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我能吃一根你的辣條嗎
天災末世,她有萬能APP 作者:淩晨做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七月,注定是空氣淨化機工作繁重的一個月。
可能因為每天早上都吃了甜的,就導致躺平時間用來打牙祭的小零食們都瘋狂往鹹辣口味那一邊偏移。
最近,她就重新愛上了辣條。
其實說“重新”愛上也不太準確,隻是很久沒吃了,之前也隻是偶爾會買一些囤在家,像現在這樣隨時想吃就吃的情況是沒有的。
也是因為某天翻著視頻,隨機看到了一個零食測評的博主,正好拍了一期“童年迴憶”專題,裏麵就有很多辣條。
小的時候,學校旁邊的小商店裏賣的辣條真是五花八門:長的、豆皮卷的、厚片的、薄片的、絲的、一排要撕開的……
這種本質是麵粉或豆子的食物經過加工,處理成重油重辣重口的麵筋和豆幹零食,又被統一命名為辣條,成為本國眾多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最愛。
她還記得小時候那些辣條零食都裝在透明塑料包裝裏,塑料被浸得油花花又膩膩的,不用撕開都仿佛能聞到那催人口水的香辣味道。
她也記得,那會兒零食不愧被稱之為真正的垃圾食品,不光本身不健康,很多的包裝看起來就像個三無產品。
如果放到現在,她是一個成年人,從來沒吃過辣條,那麵對這種簡陋包裝的食品,還真的會猶豫要不要放進嘴裏。
然而,小孩子們哪管這麽多,就算我不吃,別人買了一袋在教室裏吃,都不用主動分享,那個味道就足以吸引小孩了。
小孩子堆裏什麽流傳的最快?不是閑聊消息,而是辣條的味道,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大家都攥著零花錢在小賣部見。
各買各不同,最後再迴到班級裏,每人一袋貢獻出來,互相交換著吃,品評哪個最好吃。
從那個時候起,一個人對辣條的品味就初見端倪了。
有人喜歡浸滿了辣油、一咬一滲油的麵筋辣條,也有人鍾愛硬硬的豆皮卷辣條,還有人喜歡一整張薄薄的紙一樣的辣片;
有人愛甜辣,有人隻喜歡純辣;有人不能吃鹹,有人討厭多油……
她看著視頻裏的博主吃得兩個指頭肚上都是紅油,自己的口水早就跟著泛濫成河了。
她本來以為這種古早三無零食應該早就被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裏,現在市麵上流通最多的,也是正規的辣條品牌了。
嗯,還挺有名的。
她經常買的也就是這個牌子的方塊形厚片麵筋辣條和小袋裝的辣魔芋,辣條偶爾來一片過過嘴癮,魔芋則是魔性小零食,一吃起來就很難停下。
然而,一打開金手指複刻的網購app,隨便一搜“童年辣條”“古早辣條”,就會出來一堆大禮包。
一看詳情圖,都是那些見過的或是沒見過的辣條,但不變的是熟悉的油汪汪的塑料包裝袋,和各種奇怪的名稱,以及一股三無味道的包裝設計。
她趕緊買了幾家的取出來,因為這東西確實油,她不想在床上弄,就幹脆收了床空出一大片地方,弄一個席地而坐的放鬆區。
地上鋪一條野餐用的墊布,紅白格子的樣式,防水防油,質感偏硬,她展開鋪好,壓平疊痕,把辣條一股腦全倒在上麵。
圍繞著野餐布,她丟了幾個軟乎乎的坐墊,還有毛茸茸的抱枕,主要起到一個裝飾作用,她本人坐的是落地式的懶人沙發。
都擺完了,她左看右看,又覺得不滿意,似乎缺了點什麽,於是又挨個重新收迴空間,在地上鋪了一條草綠色的地毯。
是長毛地毯,偽裝成草坪也頗有童趣,她把剛才的擺設們一一複原,看了看,又把那幾個抱枕更換成巨大的花朵形抱枕,這才滿意了。
因為坐得矮了,她把投影位置也適當下調,不至於還得仰著頭去看投影,產生視覺畸變。
投影上的視頻還暫停在那個測評博主,她暫停了,先不去看,自己研究新買來的這些。
有些很熟悉,是見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也有和記憶裏重合的辣條模樣。
讓她感到驚喜的是,在這裏麵居然看到了被她個人評為最愛辣條top3裏的一位選手。
是小小的厚圓片型豆製品辣條,很多圓片連在一起形成一大片,每個圓片周圍一圈黑色,中間是一種淡棕色——
其實現在仔細看看,周圍那一圈是黑色,這點毋庸置疑,但是中間的顏色,好像是辣油染上去的顏色吧?本身應該是偏向白色那一邊。
她戴好手套,迫不及待地撕開包裝,那股刺激人味蕾的濃烈辣條味道頓時逸散出來。
她嘴裏真實地開始分泌口水,完整地撕下一個小圓片,直接塞進嘴,不由自主地發出了“emmm”的感歎聲。
就是這個味啊!記憶裏的童年味道、辣條評選大賽的頂尖選手!
膩膩的油香、甜辣的調味,還有辣條本身那種浸滿了油又筋道的嚼感,讓她恍惚之間又迴到了上課時躲在桌洞裏偷偷吃一片的童年時光。
辣條要配刺激的碳酸汽水才夠勁,一罐可樂冰冰涼,一從空間進入溫暖的室內,外麵就開始不住地滑落水珠。
她一隻手戴了手套,於是用另一隻手單手開易拉罐,狠狠吸入一口空氣半飲料半的碳酸,透著檸檬酸和發苦藥味的後味狠狠衝進了辣條的油,爽得直晃頭。
除了這一款,她還看到一包熟悉的辣條,名字直接叫烤鴨。她也不知道為什麽叫烤鴨,不管是從食材還是辣條形狀都看不出和烤鴨有半毛錢關係。
但是這東西她記得是商店裏最貴的辣條了,因為隻有大包裝的,要買隻能一大包。
那會兒好像會幾個人每人出點錢一起買一袋,然後飛快地分食掉。
這會兒一想,拚團思想居然那麽早就萌芽了。
裏麵的辣條本身吧,很難定義它的形狀,感覺像是被揉皺的一團紙,但揉的人也沒有很認真,就敷衍地隨便團吧了兩下,都沒成球。
她本來以為是這一團辣條的形狀像烤鴨,但細看看,也不像,就是這麽一個皺皺巴巴的辣片。
那麽,難道是味道複刻了烤鴨嗎?
可能因為每天早上都吃了甜的,就導致躺平時間用來打牙祭的小零食們都瘋狂往鹹辣口味那一邊偏移。
最近,她就重新愛上了辣條。
其實說“重新”愛上也不太準確,隻是很久沒吃了,之前也隻是偶爾會買一些囤在家,像現在這樣隨時想吃就吃的情況是沒有的。
也是因為某天翻著視頻,隨機看到了一個零食測評的博主,正好拍了一期“童年迴憶”專題,裏麵就有很多辣條。
小的時候,學校旁邊的小商店裏賣的辣條真是五花八門:長的、豆皮卷的、厚片的、薄片的、絲的、一排要撕開的……
這種本質是麵粉或豆子的食物經過加工,處理成重油重辣重口的麵筋和豆幹零食,又被統一命名為辣條,成為本國眾多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最愛。
她還記得小時候那些辣條零食都裝在透明塑料包裝裏,塑料被浸得油花花又膩膩的,不用撕開都仿佛能聞到那催人口水的香辣味道。
她也記得,那會兒零食不愧被稱之為真正的垃圾食品,不光本身不健康,很多的包裝看起來就像個三無產品。
如果放到現在,她是一個成年人,從來沒吃過辣條,那麵對這種簡陋包裝的食品,還真的會猶豫要不要放進嘴裏。
然而,小孩子們哪管這麽多,就算我不吃,別人買了一袋在教室裏吃,都不用主動分享,那個味道就足以吸引小孩了。
小孩子堆裏什麽流傳的最快?不是閑聊消息,而是辣條的味道,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大家都攥著零花錢在小賣部見。
各買各不同,最後再迴到班級裏,每人一袋貢獻出來,互相交換著吃,品評哪個最好吃。
從那個時候起,一個人對辣條的品味就初見端倪了。
有人喜歡浸滿了辣油、一咬一滲油的麵筋辣條,也有人鍾愛硬硬的豆皮卷辣條,還有人喜歡一整張薄薄的紙一樣的辣片;
有人愛甜辣,有人隻喜歡純辣;有人不能吃鹹,有人討厭多油……
她看著視頻裏的博主吃得兩個指頭肚上都是紅油,自己的口水早就跟著泛濫成河了。
她本來以為這種古早三無零食應該早就被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裏,現在市麵上流通最多的,也是正規的辣條品牌了。
嗯,還挺有名的。
她經常買的也就是這個牌子的方塊形厚片麵筋辣條和小袋裝的辣魔芋,辣條偶爾來一片過過嘴癮,魔芋則是魔性小零食,一吃起來就很難停下。
然而,一打開金手指複刻的網購app,隨便一搜“童年辣條”“古早辣條”,就會出來一堆大禮包。
一看詳情圖,都是那些見過的或是沒見過的辣條,但不變的是熟悉的油汪汪的塑料包裝袋,和各種奇怪的名稱,以及一股三無味道的包裝設計。
她趕緊買了幾家的取出來,因為這東西確實油,她不想在床上弄,就幹脆收了床空出一大片地方,弄一個席地而坐的放鬆區。
地上鋪一條野餐用的墊布,紅白格子的樣式,防水防油,質感偏硬,她展開鋪好,壓平疊痕,把辣條一股腦全倒在上麵。
圍繞著野餐布,她丟了幾個軟乎乎的坐墊,還有毛茸茸的抱枕,主要起到一個裝飾作用,她本人坐的是落地式的懶人沙發。
都擺完了,她左看右看,又覺得不滿意,似乎缺了點什麽,於是又挨個重新收迴空間,在地上鋪了一條草綠色的地毯。
是長毛地毯,偽裝成草坪也頗有童趣,她把剛才的擺設們一一複原,看了看,又把那幾個抱枕更換成巨大的花朵形抱枕,這才滿意了。
因為坐得矮了,她把投影位置也適當下調,不至於還得仰著頭去看投影,產生視覺畸變。
投影上的視頻還暫停在那個測評博主,她暫停了,先不去看,自己研究新買來的這些。
有些很熟悉,是見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也有和記憶裏重合的辣條模樣。
讓她感到驚喜的是,在這裏麵居然看到了被她個人評為最愛辣條top3裏的一位選手。
是小小的厚圓片型豆製品辣條,很多圓片連在一起形成一大片,每個圓片周圍一圈黑色,中間是一種淡棕色——
其實現在仔細看看,周圍那一圈是黑色,這點毋庸置疑,但是中間的顏色,好像是辣油染上去的顏色吧?本身應該是偏向白色那一邊。
她戴好手套,迫不及待地撕開包裝,那股刺激人味蕾的濃烈辣條味道頓時逸散出來。
她嘴裏真實地開始分泌口水,完整地撕下一個小圓片,直接塞進嘴,不由自主地發出了“emmm”的感歎聲。
就是這個味啊!記憶裏的童年味道、辣條評選大賽的頂尖選手!
膩膩的油香、甜辣的調味,還有辣條本身那種浸滿了油又筋道的嚼感,讓她恍惚之間又迴到了上課時躲在桌洞裏偷偷吃一片的童年時光。
辣條要配刺激的碳酸汽水才夠勁,一罐可樂冰冰涼,一從空間進入溫暖的室內,外麵就開始不住地滑落水珠。
她一隻手戴了手套,於是用另一隻手單手開易拉罐,狠狠吸入一口空氣半飲料半的碳酸,透著檸檬酸和發苦藥味的後味狠狠衝進了辣條的油,爽得直晃頭。
除了這一款,她還看到一包熟悉的辣條,名字直接叫烤鴨。她也不知道為什麽叫烤鴨,不管是從食材還是辣條形狀都看不出和烤鴨有半毛錢關係。
但是這東西她記得是商店裏最貴的辣條了,因為隻有大包裝的,要買隻能一大包。
那會兒好像會幾個人每人出點錢一起買一袋,然後飛快地分食掉。
這會兒一想,拚團思想居然那麽早就萌芽了。
裏麵的辣條本身吧,很難定義它的形狀,感覺像是被揉皺的一團紙,但揉的人也沒有很認真,就敷衍地隨便團吧了兩下,都沒成球。
她本來以為是這一團辣條的形狀像烤鴨,但細看看,也不像,就是這麽一個皺皺巴巴的辣片。
那麽,難道是味道複刻了烤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