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轟鳴,整裝一新的鎮武軍,三萬多人麵對著臨邑城精簡下來的四萬多人,鎮武軍人數處於下風,但是卻處於進攻一方,各種攻城的器械已經在這段時間製作完畢。
衝車,也叫臨衝或對樓,是一種被裝甲起來的攻城塔,即以衝撞的力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攻城主要兵器,屬於中國古代攻城器械。而鎮武軍所用的是按著臨衝呂公車改進的衝車,是一種安有十個車輪、高六層的攻城塔。
最下層是推動車前進的士兵,中間四層裝載攻城的戰鬥士兵。至於最高一層,因為第五層已經和臨邑城的城牆一樣高了,所以將最頂上的一層做成專門負責弓弩手站立的地方,可以居高臨下的利用上麵固定的四座連射鋼弩壓製城牆上麵的紅巾軍。
一座連射鋼弩並不比床弩清多少,一座連射鋼弩上麵加裝著五支弩臂,依靠曲輪的轉動,連接處用精鋼打造的齒輪連接,就這也是後軍從山城運來的裝備之一,輕裝南下的鎮武衛,缺少的攻城器械這一短板,也隨著長達六天的緊急運輸到了臨邑城外,安裝上這些可以連發的鋼弩,射速比起軍中神射手的連珠箭稍弱一成,但是軍中神射手也隻能短暫使用連珠箭,因為畢竟是人體,胳膊受不了這份撕裂的力度。
最終鎮武軍所用的衝車,整座衝車分為六層,下麵四層封閉,第五層吊著五米長的小型吊橋,可以讓士兵直接登上城牆作戰,未放下時也可以保護第五層站立的跳蕩兵,吊橋不是不能做的更長一點,畢竟總不能將第六層的弓弩手視線擋住吧。一座衝車最後就變成高約十四米、寬七米、長九米的移動箭樓。
衝車作戰時會利用自身的高度,從車中直接向城內射擊,也可用來接近城牆,破壞女牆(垛牆),直接攻打城牆上的守敵。車中除了裝備有各種長兵器,連射鋼弩外還裝載著一架床弩,最頂層還用釘子釘上一層鋼皮,減輕使用木材作為防護的重量,就是底下五層除了稱重的梁柱,原本使用厚木板的地方也同樣使用了一層鋼皮。這也是為什麽這種衝車可以做的這麽高大額原因,否則這可不是簡單的對衝車進行放大,最底下的一層士卒推不動怎麽辦?
當然有大型的衝車,還有稍小一點的雲梯,這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
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時,由於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隻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
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采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製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
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麵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麵,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三國時,孫權手下大將甘寧,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時候,原打算派兵士運土築土山,豎雲梯,架飛橋,接近敵城牆,但大將呂蒙認為此法費時費力,不如乘軍隊士氣正銳,用弓弩石炮強攻,可速戰速勝。果然,最後以強攻取勝。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麵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
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製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所以鎮武衛用的雲梯並沒有做什麽大的改動,衝車在前,後麵是帶著用竹木做成的雲梯,八米高的臨邑城還不到使用重型雲梯的時候,有衝車在前攻擊,當衝車打出來防守空隙的時候,負責使用雲梯的鎮武軍跳蕩兵才會上前,攻城就講究一個快字,進攻一方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能在最短時間讓更多的人登上城牆。
至於臨邑城外的壕溝也是鎮武軍要麵對的首要問題,有壕溝在,衝車,雲梯都是沒辦法到達城牆下的那一小遛空地的,所以就要用到渡濠器具。
明軍因為涉及的攻城戰鬥算是很少的,所以現在用的濠橋還是依照宋製製作的濠橋,濠橋的長短以濠(有水為濠,無水為壕)為準,橋下前麵有兩個大輪,後麵是兩個小輪,推進入濠,輪陷則橋平可渡。如果濠闊,則用折迭橋,就是把兩個濠橋接起來,中間有轉軸,用法也相同。所以一開始便會有五十座濠橋處於進攻的最前方,將壕溝填上,然後讓戰兵們給壕溝裏麵扔裝有泥土的麻袋,將壕溝填上,防止城牆上的紅巾軍用火燒掉濠橋。
最後便是投石車了,相傳投石車並不是漢末劉曄發明的,而是袁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然後劉曄獻計用投石車破高櫓。三國演義裏其實沒有提是劉曄發明的。後來經過馬鈞改進,進一步完善。
投石車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
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三國誌·魏誌·袁紹傳》:“太祖(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亦稱“拋車”。指在車上用粗竹將石塊拋擊出去。作為攻堅的手段,其實投石車就是中國象棋黑方的炮。
投石車是利用杠杆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杠杆,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係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杠杆原理將石塊拋出,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斯大林說炮兵是戰爭之神)。
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秦國李信(飛將軍李廣的遠祖)攻楚,楚軍秘密準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麵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
後來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攻下了楚國,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峰。同樣的明朝在這方麵並沒有先進多少。
砍伐樹林作為大營還剩下了不少木材,到時候就將會和之前攻打德州城剩下的一百五十架做成弩炮的鋼製床弩一起負責遠程投射,原本這種鋼製床弩一共有二百架,少的五十架,當時在德州一戰損壞了三十多架,還有十幾架用在了衝車上。
隨軍而來的軍匠們沒日沒夜奮戰了六天時間,也終於在鎮武軍駐紮在臨邑城下的第七天,將袁淩鳯和眾多將官要求的所有的攻城準備都做完了,一共二十座衝車,雲梯八十座,濠橋六十座,投石車五十架。
男人看到戰爭機器總是會熱血沸騰的,特別是那二十座閃耀著亮光的衝車,這是這個時代的傑作,一個人麵對著像一座高樓的衝車,站在下麵的那份衝擊力,不言而喻。
那怕是袁淩鳯也是一陣失神,士氣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看不到摸不得,但是這東西就像是愛情一樣,確確實實是存在的,軍餉,裝備,兵器,糧草,將軍的個人魅力,就是現在這個時代士兵們士氣提高的前提嗎,而這些,袁淩鳯已經全部給了他們最好的。
白複,白觀帶著人整天在大營中巡視,因為鎮武六衛新入,這些人的念頭可是決定了整支大軍能否取勝的關鍵。
衝車,也叫臨衝或對樓,是一種被裝甲起來的攻城塔,即以衝撞的力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攻城主要兵器,屬於中國古代攻城器械。而鎮武軍所用的是按著臨衝呂公車改進的衝車,是一種安有十個車輪、高六層的攻城塔。
最下層是推動車前進的士兵,中間四層裝載攻城的戰鬥士兵。至於最高一層,因為第五層已經和臨邑城的城牆一樣高了,所以將最頂上的一層做成專門負責弓弩手站立的地方,可以居高臨下的利用上麵固定的四座連射鋼弩壓製城牆上麵的紅巾軍。
一座連射鋼弩並不比床弩清多少,一座連射鋼弩上麵加裝著五支弩臂,依靠曲輪的轉動,連接處用精鋼打造的齒輪連接,就這也是後軍從山城運來的裝備之一,輕裝南下的鎮武衛,缺少的攻城器械這一短板,也隨著長達六天的緊急運輸到了臨邑城外,安裝上這些可以連發的鋼弩,射速比起軍中神射手的連珠箭稍弱一成,但是軍中神射手也隻能短暫使用連珠箭,因為畢竟是人體,胳膊受不了這份撕裂的力度。
最終鎮武軍所用的衝車,整座衝車分為六層,下麵四層封閉,第五層吊著五米長的小型吊橋,可以讓士兵直接登上城牆作戰,未放下時也可以保護第五層站立的跳蕩兵,吊橋不是不能做的更長一點,畢竟總不能將第六層的弓弩手視線擋住吧。一座衝車最後就變成高約十四米、寬七米、長九米的移動箭樓。
衝車作戰時會利用自身的高度,從車中直接向城內射擊,也可用來接近城牆,破壞女牆(垛牆),直接攻打城牆上的守敵。車中除了裝備有各種長兵器,連射鋼弩外還裝載著一架床弩,最頂層還用釘子釘上一層鋼皮,減輕使用木材作為防護的重量,就是底下五層除了稱重的梁柱,原本使用厚木板的地方也同樣使用了一層鋼皮。這也是為什麽這種衝車可以做的這麽高大額原因,否則這可不是簡單的對衝車進行放大,最底下的一層士卒推不動怎麽辦?
當然有大型的衝車,還有稍小一點的雲梯,這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
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時,由於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隻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
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采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製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
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麵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麵,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三國時,孫權手下大將甘寧,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時候,原打算派兵士運土築土山,豎雲梯,架飛橋,接近敵城牆,但大將呂蒙認為此法費時費力,不如乘軍隊士氣正銳,用弓弩石炮強攻,可速戰速勝。果然,最後以強攻取勝。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麵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
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製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所以鎮武衛用的雲梯並沒有做什麽大的改動,衝車在前,後麵是帶著用竹木做成的雲梯,八米高的臨邑城還不到使用重型雲梯的時候,有衝車在前攻擊,當衝車打出來防守空隙的時候,負責使用雲梯的鎮武軍跳蕩兵才會上前,攻城就講究一個快字,進攻一方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能在最短時間讓更多的人登上城牆。
至於臨邑城外的壕溝也是鎮武軍要麵對的首要問題,有壕溝在,衝車,雲梯都是沒辦法到達城牆下的那一小遛空地的,所以就要用到渡濠器具。
明軍因為涉及的攻城戰鬥算是很少的,所以現在用的濠橋還是依照宋製製作的濠橋,濠橋的長短以濠(有水為濠,無水為壕)為準,橋下前麵有兩個大輪,後麵是兩個小輪,推進入濠,輪陷則橋平可渡。如果濠闊,則用折迭橋,就是把兩個濠橋接起來,中間有轉軸,用法也相同。所以一開始便會有五十座濠橋處於進攻的最前方,將壕溝填上,然後讓戰兵們給壕溝裏麵扔裝有泥土的麻袋,將壕溝填上,防止城牆上的紅巾軍用火燒掉濠橋。
最後便是投石車了,相傳投石車並不是漢末劉曄發明的,而是袁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然後劉曄獻計用投石車破高櫓。三國演義裏其實沒有提是劉曄發明的。後來經過馬鈞改進,進一步完善。
投石車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
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三國誌·魏誌·袁紹傳》:“太祖(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亦稱“拋車”。指在車上用粗竹將石塊拋擊出去。作為攻堅的手段,其實投石車就是中國象棋黑方的炮。
投石車是利用杠杆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杠杆,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係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杠杆原理將石塊拋出,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斯大林說炮兵是戰爭之神)。
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秦國李信(飛將軍李廣的遠祖)攻楚,楚軍秘密準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麵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
後來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攻下了楚國,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峰。同樣的明朝在這方麵並沒有先進多少。
砍伐樹林作為大營還剩下了不少木材,到時候就將會和之前攻打德州城剩下的一百五十架做成弩炮的鋼製床弩一起負責遠程投射,原本這種鋼製床弩一共有二百架,少的五十架,當時在德州一戰損壞了三十多架,還有十幾架用在了衝車上。
隨軍而來的軍匠們沒日沒夜奮戰了六天時間,也終於在鎮武軍駐紮在臨邑城下的第七天,將袁淩鳯和眾多將官要求的所有的攻城準備都做完了,一共二十座衝車,雲梯八十座,濠橋六十座,投石車五十架。
男人看到戰爭機器總是會熱血沸騰的,特別是那二十座閃耀著亮光的衝車,這是這個時代的傑作,一個人麵對著像一座高樓的衝車,站在下麵的那份衝擊力,不言而喻。
那怕是袁淩鳯也是一陣失神,士氣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看不到摸不得,但是這東西就像是愛情一樣,確確實實是存在的,軍餉,裝備,兵器,糧草,將軍的個人魅力,就是現在這個時代士兵們士氣提高的前提嗎,而這些,袁淩鳯已經全部給了他們最好的。
白複,白觀帶著人整天在大營中巡視,因為鎮武六衛新入,這些人的念頭可是決定了整支大軍能否取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