如今,我赤唐帝國已經轉危為安,國力蒸蒸日上。不過,陛下的政策還是有一些欠缺。太子殿下也該看到吧!如今藩王依舊眾多,他們擅自兼並的土地雖然被陛下收繳眾多,但是依舊是占著大多數的田地。那些士紳們,雖然陛下廢除了他們的免役優待,可是他們依舊在隱瞞自己的土地和那些被迫賣身到他們家而為奴的人口。同時,全國的土地依舊是有所隱瞞。這樣下去,百姓身上的負擔雖然因為陛下的大好政策而苦難減輕,但是這些占據著大批土地而不納稅、或者少納稅的藩王、地方豪強士紳們,依舊會在未來變本加厲地侵吞百姓的田地。所以,太子殿下,若是能夠嚴查他們,將那些盤剝百姓、無惡不作之徒全部按照律法處決,歸還田土給百姓。丈量天下土地,按照土地征稅,同時清查人口,將那些被迫賣身為奴的百姓重歸身份。當然,具體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隻要沿著這個大趨勢做下去,終究會對國家有所裨益。”
端木禎仔細地思考著這位譚國棟之言,他認為很對。而此時,另外一位名叫孟珪的大才子說道:“殿下,譚兄所言不虛啊!而且,國家是否還可以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同時征收商稅,清理各省虧空,如此可以增加國庫收收入。另外,聖海省以及江南各省,大多戶人家會養蠶繅絲,編織絲綢,我們可不可以提升並且組織當地的百姓們對於編製絲綢的積極性,並且讓他們增加收入,這樣國家還可以增加稅收。同時,再次減少國家的冗官冗兵,減少國家的財政支出。如此開源節流之下,國庫將會越增越多。百姓富了,國家也就富了。有了充足的錢糧,國家便可以用兵,統一天下也就指日可待。”
端木禎一直不太怎麽表達自己的建議,他其實想要聽聽這些大才們的建議。譚國棟與孟珪之言,的確不虛。而此時,又一位名為許霆的人則開口說道:“殿下,草民認為,如果能夠裁撤軍隊中的老弱病殘,將軍隊精簡,並且讓他們農忙為農,農閑為兵,不僅可以讓國庫減少開支,而且還可以讓軍隊增加收入,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啊!同時,對於科考,草民認為,不應該讓一些腐儒來監考和閱卷,他們的思想太過頑固,許多真正的有才有德之士,他們不用,反而將一些隻會寫些文章、而不知如何幹實事的人所錄取。同時,由於這些年的弊政,讓許多官員開始結成同黨,凡是不屬於他們同黨之人,所提出的見解,他們都會強力反對;凡是他們同黨之人所提出的見解,無論如何荒謬,他們都會讚同。這並不利於朝政,而且咱們前朝的許多教訓,就是因為黨同伐異,讓國家的政令無法上通下達,導致眾多事情都耽誤了。”
“許大哥說的對,殿下,雖然當今陛下聖明,但是畢竟那些結黨的官員們,已經抱作一團。哪怕是被陛下罷黜的那些官員,也是在地方上妄議朝政。他們不光結黨,而且還組織他們本地的讀書人,共同形成一個個小團體。如果放縱他們這些百無一用、不幹實事的書生繼續這樣下去,不光會帶壞國家讀書人的風氣,而且還會讓國家麵臨無才可用的地步。所幸當今陛下看清楚了這一點,這才恢複了已經不知多少年都沒有開設的科舉呢!殿下,國家有著眾多的人才,可是若是國家不尊重他們,不讓他們擁有發揮才幹的地方,那麽他們必定會心生怨恨。所以,國家應該重用人才,大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幹,不必計較他們的出身,讓他們能夠深感陛下和殿下的恩德,而為國家效力。殿下,民為國之根本,人才為國之肱骨,萬萬要重視之。”另外一位名叫彭廷璋的年輕人則說道。
看著這些大才們,端木禎這才知道,原來父皇真的給了這些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一抹對於光明的期望,他們才會真正地出山,為這個國家效力。這中間的確是有著利益的關係,但是卻更多的是,這些大才們對於一位明君的期望。
而他的表現,也讓這些大才們深感欽服,他們會成為自己未來得用的臣子。
端木禎幾乎廢寢忘食地跟他們談論了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彼此都聊的十分暢快。每個人也都對太子殿下的謙遜和平易近人的態度,十分喜歡。如此,他們也已經決心將太子殿下視作自己的未來效忠的君主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如今,因為是端寧三十三年二月,正是農時,端木禎親自下地,幫助當地的百姓犁田播種。當地的百姓們對他這位太子殿下也是十分喜歡。自然,跟隨著太子殿下的那些屬下,都是農業好手,所以本該去商都府的他們,便在這裏務農。對於他來說,既然是因為自己而讓這些百姓耽了農時,那麽自己也就不該僅僅一句口頭上的一些官麵話來賠罪,而應該拿出自己的誠意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端木禎這位太子殿下的平易近人、溫厚謙和的性格,迅速地跟經義郡的百姓們打成了一片。而經義郡的百姓們也不斷地告訴了太子殿下很多他都沒有聽說過的事情,讓端木禎這位太子殿下不僅深知了百姓們如今所需所求,以及百姓們對於政策的理解和一些建議。
如今,已經是五月,端木禎已經在經義郡呆了三個多月呢!他將自己在經義郡的所見所聞親自寫成了一本書,對於他來說,這可是寶貴的財富。當然,其實由於經義郡的郡守空缺,而父皇又下詔讓他暫時兼任了這個郡守,他處理了不少的舊案,並且還處決了一批怙惡不悛的地方豪強。他的公正執法,更受當地的百姓地敬重。
他的性格其實跟父皇一樣,都不喜歡呆在京城的那座皇宮內,而是喜歡跟百姓呆在一起。隻有這樣,他才能夠真正地知道百姓需要什麽?了解百姓的困苦,然後為百姓解決。
這一天,他來到了經義郡的金虎山上的一家道觀內,結果親自發現了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而他這位太子殿下謙遜純良的性格,很得這位老者的欣賞。所以,便給他講解經典,同時還給他教導了眾多的治國之策,並且還給他推薦了眾多的人才。
端木禎深感敬佩,便想著能夠能夠請這位老者出山,可是這位老者卻無意出山。不過,也因為欣賞他,便告訴太子,可以時常派人來自己的麵前諮詢。
端木禎親自召見了這位老者推薦的這些良才,親自對她們考校了一番。結果,這些良才的確都是很難得的。
而端木禎在看經義郡的地方誌之時,這才知道經義郡這個地名的由來,原來是因為這個地方曾經擁有眾多深通經義之學的大批幹才,可是後來因為昏君庸臣,這個地方的大批身懷傲骨、一心為民的大才們對現實很是不滿,所以便全部隱藏於當地深山之中。如今,明君中興,國家有望,故而這些大才們也有了想要入仕的心思,畢竟這些飽讀經義的大才們,都遵循“學而優則仕”這一聖人之言的。他們並不迂腐,而且每個人也是身在鄉野,心憂天下。他們渴望明君,如今明君已出,他們也都紛紛出山。
不過,但凡大才,心中總有些傲氣,他們並不喜歡所謂的科舉,當然這是朝廷的製度,所以他們也就會去考,可是這些大才們的文章時常因為貼近事實而表現的有些憤世嫉俗,再兼之他們文章中的孤傲,所以他們也並不得那些監考閱卷的老儒生們的喜歡。而他們一旦看到榜上自己的名字竟然排在那些隻會寫些官樣文章的人之後,也都怒而棄考。
如今,直接能夠見到太子殿下親自考核,他們怎能不歡唿雀躍?當然,他們內心深處也有一層意思,那就是這位國之儲君是否符合他們的期望?
端木禎自然是知道這些大才們的心思,在考核中,他表現出的滿腹才華以及屬於自己的治國之道,還有提出的眾多貼合百姓實際的政策,讓這些大才們深感遇到了知音。他們展開了一係列的討論,不僅談論當朝陛下所推行的一係列政策,而且還談論了關於未來的一係列政策。
隻聽譚國棟開口說道:“太子殿下,當朝聖上廢除前朝的苛捐雜稅,罷黜冗官庸吏,收繳地方私兵,鞏固國本,獎勵農桑,將地方鹽鐵之稅之權收歸朝廷,興建水利。如今,我赤唐帝國已經轉危為安,國力蒸蒸日上。不過,陛下的政策還是有一些欠缺。太子殿下也該看到吧!如今藩王依舊眾多,他們擅自兼並的土地雖然被陛下收繳眾多,但是依舊是占著大多數的田地。那些士紳們,雖然陛下廢除了他們的免役優待,可是他們依舊在隱瞞自己的土地和那些被迫賣身到他們家而為奴的人口。同時,全國的土地依舊是有所隱瞞。這樣下去,百姓身上的負擔雖然因為陛下的大好政策而苦難減輕,但是這些占據著大批土地而不納稅、或者少納稅的藩王、地方豪強士紳們,依舊會在未來變本加厲地侵吞百姓的田地。所以,太子殿下,若是能夠嚴查他們,將那些盤剝百姓、無惡不作之徒全部按照律法處決,歸還田土給百姓。丈量天下土地,按照土地征稅,同時清查人口,將那些被迫賣身為奴的百姓重歸身份。當然,具體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隻要沿著這個大趨勢做下去,終究會對國家有所裨益。”
端木禎仔細地思考著這位譚國棟之言,他認為很對。而此時,另外一位名叫孟珪的大才子說道:“殿下,譚兄所言不虛啊!而且,國家是否還可以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同時征收商稅,清理各省虧空,如此可以增加國庫收收入。另外,聖海省以及江南各省,大多戶人家會養蠶繅絲,編織絲綢,我們可不可以提升並且組織當地的百姓們對於編製絲綢的積極性,並且讓他們增加收入,這樣國家還可以增加稅收。同時,再次減少國家的冗官冗兵,減少國家的財政支出。如此開源節流之下,國庫將會越增越多。百姓富了,國家也就富了。有了充足的錢糧,國家便可以用兵,統一天下也就指日可待。”
端木禎一直不太怎麽表達自己的建議,他其實想要聽聽這些大才們的建議。譚國棟與孟珪之言,的確不虛。而此時,又一位名為許霆的人則開口說道:“殿下,草民認為,如果能夠裁撤軍隊中的老弱病殘,將軍隊精簡,並且讓他們農忙為農,農閑為兵,不僅可以讓國庫減少開支,而且還可以讓軍隊增加收入,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啊!同時,對於科考,草民認為,不應該讓一些腐儒來監考和閱卷,他們的思想太過頑固,許多真正的有才有德之士,他們不用,反而將一些隻會寫些文章、而不知如何幹實事的人所錄取。同時,由於這些年的弊政,讓許多官員開始結成同黨,凡是不屬於他們同黨之人,所提出的見解,他們都會強力反對;凡是他們同黨之人所提出的見解,無論如何荒謬,他們都會讚同。這並不利於朝政,而且咱們前朝的許多教訓,就是因為黨同伐異,讓國家的政令無法上通下達,導致眾多事情都耽誤了。”
“許大哥說的對,殿下,雖然當今陛下聖明,但是畢竟那些結黨的官員們,已經抱作一團。哪怕是被陛下罷黜的那些官員,也是在地方上妄議朝政。他們不光結黨,而且還組織他們本地的讀書人,共同形成一個個小團體。如果放縱他們這些百無一用、不幹實事的書生繼續這樣下去,不光會帶壞國家讀書人的風氣,而且還會讓國家麵臨無才可用的地步。所幸當今陛下看清楚了這一點,這才恢複了已經不知多少年都沒有開設的科舉呢!殿下,國家有著眾多的人才,可是若是國家不尊重他們,不讓他們擁有發揮才幹的地方,那麽他們必定會心生怨恨。所以,國家應該重用人才,大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幹,不必計較他們的出身,讓他們能夠深感陛下和殿下的恩德,而為國家效力。殿下,民為國之根本,人才為國之肱骨,萬萬要重視之。”另外一位名叫彭廷璋的年輕人則說道。
看著這些大才們,端木禎這才知道,原來父皇真的給了這些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一抹對於光明的期望,他們才會真正地出山,為這個國家效力。這中間的確是有著利益的關係,但是卻更多的是,這些大才們對於一位明君的期望。
而他的表現,也讓這些大才們深感欽服,他們會成為自己未來得用的臣子。
端木禎幾乎廢寢忘食地跟他們談論了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彼此都聊的十分暢快。每個人也都對太子殿下的謙遜和平易近人的態度,十分喜歡。如此,他們也已經決心將太子殿下視作自己的未來效忠的君主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