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的王朝都極為重視鹽務,剛成立的明朝也是如此。
洪武初年,朱元璋陸續在全國設立了兩淮、兩浙、福建、河東、山東、福建共六個都轉運鹽使司衙門(簡稱轉運司),以及鹽課提舉司(小一些的鹽區設)。此外,各地方下設分司、鹽課司、巡檢司、鹽場與批驗所。
而在諸多的鹽區之中,尤以兩淮鹽區所產鹽最多,食鹽質量也最為優質。每年產的鹽多達七、八十餘萬引,占到全國食鹽產量的四分之一還多。
前世的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兩淮鹽產量達兩百萬引左右,約八億斤食鹽。
生產食鹽的百姓被稱為“灶戶”,有專門的戶籍,子孫世世代代必須產鹽,不得隨便更改。
洪武元年定製,鹽每四百斤為一引,稱“大引鹽”。弘治時,改辦“小引鹽”,以兩百斤為一引。
各都轉運鹽使司的最高長官是都轉運使,從三品,負責轉運司內的一切政務。
有了鹽,有了管理鹽務的官府,那生產的這些鹽又是如何賣出去的呢?
明初,為了對付殘存的北元勢力,朱元璋在王朝北部的邊鎮部署了大量軍力。
由於大軍耗費糧食、物資巨大,便有官員提出征召商人往邊疆各處運糧,而朝廷則給予商人食鹽作為補償。此法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並在全國實施,也就是開中法。
商人不僅運糧食,鈔、布、馬、茶、草、鐵等都在運輸之列。
首先,由戶部貼出榜文,榜文上會寫明納粟區域、所納品類、數量等內容。接著,商人將糧食、物資運送至指定的邊關倉庫。
邊倉官員會將商人所運糧食、物資的品類、數量、應支鹽引數量寫在鹽糧勘合上,一式兩份。其中的一份發給商人,稱為勘合,作為納糧支鹽的憑證,另一份則由官府送到各地的都轉運鹽使司或者鹽課提舉司。
隨後,商人持勘合去指定的轉運司比對勘合,無誤之後會簽發鹽引,準許鹽商支鹽。支取到鹽後,會到指定區域進行銷售。
明朝成化、弘治時期,為了解決鹽政弊端,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
戶部尚書葉淇在內閣首輔的支持下改開中法。
其主要內容是鹽商在地方鹽運司繳納足夠銀兩,便可稱掣食鹽。然後,各地方鹽運司再把所得銀兩,統一解送到戶部太倉進行管理,分發各邊鎮將士購買所需,這一鹽政變革史稱“葉淇變法”。
葉淇實施了開中納銀製度後,鹽商可以納糧中鹽,也可以納銀中鹽。不僅提高了鹽商的積極性,還增加了國庫的財政收入。
萬曆朝時期,為了解決鹽引積壓的問題,時任戶部專管鹽政的山東清吏司郎中袁世振進行鹽政改革。袁世振建立了鹽業世襲商專賣製度,結束了長久以來實行的官專賣製度。
即隻有登記在綱冊上的鹽商才有買賣食鹽的權利,並由其子孫世代相傳,其他人不得染指,違者將受到處罰。而且,這些入綱的鹽商是明朝官府承認的,並受鹽法保護專門經營鹽業生意。
盡管這一製度解決了當時朝廷麵臨的困局,但是將鹽這一重要的物資交由專門的商人永久專營,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崇禎元年元月初七,在安排好濟南的一應事務後,劉卓與喬裝之後的蘇若瑩帶著商隊、護衛沿著運河南下。
為何選擇在初七就出發呢?
因為年後的天氣依舊寒冷,一行人馬匹、車輛較多,沿途許多河流冰凍,利於大隊車馬行進。
為何選運河南下呢?
一方麵是為了讓蘇若瑩見識一下運河兩村鎮、縣城的繁華,另一方麵則是為了了解運河的運輸情況,以便於在漕運與海運之間有所側重。
十餘日後,一行人便來到了兗州府的張秋鎮。見張秋熱鬧不已,劉卓便決定在張秋鎮停留三日。
由於張秋鎮居於濟寧州與臨清州之間,運河通暢,張秋鎮的手工業極為發達。如釀造、糕點、醬菜、紡織、印染、飾品等。
“張秋、阿城、七級三鎮是有名的陽穀運河三鎮。不過時間有限,就隻能帶你在在張秋玩幾天了。”劉卓一臉真誠的看著蘇若瑩,認真道。
“侯爺能帶妾身出來,就已經是妾身的福分了,妾身又怎會奢望處處都看一遍呢?”蘇若瑩輕聲柔語道,一副弱柳扶風、我見猶憐的樣子,令劉卓甚是喜愛。
“張秋雖說是一個鎮子,但其規模甚至於比一些縣城、府城還要大,有九門九廂、七十二條街、八十二胡同,妥妥的漕運重鎮。城內有米市街、茶市街、糖市街、馬市街、柴市街、果市街、魚市、布市、蒲席市等。”
“張秋鎮的衣帽店、畫舫、飾品等可是極為有名的,還有本地所產的烏棗、阿膠也不錯,以及江南的絲綢、茶葉、稻米、柑桔,這幾天帶你在張秋好好逛一逛。”劉卓耐心的為蘇若瑩一一介紹。
“如此說來,張秋的繁華雖不及濟南,但也算是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市肆繁華。”蘇若瑩沉思片刻後,評價道。
“夫人的評價十分中肯。”
盡管張秋鎮所售賣的多數手工藝品不如奇珍異寶好看,吃食也極為普通,但卻受到了一行人的喜愛,其中自然也包括自己那位貌美的夫人。
張秋鎮的麵積並不大,周長隻有八裏。隨行商隊、護衛人員花了不到一日的功夫便將整個張秋鎮逛了個遍,但劉卓還是與蘇若瑩在張秋待了三日。
若是日後側重於海上運輸,也不知道運河是否依舊繁華。
張秋鎮距離濟寧也就兩百多裏,在離開張秋的五日後,一行人來到了濟寧州。
明初,濟寧城叫任城。
洪武十八年的時候,朱元璋改濟寧府為濟寧直隸州,轄嘉祥、?巨野、?鄆城三縣。濟寧州處於京杭大運河的中段,是明清時期著名的運河城市,較為依賴漕運。
與東昌府北部的臨清州不同的是,臨清州不僅在洪武三年設立臨清倉,後來還設置了臨清衛(主要職能是造船、修漕船、承擔和賠補船料價等)。
宣德年間,臨清倉擴建,容量達300萬石。後因朝廷施行兌運法,臨清倉中轉的能力有所減弱,但依舊是漕糧存儲的重要州城。
濟寧作為山東南部漕運中轉、集散地,不僅將來自江南的絲綢、茶葉、棉布、鹽、紙張、陶瓷等商品向周邊州、府輸送,還將山東南部本地、以及北方的各種商品輸往江南等地。促進了濟寧州的經濟發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流。
由於一行人的行進速度過於緩慢,劉卓命人在濟寧州城補充了各種消耗物資後,便繼續沿著運河向南趕路。
很快,眾人便臨近了兗州、淮安府交界的台莊。
台莊即是後來的台兒莊。因台莊的地勢低,而微山湖的位置高,所以在萬曆朝時期在台莊建起了台莊閘。這也是北上的漕船進入山東的第一道船閘。
前世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台兒莊運河段,發現此地夜不罷市,歌聲十裏,熱鬧不已。隨後,其禦筆一揮,便賜下五個大字,即“天下第一莊”。
“侯爺,還需要多久才能抵達徐州?”蘇若瑩輕聲詢問道。
連日的趕路使得嬌弱的蘇若瑩臉色蒼白,疲憊憔悴,其躺在劉卓的懷中一動也不想動。
“已經進了淮安地界,最多三日便能趕到徐州。你若是身體撐不住的話,我可以讓大家在此處休整幾天。”劉卓滿臉心疼的看著懷中的女人,關愛道。
“侯爺,我能撐得住,不要耽誤趕路了。”聽到劉卓將要令隊伍停下,蘇若瑩頓時來了精神,硬撐著說道。
“千萬不要硬撐,堅持不下去就和我說。你是我的女人,沒有人敢有意見。”劉卓一臉認真道。
“嗯。”
山東與徐州的天氣都是異常的寒冷,對於劉卓與一眾隨行的壯漢來說,隻要穿上禦寒的棉衣,再多穿幾件,自然不會太冷。但是,對於瘦弱的女子就不行了。
即便是馬車內有紫貂裘、狐白裘、暖帽、暖爐、熱湯,可對於趕了十多日的女子來說,還是有些難以忍受。
接下來的幾天,劉卓刻意令隊伍放慢了趕路的速度,原本三日便可以走完的路程,眾人硬生生的用了五六日的時間。
一抵達徐州,劉卓也顧不得與楚知白一行人匯合。在客棧中陪了蘇若瑩數日之後,蘇若瑩的身體才恢複。
盡管劉卓並未派人與楚知白、王成匯合,但城中在部署的人手看到那熟悉的標誌,很快就將隊伍抵達的消息傳給了楚知白。
無奈之下,劉卓隻能抽出一些時間見了楚知白一麵。
“侯爺,城中有官員、豪商與城外的賊人勾結。您此行帶著夫人一同過來,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徐州城並沒有表麵上看到的那麽太平。”楚知白一臉嚴肅的叮囑道。
“好,我知道了。若是沒有什麽要事的話,就過幾日再說。”劉卓隨口道,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還真有個事挺重要的,也是個消息。”
“打探到的消息稱,數月前襲擊我們的那群賊人好像要對城中的幾家人動手,有可能是利益分配問題導致的決裂。如今,我們在徐州的人手充足,知白特請示侯爺,是否要對那些人出手?”楚知白壓低嗓音,鄭重其事道。
“決裂?動手?”劉卓認真了起來。
沉思良久後,劉卓拒絕了楚知白的提議,理由是暫時沒必要摻和進去。
主要是劉卓派往此地的人手達近千人,徐州、兩淮地區沒有任何一家勢力可以與之抗衡,包括官府。過早的冒頭,與劉卓猥瑣發育、製霸兩淮的計劃不符。
至於弟兄們的仇,日後有的是機會,不必急於一時。
洪武初年,朱元璋陸續在全國設立了兩淮、兩浙、福建、河東、山東、福建共六個都轉運鹽使司衙門(簡稱轉運司),以及鹽課提舉司(小一些的鹽區設)。此外,各地方下設分司、鹽課司、巡檢司、鹽場與批驗所。
而在諸多的鹽區之中,尤以兩淮鹽區所產鹽最多,食鹽質量也最為優質。每年產的鹽多達七、八十餘萬引,占到全國食鹽產量的四分之一還多。
前世的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兩淮鹽產量達兩百萬引左右,約八億斤食鹽。
生產食鹽的百姓被稱為“灶戶”,有專門的戶籍,子孫世世代代必須產鹽,不得隨便更改。
洪武元年定製,鹽每四百斤為一引,稱“大引鹽”。弘治時,改辦“小引鹽”,以兩百斤為一引。
各都轉運鹽使司的最高長官是都轉運使,從三品,負責轉運司內的一切政務。
有了鹽,有了管理鹽務的官府,那生產的這些鹽又是如何賣出去的呢?
明初,為了對付殘存的北元勢力,朱元璋在王朝北部的邊鎮部署了大量軍力。
由於大軍耗費糧食、物資巨大,便有官員提出征召商人往邊疆各處運糧,而朝廷則給予商人食鹽作為補償。此法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並在全國實施,也就是開中法。
商人不僅運糧食,鈔、布、馬、茶、草、鐵等都在運輸之列。
首先,由戶部貼出榜文,榜文上會寫明納粟區域、所納品類、數量等內容。接著,商人將糧食、物資運送至指定的邊關倉庫。
邊倉官員會將商人所運糧食、物資的品類、數量、應支鹽引數量寫在鹽糧勘合上,一式兩份。其中的一份發給商人,稱為勘合,作為納糧支鹽的憑證,另一份則由官府送到各地的都轉運鹽使司或者鹽課提舉司。
隨後,商人持勘合去指定的轉運司比對勘合,無誤之後會簽發鹽引,準許鹽商支鹽。支取到鹽後,會到指定區域進行銷售。
明朝成化、弘治時期,為了解決鹽政弊端,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
戶部尚書葉淇在內閣首輔的支持下改開中法。
其主要內容是鹽商在地方鹽運司繳納足夠銀兩,便可稱掣食鹽。然後,各地方鹽運司再把所得銀兩,統一解送到戶部太倉進行管理,分發各邊鎮將士購買所需,這一鹽政變革史稱“葉淇變法”。
葉淇實施了開中納銀製度後,鹽商可以納糧中鹽,也可以納銀中鹽。不僅提高了鹽商的積極性,還增加了國庫的財政收入。
萬曆朝時期,為了解決鹽引積壓的問題,時任戶部專管鹽政的山東清吏司郎中袁世振進行鹽政改革。袁世振建立了鹽業世襲商專賣製度,結束了長久以來實行的官專賣製度。
即隻有登記在綱冊上的鹽商才有買賣食鹽的權利,並由其子孫世代相傳,其他人不得染指,違者將受到處罰。而且,這些入綱的鹽商是明朝官府承認的,並受鹽法保護專門經營鹽業生意。
盡管這一製度解決了當時朝廷麵臨的困局,但是將鹽這一重要的物資交由專門的商人永久專營,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崇禎元年元月初七,在安排好濟南的一應事務後,劉卓與喬裝之後的蘇若瑩帶著商隊、護衛沿著運河南下。
為何選擇在初七就出發呢?
因為年後的天氣依舊寒冷,一行人馬匹、車輛較多,沿途許多河流冰凍,利於大隊車馬行進。
為何選運河南下呢?
一方麵是為了讓蘇若瑩見識一下運河兩村鎮、縣城的繁華,另一方麵則是為了了解運河的運輸情況,以便於在漕運與海運之間有所側重。
十餘日後,一行人便來到了兗州府的張秋鎮。見張秋熱鬧不已,劉卓便決定在張秋鎮停留三日。
由於張秋鎮居於濟寧州與臨清州之間,運河通暢,張秋鎮的手工業極為發達。如釀造、糕點、醬菜、紡織、印染、飾品等。
“張秋、阿城、七級三鎮是有名的陽穀運河三鎮。不過時間有限,就隻能帶你在在張秋玩幾天了。”劉卓一臉真誠的看著蘇若瑩,認真道。
“侯爺能帶妾身出來,就已經是妾身的福分了,妾身又怎會奢望處處都看一遍呢?”蘇若瑩輕聲柔語道,一副弱柳扶風、我見猶憐的樣子,令劉卓甚是喜愛。
“張秋雖說是一個鎮子,但其規模甚至於比一些縣城、府城還要大,有九門九廂、七十二條街、八十二胡同,妥妥的漕運重鎮。城內有米市街、茶市街、糖市街、馬市街、柴市街、果市街、魚市、布市、蒲席市等。”
“張秋鎮的衣帽店、畫舫、飾品等可是極為有名的,還有本地所產的烏棗、阿膠也不錯,以及江南的絲綢、茶葉、稻米、柑桔,這幾天帶你在張秋好好逛一逛。”劉卓耐心的為蘇若瑩一一介紹。
“如此說來,張秋的繁華雖不及濟南,但也算是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市肆繁華。”蘇若瑩沉思片刻後,評價道。
“夫人的評價十分中肯。”
盡管張秋鎮所售賣的多數手工藝品不如奇珍異寶好看,吃食也極為普通,但卻受到了一行人的喜愛,其中自然也包括自己那位貌美的夫人。
張秋鎮的麵積並不大,周長隻有八裏。隨行商隊、護衛人員花了不到一日的功夫便將整個張秋鎮逛了個遍,但劉卓還是與蘇若瑩在張秋待了三日。
若是日後側重於海上運輸,也不知道運河是否依舊繁華。
張秋鎮距離濟寧也就兩百多裏,在離開張秋的五日後,一行人來到了濟寧州。
明初,濟寧城叫任城。
洪武十八年的時候,朱元璋改濟寧府為濟寧直隸州,轄嘉祥、?巨野、?鄆城三縣。濟寧州處於京杭大運河的中段,是明清時期著名的運河城市,較為依賴漕運。
與東昌府北部的臨清州不同的是,臨清州不僅在洪武三年設立臨清倉,後來還設置了臨清衛(主要職能是造船、修漕船、承擔和賠補船料價等)。
宣德年間,臨清倉擴建,容量達300萬石。後因朝廷施行兌運法,臨清倉中轉的能力有所減弱,但依舊是漕糧存儲的重要州城。
濟寧作為山東南部漕運中轉、集散地,不僅將來自江南的絲綢、茶葉、棉布、鹽、紙張、陶瓷等商品向周邊州、府輸送,還將山東南部本地、以及北方的各種商品輸往江南等地。促進了濟寧州的經濟發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流。
由於一行人的行進速度過於緩慢,劉卓命人在濟寧州城補充了各種消耗物資後,便繼續沿著運河向南趕路。
很快,眾人便臨近了兗州、淮安府交界的台莊。
台莊即是後來的台兒莊。因台莊的地勢低,而微山湖的位置高,所以在萬曆朝時期在台莊建起了台莊閘。這也是北上的漕船進入山東的第一道船閘。
前世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台兒莊運河段,發現此地夜不罷市,歌聲十裏,熱鬧不已。隨後,其禦筆一揮,便賜下五個大字,即“天下第一莊”。
“侯爺,還需要多久才能抵達徐州?”蘇若瑩輕聲詢問道。
連日的趕路使得嬌弱的蘇若瑩臉色蒼白,疲憊憔悴,其躺在劉卓的懷中一動也不想動。
“已經進了淮安地界,最多三日便能趕到徐州。你若是身體撐不住的話,我可以讓大家在此處休整幾天。”劉卓滿臉心疼的看著懷中的女人,關愛道。
“侯爺,我能撐得住,不要耽誤趕路了。”聽到劉卓將要令隊伍停下,蘇若瑩頓時來了精神,硬撐著說道。
“千萬不要硬撐,堅持不下去就和我說。你是我的女人,沒有人敢有意見。”劉卓一臉認真道。
“嗯。”
山東與徐州的天氣都是異常的寒冷,對於劉卓與一眾隨行的壯漢來說,隻要穿上禦寒的棉衣,再多穿幾件,自然不會太冷。但是,對於瘦弱的女子就不行了。
即便是馬車內有紫貂裘、狐白裘、暖帽、暖爐、熱湯,可對於趕了十多日的女子來說,還是有些難以忍受。
接下來的幾天,劉卓刻意令隊伍放慢了趕路的速度,原本三日便可以走完的路程,眾人硬生生的用了五六日的時間。
一抵達徐州,劉卓也顧不得與楚知白一行人匯合。在客棧中陪了蘇若瑩數日之後,蘇若瑩的身體才恢複。
盡管劉卓並未派人與楚知白、王成匯合,但城中在部署的人手看到那熟悉的標誌,很快就將隊伍抵達的消息傳給了楚知白。
無奈之下,劉卓隻能抽出一些時間見了楚知白一麵。
“侯爺,城中有官員、豪商與城外的賊人勾結。您此行帶著夫人一同過來,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徐州城並沒有表麵上看到的那麽太平。”楚知白一臉嚴肅的叮囑道。
“好,我知道了。若是沒有什麽要事的話,就過幾日再說。”劉卓隨口道,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還真有個事挺重要的,也是個消息。”
“打探到的消息稱,數月前襲擊我們的那群賊人好像要對城中的幾家人動手,有可能是利益分配問題導致的決裂。如今,我們在徐州的人手充足,知白特請示侯爺,是否要對那些人出手?”楚知白壓低嗓音,鄭重其事道。
“決裂?動手?”劉卓認真了起來。
沉思良久後,劉卓拒絕了楚知白的提議,理由是暫時沒必要摻和進去。
主要是劉卓派往此地的人手達近千人,徐州、兩淮地區沒有任何一家勢力可以與之抗衡,包括官府。過早的冒頭,與劉卓猥瑣發育、製霸兩淮的計劃不符。
至於弟兄們的仇,日後有的是機會,不必急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