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趕慢追,在宣府龍門鎮,二人終於追上燕歸雲,天色己晚,大街上抬頭見得一家招牌“龍門客棧”,隨即打尖,酒至半酣大家方才各自歇息。


    宣府與大同雖同屬大明長城邊關九鎮,風格不同於大同,大同的邊塞長城在北麵山上,大同南邊卻一馬平川,宣府三麵環山,山體糾葛,唯有東南一麵地勢平緩,而那一麵卻朝向京畿重地,宣府易守難攻,如果從蒙古大漠到大明帝都劃上一條直線的話,那麽這條直線上必定有個要點就是宣府。


    鐵無雙晚起之時日上三杆,早市己過,大廳之中空空蕩蕩,夥計正想此時偷閑,偏偏玉摧紅發不挽髻地披了一件長袍霸在客廳正中。


    “吃什麽麵?”夥計沒好氣道。


    玉摧紅慢悠悠報出的卻是驢肉鼎鼎香,罐燜鹿肉,鵪鶉茄子,蜜汁開口笑,一份時令鮮果。


    宣府地處要塞,乃是商賈必經之地,褡褳中裝滿銀子的商賈們吃住曆來講究,倒是這種從床上爬起就要吃大餐的主顧,夥計也是頭一次伺候。


    “涼粉炒饃之外再加三壇梨花白,快!”鐵無雙坐下。


    “兩位爺,這大早上就準備開喝了?”夥計問道。


    “小酌精神好,大醉沒煩惱,去給我把天字三號房的公子請下來。”鐵無雙說完,隨手在木桌上甩出一錠銀子。


    “大爺,您說的那位沒好臉色的公子,他起早把自已房錢結訖,走了。”夥計眯眼一笑,殷勤地袖口一抹桌麵言道。


    玉摧紅打個哈欠,隻吩咐夥計速速上酒。這客棧位居要道,後廚備貨甚足,夥計很快用菜式堆了一桌。


    鐵無雙陪著師父幹了三碗,這才問道,“燕少爺怎麽走得如此倉促。”


    玉摧紅道,“這大少爺應該還是嫌籌糧之事麻煩。”


    大師傅手藝不錯,鹿肉酥爛而驢肉鮮香,鐵無雙連連起箸,邊吃邊大聲道,“將錢買貨,遣人差送,這又何難,鐵某隨後便聯係十幾家糧行,七八間客棧,大把銀子砸下去,幾十大車米麵不是手到擒來一般簡單。”


    夥計聽了,躲在玉摧紅身後偷偷撇嘴,先被較遠處的掌櫃子狠狠瞪了一眼,夥計慌忙走開。


    玉摧紅笑道,“此事分人,一如你鐵大先生,幾十年數銀子掙銀子,一厘一毫出入盡心,一如他燕公子,十幾年拿銀子花銀子,從不知柴米油鹽為何物,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啊!”


    鐵無雙受到肯定,嗬嗬大笑著又找玉摧紅碰了三碗。玉摧紅道,“我們的燕大寶貝那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雖然如今他也算遊曆江湖,不需開口,就有人不斷塞銀子與他花用,他哪會理解掙錢的苦楚。”


    鐵無雙撓撓頭,言道,“投胎還真是個技術活兒。”


    玉摧紅一拍鐵無雙的肩膀,言道,“他如今有正事在辦。”


    鐵無雙大眼一轉,言道,“難道說裘三兩被我們燕大少惦計上了?”


    玉摧紅道,“裘三兩也是以劍而聞名,如此高等級的對手,燕寶寶怎會放過。”


    裘三兩與燕歸雲雖有正邪之分,卻同是江湖中最年輕出色的劍客,二人相遇難免一戰,玉摧紅和鐵無雙如今也隻能祝他兩人各自多福了。


    玉摧紅敬了一碗,狡黠笑道,“鐵大先生向來辦事得力,此次籌糧我就做個副手,凡事唯你馬首是瞻了。”


    順手間便將籌糧重擔推在鐵無雙的肩上,鐵無雙中了師父的設計,也隻能苦笑喝酒。


    考慮到中秋一過,西北逐日降溫,難免引至糧商抬價,飯後出事,二人打馬出門,直奔各城糧行。


    大明自建國起,其後百餘年間,退居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伺機南下,成為嚴重邊患。明不得不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裏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把九邊重鎮連成一線是修建在崇山峻嶺之間的長城,其中連接無數箭樓,關隘,大城大鎮,兵丁駐守其中,或百十人,或千百人,或萬千人馬,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匯成數十萬邊關將士,成為明朝同蒙古殘餘勢力防禦作戰的重要戰線,其中又以宣府,大同最為重要。


    隻是邊關地處偏僻,戰事又多,兵將人多,普遍缺糧。於是當朝據此改造鹽引製度,加以補充。


    鹽引有價,因為鹽業的買賣與運輸,都不能沒有鹽引。鹽引的用法關鍵在於如果商戶合法販鹽,就必須先向官府購得鹽引。每“引”一號,分前後兩卷,蓋印後從中間分成兩份,後卷給商人的,稱為“引紙”,前卷存根稱為“引根”。


    食鹽業曆來由朝庭壟斷。這種做法始於春秋時的齊國,始作俑者是管仲,


    宋代之後又逐漸形成了“鹽引製”,即商人花錢購買鹽引。


    明代,由於邊關缺糧,執行“開中法--鹽引代幣”∶鹽商們需要送運糧食到邊關,再從各個封疆大吏的手中換取他們手中的鹽引。


    按明代的“綱鹽製”,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為十個綱,每綱鹽引為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以“聖德超千古,皇風廓九圍”命名,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明史·鹽政議》指出,當時的鹽業內資本非常集中,“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這還不算“私鹽”的交易額。


    要知道,明王朝每年全國的稅收總額平均不過“一千萬兩”。鹽引“一本萬利”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明朝時期,如果想要合法販鹽,商人必須先向政府取得鹽引。商人憑鹽引到鹽場支鹽,又到指定銷鹽區賣鹽。


    明代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給予販鹽專利的製度。又稱開中。開中之製係沿襲宋、元製度,但明代多於邊地開中,以吸引商人運糧到邊防,充實邊境軍糧儲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踏雪玉摧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敲敲木魚酒郡王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敲敲木魚酒郡王爺並收藏踏雪玉摧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