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研發蒸汽機
推翻韃清後,大明居然成了列強! 作者:大夢山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解決完玻璃廠和酒廠的工藝和設備,朱靖坤準備開始著手研究紡紗機和織布機了!
紡紗原就屬於一項非常古老的活動,自史前時代以起,人類便懂得將一些較短的纖維紡成長紗,然後再將其織成布。所謂的紡紗,乃是取動物或植物性纖維運用加撚的方式使其抱合成為一連續性無限延伸的紗線,以便適用於織造的一種行為。紗本身的撚度會使纖維自然而緊密的抱合在一起,因而非常有利織造或針織。
而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紡紗方式完全是靠手!紡紗者一隻手拿著上有纖維的撚杆,另一隻手把纖維抽成一根鬆紗,繞在另一根棒或錠子頂端的凹槽裏。
錠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塊或錠盤加重固定。紡紗者把錠子像陀螺那樣旋轉,錠子便把鬆紗燃緊成紗線,然後再把紗線繞在錠子上。這個過程極其艱難!一個人一天僅僅隻能搓出數百米的紗線!
而這個時候的英吉利帝國已經使用上了以蒸汽機提供動力的珍妮紡紗機!
就在朱靖坤穿越來的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
以前隻是被用來抽水的蒸汽機,終於在這兩年派上了大用場!由蒸汽機驅動的珍妮紡紗機,一次性可以驅動八十個紗錠!效率是人工的百倍千倍!
珍妮機的出現,使英吉利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珍妮機的發明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而熟知珍妮機原理的朱靖坤,直接就能吃到現成的工業紅利!
珍妮紡紗機是大轉輪通過繩套連接帶有小轉輪的轉軸,轉軸上裝有n個用繩套連接錠杆的從動輪,錠杆上同樣裝有錠子。粗紗穿過小走車的壓板,鉤住錠杆。小走車是一個能在滑道上前後移動的車子,上麵裝有上下二塊壓塊,拉起後能通過粗紗,放下後能壓住棉紗。
紗線被錠杆鉤住後就被握持住了,小走車上的壓板也握持了紗線,紡時轉動大轉輪帶動轉軸,轉軸通過繩套轉動錠杆,這就是紗線的加撚過程。將小車向前推就是一個拉伸過程。
完成後小小的倒轉一下大轉輪再順轉,使得紗線從錠杆鉤上脫下。放下錠子壓板使錠子與錠杆同軸轉動,將紗線卷繞到錠子上。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拉起走車上的壓板使粗紗進一小段料。重複上麵的過程就能將粗紗紡成細紗了。這就是珍妮紡紗機的紡紗原理。
簡單來說,珍妮機通過改進傳動把紗錠數目增多,把棉條由手持轉變成了排在架子上使得一口氣紡出多根紗!
而理論上,隻要動力足夠強大,就能一次紡織無數個紗錠!而且轉輪的速度越快,紡紗的速度就會越快!
而英吉利雖然有了珍妮機,但是直到現在還在用著老舊的飛梭織布機!英吉利還存在著大量的家庭織布作坊,而飛梭織布機都是由木頭製作的,木頭並不耐久,會受潮和幹裂變形,狀態還壞全靠木匠工藝!
而誰都知道,鋼鐵做成的織機不會變形,精度高、堅固牢靠!造價還低!而且每個部件還都是標準化的組件,發生故障時,換一個人就行了!
但是金屬製成的機器,畢竟不是心靈手巧的人類,它感覺不到鬆緊,搞不好就斷線,甚者扯爛布匹!織布必須保持力度均衡才行!
而朱靖坤則利用一組齒輪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且加入了斷線停止機構!避免了金屬織機斷線停轉的情況!如此,紡織的自動化就實現了!旋轉的飛輪終將遠遠超越苦逼的織工!再靈巧的雙手,也得敗給機械!
朱靖坤帶著眾多的研究員,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徹底的複製出了珍妮機和金屬自動織機!
目前就差驅動他們的動力源了!
1787年2月20日,蒸汽機項目在島北府的動力研究所正式立項了!
朱靖坤從最初的原理,給眾多的研究員講起了蒸汽機的原理!
封閉的容器中,燒開的開水,產生的大量熱蒸汽輕鬆的就能將蓋子頂起來!朱靖坤告訴他們,這就是蒸汽的力量!
朱靖坤看著自己的眾多“學生”道:“大家仔細想一想,蒸汽既然有力量,為什麽不能為我們所用呢?若是存儲的蒸汽足夠多,它能不能推動更加重的東西呢?”
朱靖坤的話,讓在場的研究員們都陷入了沉思,足足兩三分鍾後,有人終於想明白了,舉手問道:“啟稟王爺,學生想到了,若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得不到釋放的蒸汽就能推動一個物體運動了!”
朱靖坤滿意的點了點頭,他深深的看了一眼這個學生,對著他說道:“你說的很對!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蒸汽將產生巨大的力量!足以推動千噸萬噸的力量!”
“王爺,那我們該如何讓蒸汽變得聽話呢?”
朱靖坤拿出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了氣缸和活塞的演示圖,左右兩側的進氣孔可以推動活塞進行往複運動的圖像立刻就顯現在了各個研究員的眼前,他們瞬間被驚呆了!
誰能想到,蒸汽還可以這麽玩?這就是瓦特蒸汽機模樣!
做手工,是研究員們的必備技能!說做就做,僅三天時間,一台迷你的瓦特蒸汽機就被做出來了!大明科學院的研究員們,對機械的鏈接和動力傳輸已經玩的非常明白了!
他們差的僅僅是想法和創意罷了,有了朱靖坤的點撥,曲柄連杆機構、滑閥配汽結構、調速結構和飛輪等部分的製作,根本不需要他插手,當然,他也不會。
實驗室裏,當然不能燒煤了,好在現在的大明科學院有大量的煤氣作為燃料,隨著鍋爐裏的水被燒開,大量的蒸汽在鍋爐裏儲存,蒸汽在管道的引導下,開始傳輸到氣缸裏,隨著蒸汽越來越多,活塞終於被帶動了起來!
隨著活塞左右移動,通過曲柄連杆機構帶動飛輪,飛輪另一側的連杆驅動移動腔將排氣孔和汽缸聯通,降溫後的氣體通過排氣孔進入冷凝器內,從而保證氣缸一直處在高溫而節省熱量。
隨著迷你蒸汽機的源源不斷的運行,眾人終於完全搞懂了蒸汽機的妙用,而朱靖坤卻並不滿足,因為瓦特蒸汽機並不是他他腦海中最成功的蒸汽機方案!
紡紗原就屬於一項非常古老的活動,自史前時代以起,人類便懂得將一些較短的纖維紡成長紗,然後再將其織成布。所謂的紡紗,乃是取動物或植物性纖維運用加撚的方式使其抱合成為一連續性無限延伸的紗線,以便適用於織造的一種行為。紗本身的撚度會使纖維自然而緊密的抱合在一起,因而非常有利織造或針織。
而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紡紗方式完全是靠手!紡紗者一隻手拿著上有纖維的撚杆,另一隻手把纖維抽成一根鬆紗,繞在另一根棒或錠子頂端的凹槽裏。
錠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塊或錠盤加重固定。紡紗者把錠子像陀螺那樣旋轉,錠子便把鬆紗燃緊成紗線,然後再把紗線繞在錠子上。這個過程極其艱難!一個人一天僅僅隻能搓出數百米的紗線!
而這個時候的英吉利帝國已經使用上了以蒸汽機提供動力的珍妮紡紗機!
就在朱靖坤穿越來的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
以前隻是被用來抽水的蒸汽機,終於在這兩年派上了大用場!由蒸汽機驅動的珍妮紡紗機,一次性可以驅動八十個紗錠!效率是人工的百倍千倍!
珍妮機的出現,使英吉利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珍妮機的發明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而熟知珍妮機原理的朱靖坤,直接就能吃到現成的工業紅利!
珍妮紡紗機是大轉輪通過繩套連接帶有小轉輪的轉軸,轉軸上裝有n個用繩套連接錠杆的從動輪,錠杆上同樣裝有錠子。粗紗穿過小走車的壓板,鉤住錠杆。小走車是一個能在滑道上前後移動的車子,上麵裝有上下二塊壓塊,拉起後能通過粗紗,放下後能壓住棉紗。
紗線被錠杆鉤住後就被握持住了,小走車上的壓板也握持了紗線,紡時轉動大轉輪帶動轉軸,轉軸通過繩套轉動錠杆,這就是紗線的加撚過程。將小車向前推就是一個拉伸過程。
完成後小小的倒轉一下大轉輪再順轉,使得紗線從錠杆鉤上脫下。放下錠子壓板使錠子與錠杆同軸轉動,將紗線卷繞到錠子上。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拉起走車上的壓板使粗紗進一小段料。重複上麵的過程就能將粗紗紡成細紗了。這就是珍妮紡紗機的紡紗原理。
簡單來說,珍妮機通過改進傳動把紗錠數目增多,把棉條由手持轉變成了排在架子上使得一口氣紡出多根紗!
而理論上,隻要動力足夠強大,就能一次紡織無數個紗錠!而且轉輪的速度越快,紡紗的速度就會越快!
而英吉利雖然有了珍妮機,但是直到現在還在用著老舊的飛梭織布機!英吉利還存在著大量的家庭織布作坊,而飛梭織布機都是由木頭製作的,木頭並不耐久,會受潮和幹裂變形,狀態還壞全靠木匠工藝!
而誰都知道,鋼鐵做成的織機不會變形,精度高、堅固牢靠!造價還低!而且每個部件還都是標準化的組件,發生故障時,換一個人就行了!
但是金屬製成的機器,畢竟不是心靈手巧的人類,它感覺不到鬆緊,搞不好就斷線,甚者扯爛布匹!織布必須保持力度均衡才行!
而朱靖坤則利用一組齒輪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且加入了斷線停止機構!避免了金屬織機斷線停轉的情況!如此,紡織的自動化就實現了!旋轉的飛輪終將遠遠超越苦逼的織工!再靈巧的雙手,也得敗給機械!
朱靖坤帶著眾多的研究員,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徹底的複製出了珍妮機和金屬自動織機!
目前就差驅動他們的動力源了!
1787年2月20日,蒸汽機項目在島北府的動力研究所正式立項了!
朱靖坤從最初的原理,給眾多的研究員講起了蒸汽機的原理!
封閉的容器中,燒開的開水,產生的大量熱蒸汽輕鬆的就能將蓋子頂起來!朱靖坤告訴他們,這就是蒸汽的力量!
朱靖坤看著自己的眾多“學生”道:“大家仔細想一想,蒸汽既然有力量,為什麽不能為我們所用呢?若是存儲的蒸汽足夠多,它能不能推動更加重的東西呢?”
朱靖坤的話,讓在場的研究員們都陷入了沉思,足足兩三分鍾後,有人終於想明白了,舉手問道:“啟稟王爺,學生想到了,若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得不到釋放的蒸汽就能推動一個物體運動了!”
朱靖坤滿意的點了點頭,他深深的看了一眼這個學生,對著他說道:“你說的很對!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蒸汽將產生巨大的力量!足以推動千噸萬噸的力量!”
“王爺,那我們該如何讓蒸汽變得聽話呢?”
朱靖坤拿出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了氣缸和活塞的演示圖,左右兩側的進氣孔可以推動活塞進行往複運動的圖像立刻就顯現在了各個研究員的眼前,他們瞬間被驚呆了!
誰能想到,蒸汽還可以這麽玩?這就是瓦特蒸汽機模樣!
做手工,是研究員們的必備技能!說做就做,僅三天時間,一台迷你的瓦特蒸汽機就被做出來了!大明科學院的研究員們,對機械的鏈接和動力傳輸已經玩的非常明白了!
他們差的僅僅是想法和創意罷了,有了朱靖坤的點撥,曲柄連杆機構、滑閥配汽結構、調速結構和飛輪等部分的製作,根本不需要他插手,當然,他也不會。
實驗室裏,當然不能燒煤了,好在現在的大明科學院有大量的煤氣作為燃料,隨著鍋爐裏的水被燒開,大量的蒸汽在鍋爐裏儲存,蒸汽在管道的引導下,開始傳輸到氣缸裏,隨著蒸汽越來越多,活塞終於被帶動了起來!
隨著活塞左右移動,通過曲柄連杆機構帶動飛輪,飛輪另一側的連杆驅動移動腔將排氣孔和汽缸聯通,降溫後的氣體通過排氣孔進入冷凝器內,從而保證氣缸一直處在高溫而節省熱量。
隨著迷你蒸汽機的源源不斷的運行,眾人終於完全搞懂了蒸汽機的妙用,而朱靖坤卻並不滿足,因為瓦特蒸汽機並不是他他腦海中最成功的蒸汽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