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哢嚓哢嚓
天災末世,她有萬能APP 作者:淩晨做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極寒階段第20天,這場出乎她意料的凍雨還在下著。
原來,她對於極寒天災的想象,基本可以概括為“冰天雪地”四個字,還是比照著氣溫最低的極低來想象的。
極寒,那得凍冰吧?很大可能下雪吧?
她是沒想過進入極寒期還會有雨水的,尤其在上一個天災就是暴雨的情況下。
她本來覺得,都極寒了,如果天上要下東西,那肯定也是雪啊。
倒是把因為不常見所以沒想起來的凍雨給忘了。
結果這場雨居然也連著下了幾天了,看起來,好像還沒有要停的跡象。
而且,這幾天她掐著時間看著,發現積水下降的速度居然變慢了。
還不是慢了一星半點,之前一天都下去半層還多,現在一天過去了,就算用拍下來的照片對比,也看不出水位線有什麽挪動的趨勢。
就……這場雨也沒多大啊?不至於如此吧?
這水位下降的停滯難道和結冰有關?
她用望遠鏡仔細看著,能看出積水的表麵開始有一些凝結的冰橋痕跡出現。
可能是因為日漸走低的氣溫,也可能有凍雨的加持,積水確實有結冰的跡象了。
但也許是因為水域太大,也許是因為水有一些流動,肉眼可見地能看出整體還是一個冰水混合物的感覺。
她估摸著其實凍雨落到水麵應該是有上冰層的,但是不結實,再加上還時不時有高空拋垃圾,可能凍上又給砸漏了。
這……應該不至於妨礙“排水”工作吧?
她還是按照之前猜測的金手指持有者在往空間排水的思維進行揣度,看現在這個情況,應該不會有什麽影響啊?
除非是官方的金手指達到了某種限製?或者給安排了別的工作?
要麽就是其實之前是某種很厲害的機器在排水,但是現在又壞了。
她撓撓頭,想不明白幹脆不去想,反正現在知道,水位可能又要迴到十天半個月都不挪動的情況了。
日子又過去幾天,離四月的尾巴也隻剩下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了。
氣溫依舊下降得很絲滑,現在最低氣溫還沒到零下十度,但也就差了兩三度,月底應該就會到了。
積水情況倒是和她猜的不太一樣,還是在緩慢下降的,現在看來,五層已經露出來將近一半了。
把新的數據依次記錄好後,她迴到電腦前,一邊吃早餐一邊翻拍的照片。
早餐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拉麵,是從某家好評很多的老店點的外賣,牛肉片鋪了厚厚一層。
湯頭看著紅豔豔,但其實不是特別辣,浸著麵條和牛肉正合適,吃一碗全身都熱了起來。
而照片是她這幾天在花時間整理的內容,自從幾天前想起來整理手機相冊,就想著幹脆把自己拍的照片統一管理一下。
像她這種不愛出門的人,用相機拍的照片就並不多,隻有每次打算正經外出去哪個景點的時候,才會帶上單反。
於她而言,外出遊玩的一半樂趣在於景致本身,另一半就在於拍照記錄了。
她是個挺愛拍照的人,一些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東西在她眼裏也很值得被拍下來。
比如路邊幾輛顏色鮮豔的共享單車、一棵在藍天下長得額外茂盛的樹、水窪裏倒影出的高樓、正好架在電線上的月亮……
說實在的,出門不趕時間的時候,一條不長的人行路她都能走走停停拍很久。
所以,相對來說,手機裏的照片存量就多得很了。
她把所有自己拍的照片都導入電腦存放在一起,又因為不管是用手機還是相機拍攝,照片都會帶有時間信息,讓捋時間線這件事也輕鬆起來。
她是屬於很難舍棄舊數據的那種類型,每次換手機,都會把相冊圖片文件轉移到新手機上。
就這樣一次一次地囤積,現在按時間排序後,最早的照片都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了。
她滾著鼠標滑輪,隨著頁麵的滾動,照片似乎就是這十年的縮影。
能看到高中校園的每個角落,是她當年高考後迴學校,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用手機,所以跑遍學校到處拍了一通。
能看到不同的景點、大學校園、不明所以的仰拍樹冠、嚴謹構圖的規整建築,和亮的、暗的、飄了雲的天空。
也有很多食物,有的是為了好評返紅包拍的外賣,有的是因為美味或美貌而拍照留念,也有的是因為極端難吃而留下罪證……
翻著翻著,還翻到一大片同一機位的照片。
她記得,是之前上班的時候每天下班後等公交時拍下的。
公交站的位置比較偏僻,周圍沒有樓房,天空遼闊,會有很好的景色,所以漸漸的,就養成了每天拍一張的習慣。
再往下,到最後就是末世之後拍的照片,大多數都是好吃的,拍出來的效果都特別好。
因為她每次拍時都會精心布置背景,再加上各種調整出來的完美打光,以及斟酌後的構圖,看起來隨便修一修能當網圖了。
此外,還有一些室內的裝飾,看著看著,這些天就又從記憶裏流過。
這就是所有自己拍攝的照片,整理到一起,平時興致起來的時候就可以隨機抽一張拖到軟件裏去修修圖了。
關於修圖,她末世前也存了不少網上的參數,都是從一些專門分享修圖教程的賬號上原樣保存的。
不過放到現在看,其實有著局限性。
像這些賬號,分享的基本都是手機修圖,用到的app也都是那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但是斷網之後早都不能用了。
不過,修圖嘛,萬變不離其宗,那些參數放到哪個軟件都能用,反正原理就是那麽個原理,具體數值再根據實時反饋調整就是了。
有一個她平時用得最多的app,本身就是主打膠片濾鏡的,相關修圖教程也都是建立在某個濾鏡的基礎上,再去調整數值。
斷網後這個app也無法使用了,但是好在這些濾鏡並不是僅限於手機的,知名的修圖軟件也能載入其濾鏡庫。
而她正好下載過整套濾鏡庫,這樣,關於這個app的修圖教程,基本就等於可以原樣繼續用了。
像這些不同風格的參數隻要調整好一次,就能保存成預設,以後就可以直接套用到別的圖片上了。
原來,她對於極寒天災的想象,基本可以概括為“冰天雪地”四個字,還是比照著氣溫最低的極低來想象的。
極寒,那得凍冰吧?很大可能下雪吧?
她是沒想過進入極寒期還會有雨水的,尤其在上一個天災就是暴雨的情況下。
她本來覺得,都極寒了,如果天上要下東西,那肯定也是雪啊。
倒是把因為不常見所以沒想起來的凍雨給忘了。
結果這場雨居然也連著下了幾天了,看起來,好像還沒有要停的跡象。
而且,這幾天她掐著時間看著,發現積水下降的速度居然變慢了。
還不是慢了一星半點,之前一天都下去半層還多,現在一天過去了,就算用拍下來的照片對比,也看不出水位線有什麽挪動的趨勢。
就……這場雨也沒多大啊?不至於如此吧?
這水位下降的停滯難道和結冰有關?
她用望遠鏡仔細看著,能看出積水的表麵開始有一些凝結的冰橋痕跡出現。
可能是因為日漸走低的氣溫,也可能有凍雨的加持,積水確實有結冰的跡象了。
但也許是因為水域太大,也許是因為水有一些流動,肉眼可見地能看出整體還是一個冰水混合物的感覺。
她估摸著其實凍雨落到水麵應該是有上冰層的,但是不結實,再加上還時不時有高空拋垃圾,可能凍上又給砸漏了。
這……應該不至於妨礙“排水”工作吧?
她還是按照之前猜測的金手指持有者在往空間排水的思維進行揣度,看現在這個情況,應該不會有什麽影響啊?
除非是官方的金手指達到了某種限製?或者給安排了別的工作?
要麽就是其實之前是某種很厲害的機器在排水,但是現在又壞了。
她撓撓頭,想不明白幹脆不去想,反正現在知道,水位可能又要迴到十天半個月都不挪動的情況了。
日子又過去幾天,離四月的尾巴也隻剩下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了。
氣溫依舊下降得很絲滑,現在最低氣溫還沒到零下十度,但也就差了兩三度,月底應該就會到了。
積水情況倒是和她猜的不太一樣,還是在緩慢下降的,現在看來,五層已經露出來將近一半了。
把新的數據依次記錄好後,她迴到電腦前,一邊吃早餐一邊翻拍的照片。
早餐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拉麵,是從某家好評很多的老店點的外賣,牛肉片鋪了厚厚一層。
湯頭看著紅豔豔,但其實不是特別辣,浸著麵條和牛肉正合適,吃一碗全身都熱了起來。
而照片是她這幾天在花時間整理的內容,自從幾天前想起來整理手機相冊,就想著幹脆把自己拍的照片統一管理一下。
像她這種不愛出門的人,用相機拍的照片就並不多,隻有每次打算正經外出去哪個景點的時候,才會帶上單反。
於她而言,外出遊玩的一半樂趣在於景致本身,另一半就在於拍照記錄了。
她是個挺愛拍照的人,一些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東西在她眼裏也很值得被拍下來。
比如路邊幾輛顏色鮮豔的共享單車、一棵在藍天下長得額外茂盛的樹、水窪裏倒影出的高樓、正好架在電線上的月亮……
說實在的,出門不趕時間的時候,一條不長的人行路她都能走走停停拍很久。
所以,相對來說,手機裏的照片存量就多得很了。
她把所有自己拍的照片都導入電腦存放在一起,又因為不管是用手機還是相機拍攝,照片都會帶有時間信息,讓捋時間線這件事也輕鬆起來。
她是屬於很難舍棄舊數據的那種類型,每次換手機,都會把相冊圖片文件轉移到新手機上。
就這樣一次一次地囤積,現在按時間排序後,最早的照片都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了。
她滾著鼠標滑輪,隨著頁麵的滾動,照片似乎就是這十年的縮影。
能看到高中校園的每個角落,是她當年高考後迴學校,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用手機,所以跑遍學校到處拍了一通。
能看到不同的景點、大學校園、不明所以的仰拍樹冠、嚴謹構圖的規整建築,和亮的、暗的、飄了雲的天空。
也有很多食物,有的是為了好評返紅包拍的外賣,有的是因為美味或美貌而拍照留念,也有的是因為極端難吃而留下罪證……
翻著翻著,還翻到一大片同一機位的照片。
她記得,是之前上班的時候每天下班後等公交時拍下的。
公交站的位置比較偏僻,周圍沒有樓房,天空遼闊,會有很好的景色,所以漸漸的,就養成了每天拍一張的習慣。
再往下,到最後就是末世之後拍的照片,大多數都是好吃的,拍出來的效果都特別好。
因為她每次拍時都會精心布置背景,再加上各種調整出來的完美打光,以及斟酌後的構圖,看起來隨便修一修能當網圖了。
此外,還有一些室內的裝飾,看著看著,這些天就又從記憶裏流過。
這就是所有自己拍攝的照片,整理到一起,平時興致起來的時候就可以隨機抽一張拖到軟件裏去修修圖了。
關於修圖,她末世前也存了不少網上的參數,都是從一些專門分享修圖教程的賬號上原樣保存的。
不過放到現在看,其實有著局限性。
像這些賬號,分享的基本都是手機修圖,用到的app也都是那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但是斷網之後早都不能用了。
不過,修圖嘛,萬變不離其宗,那些參數放到哪個軟件都能用,反正原理就是那麽個原理,具體數值再根據實時反饋調整就是了。
有一個她平時用得最多的app,本身就是主打膠片濾鏡的,相關修圖教程也都是建立在某個濾鏡的基礎上,再去調整數值。
斷網後這個app也無法使用了,但是好在這些濾鏡並不是僅限於手機的,知名的修圖軟件也能載入其濾鏡庫。
而她正好下載過整套濾鏡庫,這樣,關於這個app的修圖教程,基本就等於可以原樣繼續用了。
像這些不同風格的參數隻要調整好一次,就能保存成預設,以後就可以直接套用到別的圖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