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軍主將和禁衛軍主將的聯名報捷的軍報傳到長安城中的時候,已經是第二日的清晨了。
趙崇昨夜等了半宿,眼見等不來捷報後,第二日有早早端坐於府衙正堂。
一匹快馬馬背之上,一名信使手舉捷報,乘著春日裏的第一縷晨光,一齊到達城下叫門的景象,以及進城之後,一路奔往府衙時的報捷聲,也著實讓“擔驚受怕”了數日的長安城中的百姓們長長的鬆下了一口氣來。
但是這口氣絕對不隻是慶幸,其中隱約也包含了需多遺憾和歎息的意味。
關中久失於北涼之手,而今歸於王化不過年餘。城中對於大雍龍旗尚有記憶的老人們已經不是主流了,青壯及以下年歲的民眾對於大雍的認同,至今算不上好。
雖然沒有發生像滁州,曆陽那般的在守城關鍵時刻的不配合,但是此番涼騎寇掠城下的時候卻也沒有主動去協助王師的。
反倒是禁衛軍出城之後,隱隱有些不穩之象。若不是有孟傑鎮守,加之玄武衛兩萬步卒在,趙崇也絕對不會輕易的譴出自己麾下最得力的一萬騎皇家禁衛軍出城去協助西軍的。
唯一的好處就是竹子帶著鷹爪騎士,在城中查抄了數十個依舊在為北涼效力的潛伏諜子們的窩點。讓北涼退出關中的幾大部族留在關中的暗勢力,在準備聯絡新主子的行動中損失慘重。
身在府衙大堂中的趙崇緩緩鋪開報捷的軍報,出自李文朗之手的頗有些放蕩不羈的字體,躍然入眼。此次戰事的過程,趙崇自然已經是了然於胸了。但是看到決戰之時,西軍的準備和涼軍自感突圍無望之後的瘋狂,還是有心驚肉跳。
至於說李文朗請求自己出城觀京觀之言辭,不過是咧嘴一笑而已。
最讓趙崇感到欣慰的倒不是這份報捷軍報後半篇幅中,李文朗在有功將士們詳細軍功分配上十分大度的將玄武軍和禁衛軍放在首功的位置上,反而是署名中李文朗,以及羅天睿兩個名字並列的處理上。
當年陪自己行走數千裏的那個青衣白馬憨厚老成的少年郎,如今終於在這些細節之事上開了竅了。
如此的變化,倒是讓趙衝心中一個大膽的想法,突兀的跳上了腦海。或許時機已經成熟了吧!
“好!竹子就辛苦你親自出一趟城,傳朕旨意。命羅將軍速速收斂好禁衛軍中的陣亡將士遺體後,速速入城。命李將軍,南宮將軍,處理好戰後瑣事後,帶都指揮使以上軍職的將領入城。
朕要親自接見這些有功將士,並犒賞三軍!”
趙崇高興之餘,對著伺候在外廂的竹子吩咐道。竹子聞言,自是領命而出。
......
同是這一日的清晨,內閣首輔孟傑的房中,有一道首輔親自擬定的關於夏祭的文書,各位閣臣傳閱之後,幾位老臣心中了然,見慣了風浪閣臣們口中自是不會提出和首輔相左的意見。
文書傳進了宮中,首先被送到了有著宮中女相之稱的水寒珊麵前。
不過是半個時辰不到的時間,便由發迴了閣部,文書上麵已經被用朱砂批上了紅豔豔的照準之詞。
當即用了閣部的官印以及孟傑自己的首輔私印之後,就經由已經初具規模了的各處驛站一路快馬加鞭的傳遞往臨安方向而去。
送出文書不過半日,晌午過後,孟傑臨時暫居的偏房內的幾案上便堆起了十餘道各級官員上奏的,經由內閣其餘幾位閣臣查閱後,自覺無法給出合理批複的奏折。
看的孟傑不住的直皺眉頭。
這其中更是以兵部和吏部兩部尚書的言辭最為犀利。吏部的激烈言辭,孟傑尚且不覺奇怪。
至於兵部的葛光雖然對自己表現的已經是十分恭順了。但是其內心如何,孟傑也不甚放心。不像戶刑兩部主官被視作心腹已久。
如今內閣的氣象早已經不是初設時的那般無足輕重了。而是在趙崇一力扶持之下,漸漸有了統領百官的權柄。
特別是首輔孟傑,更是憑著守成瓊州的功勞,加上本身就有的曆經三朝的資曆,在姚秀夫退隱之後更是成了朝堂內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實質上的百官之首。
孟傑心裏也是清楚的很,隻有在姚秀夫退隱之後,自己才有機會入掌內閣,被這位心有雄略的年輕天子視為臂膀。
朝野上下明眼人都是清楚,姚秀夫的退隱恰恰是像在為高中探花的家中長子鋪路。
特別是最近幾年,姚大公子以探花功名出任地方的資曆數年熬煉下來,越發的有要入朝,甚至入閣的架勢了。若是姚秀夫還在,恐怕趙崇是斷然不會如此重用這位姚大公子的。
而姚秀夫雖退隱數年,但是朝中六部中的禮,吏兩部還依舊歸心,就不難看出這位前丞相在朝堂之上的能量之強,經營之穩固。
孟傑心裏自也是雪亮一片,但還是頂住了朝野之上的一片指指點點,絲毫不在意市井之中謂其不過是在替姚秀夫守成的流言。
一心的在大雍朝堂的穩定,為大雍財稅的豐沛默默出力良多。使得那位年輕天子可以在即位十年,特別是最近數年裏,年年有戰事,邊境不穩的情況之下,依舊能穩住軍心和民心。
還能有餘力麵對阿拉格部連續兩次的突然南下,而不缺軍資和餉銀!
在文人執掌兵部不穩的數年裏,各州縣備軍的整訓不荒廢,各邊軍兵力的恢複,戰力的保持上沒有出現大的紕漏。就連實際由鷹巢掌控的各處驛站驛道,在剛剛歸於王化之下不過年餘的關中一帶也初具規模了。
但雖是位高權重,在麵對漸漸歸於閣部之下的六部之間的種種短長歧見之間,也漸漸生出了些許的力不從心之感。
對於兵部要求徹查西軍馳援不力一事,孟傑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麽在可以緩和的良策來。隨行搖了搖頭,將這一堆的奏折統統放在了一邊,而自己獨自一人晃悠悠的向著趙崇所在的府衙正堂去了。
趙崇昨夜等了半宿,眼見等不來捷報後,第二日有早早端坐於府衙正堂。
一匹快馬馬背之上,一名信使手舉捷報,乘著春日裏的第一縷晨光,一齊到達城下叫門的景象,以及進城之後,一路奔往府衙時的報捷聲,也著實讓“擔驚受怕”了數日的長安城中的百姓們長長的鬆下了一口氣來。
但是這口氣絕對不隻是慶幸,其中隱約也包含了需多遺憾和歎息的意味。
關中久失於北涼之手,而今歸於王化不過年餘。城中對於大雍龍旗尚有記憶的老人們已經不是主流了,青壯及以下年歲的民眾對於大雍的認同,至今算不上好。
雖然沒有發生像滁州,曆陽那般的在守城關鍵時刻的不配合,但是此番涼騎寇掠城下的時候卻也沒有主動去協助王師的。
反倒是禁衛軍出城之後,隱隱有些不穩之象。若不是有孟傑鎮守,加之玄武衛兩萬步卒在,趙崇也絕對不會輕易的譴出自己麾下最得力的一萬騎皇家禁衛軍出城去協助西軍的。
唯一的好處就是竹子帶著鷹爪騎士,在城中查抄了數十個依舊在為北涼效力的潛伏諜子們的窩點。讓北涼退出關中的幾大部族留在關中的暗勢力,在準備聯絡新主子的行動中損失慘重。
身在府衙大堂中的趙崇緩緩鋪開報捷的軍報,出自李文朗之手的頗有些放蕩不羈的字體,躍然入眼。此次戰事的過程,趙崇自然已經是了然於胸了。但是看到決戰之時,西軍的準備和涼軍自感突圍無望之後的瘋狂,還是有心驚肉跳。
至於說李文朗請求自己出城觀京觀之言辭,不過是咧嘴一笑而已。
最讓趙崇感到欣慰的倒不是這份報捷軍報後半篇幅中,李文朗在有功將士們詳細軍功分配上十分大度的將玄武軍和禁衛軍放在首功的位置上,反而是署名中李文朗,以及羅天睿兩個名字並列的處理上。
當年陪自己行走數千裏的那個青衣白馬憨厚老成的少年郎,如今終於在這些細節之事上開了竅了。
如此的變化,倒是讓趙衝心中一個大膽的想法,突兀的跳上了腦海。或許時機已經成熟了吧!
“好!竹子就辛苦你親自出一趟城,傳朕旨意。命羅將軍速速收斂好禁衛軍中的陣亡將士遺體後,速速入城。命李將軍,南宮將軍,處理好戰後瑣事後,帶都指揮使以上軍職的將領入城。
朕要親自接見這些有功將士,並犒賞三軍!”
趙崇高興之餘,對著伺候在外廂的竹子吩咐道。竹子聞言,自是領命而出。
......
同是這一日的清晨,內閣首輔孟傑的房中,有一道首輔親自擬定的關於夏祭的文書,各位閣臣傳閱之後,幾位老臣心中了然,見慣了風浪閣臣們口中自是不會提出和首輔相左的意見。
文書傳進了宮中,首先被送到了有著宮中女相之稱的水寒珊麵前。
不過是半個時辰不到的時間,便由發迴了閣部,文書上麵已經被用朱砂批上了紅豔豔的照準之詞。
當即用了閣部的官印以及孟傑自己的首輔私印之後,就經由已經初具規模了的各處驛站一路快馬加鞭的傳遞往臨安方向而去。
送出文書不過半日,晌午過後,孟傑臨時暫居的偏房內的幾案上便堆起了十餘道各級官員上奏的,經由內閣其餘幾位閣臣查閱後,自覺無法給出合理批複的奏折。
看的孟傑不住的直皺眉頭。
這其中更是以兵部和吏部兩部尚書的言辭最為犀利。吏部的激烈言辭,孟傑尚且不覺奇怪。
至於兵部的葛光雖然對自己表現的已經是十分恭順了。但是其內心如何,孟傑也不甚放心。不像戶刑兩部主官被視作心腹已久。
如今內閣的氣象早已經不是初設時的那般無足輕重了。而是在趙崇一力扶持之下,漸漸有了統領百官的權柄。
特別是首輔孟傑,更是憑著守成瓊州的功勞,加上本身就有的曆經三朝的資曆,在姚秀夫退隱之後更是成了朝堂內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實質上的百官之首。
孟傑心裏也是清楚的很,隻有在姚秀夫退隱之後,自己才有機會入掌內閣,被這位心有雄略的年輕天子視為臂膀。
朝野上下明眼人都是清楚,姚秀夫的退隱恰恰是像在為高中探花的家中長子鋪路。
特別是最近幾年,姚大公子以探花功名出任地方的資曆數年熬煉下來,越發的有要入朝,甚至入閣的架勢了。若是姚秀夫還在,恐怕趙崇是斷然不會如此重用這位姚大公子的。
而姚秀夫雖退隱數年,但是朝中六部中的禮,吏兩部還依舊歸心,就不難看出這位前丞相在朝堂之上的能量之強,經營之穩固。
孟傑心裏自也是雪亮一片,但還是頂住了朝野之上的一片指指點點,絲毫不在意市井之中謂其不過是在替姚秀夫守成的流言。
一心的在大雍朝堂的穩定,為大雍財稅的豐沛默默出力良多。使得那位年輕天子可以在即位十年,特別是最近數年裏,年年有戰事,邊境不穩的情況之下,依舊能穩住軍心和民心。
還能有餘力麵對阿拉格部連續兩次的突然南下,而不缺軍資和餉銀!
在文人執掌兵部不穩的數年裏,各州縣備軍的整訓不荒廢,各邊軍兵力的恢複,戰力的保持上沒有出現大的紕漏。就連實際由鷹巢掌控的各處驛站驛道,在剛剛歸於王化之下不過年餘的關中一帶也初具規模了。
但雖是位高權重,在麵對漸漸歸於閣部之下的六部之間的種種短長歧見之間,也漸漸生出了些許的力不從心之感。
對於兵部要求徹查西軍馳援不力一事,孟傑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麽在可以緩和的良策來。隨行搖了搖頭,將這一堆的奏折統統放在了一邊,而自己獨自一人晃悠悠的向著趙崇所在的府衙正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