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地球人類1號太空定居點的外殼,都建好了之後。從外觀上看,這個人類太空定居點的雛形,其實基本也就已經形成了。
長達15公裏,寬5公裏,高3.75公裏。
單論體積,它比地球號飛船都還要大好幾倍。
簡直堪稱人類曆史上最宏偉的建築。
那鋼鐵材質,充滿重金屬風格的巨大定居點底部,給人以一種巨大的安全感。
上麵用巨大的黑體華夏字和英文字寫著:“地球人類號定居點”。
讓人看了,都不禁有些熱血沸騰的感覺。
因為這是他們地球人類在失去地球家園之後,重新建立起來的,第一個真正屬於他們地球人類自己的新定居點。
這裏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估計也就是他們地球人類的第二故鄉。
而在定居點的上層,那同樣巨大的,用大量白色鋼管架設的巨大玻璃外罩。
則讓這個定居點看起來,簡直就像是一座水晶宮一般的華麗。
還有那分布在定居點外殼各處,不斷閃爍的標識紅燈,則讓人更感覺到這個定居點的生氣。
過去,在他們地球人類的城市裏,許多高樓上,也都有這種紅色信號燈,用來標記高樓的位置。
所以讓人看了,也有一種熟悉感。
所以如今,飛船上的人們,每天就都會去關注關於這個1號太空定居點修建進度的新聞。
人們都在期待著它能夠早一點建好。
而與此同時,地球人類方麵的工程隊,則又已經開始了往1號太空定居點內的上層地麵,填埋土石的工作了。
在1號太空定居點的設計方案中,太空定居點的上層,有一層厚度為70米左右的土層的。
不過當然,這個土層並不全部都是填泥土。
最下層是要先填一些大石頭的,這樣易於土層排除不必要的水分。
因此,工程隊就先開啟了定居點上層的一部分的微弱重力,然後先開始往定居點的土層空間內傾倒一些比較大塊的石頭。(不開啟一點重力,石頭落不下去。)
這些石頭,直徑一般都在10-30厘米左右。
再厚度達到10米左右,並且將它們給攤平之後。
工程隊便又開始傾倒一些直徑一般在3-10厘米左右的小石頭,同樣再鋪10米高。
接著是砂礫,直徑一般在0.5-3厘米左右,同樣也是鋪10米高。
這些石塊、石頭和砂礫,其實都是定居點鋼鐵廠和有色金屬冶煉廠這8個月來,煉鋼和冶煉有色金屬剩下的廢礦渣。留下來,也算是廢物利用了。不然扔到太空中,還容易製造出更多的太空垃圾,威脅往來太空運輸機的安全。
要知道,目前人類自己的那些新型太空運輸機,可是還沒有能量護盾保護的。
這種運輸機上用的小型能量護盾產生器,需要另外仿製。
而土層這邊,鋪完砂礫之後,則要再鋪沙子。
這些沙子,也是用廢礦渣研磨的。
而鋪完沙子之後,鋪設土石的工作,就要暫時停止了。
此時,70米的地麵厚度,已經鋪了40米高。
接下來,就要先建定居點內的城市地基、建築地下室和城市排水、供熱、電網的管道設施。
這部分倒是也簡單。
因為目前,定居點上層土層的這個部分,還沒有覆蓋上泥土,也就不需要挖掘。
重力也才隻有地球標準重力的十分之一。
因此就算將地基建在沙土上也不會有什麽問題。況且這些設施,還連著定居點兩側邊緣的外壁呢。
等之後建好了這些管網設施,再填上土,部分區域再用加大的重力夯實,地基就會更加牢固。
所以隻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工程隊也就已經將定居點內,所有的城市地基、建築物地下室部分和城市的排水、供熱、電網等管道設施都建好了。
接下來,就繼續開始填土。
而這次,填的則是沙土了,就是沙子和土壤的混合物。
要填15米左右的厚度。
最後再填上15米左右厚度的培養土。
這種培養土,是將多種礦石廢渣磨成細粉後,再參入一些定居點下層在進行內部裝潢時,所產生的碎木屑,以及地球號飛船上生活產生的一些可降解廢棄物,充分攪拌混合而成的。
擁有比較大的肥力,能夠為種植在地表的植物提供充分的養分。
而至於定居點內的湖泊和濕地位置,則會另外做一些防水滲漏處理,以便能夠讓湖泊和濕地部分,保持充足的水體。
定居點的內的山地部分,則是先用一些巨大的隕石做造型,然後再在表麵填、覆土壤,必要的部分,還要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
這樣,定居點內的地表,也就已經基本形成了。
整個的用時,也隻用了1個月的時間。
而在這個的過程中,飛船上的科學家們,則已經又完成了對中型慣性消除器的仿製工作。
並且也已經將生產出來的第一台中型慣性消除器,給安裝到了飛船內的那艘台風級戰艦上,使得這艘地球人類自己製造的天空飛船,終於有了能夠快速加速和製動的快速反應能力,成為了一艘真正有戰鬥力的太空飛船。
不然,像之前那樣,光是加速到巡航狀態,都要耗費1個小時的時間,減速更是需要1.5個小時的時間,根本沒辦法投入實戰。
地球人類定居點的太空軍,也終於可以進入到真正的太空訓練階段。
而且與此同時,地球號飛船在這段時間內,也已經生產出了第一批的新式雄貓太空戰機的實驗機,總共有3台。
這種地球科技的新式太空戰機,是飛船上的軍工科學家們,按照過去地球上的f-14戰鬥機改造的。
其機身長度為19.1米。。
翼展則有三種寬度,分別是19.54米(後掠角20°)、11.65米(後掠角68°)、10.15米(後掠角75°)。
也就是說,這種戰鬥機,它的機翼是可以按照不同的飛行需求,改變角度的,正適合於地球人類對新的太空、行星兩用戰鬥機的需求。
長達15公裏,寬5公裏,高3.75公裏。
單論體積,它比地球號飛船都還要大好幾倍。
簡直堪稱人類曆史上最宏偉的建築。
那鋼鐵材質,充滿重金屬風格的巨大定居點底部,給人以一種巨大的安全感。
上麵用巨大的黑體華夏字和英文字寫著:“地球人類號定居點”。
讓人看了,都不禁有些熱血沸騰的感覺。
因為這是他們地球人類在失去地球家園之後,重新建立起來的,第一個真正屬於他們地球人類自己的新定居點。
這裏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估計也就是他們地球人類的第二故鄉。
而在定居點的上層,那同樣巨大的,用大量白色鋼管架設的巨大玻璃外罩。
則讓這個定居點看起來,簡直就像是一座水晶宮一般的華麗。
還有那分布在定居點外殼各處,不斷閃爍的標識紅燈,則讓人更感覺到這個定居點的生氣。
過去,在他們地球人類的城市裏,許多高樓上,也都有這種紅色信號燈,用來標記高樓的位置。
所以讓人看了,也有一種熟悉感。
所以如今,飛船上的人們,每天就都會去關注關於這個1號太空定居點修建進度的新聞。
人們都在期待著它能夠早一點建好。
而與此同時,地球人類方麵的工程隊,則又已經開始了往1號太空定居點內的上層地麵,填埋土石的工作了。
在1號太空定居點的設計方案中,太空定居點的上層,有一層厚度為70米左右的土層的。
不過當然,這個土層並不全部都是填泥土。
最下層是要先填一些大石頭的,這樣易於土層排除不必要的水分。
因此,工程隊就先開啟了定居點上層的一部分的微弱重力,然後先開始往定居點的土層空間內傾倒一些比較大塊的石頭。(不開啟一點重力,石頭落不下去。)
這些石頭,直徑一般都在10-30厘米左右。
再厚度達到10米左右,並且將它們給攤平之後。
工程隊便又開始傾倒一些直徑一般在3-10厘米左右的小石頭,同樣再鋪10米高。
接著是砂礫,直徑一般在0.5-3厘米左右,同樣也是鋪10米高。
這些石塊、石頭和砂礫,其實都是定居點鋼鐵廠和有色金屬冶煉廠這8個月來,煉鋼和冶煉有色金屬剩下的廢礦渣。留下來,也算是廢物利用了。不然扔到太空中,還容易製造出更多的太空垃圾,威脅往來太空運輸機的安全。
要知道,目前人類自己的那些新型太空運輸機,可是還沒有能量護盾保護的。
這種運輸機上用的小型能量護盾產生器,需要另外仿製。
而土層這邊,鋪完砂礫之後,則要再鋪沙子。
這些沙子,也是用廢礦渣研磨的。
而鋪完沙子之後,鋪設土石的工作,就要暫時停止了。
此時,70米的地麵厚度,已經鋪了40米高。
接下來,就要先建定居點內的城市地基、建築地下室和城市排水、供熱、電網的管道設施。
這部分倒是也簡單。
因為目前,定居點上層土層的這個部分,還沒有覆蓋上泥土,也就不需要挖掘。
重力也才隻有地球標準重力的十分之一。
因此就算將地基建在沙土上也不會有什麽問題。況且這些設施,還連著定居點兩側邊緣的外壁呢。
等之後建好了這些管網設施,再填上土,部分區域再用加大的重力夯實,地基就會更加牢固。
所以隻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工程隊也就已經將定居點內,所有的城市地基、建築物地下室部分和城市的排水、供熱、電網等管道設施都建好了。
接下來,就繼續開始填土。
而這次,填的則是沙土了,就是沙子和土壤的混合物。
要填15米左右的厚度。
最後再填上15米左右厚度的培養土。
這種培養土,是將多種礦石廢渣磨成細粉後,再參入一些定居點下層在進行內部裝潢時,所產生的碎木屑,以及地球號飛船上生活產生的一些可降解廢棄物,充分攪拌混合而成的。
擁有比較大的肥力,能夠為種植在地表的植物提供充分的養分。
而至於定居點內的湖泊和濕地位置,則會另外做一些防水滲漏處理,以便能夠讓湖泊和濕地部分,保持充足的水體。
定居點的內的山地部分,則是先用一些巨大的隕石做造型,然後再在表麵填、覆土壤,必要的部分,還要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
這樣,定居點內的地表,也就已經基本形成了。
整個的用時,也隻用了1個月的時間。
而在這個的過程中,飛船上的科學家們,則已經又完成了對中型慣性消除器的仿製工作。
並且也已經將生產出來的第一台中型慣性消除器,給安裝到了飛船內的那艘台風級戰艦上,使得這艘地球人類自己製造的天空飛船,終於有了能夠快速加速和製動的快速反應能力,成為了一艘真正有戰鬥力的太空飛船。
不然,像之前那樣,光是加速到巡航狀態,都要耗費1個小時的時間,減速更是需要1.5個小時的時間,根本沒辦法投入實戰。
地球人類定居點的太空軍,也終於可以進入到真正的太空訓練階段。
而且與此同時,地球號飛船在這段時間內,也已經生產出了第一批的新式雄貓太空戰機的實驗機,總共有3台。
這種地球科技的新式太空戰機,是飛船上的軍工科學家們,按照過去地球上的f-14戰鬥機改造的。
其機身長度為19.1米。。
翼展則有三種寬度,分別是19.54米(後掠角20°)、11.65米(後掠角68°)、10.15米(後掠角75°)。
也就是說,這種戰鬥機,它的機翼是可以按照不同的飛行需求,改變角度的,正適合於地球人類對新的太空、行星兩用戰鬥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