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僅僅是語氣上有些異樣。倒也沒有責怪兩位將軍和一位鷹首的意思。江東初定,民心尚未穩定,退去的涼軍不時的騷擾邊境,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是朝廷將兩隻休整以久的騎兵駐紮在此也已經有三月之久了。


    至於為什麽沒有大的改觀,隻怕是和兩支騎兵缺乏疆場廝殺經驗有關。從幾位將軍發來的軍報中就可以看出,剛剛在大江中斷的兩座大湖之間的那兩個廣闊平原地帶。那裏大軍雲集,羽林四衛中的三支都在。又有剛剛消滅了五萬涼騎威勢。江北的涼騎,就沒有再敢南下侵擾。


    數萬老卒的震懾力可見一斑。


    羅天睿聞言,也知道皇帝的本意不在於要苛責自己。但是軍事上不能穩定,地方的官員拿什麽來說服百姓們安居。沒有安居又何來的樂業?沒有百姓的安居樂業,積蓄力量就無從談起。


    控鶴軍成軍時日尚淺,軍卒幾乎都是沒有見過血的新兵。麵對小股敵人的騷擾,集中大隊應對,反應上就不及對手迅速。往往是人馬尚未集合完畢,敵人已經一番劫掠完畢,遠遁而去。若是以散騎應對,戰力上又多有不足!


    這樣的窘境,在白虎衛中,也是同樣存在的。白虎衛成軍之後,一直駐紮在瓊州的馬場裏。重騎兵本就不擅長快速的奔襲,所以應對起來也是如此。相反的應對最有效果的倒是騎兵編製之外的鷹巢的爪牙了。鷹巢滲透此地也有些年頭了。


    自涼軍撤退之後,便更加用心的經營,但是終究力量有限。也隻是能在小規模的反擊中能占據一點優勢,一旦涼騎來敵在百騎以上時,就隻能是退避三舍了。


    “皇上,末將以為,不能一味被動,既然涼軍能夠襲擾我們,那麽我軍也能夠派遣人馬,進行反擊。必要時,末將的一萬輕騎,已經可以揮刀殺敵了。”


    羅天睿聞言之後,提出了一個反擊的策略。因為自己麾下的一萬騎兵,成軍不久。前番鄱陽湖與洞庭湖邊的那一場大戰之時,雖心急如焚,但是新軍確實不能上陣。也隻得壓下戰意。埋頭操練自己的人馬。


    現在好不容易有了獨自領兵的機會,而且麾下的這群瓊州少年,經過數月的整訓,也初步有了些作戰能力。此時的這些騷擾兵力,正好被他拿來練兵。隻是大軍剿滅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所以才有了反擊騷擾,甚至是全軍北上的意圖。


    此時皇帝對於地方治安有些不滿,所以也就順理成章的提了出來。話音未落,一旁的魏劍秋就有些意動了。


    白虎衛成軍已久,重甲騎兵,訓練自然也就更加嚴苛。但是軍士,戰馬也都是精選而出。經過將近三年的苦練,也正在苦苦尋覓一個宣泄的機會。烏雲部叛亂,趙崇率軍馳援,皇後掌瓊州虎符的時候,火速凋譴剩餘的騎兵橫掃嶺南的時候,處於穩定瓊州大局的考慮,沒有將自己的大軍開到前線。


    嶺南多山,地形崎嶇也確實不利於重騎兵的運動和作戰。所以那時侯,自己沒有一句異議。全力支持了皇後。


    但是此時,此地,駐紮的金陵之地,也是一片沃野。對麵的江淮之間,也有大片的空間可為自己所縱情馳騁。雖是大戰剛過,但是自己麾下的五千重騎兵,乃是養精蓄銳多時的生力軍。


    此時麵對時時襲擾南岸的涼騎,早已經有些按捺不住。現在聽到有同僚建議出兵江淮之間。當然是樂見其成的。於是也沒有多想便出言附和道:“末將麾下的五千精兵,訓練數年,自信可與北涼鐵騎正麵一戰!若是皇上決定繼續用兵,末將等必不負所望!”


    三人中,唯有端木飛立在一旁沒有說話,似乎是對於這些戰事,不太感興趣。


    趙崇哪裏不明白,眼前的這兩位將領也隻是激憤之下的一番暢想。雖都是年輕得高位,但是能做到一軍統帥的位子,又怎麽可能看不清如今的大雍正是需要穩定的時候。


    但還是搖頭苦笑道:“兩位將軍,定然也是知道的。朝廷剛剛經曆一場大戰不久,雖是戰果豐碩,但是我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如今朝中重臣,無論是兵部的主官還是戶部,吏部,都是同聲反對再向北用兵。


    因為朝廷的財力已經支持不住了。此時何苦再言進兵江淮之事?朕原本以為以金陵平江等地的富庶,勉強還能支撐一下玄武衛的下一步計劃。


    如今親至此地,入眼的都是饑民,荒村,才明白朝中重臣的難處啊!我大雍站穩瓊州三年所積賦稅錢糧,以及嶺南一秋的積累,民眾手中的餘糧,幾乎全部消耗一空了。今年夏收,瓊州,遭受風災,糧食產量大跌,江東初定,搶種的效果,也不慎理想。僅僅能夠百姓果腹而已。再要北進,哪裏還有多餘的糧草?”


    “皇上以及朝廷定然是已經就此事進行過了反複商討。三衛軍馬此次能夠大勝,也和我們的對手忙於內耗是分不開的。若是江北派出哪怕一支援軍,這五萬涼騎,我們又怎麽能如此輕易的拿下呢!


    即便如此,我們也是付出了城中代價。眼下大雍最缺乏的就是時間。乘此時,大都城外的戰事還在對峙之中,我們應該抓緊穩固地方,恢複生產,隻有如此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稅賦糧草。安撫塗炭了數十年的江東百姓。這些才是我大雍複國的根本。”


    端木飛也知道兩位年輕的將軍不是真心要逼宮皇帝授權用兵。用意恐怕是在練兵之上。畢竟像這樣的近距離的對峙,探馬和散兵之間的短兵廝殺,對於鍛煉這些未經戰陣的新兵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了。


    即便在初起可能會吃些虧,嚐些苦頭,但是不用半年,這些新兵就能脫胎換骨,成為精兵。這樣又不用額外耗費糧草和軍餉,對於朝廷來說,也不會是沉重的負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宮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六癡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六癡道人並收藏漢宮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