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邊的一路隻是作為輔佐的兵力,成敗並不影響大局。可是眼看著三路出擊的大好局麵,不過數日間,就有一路退兵,一路按兵不動之後,自己一路深入,終究是獨木難支了。
東路雖是三路大軍中的主力,兵馬最多,可是與自己對峙的北涼,也在堵住了西邊的雄關之後,將最那一萬騎如利劍一般的護陵軍放在了江淮的身後,若是出擊,隻怕三五日就能到達兩淮的戰場。
北麵的盱眙傳來的軍報上雖然沒有要求援軍馳援,作為沙場老將的眼睛那裏看不出來盱眙城內的守軍已經是騎兵下馬守城,且在苦苦堅持了。
......
而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朱雀左右兩衛,也在各自駐地的江邊,盤桓了十餘日。負責運送大軍過江的一萬水軍,也是一分為二,一部在江州待命,一部在鄂州集結。唯獨沒有留下一艘戰船在嶽州附近。
“將軍,水軍又派人前來詢問大軍何日登船。”馮哥獨自一人在軍帳中來迴渡著步子,旁邊的屏風架上一副荊湖一帶的地圖上留下了無數的印記。聽到自己的親衛隊長的通報聲後,將眼光從地圖上收了迴來。
“時機成熟本將自然會率軍渡江。”馮哥一身甲胄,隻是隨口迴了一句後,就再次將眼光轉向了地圖上。
“將軍,此番東線的大軍已經在兩淮路站住了腳跟。旬日間連續自南向北占據了曆陽,滁州,盱眙三座城池。將東線的涼軍牢牢的吸引在了身邊。涼軍對峙的十分緊張,隨時都可能發生大戰。如若我們中路騎兵再不過江,萬一戰事受挫,朝廷定然會追究我們一個畏敵不不前貽誤戰機的罪名。”
半響後親衛隊長遲遲不肯出帳迴複,而是小聲的提醒道。
“朝廷的軍令隻是讓本將率三萬騎兵便宜行事,昵盡管照此迴複就行。”馮哥再次轉過頭,重複了一遍軍令。親衛隊長間主將似乎有些惱怒,隻得放棄了勸說,轉身出了營帳,去迴複水軍前來問訊的將領了。
對於馮哥來說,麾下的擔憂自己何嚐不知。但是自己心裏更加清楚,此番三路大軍齊頭並進的設想,本就是兵部的那些大爺們在堂部裏拍腦袋決定的。這新上任的兵部尚書,可是打破了曆來都要有領軍經驗才能勝任兵部主官的慣例,當上了大雍第一名文官主持武事的兵部掌門。
如此那裏會考慮三路大軍的實際情況。
東路大軍除了青龍左右兩衛協同作戰以外,還有五萬步卒歸到了宋將軍麾下節製。而且還有五千白虎衛也在軍中。十萬多人的步騎聯軍,對上江北的六萬涼軍,無論是戰是守,兵力都是十分充裕的。
西線更是調集了蜀中幾乎全部能夠動用的步卒和騎兵。李文朗,南宮藏兩人隻需順漢水東下,就能突入京西路。但是三萬老卒出大散關後,被兩座雄關阻擋後撤的同時,兩人就已經縮迴了利州路的興元府。
沒有了北麵的牽製,朱雀衛三萬騎兵一旦過江,要麵對的壓力之大,估計就不是三萬騎兵所能承受住的了。聽說對麵那位蜀中敗將,此番南下不僅帶來了兩萬五千精銳薛怯軍,還得到了部族中五千精銳支持。
再加從上京西南北兩路本地部族中又強行抽調了四萬騎兵,更是將重兵集中在了襄陽府。而逼近大江邊上的江陵府也放了兩萬人馬。這些騎兵,早就將嶽州江北為數不多可以停靠大船的岸灘嚴密的監視了起來。
如此一來,駐守在潭州的兩萬右衛就隻能是頂在嶽州附近,作牽製隻用,而不能渡江了。至於江州和鄂州,雖對岸的涼軍兵馬不多,但是自己若是冒然渡江,隻憑兩路三萬騎兵,麵對已經學會據守城池的涼軍,隻怕是難以有所作為。
更令自己擔心的還是那五萬駐守襄陽的涼騎。一旦被他們纏住,在京西兩路,自己無論如何轉戰,麵對的敵人都隻會越來越多。所以此時唯一的策略就隻能是等待。
等著襄陽附近涼軍的主力東進,隻有空虛了的京西兩路,才是自己三萬騎兵的攻略之地。至於東路的壓力,既然有十萬多的人馬,多承受一些,也就是無可厚非的了。
阿拉坦和紮那兩人聯手,能夠集中運用的也不過是十餘萬騎兵,想要打垮分守三城的東路人馬,隻怕也是費些功夫的。隻要宋宏博拖住他們,那自己就有絕對的信心,在快速的掃蕩京西兩路之後,東進馳援。進而將涼軍的主力大軍,圍殲於淮南東西兩路。
根據最新的軍報,紮那果然是已經集中起兵力,和宋宏博在滁州對峙了起來。阿拉坦見自己遲遲沒有動靜後,在北部的司馬英,李文朗以及南宮藏三人退軍之後,也確實開始派出兵力東進馳援兩淮。
自己此時隻需要在等待,等著駐守襄陽的阿拉坦向東之後,自己的機會就來臨了。
......
江邊的戰事在東邊急促,中路安靜的讓人不安的時候。遠在臨安的兵部已經在剛剛運轉不過一月的內閣裏和幾位閣臣爭論了數日。而趙崇此時依舊安然的呆在皇後身邊。似乎對於這場事關四路故土收複與否的大事不甚關心。
兵部的新任尚書對於中路的朱雀衛遲遲不動的態度頗為氣憤。更是在朝堂上怒斥其無視朝廷軍令,不顧大局。就差點名彈劾主將馮哥藐視兵部的軍令了。倒是剛剛調入內閣的原兵部尚書,對此頗不以為然。
多次和稀泥一般的勸說自己的繼任者。言辭倒是也有理有據:兵部的軍令中隻是明確限定了渡江的兵力。為了使東,中,西三路更好的配合,軍令上也並沒有明確規定朱雀衛的渡江日期。
更是連選兵的權力也留給了馮哥。具體是帶領左衛還是右衛渡江,都由主將臨機決斷。單單一句齊頭並進,如今就作為朱雀衛不尊號令的理由實在有些牽強。
既然給前線的將軍門留了臨機的決斷權力,就耐心的靜待佳音,豈不是更好。
東路雖是三路大軍中的主力,兵馬最多,可是與自己對峙的北涼,也在堵住了西邊的雄關之後,將最那一萬騎如利劍一般的護陵軍放在了江淮的身後,若是出擊,隻怕三五日就能到達兩淮的戰場。
北麵的盱眙傳來的軍報上雖然沒有要求援軍馳援,作為沙場老將的眼睛那裏看不出來盱眙城內的守軍已經是騎兵下馬守城,且在苦苦堅持了。
......
而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朱雀左右兩衛,也在各自駐地的江邊,盤桓了十餘日。負責運送大軍過江的一萬水軍,也是一分為二,一部在江州待命,一部在鄂州集結。唯獨沒有留下一艘戰船在嶽州附近。
“將軍,水軍又派人前來詢問大軍何日登船。”馮哥獨自一人在軍帳中來迴渡著步子,旁邊的屏風架上一副荊湖一帶的地圖上留下了無數的印記。聽到自己的親衛隊長的通報聲後,將眼光從地圖上收了迴來。
“時機成熟本將自然會率軍渡江。”馮哥一身甲胄,隻是隨口迴了一句後,就再次將眼光轉向了地圖上。
“將軍,此番東線的大軍已經在兩淮路站住了腳跟。旬日間連續自南向北占據了曆陽,滁州,盱眙三座城池。將東線的涼軍牢牢的吸引在了身邊。涼軍對峙的十分緊張,隨時都可能發生大戰。如若我們中路騎兵再不過江,萬一戰事受挫,朝廷定然會追究我們一個畏敵不不前貽誤戰機的罪名。”
半響後親衛隊長遲遲不肯出帳迴複,而是小聲的提醒道。
“朝廷的軍令隻是讓本將率三萬騎兵便宜行事,昵盡管照此迴複就行。”馮哥再次轉過頭,重複了一遍軍令。親衛隊長間主將似乎有些惱怒,隻得放棄了勸說,轉身出了營帳,去迴複水軍前來問訊的將領了。
對於馮哥來說,麾下的擔憂自己何嚐不知。但是自己心裏更加清楚,此番三路大軍齊頭並進的設想,本就是兵部的那些大爺們在堂部裏拍腦袋決定的。這新上任的兵部尚書,可是打破了曆來都要有領軍經驗才能勝任兵部主官的慣例,當上了大雍第一名文官主持武事的兵部掌門。
如此那裏會考慮三路大軍的實際情況。
東路大軍除了青龍左右兩衛協同作戰以外,還有五萬步卒歸到了宋將軍麾下節製。而且還有五千白虎衛也在軍中。十萬多人的步騎聯軍,對上江北的六萬涼軍,無論是戰是守,兵力都是十分充裕的。
西線更是調集了蜀中幾乎全部能夠動用的步卒和騎兵。李文朗,南宮藏兩人隻需順漢水東下,就能突入京西路。但是三萬老卒出大散關後,被兩座雄關阻擋後撤的同時,兩人就已經縮迴了利州路的興元府。
沒有了北麵的牽製,朱雀衛三萬騎兵一旦過江,要麵對的壓力之大,估計就不是三萬騎兵所能承受住的了。聽說對麵那位蜀中敗將,此番南下不僅帶來了兩萬五千精銳薛怯軍,還得到了部族中五千精銳支持。
再加從上京西南北兩路本地部族中又強行抽調了四萬騎兵,更是將重兵集中在了襄陽府。而逼近大江邊上的江陵府也放了兩萬人馬。這些騎兵,早就將嶽州江北為數不多可以停靠大船的岸灘嚴密的監視了起來。
如此一來,駐守在潭州的兩萬右衛就隻能是頂在嶽州附近,作牽製隻用,而不能渡江了。至於江州和鄂州,雖對岸的涼軍兵馬不多,但是自己若是冒然渡江,隻憑兩路三萬騎兵,麵對已經學會據守城池的涼軍,隻怕是難以有所作為。
更令自己擔心的還是那五萬駐守襄陽的涼騎。一旦被他們纏住,在京西兩路,自己無論如何轉戰,麵對的敵人都隻會越來越多。所以此時唯一的策略就隻能是等待。
等著襄陽附近涼軍的主力東進,隻有空虛了的京西兩路,才是自己三萬騎兵的攻略之地。至於東路的壓力,既然有十萬多的人馬,多承受一些,也就是無可厚非的了。
阿拉坦和紮那兩人聯手,能夠集中運用的也不過是十餘萬騎兵,想要打垮分守三城的東路人馬,隻怕也是費些功夫的。隻要宋宏博拖住他們,那自己就有絕對的信心,在快速的掃蕩京西兩路之後,東進馳援。進而將涼軍的主力大軍,圍殲於淮南東西兩路。
根據最新的軍報,紮那果然是已經集中起兵力,和宋宏博在滁州對峙了起來。阿拉坦見自己遲遲沒有動靜後,在北部的司馬英,李文朗以及南宮藏三人退軍之後,也確實開始派出兵力東進馳援兩淮。
自己此時隻需要在等待,等著駐守襄陽的阿拉坦向東之後,自己的機會就來臨了。
......
江邊的戰事在東邊急促,中路安靜的讓人不安的時候。遠在臨安的兵部已經在剛剛運轉不過一月的內閣裏和幾位閣臣爭論了數日。而趙崇此時依舊安然的呆在皇後身邊。似乎對於這場事關四路故土收複與否的大事不甚關心。
兵部的新任尚書對於中路的朱雀衛遲遲不動的態度頗為氣憤。更是在朝堂上怒斥其無視朝廷軍令,不顧大局。就差點名彈劾主將馮哥藐視兵部的軍令了。倒是剛剛調入內閣的原兵部尚書,對此頗不以為然。
多次和稀泥一般的勸說自己的繼任者。言辭倒是也有理有據:兵部的軍令中隻是明確限定了渡江的兵力。為了使東,中,西三路更好的配合,軍令上也並沒有明確規定朱雀衛的渡江日期。
更是連選兵的權力也留給了馮哥。具體是帶領左衛還是右衛渡江,都由主將臨機決斷。單單一句齊頭並進,如今就作為朱雀衛不尊號令的理由實在有些牽強。
既然給前線的將軍門留了臨機的決斷權力,就耐心的靜待佳音,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