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身著皮裘,胯下有涼馬,手中握彎刀的騎兵,無論從哪裏看來,都活脫脫的是一支涼軍的樣子。
就連他們所過之處,雞犬不留的野蠻兇悍的作風,也和北涼鐵騎當年南下打草穀時的所作所為一模一樣。
但是那些已經和他們有過一次短兵相接經曆的涼人,都赫然發現,這些全盤涼軍打扮的騎兵們全部都是漢人的麵孔。
這支疾如風,侵如火的騎兵,正是別了一口悶氣在胸口已經一個冬天了的李文朗部。
在接收到了關中姚元興送進來的最後一波的千騎援軍中的三百騎之後,又隱忍了一個冬天,終於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再一次對著眼皮底下的這個剛剛得了阿拉格保證,才放心遷來得部族露出了鋒利血腥的獠牙。
他們衝殺過來的速度極快,快到讓剛剛集結起來的五百騎兵沒有多餘的時間發起衝鋒,就被同樣的彎刀抵住了胸膛。
族長嘶聲力竭的舉動,讓自己成為亂軍之中最為惹眼的人物。李文朗原本隻是落在衝鋒的騎兵中央,被幾名貼身親衛死死的壓住了步伐。
親衛們可是明白,這位將軍,隻要衝鋒的角聲一響,就會如聞見了血腥的鯊魚一般。
若時不用十餘匹馬刻意簇擁圍攏住,隻怕是每次都會第一個衝進對手的陣型中去。為了主將的安全,親衛們在親衛隊長的授意之下不得不出此下策。但是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
李文朗抗議了數次之後,麵對死活不肯妥協的貼身親衛,最終也隻能是聽之任之了。
此時風矢陣的尖端已經突入到對手的陣型之中,開始短兵相接的廝殺了。
那位族長就正好落在了李文朗衝擊的路線前方。
這位被河西走廊上的風沙吹糲了臉龐的將軍,曾經木訥的少年,如今已經蛻變成了一身煞氣的青年將軍。唯一不變的就是腰胯雙刀的習慣。
手上和麾下軍卒們同樣配上了彎刀的時候,腰間的那柄製式早已經退出大雍了邊軍的上一代軍刀依舊還在。刀柄頂端的歐陽家的徽記依舊清晰。
此時麵對著這名顯眼至極的族長,李文朗默默插迴了彎刀,再輕輕拔出了腰間這柄從軍將近二十年,不過才堪堪用過十數次的軍刀。
軍刀鋒芒冷冽,握刀的人,更是煞氣驚人!
李文朗胯下雙腿猛夾馬腹,手中軍刀高高舉起。迎著春日裏暖暖的晨光,在戰馬急速的奔騰中,蓄足了噬人的力道。
那位極力嘶吼,想要組織起更多的騎兵反擊的族長,甚至沒有來的急看清楚對手的樣子,就被李文朗一連砍殺過數名拚死相救的族長親衛。
軍刀劃過脖頸時,一蓬蒸騰著熱氣的鮮血順著軍刀劃過的方向高高飆出。
一顆大好的頭顱就拋飛在了半空之中,落下的瞬間,又被後返衝上來的一名親衛揚刀插在刀尖上,用胡語高聲嘶吼道不休。
原本就有些混亂不堪的騎兵們,在失去了族長之後,再也組織不起來有效的反擊了。
千餘騎騎兵,最終在不到一時辰的時間裏,就被李文朗麾下的五百親衛衝擊分割成千瘡百孔的零星小隊。
再被一塊一塊的消滅了個幹幹淨淨。
沒有了騎兵的保護,那些牧民和牛羊自然就成了一塊沒有了外殼的肥肉。
這個五千餘人部族的覆滅,瞬間在西涼府附近傳開了。
那個嗜血的,以人血染旗幟的馬匪又一次用彎刀和殺戮向這些依附於阿拉格的部族們宣布:他們又迴來了。
消息傳迴北套水草最肥美的草場上時,剛剛過了幾天安心日子的阿拉格頓時就感覺到了不受控製了的上湧的血氣。
如此的挑釁行為,讓這位向自己麾下的部族承諾過,河西走廊上的馬匪已經被肅清,西域通道絕對安全的王爺,幾乎失去了最後的尊嚴。
當即就他有些惱羞成怒的下達了一係列的軍令。
但是調動前往西涼府,加強西涼府防禦,順帶著找機會找到這股馬匪,並且殲滅之的涼騎卻不過兩千騎!加上原本駐守西涼府的騎兵,也不過三千騎!
這對於河套核心地帶目前擁軍十萬騎的規模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的了。
由此看來,這位南麵王的怒火,有幾分真實,就值得商榷了。
和河套的阿拉格以及大都城內的阿迪亞的小打小鬧不同的是長安城內的趙崇,這一次卻是趁著孟傑致士,閣老缺位的機會,沒有經過廷議就直接向兵部戶部,以及關中的駐軍下達了數道軍令。
麵對突然下發的皇命,兵部自然是沒有權利反駁的。
而戶部,麵對需求量幾位龐大的糧草數量,雖有些倉促。但是最近十餘年來,聚集在長安附近府庫裏的物資也算是極為豐厚的了。
籌集軍糧,不過就是加派些人手的事情。
短短十餘日的功夫,由青龍衛殘軍以及李文朗留下的當年的新兵以及一萬控鶴軍組成並經過十年擴編的新西軍四萬騎,就在邵波,陶修,顧濤三人的率領下分作三路跨過雍涼邊界,向北,一舉截斷了河西走廊的東西交通。
李文朗也早早的接到了趙崇親自下達的軍令,軍令上隻有簡短至極的一行聊聊數語。
接著出沒於西涼府附近的李文朗部,就分出了百餘騎,分作十餘隊,紛紛散入了連綿兩千餘裏的河西走廊上星羅棋布的沙洲,綠洲,以及荒漠戈壁之中。
不過二十餘日之後,各地的北涼部族們驚喜的發現,為害多年的馬匪們,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但是西涼府外,一支大約五千騎規模的南朝騎兵,卻堂而皇之的紮起了一座堅固的營地。
營地最中央,高高飄揚的是兩麵旗幟。一麵是繡著鬥大“李”字的將旗。一麵是通體血紅的紅旗。上麵的顏色赫然是用人血染透。有這些年倒在河西走廊上的老西軍騎卒的鮮血,更有這些年被滅族的涼人部族的血,和被李文朗麾下們斬殺的北涼鐵騎的鮮血。
就連他們所過之處,雞犬不留的野蠻兇悍的作風,也和北涼鐵騎當年南下打草穀時的所作所為一模一樣。
但是那些已經和他們有過一次短兵相接經曆的涼人,都赫然發現,這些全盤涼軍打扮的騎兵們全部都是漢人的麵孔。
這支疾如風,侵如火的騎兵,正是別了一口悶氣在胸口已經一個冬天了的李文朗部。
在接收到了關中姚元興送進來的最後一波的千騎援軍中的三百騎之後,又隱忍了一個冬天,終於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再一次對著眼皮底下的這個剛剛得了阿拉格保證,才放心遷來得部族露出了鋒利血腥的獠牙。
他們衝殺過來的速度極快,快到讓剛剛集結起來的五百騎兵沒有多餘的時間發起衝鋒,就被同樣的彎刀抵住了胸膛。
族長嘶聲力竭的舉動,讓自己成為亂軍之中最為惹眼的人物。李文朗原本隻是落在衝鋒的騎兵中央,被幾名貼身親衛死死的壓住了步伐。
親衛們可是明白,這位將軍,隻要衝鋒的角聲一響,就會如聞見了血腥的鯊魚一般。
若時不用十餘匹馬刻意簇擁圍攏住,隻怕是每次都會第一個衝進對手的陣型中去。為了主將的安全,親衛們在親衛隊長的授意之下不得不出此下策。但是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
李文朗抗議了數次之後,麵對死活不肯妥協的貼身親衛,最終也隻能是聽之任之了。
此時風矢陣的尖端已經突入到對手的陣型之中,開始短兵相接的廝殺了。
那位族長就正好落在了李文朗衝擊的路線前方。
這位被河西走廊上的風沙吹糲了臉龐的將軍,曾經木訥的少年,如今已經蛻變成了一身煞氣的青年將軍。唯一不變的就是腰胯雙刀的習慣。
手上和麾下軍卒們同樣配上了彎刀的時候,腰間的那柄製式早已經退出大雍了邊軍的上一代軍刀依舊還在。刀柄頂端的歐陽家的徽記依舊清晰。
此時麵對著這名顯眼至極的族長,李文朗默默插迴了彎刀,再輕輕拔出了腰間這柄從軍將近二十年,不過才堪堪用過十數次的軍刀。
軍刀鋒芒冷冽,握刀的人,更是煞氣驚人!
李文朗胯下雙腿猛夾馬腹,手中軍刀高高舉起。迎著春日裏暖暖的晨光,在戰馬急速的奔騰中,蓄足了噬人的力道。
那位極力嘶吼,想要組織起更多的騎兵反擊的族長,甚至沒有來的急看清楚對手的樣子,就被李文朗一連砍殺過數名拚死相救的族長親衛。
軍刀劃過脖頸時,一蓬蒸騰著熱氣的鮮血順著軍刀劃過的方向高高飆出。
一顆大好的頭顱就拋飛在了半空之中,落下的瞬間,又被後返衝上來的一名親衛揚刀插在刀尖上,用胡語高聲嘶吼道不休。
原本就有些混亂不堪的騎兵們,在失去了族長之後,再也組織不起來有效的反擊了。
千餘騎騎兵,最終在不到一時辰的時間裏,就被李文朗麾下的五百親衛衝擊分割成千瘡百孔的零星小隊。
再被一塊一塊的消滅了個幹幹淨淨。
沒有了騎兵的保護,那些牧民和牛羊自然就成了一塊沒有了外殼的肥肉。
這個五千餘人部族的覆滅,瞬間在西涼府附近傳開了。
那個嗜血的,以人血染旗幟的馬匪又一次用彎刀和殺戮向這些依附於阿拉格的部族們宣布:他們又迴來了。
消息傳迴北套水草最肥美的草場上時,剛剛過了幾天安心日子的阿拉格頓時就感覺到了不受控製了的上湧的血氣。
如此的挑釁行為,讓這位向自己麾下的部族承諾過,河西走廊上的馬匪已經被肅清,西域通道絕對安全的王爺,幾乎失去了最後的尊嚴。
當即就他有些惱羞成怒的下達了一係列的軍令。
但是調動前往西涼府,加強西涼府防禦,順帶著找機會找到這股馬匪,並且殲滅之的涼騎卻不過兩千騎!加上原本駐守西涼府的騎兵,也不過三千騎!
這對於河套核心地帶目前擁軍十萬騎的規模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的了。
由此看來,這位南麵王的怒火,有幾分真實,就值得商榷了。
和河套的阿拉格以及大都城內的阿迪亞的小打小鬧不同的是長安城內的趙崇,這一次卻是趁著孟傑致士,閣老缺位的機會,沒有經過廷議就直接向兵部戶部,以及關中的駐軍下達了數道軍令。
麵對突然下發的皇命,兵部自然是沒有權利反駁的。
而戶部,麵對需求量幾位龐大的糧草數量,雖有些倉促。但是最近十餘年來,聚集在長安附近府庫裏的物資也算是極為豐厚的了。
籌集軍糧,不過就是加派些人手的事情。
短短十餘日的功夫,由青龍衛殘軍以及李文朗留下的當年的新兵以及一萬控鶴軍組成並經過十年擴編的新西軍四萬騎,就在邵波,陶修,顧濤三人的率領下分作三路跨過雍涼邊界,向北,一舉截斷了河西走廊的東西交通。
李文朗也早早的接到了趙崇親自下達的軍令,軍令上隻有簡短至極的一行聊聊數語。
接著出沒於西涼府附近的李文朗部,就分出了百餘騎,分作十餘隊,紛紛散入了連綿兩千餘裏的河西走廊上星羅棋布的沙洲,綠洲,以及荒漠戈壁之中。
不過二十餘日之後,各地的北涼部族們驚喜的發現,為害多年的馬匪們,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但是西涼府外,一支大約五千騎規模的南朝騎兵,卻堂而皇之的紮起了一座堅固的營地。
營地最中央,高高飄揚的是兩麵旗幟。一麵是繡著鬥大“李”字的將旗。一麵是通體血紅的紅旗。上麵的顏色赫然是用人血染透。有這些年倒在河西走廊上的老西軍騎卒的鮮血,更有這些年被滅族的涼人部族的血,和被李文朗麾下們斬殺的北涼鐵騎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