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東線戰事當以穩字為先。我朝雖休養生息十年,但府庫才稍稍豐盈。而且河套一場大戰曆經數月才剛剛結束,已經耗盡了關中,蜀中的曆年存下的稅糧。


    西域尚有李將軍在苦苦支撐,還需不斷消耗關中的糧餉。


    現與北涼對持的局麵之下,北邊有三線,關中,蜀中供養西線,荊襄供養中線,蘇湖供養東線。雖有富餘,可也所剩不多。如今確實不宜再大動幹戈。”


    姚元興見殿中諸人皆是看向自己,也知道該是要自己開口了。


    “首輔大人老成謀國,下官佩服。我朝與北涼對峙,如今大勢利於我朝。


    我大雍如今坐擁天下十之六七,且盡占膏腴之地,西有隴右之地,可產軍馬,南有廣闊腹地可產錢糧。將軍手握強弓硬弩,精卒腰胯神兵利器。


    外有關中,荊襄子弟踴躍投軍,朝有良將可整訓軍馬,衝鋒陷陣。


    而北涼近年連連失利,近來又失河套強援,如今不過盤踞大都遼東一隅之地,且河北饑荒已成頑疾,背後雖有漠北遼東,但苦寒之地,又有何可依仗?


    所以與北涼相持時間多一年,我朝的優勢便能增加一分。


    所以下官以為,隻需持續移民實邊,待到河套一地百姓皆心向龍旗之時,就是北涼氣數將近之日。到時候,河套,兩淮,甚至荊襄皆可同時出兵,北涼唾手可得矣。”


    戶部尚書狄星華聽完姚元興之言,見陛下並無開口的意思,才緩緩開口附和道。


    “臣以為,姚大人,狄大人所言極是。”兵部尚書葛光聞言,也睜開了眼睛,點頭附和道。


    “哦!如此說來,諸位都以為東線還是要以穩為主?不過河套一戰之後,有故將軍領萬騎沿河據守,相信大都方向一時間不會集結重兵來攻。


    至於西域,李將軍雖守的辛苦,但大局已定。加上此次邵將軍帶迴的牛羊,朕已經派人護送萬頭入西域,相信李將軍處的糧草消耗,暫時可以不用考慮了。”


    趙崇聞言,也不住點頭。似乎也極為讚同幾位重臣的意見。同時也略作解釋了一下。因為送往西域的萬頭牛羊,沒有經過戶部,朝中少尚且不知。


    內閣三人,尚有兩位閣臣沒有出言。但是沉默之下,意思已經十分明顯了。


    “今日,禦史台多名言官上書彈劾南宮將軍一事,各位可有什麽看法?”趙崇見幾位大臣幾乎眾口一詞,當即不再糾纏,而是話鋒一轉,提起了言官之事。


    “陛下,此事臣等實在不知詳情。況且戰場之上,戰局變化,氣勢我等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所能知曉?陛下既是親臨戰場,當有決斷。”姚遠興聞言迴道。


    對於這些天言官們送上來的奏折,姚元興已經不勝其煩。那裏還想糾纏此事。內閣的意見早已經清楚明了的貼在了那些奏折之上了。


    所以聽到陛下發問,迴答得極快。


    “諸位愛卿可有異議?”趙崇眼光意義看過殿中五人,見眾臣都不再言語,於是點了點頭有道:“既然如此,內閣就參照兵部報上來的軍功名冊,與各部協商封賞此戰的將士們。


    至於東線的戰事,朕以為北涼挑釁在前,那我大雍就不能聽之任之。況且戰端已開,現在談穩字當頭,已經晚了!


    東線共計十二萬玄武軍已經和涼軍糾纏在一起了。


    司馬英,王浩然,華彥,呂飛等人已經頂上了最前線,存於蘇湖一帶的糧草輜重,如今足夠消耗。局勢已經如此,諸位還是商議一下,看看怎麽快速的結束戰爭才好。”


    “陛下,戰事一起,錢糧兵器運轉,都需要時間,急切間怎麽來得及啊?”戶部尚書狄星華聞言,長長的歎了口氣,頗有些無奈道。


    “無妨,糧草輜重距離不遠,且水軍可以自蘇湖起運,沿運河北上。至於兵甲器械,戰前兩淮一地就存有不少,足以應付當前的戰局了。若是不夠,再譴水軍轉運就是。”


    趙崇見戶部尚書有所異議,當即逐條反駁道。


    “錢糧輜重兵甲器械具足,但兩淮的兵力如今已經增無可增。想要一舉擊垮南下的十二萬騎兵,確實有些困難。就算是投入再多輜重,也隻怕是打成一個持久的消耗戰。


    且以步卒對抗騎兵,勝了無法擴大戰果,敗了可就損失慘重了。所以還請陛下統籌謀劃後,再做定奪。”姚元興見趙崇反嗆戶部,當即接過話頭道。


    自己身在邊關十餘年,見慣了戰事的慘烈,也深知一場大戰,想要取勝,是要憑實力說話的。如今兵力相當,又是以步足對騎兵,雖然大雍玄武軍整訓有素,軍械精良。


    但是兵種的差距還是無法忽視的。


    若是投入如此巨大,隻能收取平局或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實在有些不劃算。


    “姚大人所言及時。”兵部尚書葛光也出聲表態。


    “幾位愛卿所言,都有道理。但是兩淮戰事,不是我大雍說停就能停下的。北涼已經出兵,若是搶掠不到輜重,隻怕不會罷休。與其讓北涼劫掠,不如迎頭痛擊之。


    況且朕以為,兩淮的兵力還可以增加,而且可派的援軍,還不是步卒。”趙崇見幾位大臣皆是反對,也不懊惱,反是耐心的解釋道。


    “哦?陛下所言,難道是調朱雀東進?可是馮哥將軍如今駐守潼關,若出關東下,確實是一步好棋。但是潼關兵出,何以自守?”兵部尚書葛光略一思索,便想到了關鍵之處。


    隻是馮哥出潼關後,沒有大將鎮守,潼關背後的長安,乃至關中,都不會安穩。


    “此事好辦,南宮將軍如今迴軍渭水南岸,關中各州,抽調三萬步卒,加上原有的守關步卒,兵力足以確保潼關不失,若真有萬一,朕親親率長安城內的禁衛軍前往,也不過是朝發夕至。”


    趙崇當即接口道。


    “這?”葛光尚有疑慮,卻沒有再追問的意思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宮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六癡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六癡道人並收藏漢宮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