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同意下達那道可以讓朝野上下滿意的軍令之後,趙崇的心裏幾乎就沒有平靜過。
畢竟大戰剛過,就如此急切的將戰功卓著的西軍老營譴往西域,去麵對那位大都王庭金帳裏繼位已經數年的大可汗親自封賞出來以牽製南朝的南麵王,在這位年輕的天子看來,似乎並不是一件多麽正確的決定。
雖然自己的內心深處對於這一策略是無比讚同,同時也深知那位心高氣傲的木訥將軍對於能率孤軍入西域,也有求之不得之意,但是內心的波瀾還是久久不能平靜。
如此的一場冒險,風險之大,可以說是關乎後繼西軍的整條防線安危,甚至是自己一意孤行,行遷都之事後大雍社稷的安危。
要知道這一萬騎老卒,可都是百戰餘生的悍卒,若是一旦有個什麽閃失,導致損失太大的話。對於剛剛穩固了雍涼防線的大雍來說,無異於一場大的災難。大到作為帝王的自己都能感受到切膚之痛!
當年的瓊州八萬少年,如今傷亡早已經過半。而這一萬西軍老營中,幾乎集中了九成以上當年分自朱雀衛的瓊州少年。若是一役覆沒,足以讓軍中幾位,位不高,但權重的將軍心顫不已了。
剛剛結束的這場大戰,雖然消滅了數萬涼騎,但是大雍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戰果,戰功和戰損像是一對形影不離的戀人,永遠是呈現在好戰將軍和狂熱帝王們麵前的一道警醒劑。
因為這些戰果和戰功,全部都是將士們一刀一槍砍殺出來的,也是一條命一條命替換迴來的!
此次趙崇巡視關中邊軍,第一站就選擇了這支萬騎規模,從西軍中脫離出來的騎兵,實在是有些安慰的意味。作為一名帝王,有時候也有身不由己的無奈。
此種結局還是有心人為了彌補那位退隱老丞相的用力過猛而為之的好心提議,恰好可以堵一堵那些借題發揮的文官們的悠悠之口。
好處就是雖風險巨大,但是好歹可以讓那位在帝王心中分量越來越重來的將軍避免了一次因臨戰指揮而幾乎犯了眾怒的決斷。
盡管在沙場老將們的心裏,都是明白,那次結束不久的戰事之中,主將雖是犧牲了部分部卒,但是於大局上其實並無大的過錯。
但硬要說如此是在犧牲步卒,搞派係爭鬥的話,也有些無可反駁。畢竟騎兵休整不動的決戰前一天,步卒損失有些太大!
君臣兩人在軍營之中,並沒有太多的交流,不過是走了個過場而已。
但是無論是趙崇還是李文朗,心中所想,對方似乎都是清楚明了的。
隻是相對無言的君臣不願意露出那些小兒女般的臨別怯懦之象。
......
五千老卒緩緩出軍營的時候,已經是旁晚時分。出營不過二十裏便分作數十支大大小小的隊伍隱沒進了黝黑的荒山野嶺和無邊的夜色裏了。仿佛瞬間撲進了一隻身形巨大到沒有邊際的巨獸猙獰碩大的口中。
隨著五千騎出關,散入雍涼對峙一線以北的北涼轄地之後,朝堂上洶湧的力主懲處李文朗的聲音戛然而止。似乎朝中的眾人對於這樣解決方法都是頗為認同的。
隻有那位默默在邊關打熬的數年,這次好心提議的探花郎似乎有些別樣的黯然。
臨時的府邸中,親自迴臨安姚府送信的府中老管家又是一路風塵仆仆的趕了迴來。帶迴來的是姚秀夫的一紙手書。
這位曆經數年官場修行後,頗有些自信與躊躇滿誌的大雍瓊州開科的第一位探花郎展信後卻是楞住了神色。
因為展現在眼前的家書,從頭到尾並無一字,乃是一張白紙!
抬眼看向管家的時候,管家也是一臉的狐疑。
“家父可曾有言?”姚元興楞了片刻之後,便有些隱隱的明白了過來,但還是確認般的追問了一句。
“迴大公子,老爺並沒有讓老奴帶什麽特別的話語,不過是臨行前囑咐了一句,讓老奴不必迴臨安,就跟在大公子身邊,替公子打理打理長安姚府的雜事罷了。
具體事務還請大公子示下。”老管家眯起眼睛,先是迴憶了片刻,才緩緩開口迴道。
“既是如此,這一路風塵辛勞,還請老管家先下去休息幾日吧。以後這家裏的大小事務就勞煩您老了。”姚元興內心暗自舒了口氣。心中對於老父的安排似乎可以完全領略了。
好在自己的應對雖不算完美,也不至於犯錯。心中大定之後,便對著老管家笑言道。
此時的的長安城中,不大的舊時府衙的廂房裏住著的如今大雍朝堂上位列文官第一的孟傑也是一人獨坐,感慨不已。
眼前這有些紛亂的朝局走向倒是有些讓這位宦海沉浮了數十年的老人都有些看不明白了。
作為曾經的同僚,自己深知那位賦閑在臨安的姚丞相,不可能會如此的將矛盾挑明了放在朝堂上和年輕的君王叫板的。且不說姚秀夫身為三朝元老,對於朝廷的忠誠那是無可置疑的。
就以當今的這位皇帝所展現出來的手段和城府,也不是能讓一個臣子敢於如此跋扈的。
那位兵部尚書,在上任之初,曾經問計於自己的舉動,如今看來,不過是給朝廷和自己釋放了一個絕好的煙幕而已。以如今兵部上下已經顯現出來的口徑一致的程度來看,兵部已經可以說是鐵板一塊了。
而那位探花郎卻是在朝議爭執最激烈的時候,一句“盡快考慮入西域”就讓兵部和文官的聲音嘎然而止,要說兩者之間沒有默契,除非是自己眼瞎了。
原本以為是姚老兒要強推探花郎入閣,以如今這峰迴路轉的局麵來看,隻怕是自己度量格局還是太小了。
姚秀夫放著水軍的大船不坐,顯然是沒有要入長安的意思了。
安心孤守臨安,而不是順著君王的意思數千裏跋涉來長安,其中怕是有要徹底退隱了的意思。
不動,即是表態的話,那麽這次一手推動起來的朝議波動,就隻是要試一試自家的探花郎的應變的本事嗎!
唉,有子如此,姚老匹夫也算此生無憾了吧!
畢竟大戰剛過,就如此急切的將戰功卓著的西軍老營譴往西域,去麵對那位大都王庭金帳裏繼位已經數年的大可汗親自封賞出來以牽製南朝的南麵王,在這位年輕的天子看來,似乎並不是一件多麽正確的決定。
雖然自己的內心深處對於這一策略是無比讚同,同時也深知那位心高氣傲的木訥將軍對於能率孤軍入西域,也有求之不得之意,但是內心的波瀾還是久久不能平靜。
如此的一場冒險,風險之大,可以說是關乎後繼西軍的整條防線安危,甚至是自己一意孤行,行遷都之事後大雍社稷的安危。
要知道這一萬騎老卒,可都是百戰餘生的悍卒,若是一旦有個什麽閃失,導致損失太大的話。對於剛剛穩固了雍涼防線的大雍來說,無異於一場大的災難。大到作為帝王的自己都能感受到切膚之痛!
當年的瓊州八萬少年,如今傷亡早已經過半。而這一萬西軍老營中,幾乎集中了九成以上當年分自朱雀衛的瓊州少年。若是一役覆沒,足以讓軍中幾位,位不高,但權重的將軍心顫不已了。
剛剛結束的這場大戰,雖然消滅了數萬涼騎,但是大雍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戰果,戰功和戰損像是一對形影不離的戀人,永遠是呈現在好戰將軍和狂熱帝王們麵前的一道警醒劑。
因為這些戰果和戰功,全部都是將士們一刀一槍砍殺出來的,也是一條命一條命替換迴來的!
此次趙崇巡視關中邊軍,第一站就選擇了這支萬騎規模,從西軍中脫離出來的騎兵,實在是有些安慰的意味。作為一名帝王,有時候也有身不由己的無奈。
此種結局還是有心人為了彌補那位退隱老丞相的用力過猛而為之的好心提議,恰好可以堵一堵那些借題發揮的文官們的悠悠之口。
好處就是雖風險巨大,但是好歹可以讓那位在帝王心中分量越來越重來的將軍避免了一次因臨戰指揮而幾乎犯了眾怒的決斷。
盡管在沙場老將們的心裏,都是明白,那次結束不久的戰事之中,主將雖是犧牲了部分部卒,但是於大局上其實並無大的過錯。
但硬要說如此是在犧牲步卒,搞派係爭鬥的話,也有些無可反駁。畢竟騎兵休整不動的決戰前一天,步卒損失有些太大!
君臣兩人在軍營之中,並沒有太多的交流,不過是走了個過場而已。
但是無論是趙崇還是李文朗,心中所想,對方似乎都是清楚明了的。
隻是相對無言的君臣不願意露出那些小兒女般的臨別怯懦之象。
......
五千老卒緩緩出軍營的時候,已經是旁晚時分。出營不過二十裏便分作數十支大大小小的隊伍隱沒進了黝黑的荒山野嶺和無邊的夜色裏了。仿佛瞬間撲進了一隻身形巨大到沒有邊際的巨獸猙獰碩大的口中。
隨著五千騎出關,散入雍涼對峙一線以北的北涼轄地之後,朝堂上洶湧的力主懲處李文朗的聲音戛然而止。似乎朝中的眾人對於這樣解決方法都是頗為認同的。
隻有那位默默在邊關打熬的數年,這次好心提議的探花郎似乎有些別樣的黯然。
臨時的府邸中,親自迴臨安姚府送信的府中老管家又是一路風塵仆仆的趕了迴來。帶迴來的是姚秀夫的一紙手書。
這位曆經數年官場修行後,頗有些自信與躊躇滿誌的大雍瓊州開科的第一位探花郎展信後卻是楞住了神色。
因為展現在眼前的家書,從頭到尾並無一字,乃是一張白紙!
抬眼看向管家的時候,管家也是一臉的狐疑。
“家父可曾有言?”姚元興楞了片刻之後,便有些隱隱的明白了過來,但還是確認般的追問了一句。
“迴大公子,老爺並沒有讓老奴帶什麽特別的話語,不過是臨行前囑咐了一句,讓老奴不必迴臨安,就跟在大公子身邊,替公子打理打理長安姚府的雜事罷了。
具體事務還請大公子示下。”老管家眯起眼睛,先是迴憶了片刻,才緩緩開口迴道。
“既是如此,這一路風塵辛勞,還請老管家先下去休息幾日吧。以後這家裏的大小事務就勞煩您老了。”姚元興內心暗自舒了口氣。心中對於老父的安排似乎可以完全領略了。
好在自己的應對雖不算完美,也不至於犯錯。心中大定之後,便對著老管家笑言道。
此時的的長安城中,不大的舊時府衙的廂房裏住著的如今大雍朝堂上位列文官第一的孟傑也是一人獨坐,感慨不已。
眼前這有些紛亂的朝局走向倒是有些讓這位宦海沉浮了數十年的老人都有些看不明白了。
作為曾經的同僚,自己深知那位賦閑在臨安的姚丞相,不可能會如此的將矛盾挑明了放在朝堂上和年輕的君王叫板的。且不說姚秀夫身為三朝元老,對於朝廷的忠誠那是無可置疑的。
就以當今的這位皇帝所展現出來的手段和城府,也不是能讓一個臣子敢於如此跋扈的。
那位兵部尚書,在上任之初,曾經問計於自己的舉動,如今看來,不過是給朝廷和自己釋放了一個絕好的煙幕而已。以如今兵部上下已經顯現出來的口徑一致的程度來看,兵部已經可以說是鐵板一塊了。
而那位探花郎卻是在朝議爭執最激烈的時候,一句“盡快考慮入西域”就讓兵部和文官的聲音嘎然而止,要說兩者之間沒有默契,除非是自己眼瞎了。
原本以為是姚老兒要強推探花郎入閣,以如今這峰迴路轉的局麵來看,隻怕是自己度量格局還是太小了。
姚秀夫放著水軍的大船不坐,顯然是沒有要入長安的意思了。
安心孤守臨安,而不是順著君王的意思數千裏跋涉來長安,其中怕是有要徹底退隱了的意思。
不動,即是表態的話,那麽這次一手推動起來的朝議波動,就隻是要試一試自家的探花郎的應變的本事嗎!
唉,有子如此,姚老匹夫也算此生無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