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武領命,前去約見仁多保忠,雙方約定在葫蘆河的一處淺灘出見麵,不準攜帶弓弩,各帶五十親衛來見麵,臨行之前,劉仲武笑著問道:“種帥,若是某家被仁多保忠所算,死在葫蘆河怎麽辦?”


    種師中哈哈一笑,說道:“那可遂了某家之意,某家必提陝西之兵盡屠韋州和仁多泉城,為劉經略複仇。”劉仲武聞言,哈哈大笑,跨上戰馬絕塵而去。


    劉仲武來到約定的地點,仁多保忠已經在對岸等候了,劉仲武令大隊人馬在遠處等待,自己隻率五十餘親衛,來到葫蘆河南岸。


    劉仲武在南岸問道:“仁多統軍何在?某家劉仲武。”


    仁多保忠也打馬上前說道:“劉經略,某家仁多保忠,久仰劉經略大名!”


    仁多保忠一人一馬,打馬上前,葫蘆河本就是一條不寬的河流,他一個人走向前,劉仲武也向前走了幾步,河水沒過馬蹄,雙方相距不過十幾步。


    劉仲武說道:“仁多將軍何故大軍壓境,莫不是要撕毀和議,舉兵犯境嗎?”


    仁多保忠笑笑說道:“劉經略說笑了,下國自和議以來,謹守本分,未嚐有任何逾矩之舉,劉經略如此說,下官真是惶恐不安。”


    劉仲武哈哈大笑,作為和西賊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人,對於西賊的脾性不要太了解,什麽謹守本分對於西賊來說就是個笑話。若是謹守本分的話,李元昊還在做大宋的黨項節度使呢。


    劉仲武說道:“仁多統軍,謹守本分這四個字,從仁多統軍的嘴裏說出來,不覺得可笑嗎?謹守本分的話,西夏也不會拖延貢馬,以至於今日了。”


    仁多保忠也不生氣,隻是說道:“貢馬之事,已經在籌備之中了,劉經略稍安勿躁,隻是大宋如此的精騎前來,我國不自安啊!”


    劉仲武指著前方西夏軍隊的營壘,笑著問道:“仁多統軍,這還用本官說什麽嗎?”說罷劉仲武就準備調轉馬頭離開,仁多保忠趕緊喊住他,說道:“劉經略,某家知道,種宣撫就在此地,某家對種宣撫神交已久,緣吝一麵,還望劉經略代為轉告。”


    劉仲武隻是嗯了一聲,調轉馬頭離開了。宋夏兩軍,隔著葫蘆河相互對峙,一如往常,但是兩軍之間的火藥味卻是越來越濃了。


    迴到營帳的仁多保忠,心中一直有些不安,他覺得宋軍這麽大張旗鼓的,肯定不會單單就為了五千匹戰馬的,現在宋夏兩軍已經形成對峙之勢,仁多保忠實在猜不到宋軍接下來到底要幹什麽。


    這幾日仁多保忠察看了點集來的士卒們,不由得十分苦惱,靜塞軍司的士卒們,不僅都是一些老弱或者是剛剛成丁的小孩,甚至連一些基本的軍器都沒有。


    弓、箭、射箭用的撥子手扣(即指環)都是西夏軍隊的重要武器,基本上每一位士兵都要配備一套以上,可見這類武器是西夏軍隊最為常用的武器, 它們性能良好,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也是極其突出的;長矛杖也是西夏軍隊常備兵器之一,劍、槍亦是各類正規軍的必備武器。


    但是這次點集來士卒,大部分攜帶的是自製的獵弓,箭矢也不足,至於其他甲胄軍器,更是一概全無,西夏本來自元昊起建立了一套軍器供應保障係統,雖然西夏的生產能力遠遠比不上大宋,但是還是能夠保障士卒的基本需求的,雖然不同軍種,不同地方的供應可能會有所不同。


    軍器的配備具有非常明顯的等級性。同為正規軍,負責西夏皇室安全 的正規軍較牧、農主所屬正規軍的裝備好,牧、農主所屬正規軍的裝備又比下層使軍所屬正規軍的裝備好。而同樣是諸臣官僚所屬的正規軍,箭的數目配發會依據官爵的高低而不同,官爵越高,箭數越多。官爵較低的“十乘”、“勝監”配發枝箭,而官爵較高的“茂尋”則配發五倍。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歧視或者規定,但是基本的兵器還是能夠保證的。同時西夏朝廷擁有嚴格的兵器配備製度還對軍隊統一配備的兵器實行定期的校驗製度,用來確保兵器的裝備完整與合格,以便提高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西夏兵器的校驗分大校和小校兩個類型,大校的規定時間是每年的十月一 日,大校是西夏全國範圍的有組織的大型兵器審驗活動,然而事實並非每年都要 舉行大校。大校通常由殿前司組織,是否舉行由殿前司報奏國主決定。


    若是在審驗種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兵器損毀。第二,兵器短缺。第三,兵器式樣、質 量不合格。第四,借索、交換兵器,派遣他人,冒名頂替。第五,隱瞞不校者。 第六,虛報兵器者。第七,將士行賄、受賄者。第八,校驗遲到者。第九,畏罪 外逃者。第十,買賣兵器者。第十一,以劣換優,以公換私,克扣下屬兵器,以公充私者等。


    領兵的將領將會受到嚴懲,至於為什麽靜塞軍司的兵器短少,仁多保忠不用想也知道,這是興慶府那位搞的鬼,一方麵通過控製兵器的配置打擊靜塞軍司的實力,另一方麵,通過大校來打擊仁多保忠。


    一旦什麽時候興慶府那位認為仁多保忠在靜塞軍司已經沒有意義了,組織一次大校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給仁多保忠扣上一個帽子並且懲罰他。按照西夏軍法規定:軍器短少者,處笞,杖,罰馬,短、長、無期 徒刑,革職、軍、官等。


    現在宋軍人數雖然遠遠不如西夏軍隊,但是仁多保忠很清楚,宋軍來的都是精銳,不管是涇原路的馬軍還是種師中帶的宣撫司親兵,還有宋軍的蕃兵馬軍,都是宋軍的精銳之師。


    而自己帶的這三萬人,除了原來靜塞軍司的數千精銳以外,就是仁多氏的私兵了。仁多保忠絕不會拿仁多氏的私兵去冒險的,現在宋夏對峙,根本不知道種師中要幹什麽,按理說仁多保忠已經表明了態度,宋軍要想在北岸築城絕不可能,宋軍就應該果斷後撤,但是宋軍還在增兵,這讓仁多保忠有些想不明白了。


    種師中可以耗,仁多保忠可耗不起,故而他急切地想見到種師中,搞清楚他到底要幹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宣和軼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宣和軼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