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張虞與荀悅、郭圖、酈嵩四人在屋內暢聊了整個下午,從東漢的賦稅問題開始,中間談及田畝製度、鹽鐵官營製度,甚至聊到了州、郡、縣三級地方治理體係。


    酈嵩主動相問,說道:“兩漢為治天下,行州牧、州刺史、監察禦史以治郡縣,今州刺史是否為更優之策?”


    荀悅沉吟而搖頭,說道:“兩漢為治郡縣,不止以上三種,更有以諸侯王治郡縣。”


    “論何為最優之策?”


    “某以為切合時勢則為最優之策,昔高祖初安天下,非諸侯王製不得安關東。會至孝武皇帝,關東諸侯國滅,郡國歸屬京都,需監察禦史刺郡,而後再以州刺史、州牧漢治之。”


    荀悅抱腿而坐,說道:“今豪強並立,朝廷之政難出雒陽,地方懸令於亭閣之上。眼下郡守位重,為朝廷治民之要。唯有令政命通達鄉野,方是緊要之事。。”


    “以今觀之,唯有二計可行,其一,弱太守之權,複州監察之職;其二,為遏郡縣之吏,懾地方豪強,強州刺史之權。前者雖好,但難行於世。後者雖說可行,但飲鴆止渴,非長久之策。”


    荀悅見識維度之寬廣,不得不讓張虞心生佩服。


    作為學者,荀悅從不執迷一種優越的製度能被後代永久傳承,而是強調沒有最好的製度,唯有最合適社會情況的製度。


    如以西漢初期形勢來看,在平定異姓王之後,若用州、郡、縣三級來治理地方,顯然會出茬子,故劉邦用劉氏宗族鎮守關東地區。


    及中央休養生息數十年,將漢製推行至全國後,當諸侯王威脅到朝廷時,為了中央集權,朝廷著手削藩。


    至此,諸侯王鎮守關東地區的使命隨之結束。取而代之,則是漢武帝推出的州刺史。


    因天下幅員遼闊,西漢朝廷難以治理,加之郡守與地方大族沆瀣一氣,朝廷遂啟用州刺史督查諸郡守。繼而,朝廷因自身權威的喪失,對郡縣的控製愈發弱,不得不加強州刺史的權利。


    今荀悅能根據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判斷出中央會繼續加強州刺史的權利,其預判甚是精準。曆史上漢靈帝為控製愈發難以遏製的地方性,便不得不采納劉焉的州牧政策。


    劉焉雖說有不軌之心,但若不是順應形勢而為,漢靈帝也不可能會同意。


    從這點來看,漢靈帝算是有小智的統治者,能看明白當下時局狀況。但因無大智慧,缺少大決心,僅能操弄小道,無法根本解決東漢的自身頑疾。


    又聊了半響,張虞見時辰不早,遂向荀悅起身告辭。


    一番挽留下,張虞、郭圖、酈嵩三人沿來路而歸。


    張虞挽著韁繩,問道:“公則、伯鬆以為荀先生何如?”


    郭圖沉吟少許,說道:“荀君學識淵博,言含大智,我平時素來敬佩。今日聽荀君言治國之道,卻不敢苟同。”


    “自上古以來,聖君賢臣出世者少。自秦代之降,可受稱聖君者,唯孝文皇帝也!”


    “當今陛下顯非聖君,宦官把持朝廷,汙吏橫行鄉野,欲革我朝之弊,何其難也!”


    顯然郭圖對荀悅的‘聖君賢臣’治世充滿不認可,當下不僅是地方上充滿了問題,而是上層建築都腐朽了。指望‘聖君賢臣’降臨,重新洗滌上下問題,無異於癡人說夢。


    酈嵩斟酌良久,說道:“據荀先生所言,今漢朝積弊多年,其猶如朽屋,棟梁腐爛,蛇蟲遍地。如欲掃除積弊,唯有~”


    說著話,酈嵩意識到自己所說之語有歧義,聲音遂戛然而止。


    郭圖先是瞧了眼張虞的神情,再看了眼酈嵩的臉色。見二人無反應,大概便猜測到張虞、酈嵩二人怕不是早已討論過這種話題。再想到張虞一到潁川便四處訪賢,郭圖斷定張虞已非簡單之輩。


    見酈嵩言語不當,張虞換了個話題,說道:“當今之世,聖君賢臣或雖難出,但你我為吏卻能竭心盡力,位居廟堂之高,則憂百姓;位處江湖之遠,則憂君上。”


    “彩!”


    郭圖不禁點頭而讚,說道:“濟安所說廟堂、江湖之語,甚是精辟。今居潁川,唯望早日肅清賊寇,還天下安寧。”


    “快了!”


    張虞催馬而行,說道:“以左、右中郎將之能,黃巾餘孽遲早覆沒。”


    頓了頓,張虞意味深長說道:“僅恐黃巾滅了,人心反而難亂!”


    郭圖神情略變,問道:“看來濟安倒有不同之見啊!”


    張虞用鞭指了下弓箭,說道:“朝廷聲威不振,而令地方自行討賊。縱黃巾覆沒,恐人心也會滋生異念。除非如荀先生所言‘聖君賢臣’降世,否則難以安撫天下。”


    不管是曆史經驗,還是今下判斷。東漢社會頑疾不除,朝廷不自我革新,黃巾主力雖被鎮壓,但星星之火依舊會重燃。而且動蕩之下,看出了東漢朝廷的軟弱,野心家就會滋長野心。


    郭圖若有所思,對張虞的話頗是認可。


    而如今郭圖已是敢篤定,張虞非安分之人,今遭逢動蕩之時,當是有心在今下作出一番事業。


    顯然郭圖能成為袁紹屬下親信要人,可非愚鈍之輩。通過與張虞交往時的言行,便能判斷出張虞非安分守己之人。然而郭圖低估了張虞,張虞有更大的野心!


    約走了半響,張虞說道:“潁川人才眾多,得仲若引薦,得以拜會荀先生。公則為郡中計吏,不知可有賢人推薦?”


    郭圖思索片刻,說道:“潁川人士出眾不少,但才學能與荀仲若、鍾元常相比者實屬不多。”


    張虞有意打聽郭嘉消息,問道:“君出身望族,世出官宦,不知族中可有賢才?”


    郭圖搖了搖頭,苦笑說道:“不瞞濟安,族人不才,多是碌碌無為之輩,可堪賢才稀少。”


    頓了頓,郭圖補充說道:“後生中倒有小輩聰慧,如我族弟郭嘉,但因年歲尚幼,不知其長大如何!”


    聽到這裏,張虞已是明白了情況,不是郭圖怕郭嘉搶了風頭,而是郭嘉年歲不大,目前正在讀經進學。


    張虞暗自惋惜了下,但表麵卻恭維說道:“公則乃賢才,何言郭氏無賢士!”


    “濟安謬讚!”


    張虞倒也不是瞎誇,他與郭圖接觸這麽久,大概看出了郭圖為人。郭圖或許非能力拔尖之輩,但能出任上計吏,在政治上自有幾分獨到的見解。


    而郭圖心性更是容易看透,他之所以與自己接觸,無非是看重自己是王氏的女婿,年紀輕輕便得王氏支持。在渴望尋求上進之下,故經常與他接觸。


    蓋是互相熟悉了,三騎談笑而歸縣城。


    將歸軍營時,張虞卻見庾嶷站在軍門下,似乎在等候著自己。


    “劭然可有要事?”張虞翻身下馬,問道。


    庾嶷向前走了兩步,說道:“今戰事有變,王使君派人急召濟安。”


    “何方戰事?”張虞問道。


    “汝南戰事不利!”庾嶷撿事情重點,說道:“彭脫被皇甫將軍所敗之後,潛逃入汝南郡內,在邵陵聚攏殘部。”


    “汝南趙太守呢?”張虞問道。


    “趙太守率兵屯於沈亭,今聞彭脫音訊,正率兵北進。”庾嶷說道:“王使君恐趙太守非彭脫之敵,為行萬全之策,欲派兵南下征討。”


    為了讓張虞更明白形勢,庾嶷說道:“據王使君言,今河北黃巾難平,中郎將董卓已被免職,由皇甫將軍北上,率部征討張角。而朱將軍受阻於宛城,連日不能下。”


    “降虜歸鄉者眾多,若讓彭脫大漲威勢,恐餘部盡會前來歸附,屆時則事急。”


    聞言,張虞已明白事情嚴重性。


    先前在王允的主持下,赦免、招安大批歸降黃巾。今彭脫死灰複燃,如果處理不當,讓已歸降的餘部投奔彭脫,王允肯定要被問責,其大概率會被免官。


    “走!”


    《唐書·太祖本紀》“時漢祚將終,太祖潛圖義舉,每至鄉野,折節下士,散財養客,以收人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暮漢昭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府並收藏暮漢昭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