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霞的母親被送出了山門,霞霞則被拉到客房外麵。
奚午蔓跟在人群後麵,若有所思地看著站在廊簷下的霞霞。
霞霞的眼睛紅紅的,瞪得大大的,眨也不眨一下,直直盯著前方一棵樹。
她的胸脯與肩膀起伏得厲害。
一個身姿清瘦的坤道走到她身旁,輕輕拍了拍她的後背,很溫柔地請她進客房坐坐喝喝茶。
她們進去了不到一分鍾,客房裏就傳出霞霞氣憤的話音。
“他們認為我考上大學是他們的功勞,但是我從小到大,他們沒有為我輔導過一道題,除了每次考試的成績,他們沒關心過我學習上的任何事!”
還在院子裏的人紛紛屏息,都很認真地聽屋裏傳出的動靜。
伴著霞霞的話音,屋裏傳出有節奏的、指頭敲擊實木桌麵的聲音。
“我上學的時候,他們讓我勤工儉學,讓我借助學貸款。我工作後,除了還貸款,錢都要交到她手上,她拿去給她兒子談戀愛、買車、買房!她居然有臉說她辛辛苦苦養我這麽多年?!”
霞霞一口氣說完這些話,停了不到五秒。
“她以為她給了我生命,我就該用一輩子去報答她的恩情。到底該我感謝她的生育,還是該她感謝我的出生?”
空氣安靜了近半分鍾。
院子裏的人麵麵相覷,又凝神聽屋裏傳出的聲音。
“她生下我,不是為她自己考慮嗎?她沒有把我送人,也隻是因為她高興聽別人羨慕她又有兒子又有女兒。雖然她兒子成績不好,但是她女兒成績好啊,她兒子沒有工作,她女兒可以找個很好的工作啊。她兒子沒錢娶老婆,沒錢買車買房養小孩,可以找她女兒啊!反正她女兒都要嫁人,就算百八十萬的彩禮收不到,至少她兒子下半輩子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啊!”
霞霞的話音落下,敲擊聲也跟著消失。
外麵一直沒能聽見跟霞霞一起進去的坤道說話。也許是坤道的聲音不似霞霞這樣激動有穿透力,在外麵聽不見。
霞霞偶爾會安靜,最多保持三秒,然後,她就以更激動的語氣發泄心中的憤懣。
她講她的爸爸,她的媽媽,她的爺爺,她的奶奶,她的哥哥、弟弟、姑姑、嬸嬸,甚至是村裏她麵都沒見過幾次、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外人。
“他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資格對我指手畫腳。他們每個人都對我指手畫腳!他們自己都活得一塌糊塗,他們居然認為有資格對我的人生指指點點!”
然後是漫長的安靜。
外麵再沒聽見霞霞說一句話。外麵的人誰也不知道屋裏到底是怎麽個情形。
風吹有葉子落下,奚午蔓注意到,旁邊一棵乍看光禿禿的樹枝上冒出了嫩綠的芽點。
院子裏的人開始走動,也有人低聲交談,不知道在談什麽。
漸漸有人離開,去忙他們各自的事。
奚午蔓跟少數幾個人站在院子裏
她沒有說話,隻靜靜聽另幾個人猜測坤道對霞霞說了些什麽。
過了近二十分鍾,客房的門才從裏麵打開了,和霞霞一起進去的坤道先走出來,步履匆忙地往三清殿的方向去了。
沒一會兒,霞霞也出來了。
霞霞笑容滿麵,絲毫沒有了之前的怒意。
她一出來就抻了個懶腰,迎著三月中上午的陽光。
等在院子裏的那幾人立馬圍上去,紛紛問候霞霞的心理狀況。
“我一點都不生氣了,真的,我一點都不在乎了。完全沒必要在乎。”霞霞笑著迴應大家的關心,“我在他們身上已經浪費了夠多時間。他們浪費我太多時間了。”
有人繼續追問,問那位道長對她說了些什麽。
霞霞很高興地同大家講,隻是講了個大概。
她說,剛剛那位坤道,最開始是為了躲避俗世碰到的一大堆爛事而選擇躲到道觀清淨,一次偶然的機會,讀到道教的典籍,立馬把一切都放下了。
那位坤道立馬決定出家。她隻有一個想法——深化教義。
但是成為道士後,每次和不同信仰的人進行學術性的交流,就會有外界人士大罵。
這世道真是怪了,道士和尚跟新教的長老居然走在一起。一個道士居然研究佛經,居然研究《聖經》,研究《古蘭經》,簡直是道教的敗類,是三清的猶大。
他們如此說。
起初,那坤道還會因別人的不理解而傷心難過,很快她就想通了。
那種人完全是為宣泄情緒,根本不用管他。他不懂是他的事。
她沒理由為他的無知浪費時間和精力。那不是她要做的事。
“道教的核心教義是‘延年益壽、羽化登仙’,道長說。”
霞霞的眼中躍著欣喜,語氣歡快。
“其實她並不相信她死了以後會有一個靈魂一直活著,她隻是覺得,在有限的生命裏,能做的事太有限了。她想深入學習道教的養生術,多活幾十年,為了有更多時間做我想做的事。她會入教,就是因為意識到生命短暫。”
“她就想深化教義,讓她信仰的宗教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不致被社會淘汰、淹沒在曆史的長河裏。”
“如果浪費時間去做別的事,就少了時間做她想完成的事,要是她死之前沒完成想完成的事,那才會後悔。”
“跟她要做的事相比,別人理不理解都無所謂,他們的情緒也好、言論也好,都不值一提。”
“我隻管做好我的事。”霞霞自然而然把話題銜接到她自己身上,“我再不會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了,跟他們糾纏,除了浪費我寶貴的生命,起不了任何作用。”
“生命短暫,我完全可以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像他們那樣無聊。”
霞霞稍加思索,笑容更深了幾分,像是擔心引起誤會,又補充道:“我不敢說他們的生命沒有意義,但我不願像他們那樣活一輩子。”
奚午蔓第一次聽霞霞一口氣說這麽多話,也是唯一一次,卻對此有著很深的印象。
即使過去很久,她也仍記得那三月半的陽光,與枝頭的新芽。
奚午蔓跟在人群後麵,若有所思地看著站在廊簷下的霞霞。
霞霞的眼睛紅紅的,瞪得大大的,眨也不眨一下,直直盯著前方一棵樹。
她的胸脯與肩膀起伏得厲害。
一個身姿清瘦的坤道走到她身旁,輕輕拍了拍她的後背,很溫柔地請她進客房坐坐喝喝茶。
她們進去了不到一分鍾,客房裏就傳出霞霞氣憤的話音。
“他們認為我考上大學是他們的功勞,但是我從小到大,他們沒有為我輔導過一道題,除了每次考試的成績,他們沒關心過我學習上的任何事!”
還在院子裏的人紛紛屏息,都很認真地聽屋裏傳出的動靜。
伴著霞霞的話音,屋裏傳出有節奏的、指頭敲擊實木桌麵的聲音。
“我上學的時候,他們讓我勤工儉學,讓我借助學貸款。我工作後,除了還貸款,錢都要交到她手上,她拿去給她兒子談戀愛、買車、買房!她居然有臉說她辛辛苦苦養我這麽多年?!”
霞霞一口氣說完這些話,停了不到五秒。
“她以為她給了我生命,我就該用一輩子去報答她的恩情。到底該我感謝她的生育,還是該她感謝我的出生?”
空氣安靜了近半分鍾。
院子裏的人麵麵相覷,又凝神聽屋裏傳出的聲音。
“她生下我,不是為她自己考慮嗎?她沒有把我送人,也隻是因為她高興聽別人羨慕她又有兒子又有女兒。雖然她兒子成績不好,但是她女兒成績好啊,她兒子沒有工作,她女兒可以找個很好的工作啊。她兒子沒錢娶老婆,沒錢買車買房養小孩,可以找她女兒啊!反正她女兒都要嫁人,就算百八十萬的彩禮收不到,至少她兒子下半輩子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啊!”
霞霞的話音落下,敲擊聲也跟著消失。
外麵一直沒能聽見跟霞霞一起進去的坤道說話。也許是坤道的聲音不似霞霞這樣激動有穿透力,在外麵聽不見。
霞霞偶爾會安靜,最多保持三秒,然後,她就以更激動的語氣發泄心中的憤懣。
她講她的爸爸,她的媽媽,她的爺爺,她的奶奶,她的哥哥、弟弟、姑姑、嬸嬸,甚至是村裏她麵都沒見過幾次、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外人。
“他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資格對我指手畫腳。他們每個人都對我指手畫腳!他們自己都活得一塌糊塗,他們居然認為有資格對我的人生指指點點!”
然後是漫長的安靜。
外麵再沒聽見霞霞說一句話。外麵的人誰也不知道屋裏到底是怎麽個情形。
風吹有葉子落下,奚午蔓注意到,旁邊一棵乍看光禿禿的樹枝上冒出了嫩綠的芽點。
院子裏的人開始走動,也有人低聲交談,不知道在談什麽。
漸漸有人離開,去忙他們各自的事。
奚午蔓跟少數幾個人站在院子裏
她沒有說話,隻靜靜聽另幾個人猜測坤道對霞霞說了些什麽。
過了近二十分鍾,客房的門才從裏麵打開了,和霞霞一起進去的坤道先走出來,步履匆忙地往三清殿的方向去了。
沒一會兒,霞霞也出來了。
霞霞笑容滿麵,絲毫沒有了之前的怒意。
她一出來就抻了個懶腰,迎著三月中上午的陽光。
等在院子裏的那幾人立馬圍上去,紛紛問候霞霞的心理狀況。
“我一點都不生氣了,真的,我一點都不在乎了。完全沒必要在乎。”霞霞笑著迴應大家的關心,“我在他們身上已經浪費了夠多時間。他們浪費我太多時間了。”
有人繼續追問,問那位道長對她說了些什麽。
霞霞很高興地同大家講,隻是講了個大概。
她說,剛剛那位坤道,最開始是為了躲避俗世碰到的一大堆爛事而選擇躲到道觀清淨,一次偶然的機會,讀到道教的典籍,立馬把一切都放下了。
那位坤道立馬決定出家。她隻有一個想法——深化教義。
但是成為道士後,每次和不同信仰的人進行學術性的交流,就會有外界人士大罵。
這世道真是怪了,道士和尚跟新教的長老居然走在一起。一個道士居然研究佛經,居然研究《聖經》,研究《古蘭經》,簡直是道教的敗類,是三清的猶大。
他們如此說。
起初,那坤道還會因別人的不理解而傷心難過,很快她就想通了。
那種人完全是為宣泄情緒,根本不用管他。他不懂是他的事。
她沒理由為他的無知浪費時間和精力。那不是她要做的事。
“道教的核心教義是‘延年益壽、羽化登仙’,道長說。”
霞霞的眼中躍著欣喜,語氣歡快。
“其實她並不相信她死了以後會有一個靈魂一直活著,她隻是覺得,在有限的生命裏,能做的事太有限了。她想深入學習道教的養生術,多活幾十年,為了有更多時間做我想做的事。她會入教,就是因為意識到生命短暫。”
“她就想深化教義,讓她信仰的宗教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不致被社會淘汰、淹沒在曆史的長河裏。”
“如果浪費時間去做別的事,就少了時間做她想完成的事,要是她死之前沒完成想完成的事,那才會後悔。”
“跟她要做的事相比,別人理不理解都無所謂,他們的情緒也好、言論也好,都不值一提。”
“我隻管做好我的事。”霞霞自然而然把話題銜接到她自己身上,“我再不會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了,跟他們糾纏,除了浪費我寶貴的生命,起不了任何作用。”
“生命短暫,我完全可以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像他們那樣無聊。”
霞霞稍加思索,笑容更深了幾分,像是擔心引起誤會,又補充道:“我不敢說他們的生命沒有意義,但我不願像他們那樣活一輩子。”
奚午蔓第一次聽霞霞一口氣說這麽多話,也是唯一一次,卻對此有著很深的印象。
即使過去很久,她也仍記得那三月半的陽光,與枝頭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