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說完後,章惇趕緊說道:“官家,大本雖立,而不能更化以善治,譬之琴瑟不調,不解而更張之,不可鼓也。”
曾布也出來支持道:“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誌。”
趙佶也說道:“事必專任,乃可以圖成,工必立程,而後能責效。”示意韓忠彥繼續詳細解釋考成法。
韓忠彥拿出劄子,直接讀道:“臣以為,請自今伊始,申明舊章,凡六部台諫,遇各章奏,或題奉明旨,或複奏欽依,轉行各該衙門,俱先酌量道裏遠近,事情緩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終注銷。除通行章奏不必查考者,照常開具手本外,其有轉行複勘,提問議處,催督查核等項,另造文冊二本,各注緊關略節,及原立程限,一本送台諫注銷,一本送政事堂查考。台諫照冊內前件,逐一附簿候查,下月陸續完銷,通行注簿,每於上下半年繳本,類查簿內事件,有無違限未銷。如有停閣稽遲,即開列具題候旨,下各衙門法問,責令對狀。次年春、夏季終繳本,仍通查上年未完,如有規避重情,指實參奏。秋、冬二季亦照此行。又明年仍複挨查。必俟完銷乃已,若各監司,奏行事理,有延閣者,監司舉之。各部、寺注銷文冊,有容隱欺蔽者,台諫舉之。台諫繳本具奏,有容隱欺蔽者,政事堂等舉之。如此,月有考,歲有稽,不惟使聲必中實,事可責成,而參驗綜核之法嚴,即建言立法者,亦將慮其終之罔效,而不敢不慎其始矣。致理之要,無逾於此。伏惟聖明裁斷施行。”
趙佶點頭,讓韓忠彥坐下,示意諸位大臣討論此事。
翰林學士知製誥首先說道:“官家,韓相之法,聽起來固然可行,但是一來是台諫禦史,人數有限,東京城中各部院寺等衙門何其之多?如何一一監管,需要多少言官?還有地方諸路,各監司固然能夠加以監管,但是台諫遠在東京,如何對地方州縣的官吏加以監督,政事堂又怎麽核對,這些問題該怎麽落實?”
趙佶說道:“關於台諫的問題,吾有一些想法,一是施行考成法後,監察稽核,就是台諫的要務,現在的人手必然不足,要增加台諫官吏人數,同時對台諫的職能予以區分。中樞各部院寺的考成由禦史台負責,地方州縣的考成由察院負責。效法唐之故事,設立科道監察禦史,分天下為十道,由察院派出諸路的監察禦史,對地方州縣及監司加以監督。同時,欲專門、要緊之事,還設六科給事中,專司其事,如清軍、監軍等事,擇派兵科給事中專司其事。”
趙佶早就想過這個事了,這種改革不能蠻橫的依靠權力推動下去,不是皇帝就是萬能的,王安石和神宗皇帝當年推動變法的力量還不夠大嗎?官家和宰相,一樣也不能靠蠻力去推動一些事情,政治就是妥協,要想讓保守派和清流們同意此事並且對此事加以推動,就必須給他們好處,擴充台諫權力顯然是一個不錯的條件,用這個作為條件,換取保守派對自己的支持,還是比較合算的。
聽了趙佶的話後,一眾大臣也都沒有什麽異議,趙佶估計應該沒什麽大的問題,韓忠彥說道:“至於政事堂如何考察,臣以為由中書檢正專司其事,最為妥當。”
範純禮說道:“官家,臣有一言,請官家思之。若行考成之法,官家責之於政事堂,政事堂責之於台諫,台諫責之於部院監司,監司責之於州縣,州縣責之於鄉裏,鄉裏責之於百姓,倘有不肖之徒,假借考成,盤剝百姓,激起民變,官家當何以自處?治大國若烹小鮮,官家宜深思之!”
趙佶早就知道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考成法不是毫無弊端的,更不是盡善盡美的。再趙佶看來,考成法的弊端主要有三個:一是其製度設計較為僵化,沒有能對應新狀況而進行改進,阻礙了官吏在辦事時發揮積極性;二是逐級考核最後將權力集中在政事堂,下層各級缺乏管理的靈活性,使下麵的官員很被動,不願意配合上麵積極做事;三是對負責監察的台諫各級禦史、言官等也進行嚴厲考核,使監察部門職能以事論事,大大限製了監察能力,實際上是造成了權力向上集中的形成。
範純禮說得不是沒有道理,張居正推行考成法的時候,實際上就出現了範純禮所說的弊端。因為考成法的考核內容主要是針對賦稅和治安方麵,如稅收是否按時收上來了,盜賊是否抓夠了等,當沒有能根據實際狀況來變態管理方法,各級官吏隻負責完成任務,稅收收不上來就強行收繳;盜賊抓不夠就抓老百姓充數,危害嚴重。而禦史們也被考核,不願多事,便沒有諫言,危害逐漸凸顯。故而申時行繼任首輔後立刻廢除了考成法。
但是對於趙佶來說,現在的考成法就像一劑副作用很大的良藥,明知它的副作用,但是必須服用。因為大宋上下的怠政已經極其嚴重了,不用狠藥,不足以治病。台諫淪為黨爭的工具,完全沒有發揮監察的作用,州縣官吏因循守舊,發揚什麽文人風骨,擁妓高臥,將政事委於衙門小吏,彼輩操持政務,架空官員,豪強做大,流民滋生,不盡早處理的話恐怕大宋國將不國矣。
趙佶說道:“範知府所言,吾知之矣,台諫之用,就是為吾之耳目,之所以成立科道禦史,就是讓他們到地方去,成為吾之耳目,察看州縣治理得失,官吏情形,百姓民生,整飭吏治的。且考成法幹係頗大,不可一蹴而就,吾以為先在京畿、河北諸路及中樞各部院衙門推行,總結得失,再推之全國,方顯穩妥。”
趙佶掃視了一下群臣,問道:“諸位還有什麽意見,盡可以道來。”
曾布也出來支持道:“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誌。”
趙佶也說道:“事必專任,乃可以圖成,工必立程,而後能責效。”示意韓忠彥繼續詳細解釋考成法。
韓忠彥拿出劄子,直接讀道:“臣以為,請自今伊始,申明舊章,凡六部台諫,遇各章奏,或題奉明旨,或複奏欽依,轉行各該衙門,俱先酌量道裏遠近,事情緩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終注銷。除通行章奏不必查考者,照常開具手本外,其有轉行複勘,提問議處,催督查核等項,另造文冊二本,各注緊關略節,及原立程限,一本送台諫注銷,一本送政事堂查考。台諫照冊內前件,逐一附簿候查,下月陸續完銷,通行注簿,每於上下半年繳本,類查簿內事件,有無違限未銷。如有停閣稽遲,即開列具題候旨,下各衙門法問,責令對狀。次年春、夏季終繳本,仍通查上年未完,如有規避重情,指實參奏。秋、冬二季亦照此行。又明年仍複挨查。必俟完銷乃已,若各監司,奏行事理,有延閣者,監司舉之。各部、寺注銷文冊,有容隱欺蔽者,台諫舉之。台諫繳本具奏,有容隱欺蔽者,政事堂等舉之。如此,月有考,歲有稽,不惟使聲必中實,事可責成,而參驗綜核之法嚴,即建言立法者,亦將慮其終之罔效,而不敢不慎其始矣。致理之要,無逾於此。伏惟聖明裁斷施行。”
趙佶點頭,讓韓忠彥坐下,示意諸位大臣討論此事。
翰林學士知製誥首先說道:“官家,韓相之法,聽起來固然可行,但是一來是台諫禦史,人數有限,東京城中各部院寺等衙門何其之多?如何一一監管,需要多少言官?還有地方諸路,各監司固然能夠加以監管,但是台諫遠在東京,如何對地方州縣的官吏加以監督,政事堂又怎麽核對,這些問題該怎麽落實?”
趙佶說道:“關於台諫的問題,吾有一些想法,一是施行考成法後,監察稽核,就是台諫的要務,現在的人手必然不足,要增加台諫官吏人數,同時對台諫的職能予以區分。中樞各部院寺的考成由禦史台負責,地方州縣的考成由察院負責。效法唐之故事,設立科道監察禦史,分天下為十道,由察院派出諸路的監察禦史,對地方州縣及監司加以監督。同時,欲專門、要緊之事,還設六科給事中,專司其事,如清軍、監軍等事,擇派兵科給事中專司其事。”
趙佶早就想過這個事了,這種改革不能蠻橫的依靠權力推動下去,不是皇帝就是萬能的,王安石和神宗皇帝當年推動變法的力量還不夠大嗎?官家和宰相,一樣也不能靠蠻力去推動一些事情,政治就是妥協,要想讓保守派和清流們同意此事並且對此事加以推動,就必須給他們好處,擴充台諫權力顯然是一個不錯的條件,用這個作為條件,換取保守派對自己的支持,還是比較合算的。
聽了趙佶的話後,一眾大臣也都沒有什麽異議,趙佶估計應該沒什麽大的問題,韓忠彥說道:“至於政事堂如何考察,臣以為由中書檢正專司其事,最為妥當。”
範純禮說道:“官家,臣有一言,請官家思之。若行考成之法,官家責之於政事堂,政事堂責之於台諫,台諫責之於部院監司,監司責之於州縣,州縣責之於鄉裏,鄉裏責之於百姓,倘有不肖之徒,假借考成,盤剝百姓,激起民變,官家當何以自處?治大國若烹小鮮,官家宜深思之!”
趙佶早就知道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考成法不是毫無弊端的,更不是盡善盡美的。再趙佶看來,考成法的弊端主要有三個:一是其製度設計較為僵化,沒有能對應新狀況而進行改進,阻礙了官吏在辦事時發揮積極性;二是逐級考核最後將權力集中在政事堂,下層各級缺乏管理的靈活性,使下麵的官員很被動,不願意配合上麵積極做事;三是對負責監察的台諫各級禦史、言官等也進行嚴厲考核,使監察部門職能以事論事,大大限製了監察能力,實際上是造成了權力向上集中的形成。
範純禮說得不是沒有道理,張居正推行考成法的時候,實際上就出現了範純禮所說的弊端。因為考成法的考核內容主要是針對賦稅和治安方麵,如稅收是否按時收上來了,盜賊是否抓夠了等,當沒有能根據實際狀況來變態管理方法,各級官吏隻負責完成任務,稅收收不上來就強行收繳;盜賊抓不夠就抓老百姓充數,危害嚴重。而禦史們也被考核,不願多事,便沒有諫言,危害逐漸凸顯。故而申時行繼任首輔後立刻廢除了考成法。
但是對於趙佶來說,現在的考成法就像一劑副作用很大的良藥,明知它的副作用,但是必須服用。因為大宋上下的怠政已經極其嚴重了,不用狠藥,不足以治病。台諫淪為黨爭的工具,完全沒有發揮監察的作用,州縣官吏因循守舊,發揚什麽文人風骨,擁妓高臥,將政事委於衙門小吏,彼輩操持政務,架空官員,豪強做大,流民滋生,不盡早處理的話恐怕大宋國將不國矣。
趙佶說道:“範知府所言,吾知之矣,台諫之用,就是為吾之耳目,之所以成立科道禦史,就是讓他們到地方去,成為吾之耳目,察看州縣治理得失,官吏情形,百姓民生,整飭吏治的。且考成法幹係頗大,不可一蹴而就,吾以為先在京畿、河北諸路及中樞各部院衙門推行,總結得失,再推之全國,方顯穩妥。”
趙佶掃視了一下群臣,問道:“諸位還有什麽意見,盡可以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