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便到了大選這日,蕭璿一下朝就朝絳玉軒而去。
皇後因為有孕,倒是不方便主持選秀,不過該準備的也都準備的差不多了,就隻剩大選了。
敬元帝讓蕭璿主持此事。
蕭璿過來的時候,張貴妃、英妃、就連養育二皇子的蘭貴人也來了,還有幾位宗室裏的王妃,幾位皇子和世子也過來了。
當然還有幾位評選的官員。
大選的內容先是琴棋書畫,然後才是由主持選秀的主子針對這些秀女們提問一些問題。
蕭璿來的時候,秀女們已經開始第一輪的書畫環節。
書和畫兩項考核內容一般都是並在一塊的,秀女做完畫在上麵題上相應的詩句,就算是完成這項考核了。
蕭璿進來的時候未免打擾到這些秀女們作畫,並沒有讓隨行的太監傳報。
不過場內的妃嬪、王妃等人都起身見禮,就連秀女們也都停下筆,起身拜見太女。“參見太女殿下。”
”不必多禮,諸位繼續。”蕭璿看向這些秀女們,示意她們繼續。
秀女們這才坐迴去,繼續方才的畫作。
蕭璿來的時候已經不早了,大概一炷香後,書畫的時間就到了。
宮人將這些秀女們的畫作一一收好,放到托盤裏,秀女們都會在自己的餓畫作上落款,所以也不擔心會混掉。
但為了以防考官徇私舞弊,宮人會事先用不透光的紙條黏住畫卷上的落款,然後才將畫作呈到評審的官員麵前,由這些官員做出評定,最後再呈給太女和諸位貴人們看。
這裏麵整整有七十五名秀女,考官們評審也得一些時間。
這期間,也給秀女一炷香的時間適當的走動,休息一下,等待下一輪的考核。
而這邊,幾位王妃和妃嬪們也在打量著這些秀女。
一炷香過去,便開始了第二輪的琴技比拚。
為此,還請了芳名盛傳京都的竹音娘子、宮廷琴師和英王府三公子擔任此次的評審。
秀女們選擇自己擅長的樂曲,每人時長限製在一炷香以內,按抽簽來定出場的順序。
抽到第一個的是臨淄伯府的嫡女,周倩倩。
周倩倩大方的上前,朝太女和諸位評審們行了個禮,然後走到中間擺放著琴的地方,坐下。
輕撫了幾下琴弦試音。
然後才緩緩彈奏起自己要展示的琴曲。隻見她手指輕撥,琴音如潺潺流水般流淌而出,或高亢激昂,或低迴婉轉,令人陶醉其中。
在場眾人皆靜靜地聆聽著,一曲彈罷,掌聲四起。
接下來的幾位秀女也都展現出了各自不俗的琴技,有的清新典雅,有的靈動活潑,有的則深情款款,各有千秋。
然而,當抽到第十位的秀女上場時,全場卻忽然安靜了下來。這位秀女名叫方婉月,出身安陽縣,其父是安陽縣令,但其容貌出眾,氣質高雅,尤其是那雙眼睛,猶如秋水般清澈動人。
她走上前,微微躬身行禮後,端坐於琴前。
“鐺!”女子抬手輕輕撥弄琴弦,那把原鳶尾琴發出一陣低鳴。
她的指法嫻熟而優雅,琴音宛如天籟,動人心弦。
琴聲時而如高山般巍峨雄壯,時而如流水般纏綿悱惻,仿佛將人們帶入了一個虛幻的境界。
“竟是失傳已久的《高山流水》!”
“相傳俞伯牙於泰山彈琴,偶有一日,樵夫鍾子期上山砍柴,聽得琴音,婉轉流暢,遂循著琴聲傳來的源頭走去,恰好見到盤腿坐於空處獨奏的俞伯牙,鍾子期竟能領會伯牙曲中意向,二人由此結為知音。”
“隻可惜,後來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悲傷欲絕,摔琴絕弦,此生再不複彈琴。這首《高山流水》也因此流傳開來,不過在前朝皇室倒行逆施。諸侯王紛紛自立旗號,百姓流離失所,此譜也在戰亂中失傳,沒想到,今日竟有秀女能將其彈奏出來。“
隨著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整個絳玉軒內鴉雀無聲,隨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在場的眾人皆被她的琴藝所折服,就連竹音娘子也不禁露出讚賞的神色。
“好!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迴聞啊!”竹音娘子率先打破沉默,由衷地讚歎道。
三公子一向眼高於頂,此時,倒是對這位秀女有些另眼相待。他身旁的宮人立馬低聲道:\"三公子,這位秀女名喚方晚情。”
三公子點頭,“沒想到本公子今日竟能上聽到《高山流水》這樣失傳已久的名曲,敢問方小姐,你是從何處得來的曲譜?”
方晚情盈盈起身,朝著三公子福了一福,朱唇輕啟,聲音婉轉如黃鶯出穀:“迴三公子,家父喜愛樂曲,這曲《高山流水》亦是家父偶然所得,家父珍愛至極,臣女也是多次向父親索要,父親才肯借我的。”
三公子聞言一笑,“沒想到令尊亦是愛曲之人,不知令尊是?”
方晚情自豪的說出自家父親,”家父乃是安陽縣丞方知槐。”
三公子一愣,然後才笑道:“令尊真是好雅趣!\"
看這丫頭一副驕傲自豪的樣子,他還以為她父親是京中的哪位侯爵呢,沒想到隻是小小安陽一個縣的五品小官。
這丫頭還真是有趣。
“那是,我父親平日裏最喜歡收集古曲曲譜,臣女的琴藝都是父親教我的。”方晚情仰著臉說道。
三公子頷首,看出來了,這是有其父必有其女。
而坐在上首的蕭璿了解的要比三公子等人來的多。
“殿下,方小姐的父親安知槐乃是隆武十二年的探花,此人剛正不阿,有些書呆子氣,並不與同僚走動,後來翰林院的官員要派出去各地曆練,方知槐被安排到安陽縣去,這一呆就是十五年。”
自他上任安陽縣縣丞後,在縣衙門口設立鳴冤鼓,縣城裏的百姓若有冤屈盡可敲這鳴冤鼓伸冤,百姓們起初並不信,隻認為這新上任的縣丞大人和之前的那幾位並無什麽不同,還是縣上一位富商之女敲響鳴冤鼓,呈上冤詞,方知槐立即升堂審理此事。
皇後因為有孕,倒是不方便主持選秀,不過該準備的也都準備的差不多了,就隻剩大選了。
敬元帝讓蕭璿主持此事。
蕭璿過來的時候,張貴妃、英妃、就連養育二皇子的蘭貴人也來了,還有幾位宗室裏的王妃,幾位皇子和世子也過來了。
當然還有幾位評選的官員。
大選的內容先是琴棋書畫,然後才是由主持選秀的主子針對這些秀女們提問一些問題。
蕭璿來的時候,秀女們已經開始第一輪的書畫環節。
書和畫兩項考核內容一般都是並在一塊的,秀女做完畫在上麵題上相應的詩句,就算是完成這項考核了。
蕭璿進來的時候未免打擾到這些秀女們作畫,並沒有讓隨行的太監傳報。
不過場內的妃嬪、王妃等人都起身見禮,就連秀女們也都停下筆,起身拜見太女。“參見太女殿下。”
”不必多禮,諸位繼續。”蕭璿看向這些秀女們,示意她們繼續。
秀女們這才坐迴去,繼續方才的畫作。
蕭璿來的時候已經不早了,大概一炷香後,書畫的時間就到了。
宮人將這些秀女們的畫作一一收好,放到托盤裏,秀女們都會在自己的餓畫作上落款,所以也不擔心會混掉。
但為了以防考官徇私舞弊,宮人會事先用不透光的紙條黏住畫卷上的落款,然後才將畫作呈到評審的官員麵前,由這些官員做出評定,最後再呈給太女和諸位貴人們看。
這裏麵整整有七十五名秀女,考官們評審也得一些時間。
這期間,也給秀女一炷香的時間適當的走動,休息一下,等待下一輪的考核。
而這邊,幾位王妃和妃嬪們也在打量著這些秀女。
一炷香過去,便開始了第二輪的琴技比拚。
為此,還請了芳名盛傳京都的竹音娘子、宮廷琴師和英王府三公子擔任此次的評審。
秀女們選擇自己擅長的樂曲,每人時長限製在一炷香以內,按抽簽來定出場的順序。
抽到第一個的是臨淄伯府的嫡女,周倩倩。
周倩倩大方的上前,朝太女和諸位評審們行了個禮,然後走到中間擺放著琴的地方,坐下。
輕撫了幾下琴弦試音。
然後才緩緩彈奏起自己要展示的琴曲。隻見她手指輕撥,琴音如潺潺流水般流淌而出,或高亢激昂,或低迴婉轉,令人陶醉其中。
在場眾人皆靜靜地聆聽著,一曲彈罷,掌聲四起。
接下來的幾位秀女也都展現出了各自不俗的琴技,有的清新典雅,有的靈動活潑,有的則深情款款,各有千秋。
然而,當抽到第十位的秀女上場時,全場卻忽然安靜了下來。這位秀女名叫方婉月,出身安陽縣,其父是安陽縣令,但其容貌出眾,氣質高雅,尤其是那雙眼睛,猶如秋水般清澈動人。
她走上前,微微躬身行禮後,端坐於琴前。
“鐺!”女子抬手輕輕撥弄琴弦,那把原鳶尾琴發出一陣低鳴。
她的指法嫻熟而優雅,琴音宛如天籟,動人心弦。
琴聲時而如高山般巍峨雄壯,時而如流水般纏綿悱惻,仿佛將人們帶入了一個虛幻的境界。
“竟是失傳已久的《高山流水》!”
“相傳俞伯牙於泰山彈琴,偶有一日,樵夫鍾子期上山砍柴,聽得琴音,婉轉流暢,遂循著琴聲傳來的源頭走去,恰好見到盤腿坐於空處獨奏的俞伯牙,鍾子期竟能領會伯牙曲中意向,二人由此結為知音。”
“隻可惜,後來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悲傷欲絕,摔琴絕弦,此生再不複彈琴。這首《高山流水》也因此流傳開來,不過在前朝皇室倒行逆施。諸侯王紛紛自立旗號,百姓流離失所,此譜也在戰亂中失傳,沒想到,今日竟有秀女能將其彈奏出來。“
隨著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整個絳玉軒內鴉雀無聲,隨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在場的眾人皆被她的琴藝所折服,就連竹音娘子也不禁露出讚賞的神色。
“好!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迴聞啊!”竹音娘子率先打破沉默,由衷地讚歎道。
三公子一向眼高於頂,此時,倒是對這位秀女有些另眼相待。他身旁的宮人立馬低聲道:\"三公子,這位秀女名喚方晚情。”
三公子點頭,“沒想到本公子今日竟能上聽到《高山流水》這樣失傳已久的名曲,敢問方小姐,你是從何處得來的曲譜?”
方晚情盈盈起身,朝著三公子福了一福,朱唇輕啟,聲音婉轉如黃鶯出穀:“迴三公子,家父喜愛樂曲,這曲《高山流水》亦是家父偶然所得,家父珍愛至極,臣女也是多次向父親索要,父親才肯借我的。”
三公子聞言一笑,“沒想到令尊亦是愛曲之人,不知令尊是?”
方晚情自豪的說出自家父親,”家父乃是安陽縣丞方知槐。”
三公子一愣,然後才笑道:“令尊真是好雅趣!\"
看這丫頭一副驕傲自豪的樣子,他還以為她父親是京中的哪位侯爵呢,沒想到隻是小小安陽一個縣的五品小官。
這丫頭還真是有趣。
“那是,我父親平日裏最喜歡收集古曲曲譜,臣女的琴藝都是父親教我的。”方晚情仰著臉說道。
三公子頷首,看出來了,這是有其父必有其女。
而坐在上首的蕭璿了解的要比三公子等人來的多。
“殿下,方小姐的父親安知槐乃是隆武十二年的探花,此人剛正不阿,有些書呆子氣,並不與同僚走動,後來翰林院的官員要派出去各地曆練,方知槐被安排到安陽縣去,這一呆就是十五年。”
自他上任安陽縣縣丞後,在縣衙門口設立鳴冤鼓,縣城裏的百姓若有冤屈盡可敲這鳴冤鼓伸冤,百姓們起初並不信,隻認為這新上任的縣丞大人和之前的那幾位並無什麽不同,還是縣上一位富商之女敲響鳴冤鼓,呈上冤詞,方知槐立即升堂審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