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四十年十二月初,以湖南為盤踞地的叛軍眾將領擁戴袁世凱稱帝,十二月十一日袁世凱在常德稱帝,年號洪憲。袁世凱稱帝後全國轟動,自從毫州地震光緒帝調平叛軍全力救災之後,全國上下對光緒帝尊崇倍至,此時袁世凱稱帝不僅是對朝廷的挑戰,更是對民心所向的違背,全國討袁聲四起。光緒帝立即發布討伐袁世凱的詔書,命駐守直隸的武防軍、皇家陸軍、山東的武防軍、陝甘總督、兩廣總督領兵收複湖南,南下的政府軍由載濤負責指揮,兩廣不受節製。

    為了應對清廷的軍事打擊,袁世凱任命段祺瑞為鎮北大將軍、馮國璋為護南將軍、曹錕為國防總長,企圖抵禦各路政府軍的軍事行動。此時的叛軍數量有十五萬之多。不久後南下的各路政府軍在湖北集結,段祺瑞在長江以南加強防務,載濤沒有急於命部下橫渡長江,隻是將部隊駐紮在長江以北的湖北荊州,南下的政府軍雖然加起來有將近二十萬,段祺瑞的部隊隻有五萬多,但有長江作為天險,政府軍還是不敢冒然渡江。

    僵持了十幾天後的一個深夜裏,荊州的政府軍將數千木船上綁上火把後在荊州段放入長江中,同時兩支炮兵部隊在江岸不斷的向對岸開炮,段祺瑞部誤以為政府軍來攻,急忙開炮還擊,又調來防務兵準備迎戰,雙方炮彈都落入長江中,不少木船被炸毀。這邊全神貫注的準備阻擊政府軍時,載濤帶領的大批政府軍已經悄悄的從宜昌段成功渡過長江,一陣猛烈炮火轟擊過後段祺瑞部才發現原來打了半天的是空船,自知上當的段祺瑞痛罵手下諸將無能。

    幾天後段祺瑞部發現政府軍已經從宜昌渡過長江,而且已經朝段祺瑞部撲來,段祺瑞自知勢不力敵下令撤退,但已經來不及了,雙方發生激烈交火,對岸的政府軍見此形勢也趁機強渡長江,段祺瑞部最終寡不敵眾敗退至常德境內的澧縣。得知政府軍突破長江防線時,袁世凱趕緊命曹錕領兵增援,政府軍勢如破竹先後收複澧縣、石門、津市等地,嶽陽、張家界等地叛軍守將相繼馳援常德。政府軍發布告:“受叛軍蠱惑、脅迫參與叛亂者,如能自行解除武備,朝廷不予追究,若能擒獲亦斬殺賊首者,明旨封賞”為了能讓叛軍眾軍看到,政府軍將布告貼在孔明燈上,孔明燈落入常德境內後布告之文很快傳遍了常德,袁世凱怕布告之文蠱惑軍心,命軍士將所有撿到的孔明燈全部燒毀,對布告之文有言論者軍法處置。

    就在發生了孔明燈傳布告之事後,各路馳援常德的軍隊行動開始緩慢起來,袁世凱不得不調鎮守湘南的馮國璋北上增援,明知道護南軍一動,兩廣的政府軍就會北上但出於自保袁世凱顧不了那麽多了,果然馮國璋的護南軍剛剛北上,兩廣政府軍就跟著北上。此時載濤統領的政府軍也失去了耐心,繼續南下直逼常德,曹錕見形勢危急勸袁世凱移駕長沙,把行宮設在常德的袁世凱一直不願就此放棄,就在政府軍向常德發起最為猛烈的攻勢時,袁世凱在曹錕的保護下秘密撤離常德逃往長沙,當段祺瑞正領兵與政府軍苦戰時知道洪憲皇帝已逃往長沙,便帶領自己的部下放棄抵抗向懷化撤離,馮國璋知道洪憲皇帝逃往長沙、段祺瑞敗退懷化後,帶領自己的部下放棄了北上救主的念頭也往懷化方向行進,尾隨其後的兩廣政府軍也跟著往懷化方向開進。收複常德後載濤將部隊分成三路進行徹底清剿行動,一路負責湘東南、另一路負責湘西南、自己負責湘中的清剿任務,負責湘東南的政府軍與曹錕部在長沙發生激戰,曹錕率部奮死頑抗,長沙久攻不下,最後在載濤的領兵增援下,鎮守長沙的曹錕部近乎全軍覆沒,曹錕被皇家陸軍擊斃。長沙城被攻破之前,袁世凱匆忙攜家眷在內廷侍衛和少量禁軍的保護下準備逃離長沙,途中禁軍嘩變,並將袁世凱當場斬殺,後投降於政府軍,至此八十三天的洪憲政權徹底瓦解。

    逃往懷化的段祺瑞及馮國璋餘部在兩廣政府軍及載濤率領的政府軍合圍下於光緒四十一年四月被如數清剿,至此,北洋叛軍全部平定。

    光緒四十一年七月,為進一步了解國外的情況,光緒帝萌發了親自出國訪問考察的念頭,在內務府的精心籌備下,經濟大臣李盛鐸、內務府大臣耆齡、工商大臣載振、輔政院代表以及隨行侍衛等四十八人的陪同下,光緒帝於八月二十一日踏上了訪美的征程,這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一個走出國門的皇帝,光緒帝出訪後朝廷事務由載灃全權負責。

    光緒帝出訪美國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新聞話題,不僅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就連西方列強對光緒帝的這一舉動也感到驚訝。光緒帝及隨行人員到達美國後受到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熱情接待,所有禮儀都是最高規格,在美國總統陪同下參觀完華盛頓多處著名景點後,美方又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宴會,歡迎宴會上有一段小插曲讓光緒帝記憶猶新,一個女服務員從美國總統旁邊經過時剛好發卡掉落地上,美國總統趕緊彎腰撿起來還給她,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絕對不會出現的事情。

    每到一處所見事物無不讓這位在中國至高無上的皇帝感到驚奇,到了美國之後也才明白什麽是科技,什麽是民主,什麽是自由,相比之下自己所統治的帝國是如此的封建、落後和自大。後來光緒帝對隨行官員說到:“閉門自大乃我大清屢敗於洋人之因”。到訪的第二天,光緒帝與美國總統進行國事交流,而美國總統的翻譯居然是一位中國女子,這讓光緒帝非常好奇,事後才得知這位名叫許心悅的女子是浙江一位富商的女兒,來美國已經九年了,自從父母在七年前都病逝後,她再也沒有迴國,也許是她英文說得好又是華人才讓她擔任這次翻譯,也許是美方的刻意安排,又或許隻是巧合,事後光緒帝在與許心悅深入交談後被她的真誠、才華、美貌所吸引,得知二十七歲的許心悅至今未婚時光緒帝更是對許心悅表達出了強烈的愛慕之心,這是繼珍妃後第二個讓光緒帝動情的女人,當即表示聘請她做為自己的秘書。在交流完國事之後,美國總統邀請光緒帝欣賞音樂會,美妙的交響樂一時之間讓光緒帝近乎癡迷。出了音樂會場地之後美國總統突然對光緒帝說:“我聽說在清國,身手最厲害的就是大內高手,是這樣的嗎?”光緒帝迴答到:“當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可以讓他們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當即禦前侍衛長何應忠展示了一段頗為精湛的武藝,美國總統看完後驚歎到:“大內高手的確很厲害,讓我很吃驚,但我想讓我的保鏢跟他比試一下,隻是比試,可以嗎”光緒帝應允。身材魁梧的美國保鏢與中國最精銳的皇家警衛形成強烈對比,由於何應忠的辮子和長衫對施展造成了影響,被對手抓住了弱點,最終以平手收場,這場未分勝負的對決讓光緒帝開始討厭長長的辮子。

    對美國的訪問結束後正準備迴國時,又接到英國的訪問邀請,光緒帝及隨行又到英國進行了友好訪問和經濟考察,英國的一切同樣讓光緒帝既陌生又好奇。後來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邀請光緒帝參觀大英博物館,在得知大英博物館藏有中國被掠奪的幾萬件文物時,光緒帝拒絕參觀並對英首相說到:“總有一天,我會在自己的國土上看到屬於自己的東西”。當天下午光緒帝及隨行人員就乘上了迴國的輪船,與出來時不同,這次一同迴國的還有未來的光緒皇後許心悅。

    從美英兩國考察迴來後,光緒帝立即召開會議,還讓內務府大臣耆齡將此次出國考察的詳細記文念給與會的群臣們聽,念完記文光緒帝又大談此次出訪的心得體會,從光緒帝的言論中無不感覺出他對於改革圖強的強烈欲望,當光緒帝提出要全麵推行改革時,在場的官員卻無一人應合,光緒帝說到:“新政不施則國疾難除,後世子孫為奴今君臣之過”為了表達全麵推行新政的決心,光緒帝當眾示意要剪掉辮子,這讓在場的王公大臣驚恐不已,紛紛跪在地上極力勸阻,勸光緒帝萬萬不可做愧對於列祖列宗之君,而光緒帝迴應到:“朕更不能做愧對於四萬萬子民之君”,說完毅然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光緒帝自己剪掉辮子,這個看似平常的主動,卻是一次改變帝國命運的轉折,光緒帝說:“改革之決心唯有剪掉發辮,方能深刻於心,若此不能為,何談新政”。

    為了能進一步全麵推行新政改革,光緒帝下旨組建新務辦,負責改革各項事物執行力的監督。再後來取消跪拜改鞠躬為朝會君臣之禮,由於一時難以適應,早朝時仍有些大臣行跪拜禮,結果鞠躬禮也是參差不齊。

    在經過了大半年的各項籌備後,光緒四十二年三月,光緒帝在輔政院的建議下,做出了以山東、浙江為新政改革試點地的決定,三月十五日新政改革措施正式開始在兩地試行。

    自從在美國聽過一次音樂會後光緒帝對這項高雅的藝術就開始著迷了,於是在宮內組建了一支皇家樂隊,從剛開始的十幾種樂器到後來的幾十種樂器,每天早膳前光緒帝都要聽一段美妙的音樂,每天如此。

    上一次與光緒帝一同迴國的許心悅被光緒帝聘用為禦用秘書,光緒帝不僅向她學習英文還時常從她那裏了解國外的許多事情,而許心悅的才華、見識都頗為光緒帝所欣賞,更讓光緒帝高興的是許心悅對自己推行新政的鼓勵態度,後來兩人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許心悅被納為嬪妃後不久便冊封為皇後,一年後為光緒帝生下一女,因心悅皇後是漢人,光緒帝給女兒取名為金玉其,後來心悅皇後再也沒能為光緒帝生下兒女,因此光緒帝對金玉其極為寵愛。

    山東,浙江成為改革試點地之後,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不僅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百姓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浙江巡撫在給光緒帝的奏折中這樣寫到:“觀今日之浙,百姓安居樂業,經貿繁榮,實乃聖上聖明新政所賜,新政確為強國之策,當全麵推行,以圖速強”早就迫不及待的光緒帝在看完奏折後大喜,讓輔政院商議是否即刻全麵推行新政,輔政院一致認為應該派人秘密赴兩地查實後再做決定方為妥當,光緒帝覺得合理,於是派人秘密赴山東,浙江實地查看改革成效,查實迴報稱,浙江巡撫所奏屬實。

    光緒四十三年三月《新政國是》詔書頒布,標誌著全麵新政改革開始在全國正式實施。

    全麵改革的推行在一般人看來這隻不過是光緒帝第二次推行改革而已,沒有了慈禧太後的幹涉是否改革就真的能成功誰也說不準,但國人卻願意與光緒帝一起開創一個新的盛世。改革新政不僅得到民眾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洋人的支持。戊戌變法的失敗給了光緒帝太多慘痛的教訓,在這次的改革中人才的運用可謂是人盡其才。朝廷更注重真抓實幹之人,那些坐吃幹飯的人通通被趕迴老家。在人力資源方麵,朝廷合理分配以達到效率的最大提升,多勞多得是朝廷的酬勞政策。改革需要大量的經費,於是“資辦局”由此而生,資辦局是代表朝廷經商的機構,而多數是與洋人之間的商務往來,資辦局在此次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歲的玉其公主和以前一樣拿著風箏在四個宮女內侍的看護下,在太和殿外的廣場上跑過來跑過去,總想讓風箏飛的更高。光緒帝和心悅皇後坐在空曠的廣場上閑聊著,高高的背椅使本來身份就高貴的兩位顯得更加尊貴與莊重,光緒帝站起身走到心悅皇後旁邊望著西邊落下的晚霞賦詩一首:“落日東升永不反,古今日月不曾換,人生猶如浩空月,今生過後卻不還”。新政實施五年來,各方麵都取得巨大成就,軍事、教育、外交、經濟的成功變革與發展將落後的清王朝推向了現代化進程當中。沒有了辮子的國人顯得更加靈活和帥氣、君臣間的鞠躬禮顯得更加優雅而有禮貌、四個輪子的轎車比馬跑得又快又穩、電燈照得更亮且不被風吹滅、照相機比筆畫的更快更像、電話傳得更遠卻不費力、玻璃窗更加透明而且比紙更耐用………這些早已被國人所認知。

    人們對光緒帝的尊崇從後來的發展中更加凸顯出來,年輕學者紛紛各學所用為國效力,各類產品相應自主生產製造,甚至自主研發。朝廷為鼓勵自主創造而設立豐厚的獎勵金,並開辦多所研究院、實驗室供科技人才使用,隨著大量科技人才的努力與付出,多項科技成果取得國際領先地位。

    新事物被運用,舊事物自然被淘汰,思想也是如此。國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似乎改革改了許多看似不合規矩、不成體統的事,但沒有人會認為這樣的改革是禍國殃民。曾經沒有話語權的庶民現在也可以暢所欲言了,民辦報紙不受朝廷約束,甚至不受製裁;官員政績受評於民,處事不可謂不謹慎……………

    海軍從改革初的不成規模到今日的亞洲之最,神速的背後是強大的財政做為基礎,甲午之恥是光緒帝之痛,更是國人之痛,賠款至今未清,這強烈的刺痛著國人的心,強海防乃強國防之要害深深印在每個國民的心中,正是有這種心理,海軍軍艦後來完全可自行建造。

    經濟的快速發展,朝廷財政盈餘,外界早已燈紅酒綠、車水馬龍,而紫禁城的夜晚卻隻有宮燈散發出微弱的光亮,宮中不僅沒有電燈,也沒有自來水、玻璃窗,唯一與外界相同的就是外國使臣貢送的鍾表上的時間。其實光緒帝早就搬進了新建的“新政院”,新政院是集生活、辦公、休閑、娛樂於一體的行政中心,而紫禁城隻是舉行重大儀式的場地,這個中西合璧的新政院既是改革的標誌,也是改革的成果。

    每次光緒帝到民間視察都會受到百姓們的追捧,百姓們伏地跪拜以示對光緒帝的尊崇,雖早已廢除跪拜禮,人們思想也日益更新,但百姓們不知還有什麽比跪拜顯得更加真誠。

    就在全國上下共同為強國夢想而努力時,朝鮮半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發報向清廷求援。朝鮮爆發大規模反日統治運動,並成立了“光複軍”,反日運動得到朝鮮國民積極響應並迅速波及全國,但很快遭到日本軍隊殘酷鎮壓,勢不力敵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隻能求救於清廷。

    清廷立即商討對策,日本鎮壓反日勢力是想實現繼續操控朝鮮的目的,若繼續操控朝鮮遲早會對中國構成威脅,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決不能讓日本的陰謀得逞,日本狼子野心區區一個朝鮮又豈會滿足,清廷果斷決定出兵援朝,命東北防軍急馳朝鮮增援。

    東北防軍提督李成敏率領部下三萬餘人趕赴朝鮮前線。東北軍入朝後由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特派使接應。清軍進入朝鮮後李成敏提督將東北軍分成左中右三部,各領兵一萬,左軍由劉廣之將軍統領,右軍由何魁將軍統領,中軍則由李成敏自己統領。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大部分光複軍已經被擊潰,隻有北鎮一帶的光複軍還在與日軍頑抗等待清軍救援,日軍軍隊即將形成合圍北鎮之勢,北鎮岌岌可危,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再三催促清軍加速援救,李成敏見形勢危機,必須盡快解北鎮之危,於是命左軍劉廣之摔部繼中軍入北鎮後從西麵入北鎮與中軍會合,右軍何魁部負責阻擊赴北鎮的日本援軍。

    李成敏摔部趕往北鎮,中途雖遇到日軍阻撓,但李成敏沒有與其糾纏,大部隊仍然加速急援北鎮。左軍在中軍趕赴北鎮的第二天也從西麵向北鎮開進,但途中遭遇日軍一主力部隊的頑強阻擊,這一主力部隊所駐守地乃日軍軍事基地之一。劉廣之將軍率領部下奮戰一整天後將這一軍事基地占領。鎮守這一基地的日軍除少量被俘外,其餘全部陣亡。劉廣之的左軍損失慘重,一萬人的部隊能作戰的僅剩三千餘人,此戰不可謂不慘烈。為何日軍要如此拚命鎮守這一基地?,直到占領後才知道,原來此基地內儲存著大量的戰備物資及軍火。

    基地被清軍占領後,日軍出動一萬五千兵力欲奪迴此基地,得知這一消息後劉廣之發報給右軍何魁請求增援。何魁立即率部準備前往增援,但半途中偵察兵報告稱日軍將趕在本部之前到達基地,且日軍數量有一萬五千餘,何魁聽後下令右軍部隊停止行進原地駐守。

    “日軍距離我部不到四公裏,仍未見右援軍蹤影”士兵的報告使得劉廣之將軍陷入兩難的抉擇中,堅守,右軍若不能及時增援,不但本部全軍覆沒且基地亦失;若撤離,如何向左軍七千死傷兄弟交代;最後劉廣之將軍選擇堅守等待右軍的及時增援。

    日軍大部隊很快兇猛朝左軍撲來,左軍將領奮死抵抗並期待著右軍的及時增援。日軍的幾次大進攻都沒能輕易得逞,但寡不敵眾,在日軍的瘋狂輪番進攻下,左軍逐漸失去有效抵抗,此時仍然不見右軍蹤影,左軍將士開始絕望。眼看基地即將易手,劉廣之將軍做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定,他命人將基地倉庫布滿炸藥,戰至最後僅剩五十五人的左軍將士退守至倉庫內,當日軍衝入基地倉庫的瞬間,劉廣之將軍引爆炸藥與衝入倉庫內的大批日軍同歸於盡,整個倉庫頓時被炸得粉碎,至此左軍全軍覆沒。

    李成敏的部隊成功與北鎮的光複軍會合後迅速部署防禦工事,並等待左軍的會合。李成敏提督並不知道左軍全軍覆沒,還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領導人說,等左軍一到,北鎮危機立馬可解,並能有力反擊日軍。

    日軍在清軍到達北鎮後發動了數次進攻,但都被擊退,後來日軍的持續增援使清軍難以應付,直到此時李成敏提督方知左軍全軍覆沒的消息,痛心之餘更痛恨何魁畏戰致使左軍無援而全軍覆沒的結局。

    無援軍北鎮定不能保,且北鎮已經陷入了日軍的包圍之中,無奈之下李成敏率部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機要人員連夜突圍北鎮直奔中朝邊境。

    援朝東北軍敗退至境內的消息很快傳到北京,得知右軍主將何魁畏戰不援使左軍全軍覆沒乃至北鎮失守,朝廷上下憤慨至極,立即調何魁迴國。何魁迴國後立刻被逮捕受審,何魁辯稱未接提督之令不敢擅做主張。最後朝廷給他安了個畏敵不戰致東北軍大損的罪名給關了起來。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機要人員在李成敏的一路護送下進入中國境內,朝廷派特使接待了他們,並表示將竭力幫助光複朝鮮,還幫其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暫時遷至天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領導人對清廷的舉動萬分感激。

    日軍在鎮壓光複軍後將大批兵力調至中朝邊境,並配備了先進的重型武器,日軍的這一舉動明顯針對中國。清廷緊急會議上眾多年輕的武官將領紛紛請戰,但朝廷並沒有過早下決定,隻是讓各部做好戰前的各項準備。夜間光緒帝秘密召集陸軍大臣載濤、海軍大臣載洵、輔政院代表嚴複、辜鴻銘、醇親王載灃商討對策。光緒帝之所以要秘密召開這次會議,是因為光緒帝有一個大膽的軍事計劃,那就是借此次朝鮮局勢洗刷甲午恥辱。這個計劃一經提出令在場的五人好一陣驚歎,驚歎的不是光緒帝的這一計劃,而是光緒帝的改變。載洵第一個強烈支持,載濤、載灃、嚴複、辜鴻銘相應表示此計劃可行。得到全數讚同後,下一步就是計劃實施的具體細節。此計劃意在:派遣直隸的武防軍前往中朝邊境監視日軍的行動,日軍若真敢越過邊境表示其早有準備,此時海軍務必盡全力擊敗日本海軍,然後調精銳的皇家陸軍及山東的武防軍登陸日本直取東京……。

    所有的細節都經過周詳的考慮,此計重在速度。次日上午朝廷下令命奉天的武防軍開赴中朝邊境,直隸武防軍開赴東北,皇家海軍在黃海巡防,皇家陸軍和山東的武防軍在天津一帶集結待命。

    光緒四十九年七月初二,日軍越過邊界向中國境內的清軍發動進攻,奉天武防軍與日軍交戰後佯敗退守至東北境內。事件發生後,光緒帝隨即向日本宣戰。

    載洵命皇家海軍提督薩鎮冰迅速出擊,皇家海軍有主力戰艦二十五艘,其它戰艦十一艘,新組建不久的皇家海軍將迎來它的第一次實戰。

    皇家海軍與日本海軍在濟州海峽相遇而戰,雙方激烈戰鬥,日本海軍雖戰艦數量上不及清軍,但戰艦火力絲毫不遜色於清軍。苦戰五小時後清軍剩餘十七艘戰艦,日軍僅剩八艘,雙方無一艦完好,皆有損傷,薩鎮冰見此情形下出這樣的軍令:“就是撞也得撞沉它”

    皇家海軍最終沒有讓國人失望,除四艘敵艦無彈藥被俘外其餘四艘敵艦均被擊沉,皇家海軍還趁勢攻占了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

    光緒帝收到皇家海軍成功擊敗日本海軍的捷報時,激動得熱淚盈眶,隨後將此消息昭告全國。得知喜訊的百姓自發組織鑼鼓隊歡慶鼓舞紛紛奔走相告,無不為這一壯舉而感到高興與自豪。

    日本海軍全軍覆沒、海軍基地被占,日本國內舉國震驚,天皇聞此噩耗當場暈倒在地,國內更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日本天皇下令所有駐外軍隊迅速迴國抗戰。

    占領日本海軍基地之後,滿載著皇家陸軍、東北武防軍及彈藥物資的運輸船在天津港啟航,一同前往的還有內務辦的不少情報人員。

    八萬清軍在皇家海軍的掩護下登陸日本,載濤親赴日本前線指揮。清軍的舉動使日本國內陷入一片恐慌,日本天皇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舉全國兵力與清軍決一死戰,日本陸軍總司令岡板日川迅速調遣各路日軍近二十萬準備抗擊清軍。

    登陸後的清軍向日本內陸不斷推進勢如破竹,日軍節節敗退。隨著各路日軍會合後強有力的抵抗,清軍推進速度放緩。日本各路大軍集結後迅速組織反擊,清軍與日軍發生最為激烈的陣地戰,雙方死傷慘重,清軍數量急劇減少,而日軍數量隨著各路軍隊的持續增援而不斷增加。急於速戰的載濤緊急向朝廷發報請求增派兵力,朝廷收到電報後鑒於東北局勢的惡化,隻增派了三萬地方軍前往日本戰場。

    三萬地方軍的加入遠遠不夠擊敗不斷增加的日軍,載濤不得不命令各部占有利地勢駐守,等待朝廷再次增援後再做進一步行動。

    在中國東北的日軍知道本國形勢後不但沒有迴國抗戰的意向,反而加速向北京進發,負責阻擊日軍的奉天武防軍與直隸武防軍由於兵力懸殊太大隻能暫時退守。受朝廷緊急調令各路地方軍相繼加速北上抗日,總兵力約二十六萬的各路地方清軍陸續加入抗戰行列,但多數地方軍武器裝備不如日軍隻能以守代攻。日軍見北京難取,便以東北為駐地盤踞。

    在日本內陸的各路日軍欲圍殲駐守的清軍,載濤如坐針氈,不知如何應對,正值此時內務辦情報人員向載濤密報已找到可直取日本東京的最佳路線。載濤隨即命郭景一提督領兵兩萬秘乘軍艦繞行東京灣登陸距離日本東京最近的沿岸,日軍並未覺察到清軍的這一行動。郭景一率部登陸後在內務辦人員的接應與指引下避開敵軍主力直奔日本東京。

    淩晨四時,清軍行蹤被東京守軍發現,郭景一隨即率部向東京守軍發動進攻,東京守軍奮死抵抗,郭景一下令務必於天亮前攻入東京,清軍將士猛烈進攻,在日本援軍即將趕到時,郭景一率部成功攻破東京防線,並在內務辦人員的指引下直逼日本皇宮。剛從睡夢中被這一噩耗驚醒的日本天皇驚恐不已,日本天皇立即決定移駕暫避,在皇家衛隊的保護下日本皇室成員匆忙逃離皇宮。郭景一率部一路所向披靡直搗日本皇宮,攻占皇宮後才發現日本皇室早已逃離,幸好內務辦人員早已監視到日本皇室的行蹤,隨後郭景一率部一路追擊。

    日本天皇在逃離途中下令命岡板日川緊急調兵護駕,接到天皇的命令後,正準備圍殲清軍的日軍大部隊被緊急抽調五萬前行護駕,載濤下令各部清軍趁勢向日軍再次發動進攻,但仍然被日軍所壓製。

    郭景一率部奮力追上日本皇室的逃亡隊伍後與皇家衛隊發生激烈交戰,雖皇家衛隊驍勇善戰,但數量不多不能形成有力抵抗最終全部戰死,郭景一成功擒獲日本天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夢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避嫌養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避嫌養心並收藏重夢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