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喜訊
清穿之拐個王爺做外室 作者:青木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惜寧記得後世京西水稻挺有名,她們公司團建,還曾經去參觀過,京城西邊大片的水稻田。
不過那時候都是觀賞田了,北方缺水,那公園裏的京西稻,都是用自來水灌溉的。
好奢侈。
惜寧沒怎麽糾結,便拍板讓吳二舅把那地買下來,先治理河道,建房子,再收人。
人有了,水庫河道挖通了,慢慢看能種些什麽。
惜寧算理想主義,吳二舅卻實幹一些,他與那劉縣令簽契約時,特別注明,懷北縣要優先給義莊提供壯丁。
吳氏商行包吃食,發餉銀,雇傭他們挖水庫,修河道。
劉縣令哪裏會不樂意?這等好事,治理山洪,還能安置流民,又不用他出一兩銀子!
求之不得,去年十月就送了幾百名壯丁過來。
這些壯丁有流浪漢,也有附近窮苦人家的,聽說吳氏商行要修河道,不要銀子也願意來做工。
何況吳氏包吃喝之外一個月還有三百文的工錢!
如今五月裏,兩個水庫已初具規模,四月幾場大雨,發了一次山洪,兩個水庫還沒有蓄滿便平息了。
“如今正趕工繞著縣城挖河道呢,就看七八月份了,到時候夏日雨多,山洪會比春天更厲害些。”吳二舅解釋道。
惜寧點頭,她一路行來,戴著麵紗,那些窮苦百姓,做工的壯丁,知道她是吳氏商行的東家,都紛紛行禮,有些還跪下磕頭。
有個老人家特意上前來說:
“恩人,老漢迴家給您和十三爺立長生牌位,菩薩保佑貴人,長命百歲。”
惜寧停下腳步,示意落杏拿了一個荷包給他,笑著說:
“多謝老人家了,承您吉言。”
吳二舅示意護衛們趕緊護著惜寧進義莊,別耽擱。
這些窮苦百姓雖然沒有惡意,可惜寧這一個荷包賞下去,怕是有那眼紅的,也湊上來討好,場麵亂了就收不住。
進了莊子,仰頭便看見山坡上建了幾間院落與屋舍。
惜寧被安置在最高處的一個院落裏,這裏本就是給她留的,離惜老院,孤兒院,莊戶居所都有些距離。
地勢高,看著山腳下綠意點點,倒也算愜意。
“去年冬天一直忙著挖水庫,建房子,過了年,才開始收人。我想著不能隨便什麽人都收,便聘了男女武師各一名,還找洛娘子推薦了個宮裏出來的娘子。
有十歲上下的孩子,武學根骨,算學基礎,還有識字典籍背誦,女娃子加一個針線活,這幾項考察下來,基本過關,才收進來,如今也有二十幾個孩子,十戶人家了。”
惜寧叮囑了吳二舅,收的孩子,一要習武,二要認字,三還得會算賬,無論男女。
若是展露出某種特殊天賦,這三樣可以稍微降低些要求。
這些孩子們無論是孤兒還是跟著父母的,都集中居住,分男女兩個院子。
男童院配了武師一名,和一位老先生,教習詩書禮儀。
女童院則是女武師一名,和那位退休宮女荀娘子,負責照管女童起居,教導她們識字,禮儀與女紅。
算學暫時是吳二舅親自負責,他每隔十日來授課一迴,布置作業,下迴再來檢查。
惜寧很滿意,她看了眼門外候著的宋大壯,側身笑眯眯地對落杏說:
“你替我隨大壯去幾個院落裏看看,迴頭與我說說,那些莊戶,與孩子們怎麽樣,我這一路有些累了,且先歇歇。”
落杏臉刷地紅了,門外宋大壯卻咧開了嘴,笑得牙花子都露出來了。
落杏今年滿十九歲,宋嬤嬤去年底就跟惜寧求了,想替大壯娶她為妻。
惜寧問了落杏自己的意見,竟是含羞低頭不說話,問急了就說聽爹娘的。
落杏與宋嬤嬤相處了這些年,知根知底的,曉得她不是個會為難人的婆婆。
宋大壯也高高大大的,又能幹又憨厚。
落杏之前雖然沒想過這一茬,可惜寧一問,她就覺得嫁給這麽個男人好像也不錯。
迴家問了爹娘,爹娘也說嫁入宋家,倒比嫁到外麵去,不知好了多少倍。
至少他們兩家都跟著姑娘,生死在一塊的。
兩下裏都合意,這親事就算基本說定了,隻等著主家閑了給她們辦事。
惜寧受不了這時代盲婚啞嫁,便故意不帶宋嬤嬤,找個機會讓落杏有機會與宋大壯單獨相處,也大概知道些對方的性情。
落杏羞答答地跟著大壯走了,惜寧讓吳二舅領著自己去莊子裏到處看看。
莊子太大,吳二舅叫了兩頂竹轎來,陪著惜寧趁著黃昏涼快,四處轉了轉。
惜寧滿腦子都是主意,提了好些建議。
“這水庫裏可以養魚,我記得密雲那邊有一種冷水魚,刺少柔嫩,年年都往皇宮裏送,咱們去弄些魚苗來,慢慢養,以後每年不但自己吃的足夠,還可以往各府裏送,實在多得吃不完,拿出去賣也能給莊子裏人添些衣裳炭火。”
“還可以種荷花,蓮藕是好東西,有多就磨成藕粉。”
“這坡地上種不了稻穀,是不是可以種花生芋頭玉米之類?還有果樹,這山裏可以種核桃,山楂,水蜜桃吧。”
惜寧突然想起來大前年在密雲收的地衣菜和蘑菇,問二舅:
“這砂礫地,應該會有不少地衣菜野菜吧,山裏蘑菇也不少,讓他們沒事就去收一些,曬幹了往城裏送,我和十四爺都愛吃這個。”
……
吳二舅把惜寧的提議一一記了下來,他心裏也揣摩著呢。
這義莊雖說惜寧不指望掙錢,但若是能有些產出,總歸是好事。
莊子裏的人也能有個營生,不是白白住著,靠東家養。
窮苦人家,多半都是這種心態,給他活幹他心裏才踏實,不然吃白食,日夜都惶恐,怕哪天就被趕出去了。
二舅收的人裏,有一半是孤兒,一半是拖家帶口的。
這十幾戶人家裏,有一戶鐵匠,其他都是農戶,逃荒進的京城。
有會種地的,也有菜農果農。
“花生芋頭倒是好說,種樹種菜都有現成的,倒是這養魚種蓮藕,咱們這也沒有漁民啊,怕是要南邊的才能幹這事。”
吳二舅還真沒想著往水庫裏養魚種荷花,惜寧這一說,他就犯愁了。
“二舅不是下個月去江南?帶著小九子他們,看到合適的人家,就收兩戶漁民迴來唄,簽二十年雇傭合約便是了。”
吳二舅與劉總管約好了,等布行繡樓修繕妥當,五月底開業,便往江南走一趟。
這次不僅僅要絲綢布匹,還打算看看其他貨品,有什麽好貨都可以帶迴來。
惜寧不幹涉他二人,隻給銀子,看賬本,他們想販什麽貨都行。
從義莊迴到紫藤園,宋嬤嬤便喜滋滋地迎上來,急不可耐地說:
“姑娘,有好消息,昨日達康少爺過來了,說是少奶奶她有喜了!”
惜寧一愣,一時還沒反應過來,慶蘭這麽快就有喜了?
是了,達康想去邊疆打仗立功,肯定不會讓羅慶蘭避孕。
早點生孩子,多生幾個孩子,是吳氏,達康和羅家的共同心願。
惜寧雖不提倡,卻能理解,便自始至終沒有幹預。
下人們都紛紛上來恭喜,在她們眼裏,吳家添丁,對姑娘來說自然是大好事一件。
隻是惜寧想起吳氏曾讓她過繼達康的孩子,心裏就不得勁。
她意興闌珊地說:
“確實是件喜事,雖是吳家添丁,咱們這院裏也賞吧,宋嬤嬤你看著,內院伺候得賞二兩,外院幹粗活的賞一兩。”
惜寧這是給達康做臉麵,也是給未來的侄子侄女造勢。
下人們再忠誠憨厚,那也是趨炎附勢的,知道吳家少爺小姐在姑娘心裏金貴,招唿伺候起來,也更上心些。
眾人喜滋滋地領賞去了,惜寧進了內室更衣休息。
落杏在義莊與大壯相處了幾迴,心裏更踏實了,此時臉上明顯能看出喜色。
惜寧忍不住打趣她:“說不定到明年底,就能得著你的喜訊了。”
落杏一扭身,嗔怪道:“姑娘怎麽也拿我開心。”
不過那時候都是觀賞田了,北方缺水,那公園裏的京西稻,都是用自來水灌溉的。
好奢侈。
惜寧沒怎麽糾結,便拍板讓吳二舅把那地買下來,先治理河道,建房子,再收人。
人有了,水庫河道挖通了,慢慢看能種些什麽。
惜寧算理想主義,吳二舅卻實幹一些,他與那劉縣令簽契約時,特別注明,懷北縣要優先給義莊提供壯丁。
吳氏商行包吃食,發餉銀,雇傭他們挖水庫,修河道。
劉縣令哪裏會不樂意?這等好事,治理山洪,還能安置流民,又不用他出一兩銀子!
求之不得,去年十月就送了幾百名壯丁過來。
這些壯丁有流浪漢,也有附近窮苦人家的,聽說吳氏商行要修河道,不要銀子也願意來做工。
何況吳氏包吃喝之外一個月還有三百文的工錢!
如今五月裏,兩個水庫已初具規模,四月幾場大雨,發了一次山洪,兩個水庫還沒有蓄滿便平息了。
“如今正趕工繞著縣城挖河道呢,就看七八月份了,到時候夏日雨多,山洪會比春天更厲害些。”吳二舅解釋道。
惜寧點頭,她一路行來,戴著麵紗,那些窮苦百姓,做工的壯丁,知道她是吳氏商行的東家,都紛紛行禮,有些還跪下磕頭。
有個老人家特意上前來說:
“恩人,老漢迴家給您和十三爺立長生牌位,菩薩保佑貴人,長命百歲。”
惜寧停下腳步,示意落杏拿了一個荷包給他,笑著說:
“多謝老人家了,承您吉言。”
吳二舅示意護衛們趕緊護著惜寧進義莊,別耽擱。
這些窮苦百姓雖然沒有惡意,可惜寧這一個荷包賞下去,怕是有那眼紅的,也湊上來討好,場麵亂了就收不住。
進了莊子,仰頭便看見山坡上建了幾間院落與屋舍。
惜寧被安置在最高處的一個院落裏,這裏本就是給她留的,離惜老院,孤兒院,莊戶居所都有些距離。
地勢高,看著山腳下綠意點點,倒也算愜意。
“去年冬天一直忙著挖水庫,建房子,過了年,才開始收人。我想著不能隨便什麽人都收,便聘了男女武師各一名,還找洛娘子推薦了個宮裏出來的娘子。
有十歲上下的孩子,武學根骨,算學基礎,還有識字典籍背誦,女娃子加一個針線活,這幾項考察下來,基本過關,才收進來,如今也有二十幾個孩子,十戶人家了。”
惜寧叮囑了吳二舅,收的孩子,一要習武,二要認字,三還得會算賬,無論男女。
若是展露出某種特殊天賦,這三樣可以稍微降低些要求。
這些孩子們無論是孤兒還是跟著父母的,都集中居住,分男女兩個院子。
男童院配了武師一名,和一位老先生,教習詩書禮儀。
女童院則是女武師一名,和那位退休宮女荀娘子,負責照管女童起居,教導她們識字,禮儀與女紅。
算學暫時是吳二舅親自負責,他每隔十日來授課一迴,布置作業,下迴再來檢查。
惜寧很滿意,她看了眼門外候著的宋大壯,側身笑眯眯地對落杏說:
“你替我隨大壯去幾個院落裏看看,迴頭與我說說,那些莊戶,與孩子們怎麽樣,我這一路有些累了,且先歇歇。”
落杏臉刷地紅了,門外宋大壯卻咧開了嘴,笑得牙花子都露出來了。
落杏今年滿十九歲,宋嬤嬤去年底就跟惜寧求了,想替大壯娶她為妻。
惜寧問了落杏自己的意見,竟是含羞低頭不說話,問急了就說聽爹娘的。
落杏與宋嬤嬤相處了這些年,知根知底的,曉得她不是個會為難人的婆婆。
宋大壯也高高大大的,又能幹又憨厚。
落杏之前雖然沒想過這一茬,可惜寧一問,她就覺得嫁給這麽個男人好像也不錯。
迴家問了爹娘,爹娘也說嫁入宋家,倒比嫁到外麵去,不知好了多少倍。
至少他們兩家都跟著姑娘,生死在一塊的。
兩下裏都合意,這親事就算基本說定了,隻等著主家閑了給她們辦事。
惜寧受不了這時代盲婚啞嫁,便故意不帶宋嬤嬤,找個機會讓落杏有機會與宋大壯單獨相處,也大概知道些對方的性情。
落杏羞答答地跟著大壯走了,惜寧讓吳二舅領著自己去莊子裏到處看看。
莊子太大,吳二舅叫了兩頂竹轎來,陪著惜寧趁著黃昏涼快,四處轉了轉。
惜寧滿腦子都是主意,提了好些建議。
“這水庫裏可以養魚,我記得密雲那邊有一種冷水魚,刺少柔嫩,年年都往皇宮裏送,咱們去弄些魚苗來,慢慢養,以後每年不但自己吃的足夠,還可以往各府裏送,實在多得吃不完,拿出去賣也能給莊子裏人添些衣裳炭火。”
“還可以種荷花,蓮藕是好東西,有多就磨成藕粉。”
“這坡地上種不了稻穀,是不是可以種花生芋頭玉米之類?還有果樹,這山裏可以種核桃,山楂,水蜜桃吧。”
惜寧突然想起來大前年在密雲收的地衣菜和蘑菇,問二舅:
“這砂礫地,應該會有不少地衣菜野菜吧,山裏蘑菇也不少,讓他們沒事就去收一些,曬幹了往城裏送,我和十四爺都愛吃這個。”
……
吳二舅把惜寧的提議一一記了下來,他心裏也揣摩著呢。
這義莊雖說惜寧不指望掙錢,但若是能有些產出,總歸是好事。
莊子裏的人也能有個營生,不是白白住著,靠東家養。
窮苦人家,多半都是這種心態,給他活幹他心裏才踏實,不然吃白食,日夜都惶恐,怕哪天就被趕出去了。
二舅收的人裏,有一半是孤兒,一半是拖家帶口的。
這十幾戶人家裏,有一戶鐵匠,其他都是農戶,逃荒進的京城。
有會種地的,也有菜農果農。
“花生芋頭倒是好說,種樹種菜都有現成的,倒是這養魚種蓮藕,咱們這也沒有漁民啊,怕是要南邊的才能幹這事。”
吳二舅還真沒想著往水庫裏養魚種荷花,惜寧這一說,他就犯愁了。
“二舅不是下個月去江南?帶著小九子他們,看到合適的人家,就收兩戶漁民迴來唄,簽二十年雇傭合約便是了。”
吳二舅與劉總管約好了,等布行繡樓修繕妥當,五月底開業,便往江南走一趟。
這次不僅僅要絲綢布匹,還打算看看其他貨品,有什麽好貨都可以帶迴來。
惜寧不幹涉他二人,隻給銀子,看賬本,他們想販什麽貨都行。
從義莊迴到紫藤園,宋嬤嬤便喜滋滋地迎上來,急不可耐地說:
“姑娘,有好消息,昨日達康少爺過來了,說是少奶奶她有喜了!”
惜寧一愣,一時還沒反應過來,慶蘭這麽快就有喜了?
是了,達康想去邊疆打仗立功,肯定不會讓羅慶蘭避孕。
早點生孩子,多生幾個孩子,是吳氏,達康和羅家的共同心願。
惜寧雖不提倡,卻能理解,便自始至終沒有幹預。
下人們都紛紛上來恭喜,在她們眼裏,吳家添丁,對姑娘來說自然是大好事一件。
隻是惜寧想起吳氏曾讓她過繼達康的孩子,心裏就不得勁。
她意興闌珊地說:
“確實是件喜事,雖是吳家添丁,咱們這院裏也賞吧,宋嬤嬤你看著,內院伺候得賞二兩,外院幹粗活的賞一兩。”
惜寧這是給達康做臉麵,也是給未來的侄子侄女造勢。
下人們再忠誠憨厚,那也是趨炎附勢的,知道吳家少爺小姐在姑娘心裏金貴,招唿伺候起來,也更上心些。
眾人喜滋滋地領賞去了,惜寧進了內室更衣休息。
落杏在義莊與大壯相處了幾迴,心裏更踏實了,此時臉上明顯能看出喜色。
惜寧忍不住打趣她:“說不定到明年底,就能得著你的喜訊了。”
落杏一扭身,嗔怪道:“姑娘怎麽也拿我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