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的大太監舉刀撲向武鬆,他幻想著采用擒賊先擒王的戰術拿住武鬆,便可安全脫身,隻是他剛一斯近武鬆,便被武鬆一刀縱劈而落,這名大太監的刀斷了,隨後刀勢不減,劈中了大太監的腦門,他的腦門流下一道血口子,撲地倒了。
這群殺手領頭的一死,其它人的鬥誌立減,史進一樸死搠翻一個,盧俊義一槍洞穿一個,石秀、李逵、卞祥、孫安、蕭嘉穗等人殺的更歡,片刻間,他們的兵器上便沾滿了敵人的血,他們的腳下,踩著敵人的屍體。
有一名殺手想奔跑而逃,被史文恭搭起大羽強弓,一箭射了個通透,剩下的幾名殺手見無路可走,隻得揮刀自刎。
“姑娘,讓你受驚了。”武鬆擦掉隕鐵神刀上的血,對那位戴著麵紗的女子道。
這位明教聖女一言不發,而是衝著武鬆緩緩下拜,非常虔誠的拜了三拜。
“感謝梁王救命之恩,小女子日後定當舍命報答!”明教聖女起身道。
“姑娘這話言重了,對了,這些殺手,應該全是大內殺手吧!”武鬆問道。
“是的。”明教聖女似乎是個惜字如金的人,隻說該說的話,多一個字都不肯說。
武鬆見她不想多說話,便不再詢問這些殺手為什麽要殺她,而是迴顧四位受傷的姑娘,問道:“這四位姑娘都受了不輕的傷。要不,我讓梁山神醫為她們治療一下吧。”
“梁王厚意,小女子心領了。隻是我等尚有要事在身,片刻也耽誤不得,隻好先行告辭了。”明教聖女說完,對武鬆欠身拜了一下,然後轉身向洞口走去。
武鬆見她對如此戒備心非常強,但也不便強留,隻好任她自去。
大梁國的軍隊在華陰縣史家莊又停駐了幾天。武鬆排布下重兵防守史家莊這個超級大糧倉,然後率兵返迴濟州。
明教聖女走了。隻是在她的心裏,那位梁王的身影,再也揮之不去。
武鬆迴到濟州後,遍發《求賢令》。無論山野餘賢,還是民間書生,隻要品質端正,才華出眾,一律委以重任,一時間,各國賢士久幕梁王武鬆的大名,紛紛來歸。
這些來自民間的文人賢士,生在這個年代。大多都是活的相當鬱悶的。大宋朝廷昏庸腐朽,奸臣把持國政,陷害忠良。自不必說,民間賢士早就對大宋朝廷徹底死心,肯定不考慮投效大宋朝廷。但他們又不能投奔蒙古、大遼、大金、高麗等與大宋敵對的國家。
而淮西王慶、河北田虎這兩大昏君,暴君,比之大宋朝廷還要兇殘,更不是理想的去處。江南方臘本人文才武略倒是異於常人。是位非常不錯的君主,但近日有江湖傳聞說方臘已經離開皇宮半年之多。在一個特別僻靜的山村苦練明教絕學“乾坤大挪移”神功,江南那麽大的一個國家,因群龍無首而即將陷入紛爭,明教勢力與朝廷勢力彼此不服,已經發生了政變,鬧的人心惶惶,並且大宋軍隊還陳兵江南,準備一舉端掉方臘的地盤。因此,民間賢士不敢去投奔江南。
最後,這些民間高人全投了大梁國,武鬆一一考核後,全讓他們擔任要職,這些人最後全都成了了武鬆手下的治世名臣。
一個月後,暹羅太守皇甫端獻五色石,據說這塊石頭是從天邊掉下來的,眾人聽了皆喜,是真是假也沒人細究。
又過了三天,濟州水井中出現一塊符玉,質樸美觀,紋路精微,似龍脈一般。
七天後,公孫勝獻洞中奇石,這塊石頭上有字:太白掠梁地分野,主梁王當有天下。
一時間,武鬆所統領的地盤上的太守們紛紛呈獻祥瑞,朱武等人見時機成熟,紛紛上勸進表。
麵對著跪了一地的文武百官,武鬆婉言謝絕道:“一統之勢未成,四方流賊未靖,本王何敢居此大位?自古帝王有天下,雖知有天命在,亦謙讓再三,若天命果在我,也須日後再議,我曾笑那道君皇帝,昏庸無能,作用奸邪,禍亂天下。他雖忝居大位,豈不知天下之人,皆欲生啖其肉,焚其祖廟!此賊死在頃刻,尚且隻顧妄自尊大,認為己身本應威加蒙古、大遼、大金皇帝之上,本王豈能效仿這無道之人,妄自稱尊?”
三個月後,梁王武鬆的生日到了,吐蕃國、西夏國的國君各派出特使,攜帶極其豐厚的禮物前來大梁國朝拜武鬆,敬賀梁王生辰,席間,這兩國特使對梁王執禮甚恭,竟然公開表示說要與大梁國通婚,武鬆隻好婉言拒絕道:“本王膝下,目前隻有一位公主,年紀尚幼,未出繈褓,此事且請以後再議吧。”
梁王的生辰典禮結束後,濟州城中百姓,和各地百姓均派出代表來到梁王府前拜禮,他們害怕道路擁擠,放下禮物,對著梁王府拜了三拜就走,梁王府守軍清點禮品,數不勝數。
朱武、盧俊義等人見武鬆如此得人心,便在朝議之時,再次集體勸進。
梁山軍的首席軍師朱武拜伏於地,奏道:“梁王功德巍巍,宜早正大位,順天命人心。自梁王殿下起兵以來,平定禍亂,為民謀福,四方敬仰,天下歸服。梁王才武絕人,布恩德於四方,掃*滅八荒,拯救萬民於水火,此等功德,豈非上天降下人間之主耶?臣等躬身勸進,請梁王製禮樂,登大位,開萬世之太平,解萬民之渴仰。臣等謹奉表勸進。”
“請梁王早正大位,梁王若不答應,臣就跪死在這裏!”武將之首盧俊義跪下就磕頭,以頭觸地的聲音非常大。
“梁王若不肯即大位,我等就不起來了!”史進、武大郎等文武百官一齊磕頭。
“天生聖哲,就是為了拯救萬民,梁王殿下如果不肯擔負起拯救萬民的責任,豈不大失天下人之望?天命所在,不可違抗,殿下如果不允,臣等隻得以死相諫。”朱武說完,咚咚咚的磕起頭來。
武鬆端坐梁王椅,仍然未發一語。
公孫勝出班奏道:“梁王謙讓之德,已經著於四方,感於神明,望梁王體恤四海生民之望,答應臣等之懇請。殿下若再不允,貧道無顏麵對天下百姓,隻得遁入空門,終老此生。”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武鬆隻好開言道:“眾卿屢次懇請,本王看來也隻能勉為其難答應了,唉,都是你等,非要陷我於進退兩難!本王雖然答應登基,但諸般事體,不可草率,還請眾卿依禮而行。”
至此,在中國曆史上上演過無數次的勸進大戲,終於落下帷幕。(未完待續)
這群殺手領頭的一死,其它人的鬥誌立減,史進一樸死搠翻一個,盧俊義一槍洞穿一個,石秀、李逵、卞祥、孫安、蕭嘉穗等人殺的更歡,片刻間,他們的兵器上便沾滿了敵人的血,他們的腳下,踩著敵人的屍體。
有一名殺手想奔跑而逃,被史文恭搭起大羽強弓,一箭射了個通透,剩下的幾名殺手見無路可走,隻得揮刀自刎。
“姑娘,讓你受驚了。”武鬆擦掉隕鐵神刀上的血,對那位戴著麵紗的女子道。
這位明教聖女一言不發,而是衝著武鬆緩緩下拜,非常虔誠的拜了三拜。
“感謝梁王救命之恩,小女子日後定當舍命報答!”明教聖女起身道。
“姑娘這話言重了,對了,這些殺手,應該全是大內殺手吧!”武鬆問道。
“是的。”明教聖女似乎是個惜字如金的人,隻說該說的話,多一個字都不肯說。
武鬆見她不想多說話,便不再詢問這些殺手為什麽要殺她,而是迴顧四位受傷的姑娘,問道:“這四位姑娘都受了不輕的傷。要不,我讓梁山神醫為她們治療一下吧。”
“梁王厚意,小女子心領了。隻是我等尚有要事在身,片刻也耽誤不得,隻好先行告辭了。”明教聖女說完,對武鬆欠身拜了一下,然後轉身向洞口走去。
武鬆見她對如此戒備心非常強,但也不便強留,隻好任她自去。
大梁國的軍隊在華陰縣史家莊又停駐了幾天。武鬆排布下重兵防守史家莊這個超級大糧倉,然後率兵返迴濟州。
明教聖女走了。隻是在她的心裏,那位梁王的身影,再也揮之不去。
武鬆迴到濟州後,遍發《求賢令》。無論山野餘賢,還是民間書生,隻要品質端正,才華出眾,一律委以重任,一時間,各國賢士久幕梁王武鬆的大名,紛紛來歸。
這些來自民間的文人賢士,生在這個年代。大多都是活的相當鬱悶的。大宋朝廷昏庸腐朽,奸臣把持國政,陷害忠良。自不必說,民間賢士早就對大宋朝廷徹底死心,肯定不考慮投效大宋朝廷。但他們又不能投奔蒙古、大遼、大金、高麗等與大宋敵對的國家。
而淮西王慶、河北田虎這兩大昏君,暴君,比之大宋朝廷還要兇殘,更不是理想的去處。江南方臘本人文才武略倒是異於常人。是位非常不錯的君主,但近日有江湖傳聞說方臘已經離開皇宮半年之多。在一個特別僻靜的山村苦練明教絕學“乾坤大挪移”神功,江南那麽大的一個國家,因群龍無首而即將陷入紛爭,明教勢力與朝廷勢力彼此不服,已經發生了政變,鬧的人心惶惶,並且大宋軍隊還陳兵江南,準備一舉端掉方臘的地盤。因此,民間賢士不敢去投奔江南。
最後,這些民間高人全投了大梁國,武鬆一一考核後,全讓他們擔任要職,這些人最後全都成了了武鬆手下的治世名臣。
一個月後,暹羅太守皇甫端獻五色石,據說這塊石頭是從天邊掉下來的,眾人聽了皆喜,是真是假也沒人細究。
又過了三天,濟州水井中出現一塊符玉,質樸美觀,紋路精微,似龍脈一般。
七天後,公孫勝獻洞中奇石,這塊石頭上有字:太白掠梁地分野,主梁王當有天下。
一時間,武鬆所統領的地盤上的太守們紛紛呈獻祥瑞,朱武等人見時機成熟,紛紛上勸進表。
麵對著跪了一地的文武百官,武鬆婉言謝絕道:“一統之勢未成,四方流賊未靖,本王何敢居此大位?自古帝王有天下,雖知有天命在,亦謙讓再三,若天命果在我,也須日後再議,我曾笑那道君皇帝,昏庸無能,作用奸邪,禍亂天下。他雖忝居大位,豈不知天下之人,皆欲生啖其肉,焚其祖廟!此賊死在頃刻,尚且隻顧妄自尊大,認為己身本應威加蒙古、大遼、大金皇帝之上,本王豈能效仿這無道之人,妄自稱尊?”
三個月後,梁王武鬆的生日到了,吐蕃國、西夏國的國君各派出特使,攜帶極其豐厚的禮物前來大梁國朝拜武鬆,敬賀梁王生辰,席間,這兩國特使對梁王執禮甚恭,竟然公開表示說要與大梁國通婚,武鬆隻好婉言拒絕道:“本王膝下,目前隻有一位公主,年紀尚幼,未出繈褓,此事且請以後再議吧。”
梁王的生辰典禮結束後,濟州城中百姓,和各地百姓均派出代表來到梁王府前拜禮,他們害怕道路擁擠,放下禮物,對著梁王府拜了三拜就走,梁王府守軍清點禮品,數不勝數。
朱武、盧俊義等人見武鬆如此得人心,便在朝議之時,再次集體勸進。
梁山軍的首席軍師朱武拜伏於地,奏道:“梁王功德巍巍,宜早正大位,順天命人心。自梁王殿下起兵以來,平定禍亂,為民謀福,四方敬仰,天下歸服。梁王才武絕人,布恩德於四方,掃*滅八荒,拯救萬民於水火,此等功德,豈非上天降下人間之主耶?臣等躬身勸進,請梁王製禮樂,登大位,開萬世之太平,解萬民之渴仰。臣等謹奉表勸進。”
“請梁王早正大位,梁王若不答應,臣就跪死在這裏!”武將之首盧俊義跪下就磕頭,以頭觸地的聲音非常大。
“梁王若不肯即大位,我等就不起來了!”史進、武大郎等文武百官一齊磕頭。
“天生聖哲,就是為了拯救萬民,梁王殿下如果不肯擔負起拯救萬民的責任,豈不大失天下人之望?天命所在,不可違抗,殿下如果不允,臣等隻得以死相諫。”朱武說完,咚咚咚的磕起頭來。
武鬆端坐梁王椅,仍然未發一語。
公孫勝出班奏道:“梁王謙讓之德,已經著於四方,感於神明,望梁王體恤四海生民之望,答應臣等之懇請。殿下若再不允,貧道無顏麵對天下百姓,隻得遁入空門,終老此生。”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武鬆隻好開言道:“眾卿屢次懇請,本王看來也隻能勉為其難答應了,唉,都是你等,非要陷我於進退兩難!本王雖然答應登基,但諸般事體,不可草率,還請眾卿依禮而行。”
至此,在中國曆史上上演過無數次的勸進大戲,終於落下帷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