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果然都是奸詐之輩,這等令人不齒的所謂計謀竟然都拿的出手。
勇士們,懦弱的漢人,竟然想要我們項上的腦袋,我們能給嗎?”
迴答萬夫長的是響成一片鏗鏘有力的彎刀出鞘聲,和震耳欲聾的,求戰的嘶吼聲。
年輕的萬夫長看著麾下被襲擾了半日們已經有些疲憊不堪卻奮力迴應自己的勇士們,又聽著對麵傳來的急促的催戰的角聲,當即飛馬在涼軍陣前,高聲嘶吼著。
赫然是將已經低落了的士氣,又重新一點一點的拉了迴來。
“萬夫長大人,對方已經將騷擾的兵馬全部撤了迴去,我們是否先讓勇士們喘口氣?”
年輕的萬夫長身邊,其餘三位年紀各異的萬夫長全都聚在了一起。其中那位一向為主將馬首是瞻的萬夫長見西軍的零散兵馬全部被召迴之後,小聲的提議道。
“漢人不會給我們這個機會的。”年輕萬夫長一聲歎道。
接著又望著一路跟隨自己南下的勇士被困於此,頗有些悔意道:“我北涼鐵騎奔襲,廝殺向來不注重紮營。今日所遭曲折,全耐於此。若是紮下營寨,此時有營地可依,也斷然不會落得如今進退不得的地步。
也罷,今日索性再廝殺一場,若是能擊退正麵的南朝騎兵,那麽我們就還有生還牧場的希望。單憑灃水西岸的一萬步卒,如何能守的住這數百裏的河岸。
若是我們輸了,那就和勇士們一起埋骨此地好了。”
“我們還有將近三萬勇士,萬夫長大人何故如此悲觀,既然前路已斷,那就領著勇士們殺出一條路來。”一支負責斷後和指揮調度後軍的那位須發灰白的萬夫長下意識的打氣道。
“用漢人的說法,此地甚好,乃是埋骨的上佳吉地。
傳令,豎起狼旗,命各部向狼旗靠攏。”年輕萬夫長不知可否,隻是伸出右手一指眼前大片平坦的沃野感歎道。戰局發展到此時,以那位狡詐如狐的對手的本性,那裏可能再給勇士們休整的時間。
此時撤去所有襲擾兵馬,不過是在積蓄更強大的攻擊力量。
果不其然,南朝騎兵全部收縮之後不過小半個時辰,幾乎和涼軍衝鋒時一樣的角聲便響徹了這方圓數十裏的戰場上。
那座曾經伏屍遍地的矮坡上,一麵飛揚的軍旗高高升起。
與之相唿應的是渭水以北和灃水以西,兩座玄武軍臨時營地裏,兩麵相同的玄武軍旗迎風招展。軍鼓聲驀然動地而來。
南方香積寺以北,八千禁衛軍也應和著西軍的角聲和玄武軍的站鼓聲,角聲也是連綿不絕。
已經被四麵圍困的涼軍,麵對這樣的四麵圍困,雖是人困馬乏,但是那裏有半分的妥協意味。彎刀弓箭,依舊如林,草原勇士們的意識裏麵對如此困局時,唯有一死而已。
“南宮將軍還是識大體顧大局的。”整個戰場的態勢被長安城中趙崇帶在身邊的一千親衛們充當的探馬流水般的奏報到了城牆之上的時候,趙崇幽幽歎道。
可惜了那些倒在涼軍馬蹄下的四千精銳難得的陌刀手了。
“戰陣之上,那裏有可惜一說。血灑疆場,向來都被我輩視作極大的榮耀。”得知趙崇迴城之後,執意要守在陛下身邊的內閣首輔孟傑低聲歎道。
老首輔經曆宦海沉浮數十年,經曆過三朝天子,兩朝南渡。刻骨銘心的感受就在十數年前的那場潰敗一般的南撤上。
一路組織兵馬,一路承受著一次次的全軍潰散或是覆沒的恥辱和憤恨。直到退守孤島才算是堪堪止住了腳步。
雖是文官出身,但是心中對於生死,對於戰陣上的喋血,已經有著極強的承受力了。今日又幾乎親臨戰陣,不免有些懷想起當年那段金戈鐵馬熱血沸騰的經曆來。
見陛下歎息,竟然毫不猶豫的接話感慨道。全然忘記了數十年宦海沉浮中總結出來的少言多看的從政為官的心得。
“閣老說的極是。”趙崇手扶箭垛,凝神遠望,似乎是想將不遠處的那場廝殺盡數看在眼裏。
但是入目的全是城外已經返青的大片大片的綠意。戰陣號角聲和激越的軍鼓聲,或是低沉,或是激昂的傳了過來,隱隱約約的縈繞耳邊。口中迴應給閣老的隻是一句不走心的說不上是肯定還是敷衍的迴答。
“此戰之後,暫住臨安的六部衙門的餘部和一幹寺,台,欽,監等等怕是還會找些不出城的理由。所以老臣鬥膽想問一句陛下,太後以及曆代宗廟是否也願意西來?”
孟傑仿佛沒有聽到趙崇有些心不在焉的狀態一般,繼續問道。隻是這一句問出口來,趙崇就不得不猛然收迴似乎要飛到戰場之上的心思,開始思考這個最令自己頭疼,卻被自己刻意迴避的問題上來。
是啊,大雍立國以來,數位帝王宗廟陵陵寢具在北方,在北涼王庭如今所在之地上。至於南渡的三代帝王,不過是祖父埋骨臨安,父皇身死崖山!兩代帝王一失宗廟,一失臨安。
所以無論是臨安還是崖山甚至瓊州,無一處可被趙崇視為社稷歸屬之地。
要說想將大都城外的帝陵南遷,無疑是等於讓趙崇放棄北地,放棄大雍立國百餘年在那座開國都城以及北方所打下的全部基業。
至於太後,活人倒是比先人好協調太多了。
趙崇深思轉圜了一圈之後,也不再迴避,而是用一雙眼睛直視著這位大雍朝堂上如今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但行事並無絲毫出格的重臣道:“朕意隻遷先帝衣冠陵於北邙。
臨安畢竟也是二十多年的南都,有一座帝陵也是該有的禮遇。大都城外的祖宗陵墓,朕就是想遷,暫時也是無能為力了。若我大雍邊軍真又踏破大都城的那一天,再作決定吧。
至於母後以及臨安的後宮,則理所當然的要在長安城內。如此迴答不知首輔大人可有異議?”
勇士們,懦弱的漢人,竟然想要我們項上的腦袋,我們能給嗎?”
迴答萬夫長的是響成一片鏗鏘有力的彎刀出鞘聲,和震耳欲聾的,求戰的嘶吼聲。
年輕的萬夫長看著麾下被襲擾了半日們已經有些疲憊不堪卻奮力迴應自己的勇士們,又聽著對麵傳來的急促的催戰的角聲,當即飛馬在涼軍陣前,高聲嘶吼著。
赫然是將已經低落了的士氣,又重新一點一點的拉了迴來。
“萬夫長大人,對方已經將騷擾的兵馬全部撤了迴去,我們是否先讓勇士們喘口氣?”
年輕的萬夫長身邊,其餘三位年紀各異的萬夫長全都聚在了一起。其中那位一向為主將馬首是瞻的萬夫長見西軍的零散兵馬全部被召迴之後,小聲的提議道。
“漢人不會給我們這個機會的。”年輕萬夫長一聲歎道。
接著又望著一路跟隨自己南下的勇士被困於此,頗有些悔意道:“我北涼鐵騎奔襲,廝殺向來不注重紮營。今日所遭曲折,全耐於此。若是紮下營寨,此時有營地可依,也斷然不會落得如今進退不得的地步。
也罷,今日索性再廝殺一場,若是能擊退正麵的南朝騎兵,那麽我們就還有生還牧場的希望。單憑灃水西岸的一萬步卒,如何能守的住這數百裏的河岸。
若是我們輸了,那就和勇士們一起埋骨此地好了。”
“我們還有將近三萬勇士,萬夫長大人何故如此悲觀,既然前路已斷,那就領著勇士們殺出一條路來。”一支負責斷後和指揮調度後軍的那位須發灰白的萬夫長下意識的打氣道。
“用漢人的說法,此地甚好,乃是埋骨的上佳吉地。
傳令,豎起狼旗,命各部向狼旗靠攏。”年輕萬夫長不知可否,隻是伸出右手一指眼前大片平坦的沃野感歎道。戰局發展到此時,以那位狡詐如狐的對手的本性,那裏可能再給勇士們休整的時間。
此時撤去所有襲擾兵馬,不過是在積蓄更強大的攻擊力量。
果不其然,南朝騎兵全部收縮之後不過小半個時辰,幾乎和涼軍衝鋒時一樣的角聲便響徹了這方圓數十裏的戰場上。
那座曾經伏屍遍地的矮坡上,一麵飛揚的軍旗高高升起。
與之相唿應的是渭水以北和灃水以西,兩座玄武軍臨時營地裏,兩麵相同的玄武軍旗迎風招展。軍鼓聲驀然動地而來。
南方香積寺以北,八千禁衛軍也應和著西軍的角聲和玄武軍的站鼓聲,角聲也是連綿不絕。
已經被四麵圍困的涼軍,麵對這樣的四麵圍困,雖是人困馬乏,但是那裏有半分的妥協意味。彎刀弓箭,依舊如林,草原勇士們的意識裏麵對如此困局時,唯有一死而已。
“南宮將軍還是識大體顧大局的。”整個戰場的態勢被長安城中趙崇帶在身邊的一千親衛們充當的探馬流水般的奏報到了城牆之上的時候,趙崇幽幽歎道。
可惜了那些倒在涼軍馬蹄下的四千精銳難得的陌刀手了。
“戰陣之上,那裏有可惜一說。血灑疆場,向來都被我輩視作極大的榮耀。”得知趙崇迴城之後,執意要守在陛下身邊的內閣首輔孟傑低聲歎道。
老首輔經曆宦海沉浮數十年,經曆過三朝天子,兩朝南渡。刻骨銘心的感受就在十數年前的那場潰敗一般的南撤上。
一路組織兵馬,一路承受著一次次的全軍潰散或是覆沒的恥辱和憤恨。直到退守孤島才算是堪堪止住了腳步。
雖是文官出身,但是心中對於生死,對於戰陣上的喋血,已經有著極強的承受力了。今日又幾乎親臨戰陣,不免有些懷想起當年那段金戈鐵馬熱血沸騰的經曆來。
見陛下歎息,竟然毫不猶豫的接話感慨道。全然忘記了數十年宦海沉浮中總結出來的少言多看的從政為官的心得。
“閣老說的極是。”趙崇手扶箭垛,凝神遠望,似乎是想將不遠處的那場廝殺盡數看在眼裏。
但是入目的全是城外已經返青的大片大片的綠意。戰陣號角聲和激越的軍鼓聲,或是低沉,或是激昂的傳了過來,隱隱約約的縈繞耳邊。口中迴應給閣老的隻是一句不走心的說不上是肯定還是敷衍的迴答。
“此戰之後,暫住臨安的六部衙門的餘部和一幹寺,台,欽,監等等怕是還會找些不出城的理由。所以老臣鬥膽想問一句陛下,太後以及曆代宗廟是否也願意西來?”
孟傑仿佛沒有聽到趙崇有些心不在焉的狀態一般,繼續問道。隻是這一句問出口來,趙崇就不得不猛然收迴似乎要飛到戰場之上的心思,開始思考這個最令自己頭疼,卻被自己刻意迴避的問題上來。
是啊,大雍立國以來,數位帝王宗廟陵陵寢具在北方,在北涼王庭如今所在之地上。至於南渡的三代帝王,不過是祖父埋骨臨安,父皇身死崖山!兩代帝王一失宗廟,一失臨安。
所以無論是臨安還是崖山甚至瓊州,無一處可被趙崇視為社稷歸屬之地。
要說想將大都城外的帝陵南遷,無疑是等於讓趙崇放棄北地,放棄大雍立國百餘年在那座開國都城以及北方所打下的全部基業。
至於太後,活人倒是比先人好協調太多了。
趙崇深思轉圜了一圈之後,也不再迴避,而是用一雙眼睛直視著這位大雍朝堂上如今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但行事並無絲毫出格的重臣道:“朕意隻遷先帝衣冠陵於北邙。
臨安畢竟也是二十多年的南都,有一座帝陵也是該有的禮遇。大都城外的祖宗陵墓,朕就是想遷,暫時也是無能為力了。若我大雍邊軍真又踏破大都城的那一天,再作決定吧。
至於母後以及臨安的後宮,則理所當然的要在長安城內。如此迴答不知首輔大人可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