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完美陪玩
天災末世,她有萬能APP 作者:淩晨做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完成早讀,她就興致勃勃地喊上係統玩了一局海龜湯。
她玩海龜湯有自己的節奏,喜歡把問題拆碎,循序漸進地一步步問。
比如有的湯麵裏,其實大概能看出是甲殺了乙,但她提問的時候還是會按照順序。
先問“有人死亡嗎”,得到“是”的迴答後,再問“乙死了嗎”,然後再進一步問“乙是被人殺死的嗎”,最後才落到“甲殺了乙嗎”。
畢竟海龜湯這個遊戲,出題人的迴答本來就很局限,她力求準確,不想出現太多的“是也不是”這種模棱兩可的答案。
所以更喜歡一環接一環地問,等上一步確定了,才走下一步。
但是在公共的遊戲房間裏,她這麽問就顯得太囉嗦,而且總會有別人先一步直接跳到最後的“甲殺了乙”。
這樣,雖然省了她提問的力氣,但遊戲體驗感上也確實打了些折扣。
但是在係統這裏,就都沒關係,她隨便怎麽問,充分滿足她自己的遊戲體驗。
一對一地和係統進行遊戲,她不會有麵對人類玩家時那種輕微的別扭感,也不會有別的猜題人來搗亂。
——真的有人“搗亂”,她碰到過不少,明明有的點已經被推得很清楚了,但就是有人還在往完全不同的道路上疾馳不停。
有時候看得她腦殼疼,就很想大喊一聲,求你了翻翻問答記錄再問行嗎,完全跑偏了啊喂!
但現在,這些種種困擾她的問題都消失了,隻剩下純粹的享受,享受遊戲過程,享受腦洞大開的推理。
她麵前是一本書,正是海龜湯集錦,現在翻開的這一頁,就是她選中要玩的故事。
這書不大,很袖珍的一個小本子,裝幀倒是很精致,黑色和綠色的主色調,加上許多繁複的花紋,有種神秘又華麗的感覺。
而且,這是兩本一套的,一套是湯麵,一套是湯底,分成兩本書,出題人和猜題人各拿一本,頁碼都是對應的。
這樣既方便出題人可以隨時讀湯底來確認答案,也能讓猜題人時刻琢磨湯麵。
——所以說海龜湯遊戲不需要太細的細節,就是因為這本來是個口頭遊戲,弄得太長太精細,出題和猜題的兩邊都記不住。
即使現在發展出多種落實到紙麵或是屏幕的方法,那也不宜搞得太過複雜,掩蓋掉其以大膽猜測為主的遊戲形式。
她拿著湯麵本,挑選了一個看起來感興趣的,然後早已讀取了湯底本數據的係統就可以應對她的提問了。
這個湯麵很短,越短的湯麵信息量就越少,她這會兒想細細地推一個,就沒要係統給提示,而是自己一點一點磨。
這也是一個好處,以前在app線上玩的時候,有時房主會一股腦拋出幾個重要提示,整個遊戲的趣味性都大打折扣。
就,這些點明明應該是猜題人經過多次問詢絞盡腦汁靈光一閃猜出來的啊,直接給了出來,猜題人的爽感也就沒了。
書攤開在一邊,她手下是紙和筆,寥寥數語記錄著已經問過的問題,逐漸畫出一個脈絡圖來。
又一個猜測被判定為“無關”,她也不氣餒,在紙上又添了一筆,這也是排除了一個選項嘛。
一時間,思路似乎陷入瓶頸,她沒著急讓係統給提示,係統就靜靜地等待。
她一邊思索,一邊拿出一個大香腸啃了一口。
就,一點緊張感都沒有的。
嗨,又不是真的對著個人,也不是線上的一對一房間,她就算中途不想玩了,係統也不會怪她的嘛。
主要是,早上基本上光吃甜的了,甜豆沙包甜糖三角和甜牛奶,就吃了一點小鹹菜,搞得她總想來點鹽分補充一下。
那就吃根方便快捷的香腸吧——其實,她挑出來的這香腸已經不能用“根”當量詞了,短粗圓滾滾的一坨,倒還是個大致的圓柱形。
握在手裏跟個球似的。
她選了個辣味香菇的,外皮沒直接分解,找了把小刀在頭上一劃,繞著圈地撕下來一小半,剩下的就這麽裹著,方便手拿著吃。
腸肉看上去粉得有點詭異,但味道很不錯,淡淡的辣味均勻彌漫,香菇味倒是沒怎麽吃出來,但味道確實和普通肉腸不一樣。
她啃一口就放迴空間,還是拿著筆琢磨這海龜湯,這一點想不出來,就暫時不死磕,換了另一個點又拋出一個問題。
你來我往不知道多少個迴合,她劃拉著線,把已經推測出的整合了一下說給係統聽,得到了一個“是”的迴答。
這就成了,還缺的那一小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好推導,她很快就還原出整個故事的全貌。
嗯,又是個很詭異的故事,還有點血腥惡心,她咂咂嘴,感覺香腸吃得略有點不是滋味了。
她也不是故意的,這海龜湯本子也沒有預警標注,她不知道這是個血腥湯啊。
玩完一局,她的癮也暫時得到了滿足,就把書收起來,又啃了一小根的玉米腸,玉米粒甜甜,香腸衣脆脆,挺好吃。
除了海龜湯,她最近和係統的交流其實也不知不覺地增加了。
主要是因為她這段時間在搭房子,雖說在空間相當於玩裝修小遊戲,拿各個部分拚起來就好,沒有太多顧忌。
但她還是覺得有的部分是不是要遵守什麽樣的規則,所以常常會問係統,這個東西擺在這怎麽樣,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係統,人家好歹是作為金手指的智能存在,是能夠也有權限讀取這個世界的客觀知識信息的。
所以她學外語的時候很依賴係統,這就像是個量身定製的一對一老師,可以不厭其煩地修正發音,也能講解語法知識。
雖然不太能像真的老師一樣,想出幾種更生動的教學方法,但也非常夠用了。
在建房子裝修這一部分,係統也給了她不少建議。
一開始是她主動提問具體細節,但係統能迴答的更多,係統能告訴她,空間中或者app連接中現有的某一樣家具正可以放在這裏。
也能向她介紹某些風格的裝潢,甚至係統也能自定義環境,曾經一遍講述一邊生成了各種室內實景向她介紹。
在很久都沒有再見過人影的現在,和係統交流倒也讓她找到了某種舒適區。
她玩海龜湯有自己的節奏,喜歡把問題拆碎,循序漸進地一步步問。
比如有的湯麵裏,其實大概能看出是甲殺了乙,但她提問的時候還是會按照順序。
先問“有人死亡嗎”,得到“是”的迴答後,再問“乙死了嗎”,然後再進一步問“乙是被人殺死的嗎”,最後才落到“甲殺了乙嗎”。
畢竟海龜湯這個遊戲,出題人的迴答本來就很局限,她力求準確,不想出現太多的“是也不是”這種模棱兩可的答案。
所以更喜歡一環接一環地問,等上一步確定了,才走下一步。
但是在公共的遊戲房間裏,她這麽問就顯得太囉嗦,而且總會有別人先一步直接跳到最後的“甲殺了乙”。
這樣,雖然省了她提問的力氣,但遊戲體驗感上也確實打了些折扣。
但是在係統這裏,就都沒關係,她隨便怎麽問,充分滿足她自己的遊戲體驗。
一對一地和係統進行遊戲,她不會有麵對人類玩家時那種輕微的別扭感,也不會有別的猜題人來搗亂。
——真的有人“搗亂”,她碰到過不少,明明有的點已經被推得很清楚了,但就是有人還在往完全不同的道路上疾馳不停。
有時候看得她腦殼疼,就很想大喊一聲,求你了翻翻問答記錄再問行嗎,完全跑偏了啊喂!
但現在,這些種種困擾她的問題都消失了,隻剩下純粹的享受,享受遊戲過程,享受腦洞大開的推理。
她麵前是一本書,正是海龜湯集錦,現在翻開的這一頁,就是她選中要玩的故事。
這書不大,很袖珍的一個小本子,裝幀倒是很精致,黑色和綠色的主色調,加上許多繁複的花紋,有種神秘又華麗的感覺。
而且,這是兩本一套的,一套是湯麵,一套是湯底,分成兩本書,出題人和猜題人各拿一本,頁碼都是對應的。
這樣既方便出題人可以隨時讀湯底來確認答案,也能讓猜題人時刻琢磨湯麵。
——所以說海龜湯遊戲不需要太細的細節,就是因為這本來是個口頭遊戲,弄得太長太精細,出題和猜題的兩邊都記不住。
即使現在發展出多種落實到紙麵或是屏幕的方法,那也不宜搞得太過複雜,掩蓋掉其以大膽猜測為主的遊戲形式。
她拿著湯麵本,挑選了一個看起來感興趣的,然後早已讀取了湯底本數據的係統就可以應對她的提問了。
這個湯麵很短,越短的湯麵信息量就越少,她這會兒想細細地推一個,就沒要係統給提示,而是自己一點一點磨。
這也是一個好處,以前在app線上玩的時候,有時房主會一股腦拋出幾個重要提示,整個遊戲的趣味性都大打折扣。
就,這些點明明應該是猜題人經過多次問詢絞盡腦汁靈光一閃猜出來的啊,直接給了出來,猜題人的爽感也就沒了。
書攤開在一邊,她手下是紙和筆,寥寥數語記錄著已經問過的問題,逐漸畫出一個脈絡圖來。
又一個猜測被判定為“無關”,她也不氣餒,在紙上又添了一筆,這也是排除了一個選項嘛。
一時間,思路似乎陷入瓶頸,她沒著急讓係統給提示,係統就靜靜地等待。
她一邊思索,一邊拿出一個大香腸啃了一口。
就,一點緊張感都沒有的。
嗨,又不是真的對著個人,也不是線上的一對一房間,她就算中途不想玩了,係統也不會怪她的嘛。
主要是,早上基本上光吃甜的了,甜豆沙包甜糖三角和甜牛奶,就吃了一點小鹹菜,搞得她總想來點鹽分補充一下。
那就吃根方便快捷的香腸吧——其實,她挑出來的這香腸已經不能用“根”當量詞了,短粗圓滾滾的一坨,倒還是個大致的圓柱形。
握在手裏跟個球似的。
她選了個辣味香菇的,外皮沒直接分解,找了把小刀在頭上一劃,繞著圈地撕下來一小半,剩下的就這麽裹著,方便手拿著吃。
腸肉看上去粉得有點詭異,但味道很不錯,淡淡的辣味均勻彌漫,香菇味倒是沒怎麽吃出來,但味道確實和普通肉腸不一樣。
她啃一口就放迴空間,還是拿著筆琢磨這海龜湯,這一點想不出來,就暫時不死磕,換了另一個點又拋出一個問題。
你來我往不知道多少個迴合,她劃拉著線,把已經推測出的整合了一下說給係統聽,得到了一個“是”的迴答。
這就成了,還缺的那一小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好推導,她很快就還原出整個故事的全貌。
嗯,又是個很詭異的故事,還有點血腥惡心,她咂咂嘴,感覺香腸吃得略有點不是滋味了。
她也不是故意的,這海龜湯本子也沒有預警標注,她不知道這是個血腥湯啊。
玩完一局,她的癮也暫時得到了滿足,就把書收起來,又啃了一小根的玉米腸,玉米粒甜甜,香腸衣脆脆,挺好吃。
除了海龜湯,她最近和係統的交流其實也不知不覺地增加了。
主要是因為她這段時間在搭房子,雖說在空間相當於玩裝修小遊戲,拿各個部分拚起來就好,沒有太多顧忌。
但她還是覺得有的部分是不是要遵守什麽樣的規則,所以常常會問係統,這個東西擺在這怎麽樣,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係統,人家好歹是作為金手指的智能存在,是能夠也有權限讀取這個世界的客觀知識信息的。
所以她學外語的時候很依賴係統,這就像是個量身定製的一對一老師,可以不厭其煩地修正發音,也能講解語法知識。
雖然不太能像真的老師一樣,想出幾種更生動的教學方法,但也非常夠用了。
在建房子裝修這一部分,係統也給了她不少建議。
一開始是她主動提問具體細節,但係統能迴答的更多,係統能告訴她,空間中或者app連接中現有的某一樣家具正可以放在這裏。
也能向她介紹某些風格的裝潢,甚至係統也能自定義環境,曾經一遍講述一邊生成了各種室內實景向她介紹。
在很久都沒有再見過人影的現在,和係統交流倒也讓她找到了某種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