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幹濕永動機
天災末世,她有萬能APP 作者:淩晨做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說實在的,堅果類裏麵,她吃得最多的還是瓜子。
實在是堅果這種食物,就是小吃怡情、大吃傷身的那類。而且確實飽腹感比較強,她吃零嘴單純是為了緩解嘴巴寂寞的,直接吃飽了可還行。
而且吃堅果的樂趣其實相當一部分就在於把果仁完整地剝出來那一刻,但是既然她懶得剝,用空間分解替代了,那吃的動力也就隨之降低。
開心果鹹香、夏威夷果奶酥、巴旦木硬脆;琥珀核桃甜,奶油碧根果潤……還有甜又脆的香蕉幹和韌又糯的芒果幹,這些她都當成是嗑瓜子中間的口味調劑。
擺出來的一碟子糖果更是沒什麽消耗,甜得很,一天也不一定能吃一塊。
這些堅果和果幹,基本都是在超市複製來的品牌貨,是分解掉外包裝直接裝入碟子,但瓜子不同,是在炒貨門臉直接收來的。
剛炒出鍋的瓜子們還帶著熱氣,把手插進去暖唿唿的。
各種各樣的種類分成不同價格檔位鋪開:原味、鹽味、甜味、奶香味;精品大粒顆顆飽滿,也有普通瓜子大小適中。
她鍾愛原味瓜子,其它口味當然好,但對於她來說,主要好在那第一口的新鮮,吃多了就會膩歪。
隻有原味,嗑多少也不會因為調味而膩,頂多是太幹了膩得慌。
嗑瓜子吃幹了怎麽辦呢?
可能是由於春節期間才會對瓜子燃起猛烈的愛,所以解渴的選擇很自然地落在了砂糖橘——這個春節的另一位常客水果身上。
和一口氣能狂炫一筐砂糖橘的吃橘達人們相比,她是完全不在賽道上的小萌新。
砂糖橘她倒是很喜歡的——其實可以說,柑橘類水果都是她的愛——但是,吃起來太麻煩了。
隻要剝橘子皮,手上就會沾染上洗不掉的橘子皮汁水的味道,她不喜歡手上殘留食物的味道。
尤其是月經期間,因為要塞月經杯,她會很抗拒用手接觸食物,戴手套都心裏膈應。
而且,剝完皮後手會變得粘粘的,基本這手就廢了,幹不了別的事。
她是屬於不太能專心致誌吃東西的類型,不能光吃,嘴裏嚼著,眼睛和手裏也得有忙活的事。
比如一定要選個電子榨菜邊看邊吃,手邊上再放個手機,看一會兒就拿起手機耍一會兒。
所以一般來說,她如果要吃水果,都會提前處理好,該剝皮的剝皮、該切塊的切塊,裝好盤,用勺子或者叉子,幹幹淨淨利利索索地吃。
但是橘子這種水果,大個頭的就算了,一個剝好了,把外皮撕出個底座裝著,一隻手拿著直接啃橘子瓣下來,那也能保證另一隻手的幹爽。
但砂糖橘可怎麽辦?吃砂糖橘的樂趣不就在於多多益善嗎?那麽小一個,還不夠塞牙縫的。
提前剝一堆出來裝盤裏?就……感覺怪怪的啊,雖然知道是心理作用,但就有種莫名其妙的不新鮮的感覺。
所以就導致,她每年春節都沒怎麽吃砂糖橘,一次也就是兩三個,基本都是就著瓜子解渴吃——反正瓜子拿多了手也髒黑,再加個橘子也沒什麽。
有空間的好處再一次顯現出來,想吃時,直接用金手指剝皮,不會髒了自己的手指,就能直接吃到砂糖橘,想吃多少吃多少。
所以,她這些天基本都是這麽過來的。
看著節目,邊笑邊嗑瓜子,碟子裏的瓜子是新鮮從空間放出來的,手拿起來時還熱乎;哢嚓一聲咬開外皮,用牙齒一壓、舌頭一帶,瓜子仁就進入嘴裏。
瓜子皮放到旁邊的迷你垃圾桶裏,沒直接扔進空間,也算是給自己提個醒,直觀地看出來已經吃了多少,能克製克製。
瓜子吃太多了,瓜子仁的殘渣膩在嘴裏、喉嚨裏,這個時候就需要橙燦燦的砂糖橘登場。
很標致的一個小橘子,橘紅色的外皮泛著蠟樣的柔光,細硬的枝杆上飄揚著墨綠色的葉片,形狀正是小孩子塗鴉裏畫得最理所當然的那種——
尖尖的兩頭,圓圓的肚,隻不過脈絡並沒有畫筆勾勒的那樣清晰。
在空間裏,隻要一個念頭,原本會呲出細細的汁霧、染得指甲縫裏都是黃色的橘子皮就消失不見,連帶著白色的筋絡,剩下一個半透光的奶橘色果實。
從空間再傳送迴手裏,冰涼涼的一枚果子,有些濕漉漉,一下子就散發出柑橘類水果酸酸的清香。
幹淨的、燈籠一樣形狀的果子捏在黑灰的手指間——那是拿瓜子多了沾染上的顏色,反正瓜子皮都直接進了嘴,手上沾這點也不礙事。
就不麻煩另一隻幹淨的手了,直接上嘴,一口就扒了一半。
被瓜子仁殘渣糊住的口腔和喉嚨迫不及待地迎接這救星,冰涼、柔軟,隻要稍微擠壓,甘甜清香的橘子汁水就滿溢而出。
軟嫩的橘肉果粒並不具備防禦力,卻能在爆開之前留下最後一抹飽滿彈潤的口感印象;豐沛的果汁衝蕩口腔,爽快地流入咽喉,將堅果的膩歪一掃而空。
口腔清爽後,再嚼兩片脆脆的香蕉片,嘎嘣嘎嘣,香酥甜蜜;撕扯一塊芒果幹,酸甜韌糯的厚果脯,口感十分有趣。
扔兩顆開心果進嘴,再捏一枚奶油碧根果,換種堅果豐富味覺。
再吃剩下半個砂糖橘,口腔就重新變得清爽,可以開啟第二輪嗑瓜子。
等一期節目看完,就用準備好的濕紙巾擦幹淨手,然後抱著筆記本電腦,插上硬盤,把看過的這一期重新命名。
綜藝節目的命名格式也確定下來,采用“節目名.放送日期.集數.節目主題”的格式。
和電影、電視劇等文藝作品不同的是,“節目名”不需要寫出翻譯後的全名或是原本語種的名稱,隻需要用熟悉的縮寫簡稱即可。
“放送日期”采用六位數日期法,取年份後兩位和月份日期各兩位,集數則是加上前綴“ep”,表示這是播放的第幾集。
“節目主題”通常來說在節目中會直接說出,比如這一期是“什麽什麽特輯”、“什麽什麽競賽”,她隻要看節目時記錄下來、看完直接改名即可。
對於其它並沒有主題的節目,比如訪談類、歌唱類,在“節目主題”這一欄,隻要更換成出演節目的嘉賓名字就行——
這一欄的目的就是為了總結記錄該期節目的內容,所以不必拘泥,隻要能讓她能“顧名思義”即可。
因為命名內容較長,所以前麵的“節目名”才要盡量簡短,盡量使整個文件名不要太長。
實在是堅果這種食物,就是小吃怡情、大吃傷身的那類。而且確實飽腹感比較強,她吃零嘴單純是為了緩解嘴巴寂寞的,直接吃飽了可還行。
而且吃堅果的樂趣其實相當一部分就在於把果仁完整地剝出來那一刻,但是既然她懶得剝,用空間分解替代了,那吃的動力也就隨之降低。
開心果鹹香、夏威夷果奶酥、巴旦木硬脆;琥珀核桃甜,奶油碧根果潤……還有甜又脆的香蕉幹和韌又糯的芒果幹,這些她都當成是嗑瓜子中間的口味調劑。
擺出來的一碟子糖果更是沒什麽消耗,甜得很,一天也不一定能吃一塊。
這些堅果和果幹,基本都是在超市複製來的品牌貨,是分解掉外包裝直接裝入碟子,但瓜子不同,是在炒貨門臉直接收來的。
剛炒出鍋的瓜子們還帶著熱氣,把手插進去暖唿唿的。
各種各樣的種類分成不同價格檔位鋪開:原味、鹽味、甜味、奶香味;精品大粒顆顆飽滿,也有普通瓜子大小適中。
她鍾愛原味瓜子,其它口味當然好,但對於她來說,主要好在那第一口的新鮮,吃多了就會膩歪。
隻有原味,嗑多少也不會因為調味而膩,頂多是太幹了膩得慌。
嗑瓜子吃幹了怎麽辦呢?
可能是由於春節期間才會對瓜子燃起猛烈的愛,所以解渴的選擇很自然地落在了砂糖橘——這個春節的另一位常客水果身上。
和一口氣能狂炫一筐砂糖橘的吃橘達人們相比,她是完全不在賽道上的小萌新。
砂糖橘她倒是很喜歡的——其實可以說,柑橘類水果都是她的愛——但是,吃起來太麻煩了。
隻要剝橘子皮,手上就會沾染上洗不掉的橘子皮汁水的味道,她不喜歡手上殘留食物的味道。
尤其是月經期間,因為要塞月經杯,她會很抗拒用手接觸食物,戴手套都心裏膈應。
而且,剝完皮後手會變得粘粘的,基本這手就廢了,幹不了別的事。
她是屬於不太能專心致誌吃東西的類型,不能光吃,嘴裏嚼著,眼睛和手裏也得有忙活的事。
比如一定要選個電子榨菜邊看邊吃,手邊上再放個手機,看一會兒就拿起手機耍一會兒。
所以一般來說,她如果要吃水果,都會提前處理好,該剝皮的剝皮、該切塊的切塊,裝好盤,用勺子或者叉子,幹幹淨淨利利索索地吃。
但是橘子這種水果,大個頭的就算了,一個剝好了,把外皮撕出個底座裝著,一隻手拿著直接啃橘子瓣下來,那也能保證另一隻手的幹爽。
但砂糖橘可怎麽辦?吃砂糖橘的樂趣不就在於多多益善嗎?那麽小一個,還不夠塞牙縫的。
提前剝一堆出來裝盤裏?就……感覺怪怪的啊,雖然知道是心理作用,但就有種莫名其妙的不新鮮的感覺。
所以就導致,她每年春節都沒怎麽吃砂糖橘,一次也就是兩三個,基本都是就著瓜子解渴吃——反正瓜子拿多了手也髒黑,再加個橘子也沒什麽。
有空間的好處再一次顯現出來,想吃時,直接用金手指剝皮,不會髒了自己的手指,就能直接吃到砂糖橘,想吃多少吃多少。
所以,她這些天基本都是這麽過來的。
看著節目,邊笑邊嗑瓜子,碟子裏的瓜子是新鮮從空間放出來的,手拿起來時還熱乎;哢嚓一聲咬開外皮,用牙齒一壓、舌頭一帶,瓜子仁就進入嘴裏。
瓜子皮放到旁邊的迷你垃圾桶裏,沒直接扔進空間,也算是給自己提個醒,直觀地看出來已經吃了多少,能克製克製。
瓜子吃太多了,瓜子仁的殘渣膩在嘴裏、喉嚨裏,這個時候就需要橙燦燦的砂糖橘登場。
很標致的一個小橘子,橘紅色的外皮泛著蠟樣的柔光,細硬的枝杆上飄揚著墨綠色的葉片,形狀正是小孩子塗鴉裏畫得最理所當然的那種——
尖尖的兩頭,圓圓的肚,隻不過脈絡並沒有畫筆勾勒的那樣清晰。
在空間裏,隻要一個念頭,原本會呲出細細的汁霧、染得指甲縫裏都是黃色的橘子皮就消失不見,連帶著白色的筋絡,剩下一個半透光的奶橘色果實。
從空間再傳送迴手裏,冰涼涼的一枚果子,有些濕漉漉,一下子就散發出柑橘類水果酸酸的清香。
幹淨的、燈籠一樣形狀的果子捏在黑灰的手指間——那是拿瓜子多了沾染上的顏色,反正瓜子皮都直接進了嘴,手上沾這點也不礙事。
就不麻煩另一隻幹淨的手了,直接上嘴,一口就扒了一半。
被瓜子仁殘渣糊住的口腔和喉嚨迫不及待地迎接這救星,冰涼、柔軟,隻要稍微擠壓,甘甜清香的橘子汁水就滿溢而出。
軟嫩的橘肉果粒並不具備防禦力,卻能在爆開之前留下最後一抹飽滿彈潤的口感印象;豐沛的果汁衝蕩口腔,爽快地流入咽喉,將堅果的膩歪一掃而空。
口腔清爽後,再嚼兩片脆脆的香蕉片,嘎嘣嘎嘣,香酥甜蜜;撕扯一塊芒果幹,酸甜韌糯的厚果脯,口感十分有趣。
扔兩顆開心果進嘴,再捏一枚奶油碧根果,換種堅果豐富味覺。
再吃剩下半個砂糖橘,口腔就重新變得清爽,可以開啟第二輪嗑瓜子。
等一期節目看完,就用準備好的濕紙巾擦幹淨手,然後抱著筆記本電腦,插上硬盤,把看過的這一期重新命名。
綜藝節目的命名格式也確定下來,采用“節目名.放送日期.集數.節目主題”的格式。
和電影、電視劇等文藝作品不同的是,“節目名”不需要寫出翻譯後的全名或是原本語種的名稱,隻需要用熟悉的縮寫簡稱即可。
“放送日期”采用六位數日期法,取年份後兩位和月份日期各兩位,集數則是加上前綴“ep”,表示這是播放的第幾集。
“節目主題”通常來說在節目中會直接說出,比如這一期是“什麽什麽特輯”、“什麽什麽競賽”,她隻要看節目時記錄下來、看完直接改名即可。
對於其它並沒有主題的節目,比如訪談類、歌唱類,在“節目主題”這一欄,隻要更換成出演節目的嘉賓名字就行——
這一欄的目的就是為了總結記錄該期節目的內容,所以不必拘泥,隻要能讓她能“顧名思義”即可。
因為命名內容較長,所以前麵的“節目名”才要盡量簡短,盡量使整個文件名不要太長。